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1《过秦论》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1《过秦论》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21:2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过秦论
贾 谊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
2、赏析作者严密的论证过程。
3、通过对本文的赏析,培养学生借鉴历史,辩证的看待历史的思维方式。
【任务情境】
历史的画卷,往往异彩纷呈;历史的评说,有时见解不一。高二 六班的同学们准备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回到历史现场”,开展一次“关于秦朝灭亡历史原因的评说”活动。活动将围绕《过秦论》具体内容展开探讨,并要求同学们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评论短文,对文章提出质疑或者进行辩驳。本次活动将最终选出优秀作品,推荐发表到《行知报》上。
.
时期 人物 地点(疆界范围) 事件(关键词) 分期的依据
活动一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梳理下列秦的兴亡过程表
任务一 初读文本,梳理秦朝兴亡史
时期 人物 地点(疆界范围) 事件(关键词) 分期的依据
秦孝公 商鞅 据崤函、拥雍州、西河之外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崛起
惠文、武、昭襄 (孝文、庄襄) 六国的贤君、谋臣、武将、 外交使臣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北收要害 蒙故业、因遗策 开关延敌 追亡逐北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扩充
秦始皇 蒙恬 宇内、六合、天下、四海、 南取百越、北筑长城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极盛
始皇既没 陈涉 揭竿而起 覆灭
活动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梳理下列秦的兴亡过程表
任务一 初读文本,梳理秦朝兴亡史
任务二 品词赏句感受作品艺术特色
鉴赏文章对比论证、赋体的语言风格,感受文章论证逻辑的严密周详。
要求:参考文章的相关段落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并从文中任选几处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赋体语言风格的赏析。(小组讨论交流,并参考评价量表进行组内互评,推选代表发言。)
陈涉和始皇的比较
地位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陈 涉
始 皇
项目
对象
陈涉和始皇的比较
地位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陈 涉
始 皇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
数 百
至尊
万 乘
疲弊之卒
良将、信臣、精卒
斩木为兵
劲 弩 利 兵
阡陌之中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金城千里
项目
对象
陈涉与九国的比较
出身地位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装备 才 能
陈 涉
九 国
项目
对象
陈涉与九国的比较
出身地位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装备 才 能
陈 涉
九 国
数 百
疲弊之卒
不及中人
君 主
百万之众
名将统率
钩戟长铩
深谋远虑
锄耰棘矜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
项目
对象
不施仁义
陈涉 < 九国 < 秦国 < 秦朝
“一夫作难”
“七庙隳”
(最弱)
(最强)
层层对比揭秦过
人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人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启示:
任务二 品词赏句感受作品艺术特色
本文以赋写论,极具艺术特色,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你最欣赏的段落或语句,大声诵读,并与同学分享其艺术效果。
排比句和骈偶句的作用:
1、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三个相同的并列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 。
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天下之士”合纵缔交,勠力攻秦的人才之多,力量之强。反衬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
四句排比,渲染出秦国强盛之极,暴虐之极,暗示秦离灭亡之日不远。
任务二 品词赏句感受作品艺术特色
排比句和骈偶句的作用:
骈偶句:
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气势充沛地表现出强大的秦国无可阻挡之势。
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任务三 回到历史现场,评说秦朝兴亡缘由。
文章最后阐明了贾谊对于秦朝灭亡的的看法,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过秦论》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请同学们结合相关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开展一次“关于秦朝灭亡历史原因的评说”活动,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碰撞观点,激发灵感,并尝试写一篇评论短文,对本篇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要求字数在200-300字间。
写 法 指 津
