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9 15: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中册
1. 了解恩格斯写这封信的背景和针对性。
2. 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习文中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素养目标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支持。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1883 年马克思逝世后,他担负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同时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第二、三卷。1889 年恩格斯领导成立了第二国际,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捍卫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国际工人运动得到了广阔的发展。列宁曾指出,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恩格斯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作者简介
恩格斯名言
1.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 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
3. 生活越紧张,越能显示人的生命力。
4. 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5.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6. 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
这是恩格斯1894 年1 月25 日在伦敦给当时德国的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的一封回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一个偏正短语,“决定性基础”是中心语,“社会历史”是定语。标题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分析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有一些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提出了一些问题,请恩格斯予以解答。1894年1月19日,正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的大学生瓦尔特 博尔吉乌斯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向恩格斯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生产性财富和消费性财富,或者理解为多半取决于科学状况的消费性财富的生产性质和方式?第二个问题:可否把经济关系仅视为引起其他关系、一般地说决定并影响其他关系的关系,就像“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那样?何况经济关系的特点取决于人种、创造性个人的影响,并因这些因素而变化;或者说经济结构作为唯一的创造力量决定社会状况,如同费尔巴哈就单独个人所说的,“人的食物决定其人”)。瓦尔特 博尔吉乌斯本人倾向于第二个答案。1894年1月25日, 恩格斯给瓦尔特 博尔吉乌斯回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原文没有标题,标题为编者所加。
书 信
书信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文体,其格式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六个部分。
①称呼。写一封信,先要把收信人的称呼顶格写在第一行,然后再在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②问候语。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③正文。正文一般分为连接语、主体文、总括语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开头都应另起一行,空两格落笔。
④祝颂语。祝颂语是表示致敬或祝贺一类的话,如“此致”“祝”等。它可以紧接着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另外,在写与“此致”和“祝”
知识卡片
配套的“敬礼”“健康”一类表示祝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⑤署名。写完信之后,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叫作署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同学”“好友”“弟”“妹”等。
⑥日期。写信的日期可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
资料链接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一般包括八封:
①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 年12 月28 日)
② 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 年3 月5 日)
③马克思致路·库格曼( 1868 年 7 月 11 日)
④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 年8 月5 日)
⑤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 年9 月21 ~ 22 日)
⑥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 年10 月27 日)
⑦ 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 年7 月14 日)
⑧ 恩格斯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1894 年1 月25 日)
德国的虔诚派
虔诚派亦译为“虔敬派”。德国基督教新教路德宗教会中的一派。因主要领袖斯彭内尔等人组织虔敬团契而得名。认为宗教的要点不在于持守死板的信条形式,而在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内心的虔诚”。提倡精读《圣经》,弃绝跳舞、看戏等世俗娱乐。17 世纪70 年代后在德国盛极一时,影响及于英国、北美等地教会。后少数人成为重“灵恩”讲“方言”的狂热者社团。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写于1876 年9 月~ 1878 年6 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1878 年7 月印成单行本。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是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易错字音
①虔(  )诚 ②奴颜婢(  )膝(  )
③阐(  )述
( )中轴线
( )压轴戏
④轴
(  )角色
(  )口角
⑤角
qián 
bì  
jiǎo  
zhóu  
jué 
xī 
chǎn 
zhòu  
( )鞭辟入里
( )复辟
⑥辟
pì  
bì  
( )曲高和寡
( )曲突徙薪
⑦曲
qǔ  
qū  
(zhàng)一叶( )目
(zhāng)弄( )之喜
(zhāng)欲盖弥( )
(zhàng)乌烟( )气

