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专题三 联实际——分析水体运动规律
-2-
体系构建:
基础梳理:完成系统集成26页的知能自测,能说出水循环的环节、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补给类型、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专题1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分析水循环
看资料考点整合:
1、背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因素,
并能举例说明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完成情境任务驱动
情境·任务驱动
【热点情境·地理思考】
情境一 罗布泊早在先秦时期还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大量耕地的兴起,塔里木河两岸的人口需要大量用水,开采矿藏也需要水,罗布泊的水也是一天比一天少,到了20世纪60年代,罗布泊从
2 000多平方千米的湖泊缩减到1 000平方千米。目前罗布泊已经干涸。
情境二 近年来,专家在罗布泊发现了新的水源,有人猜测可能是地下河的水涌出来的,但在实地考察后发现并非如此,原来这片湖水是一种大型富钾卤水矿,也是钾肥,在这片“万顷盐池”中,卤水矿波光粼粼,看起来就好像是地下涌出的水源。预计罗布泊将会取代格尔木成为中国最大的钾盐生产基地。
(1)(综合思维)从水循环的角度,描述罗布泊干涸的过程。
(2)(人地协调观)目前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罗布泊地下富钾卤水矿,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考题·精细剖析
DBC
-8-
例题(2017·全国Ⅰ卷,9~11)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CAB
水循环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
【思维模型】
利用水平衡原理解释地理问题
水量平衡:指一定时间段内,一个区域水量保持动态平衡。区域范围可大可小,时段可长可短。长期来看,全球水量保持着动态平衡。水在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水资源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损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即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
①收入——大气降水;河流、湖泊、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
②支出——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
结合资料上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请同学们运用水平衡的原理完成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沼泽的形成
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土地盐碱化
沼泽
关联知识·思维联动
新题·精准训练
低影响开发要求在城市水文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中,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设施来实现对降雨产生的径流的控制,使区域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状态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文状态,促进城市水文系统的良性循环。下图示意城市传统开发与低影响开发的径流变化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图示两种开发模式径流峰值存在较大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
A.降雨量 B.蒸发量
C.地表性质 D.外排量
2.对城市补水入渗效果最优的设施是
A.雨水罐 B.蓄水池
C.渗透砖 D.下凹绿地
CD
(2021·湖南师大附中一模)安徽省南部山区陵阳镇的山坳中有一处奇观——“三色井”,虽近在咫尺,三口井的水质却存在明显差异,该处砂质黏土层富含高岭土(遇水呈松散状)。图1示意“三色井”周边环境,图2示意“三色井”周边垂直剖面。据此完成3、4题。
3.“三色井”井水最主要的补给过程依次是 ( )
①大气降水 ②坡面径流下渗
③地表径流 ④池塘水下渗
⑤地下径流
A.①③⑤④ B.①②⑤③
C.①②④⑤ D.①③②⑤
4.一号井水质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表泥沙落入
B.池塘含沙量大
C.人工取水扰动
D.砂质黏土层泛起
CD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相交地带,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距今20万年-200万年前的成湖初期,气候温和多雨,青海湖是黄河水系中的一大淡水湖泊。至13万年前,在新构造运动下,湖泊东部的日月山等山脉迅速上升隆起,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的内陆湖,并形成尕海、耳海等多个子湖(原为湖泊的一部分,后分离出来独立成湖,部分还有地下水与母湖相通)。近年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2018年创近44年来最大值。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水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内陆湖泊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下图为青海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从青海湖分离后的耳海湖水由咸转淡,分析其演变过程。
(2)从水循环角度,阐述内陆湖泊面积变化的原理。
答案:(1)耳海从青海湖分离后位于青海湖一条支流的上游,湖底地势及水位高于青海湖;有地下水与青海湖相通,咸水不断排入青海湖;上游有河流淡水注入稀释;咸水逐渐被置换为淡水。
(2)内陆湖泊水量的收入来自径流和降水,通过蒸发支出;当径流量和降水量之和等于蒸发量时,湖泊面积稳定;当径流量和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时,湖泊面积增大;当径流量和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时,湖泊面积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