要写好短评,除了把握一般短评的写作要点,即做到观点鲜明,语言简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进行评论外,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熟读作品,把握材料:阅读是评论的基础。如果对一个作品读得不深,读得不透,就很难科学而充分地加以评论。所以,写作之前,首先要反复阅读作品,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2、巧妙叙述,精当评论:短评中的“叙”不同于一般记述文中的叙,它叙述的是作品中的部分内容,或是复述,或是节录。短评重在一个“评”字。叙只是手段,评才是目的。短评应以评为主,即主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选好角度,集中评论:可供评论的方面很多,不能面面俱到加以评论,最好只选一个方面或从一个角度进行评论。选择的论题尽可能集中,所选角度要尽可能小点,千万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这本篇文章作为史论中的佳作,围绕秦朝灭亡的教训展开立论,旨在阐发盛衰之理,为现实政治服务。《过秦论》铺排陈述,利用两组对比,分析秦横扫而得天下与迅疾而失天下的原因,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提出“施行仁义”的主张,与汉初民生凋敝的现实有关,旨在与民休息,安民养民,从这一点看,有其现实的合理性。
但文章也存在一些论述的不足之处。如观点存在偏颇,并不全面。秦朝的灭亡,固然有不施行仁义的原因在,其暴政最终逼使民众反叛,但原因是复杂的,不能仅仅归于一点。法制僵化,不再适应当时的形势;国家治理体系落后,不适应大一统的局面;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未能与民休...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范文参考(一):
任务三 回到历史现场,评说秦朝兴亡缘由。
更主要的是,文章的论证存在一些漏洞。如《过秦论》,仅仅通过史实的列举和两组对比,只能让读者发现“攻守之势异也”,实际并不能必然导出“仁义不施”这一结论来,史实和结论之间缺乏逻辑关联。而作者为了论述的方便或追求辞采的畅达(目的也是增强说服力),多采用概括式叙述,且有意改造历史事实,将一些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史实混在一起,而忽略细节的真实性和时代的复杂性。再如,文章给人的一个印象就是六国齐心协力,共同抗秦,实际历史非常复杂,六国并非铁板一块,内部也有各种矛盾斗争。从大面上看,这种论述确实很有说服力,但仔细分析起来,其中一些论据的使用是很值得怀疑的。从这个角度看,《过秦论》可以说是一篇非常好的文学作品,却并非一篇典范的议论文。
任务三 回到历史现场,评说秦朝兴亡缘由。
《过秦论》之疑
秦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群雄割据局面,划时代地开启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当我们面对长城、兵马俑的宏伟时,才能感受秦帝国盛极一时的辉煌,不禁感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朝历代关于秦朝二世而亡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过秦论》的核心论点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观点虽含有民本思想,体现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但认为是秦灭亡的原因是有可疑之处的。贾谊从宏观角度总结秦的灭亡,意在借古喻今,提醒当时的统治者要施以仁政。
若要说是秦朝灭亡的唯一原因,我是不认同的。
因为秦在统一之前执行的也是法家思想。经商鞅变法,几代君王不懈的努力才“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因此,用法家思想治国不是造成“七庙隳”的根本原因。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了竹简,涉及秦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等,真是包罗万象,其中法律制度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如此全面的法律制度,是经过几代法家亲身实践总结出来的,对秦的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范文参考(二):
任务三 回到历史现场,评说秦朝兴亡缘由。
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三点:
一、秦始皇过度实施法家的政策,用极其严格的律法来控制国家,用各种酷刑来维护帝国的统治。并且在治国方略上明显摒弃了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严刑酷法,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秦始皇陵等,压迫役使百姓,赋税徭役重,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激起了民愤,从而失道寡助。
二、一个的国家的灭亡,尤其要从统治内部找原因,吏治混乱而低效,也是秦政息人亡的原因。李斯以丞相至尊受制于宦官赵高,公然发生指鹿为马的笑话;当陈胜、吴广的军队攻打咸阳时,秦二世调动主力军队(一个在北部打匈奴,一个在南部镇守),但是没能调动军队。由此可见,秦帝国的吏治混乱,下级官吏的执行力之低,不服从中央指挥。
任务三 回到历史现场,评说秦朝兴亡缘由。
三、秦统一六国后,同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尽管说书同文车同轨是进步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肯定受到很多阻挠,六国百姓肯定和秦人不一样。土地兼并依然严重,耕者不能据其田,社会肯定会动乱。
总之秦朝的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各个方面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
任务三 回到历史现场,评说秦朝兴亡缘由。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总  结
作 业 布 置
背诵课文;修改、完善评论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