易混字形
(cuì)精(  )
(cuì )出类拔(  )
(cuì )鞠躬尽(  )
( cù)(  )不及防

(bǐ)(  )众周知
(bì)奴颜(  )膝
(bǎi)纵横(  )阖
(bì)(  )肉复生





俾 


髀 
障 
璋 
彰 
瘴 
(cái)别出心( )
(zài)满( )而归
(zāi)前人( )树,后人乘凉

裁 
载 
栽 
课内词语
多愁善感:
奴颜婢膝:
精疲力竭:
归根到底:
字斟句酌:
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形容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归结到根本上。
近义词语
1.贯穿/贯串
相同点:二者都是动词,都有“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的意思。
不同点:“贯穿”还指“连贯、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较抽象的事物。
2.考察/考查
相同点:二者都是动词,都有“检查”的意思。
不同点:“考察”指到现场实地进行观察了解,也指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研究,以弄清真相或本质。“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或评定,以作出判断,对象常是学员的学习现状或某种业务进行的情况等。
3.偶然/偶尔
相同点:都有不经常的意思。
不同点:“偶然”,不经常,不是必然的,强调出乎意料。“偶
尔”指间或,有的时候,一般指隔着三五天,强调次数少。
4.推敲/推求
相同点:都有用心思考的意思。
不同点: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使用对象为字句。“推求”指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来探索(道理、意图等)。使用对象为道理、意图等。
5.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相同点:都表示推敲字句。
不同点:“字斟句酌”指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多用来称赞人讲话或写文章,在语言上认真推敲,也可用来形容读文章时对语言的仔细品味。“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多指读死书而忽视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可用在讲话时过分推敲字句以炫耀自己,略带贬义。
6.凤毛麟角/百里挑一
相同点:都指少有的、好的。
不同点:“凤毛麟角”侧重珍贵稀有。如:像他这样捐上亿元支援灾区的民营企业家,并非凤毛麟角。“百里挑一”侧重出众不凡。如:陕北民歌中的兰花花,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
7.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相同点:都形容事情来得突然,让人来不及防备。
不同点:“猝不及防”的“猝”是突然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出乎意料,来不及防备”,多形容遭遇突然的袭击。“措手不及”的“措手”是“着手应付”的意思,整个成语是“来不及着手应付”的意思,多形容情况紧急、事出突然或准备不足,临时慌张。
逻辑关系
原文: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表达运用
分析:本段话共有三句,第一句说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第二句说上层建筑的各元素之间及与经济基础之间互相作用,第三句说这种作用是积极的相互作用。这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小贴士
常见的逻辑关系
  ① 转折关系:在句子或语段中,后文不是顺着前文的意思写下来,而是跟前文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文意思的修改补充。
  ② 顺承关系:在描述一个连续的动作或事情时,常遵循一定的时间、空间或事理逻辑顺序,句子中的分句之间有前后相承的关系,或描述连续动作的词语之间具有不可颠倒的前后次序。
  ③ 递进关系:后一分句以前一分句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前一分句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
  ④ 因果关系:前后文在语义上存在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⑤ 让步关系:就算某件事发生,也不会有那样的结果发生。
  ⑥ 条件关系:分为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由条件A 可以推出B,即A ? B,则A 为B 的充分条件,B 为A的必要条件;而充要条件可视为A能推出B,B也能推出A。
课文探究
1.分析课文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先从广义上阐释什么是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然后分析这种技术(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种技术,“ 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最后补充说明经济关系包含的其他方面:地理基础、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和外部环境。
2. 第二段是如何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先承上文“这种技术”,引用对方的说法,推出自己的观点:“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然后以流体静力学的产生和对电的理性认识为例证明观点,“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最后指出人们对科学认识的误区:“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先提出不应忽视的第一点:“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用“这并不是说……而是说”的句式指出上层建筑又相互作用。然后以国家的职能和“三十年战争”后德国庸人的精神状态为例,说明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对经济的作用。接着以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为例,说明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最后针对前文的论述,得出结论:经济状况不能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又补充强调:经济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以回扣中心论点。
3.第四段是如何论证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的?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在信中,恩格斯针对瓦尔特·博尔吉乌斯来信提出的问题,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因为受很多偶然性的影响,但经济的必然性起决定作用。
深入探究
恩格斯把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精确地表述为“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一方面强调了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是所有其他因素中终极性、根源性的因素,坚持了唯物史观;另一方面强调经济因素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是通过许多中介和环节间接性实现的,批判了把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经济唯物主义的谬论。
1.恩格斯是如何强调经济因素“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的?
偶然性是相对的,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 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可见,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出现。
2.根据恩格斯在信中阐述的观点,怎样理解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性?
① 恩格斯把“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都看作是经济关系,这样,技术、地理基础、一定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和先前经济发展状况等都属于经济关系的范畴。
②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作为复杂系统的经济关系各因素之间、上层建筑各领域之间、经济关系各因素与上层建筑各领域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巨系统。
3.恩格斯是怎样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的?
①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必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偶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至多也只能决定事物的局部特征。
②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而服从于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4.按照本文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其本质是什么?
③ 恩格斯还进一步用这些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发展中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历史事件只能以偶然的形式发生,但这些偶然性背后又隐藏着必然性,经济运动是这众多因素中“归根到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又是经济因素中“归根到底”的决定性因素。恩格斯用两个“归根到底”,既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到底取决于它反映客观经济必然性的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这已为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和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① 用词准确,言简意赅。
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作者在表达时,说“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体现的是“我们的观点”,意思严密,态度谦虚,内涵丰富。又如在“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中,“历史上所有”则包括全部,写出了结论的适应范围;“其他的”“表面的”则进行了适当的修饰,使表达精辟透彻,言简意赅。
② 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
内容高度概括,如文章开头“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概括出“经济关系”的内容。逻辑严密则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衔接上,使用了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直接引出下文。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关联词语,使文章显得过渡自然,逻辑严密。
5. 试着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③ 举例论证使说理深入浅出。
在信中,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了欧洲历史上一些有影响的伟大人物,揭示了英雄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如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了当时法兰西共和国发展的主要角色,又是个偶然现象。恩格斯在信中还论及了古代奴隶制时代著名的罗马统帅凯撒和他的养子——罗马帝国创始人奥古斯都,以及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 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他们都是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样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课堂巩固训练
1.判断下列加色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高三一轮复习对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至关重要,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粗心大意,不假思索,所以成绩提高很慢。( )
解析:这里误为“不进行思考”之义。望文生义。
×
②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鞠躬尽瘁推动科技创新……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中国英模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 )
解析:“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使用正确。

③上海的东方明珠有着独特的漂亮外形,整座建筑规模雄伟,纵横捭阖,高耸入云。( )
解析:这里修饰建筑,用错对象。
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运动健身受到热捧。教练提醒,健身塑形需要长期坚持,一旦放弃,会导致髀肉复生,很快反弹。( )
解析:“髀肉复生”形容长久安逸,无所作为。望文生义。
×
×
⑤毋庸置疑,任何急功近利的创作行为都将受到市场的惩罚,成功从来就没有捷径,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登高自卑。( )
解析:“登高自卑””指做事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句中用于为获得成功而脚踏实地,使用恰当。
⑥指导人生的书不可谓不多,但是其中真正有用的却如凤毛麟角,像这种既有价值、可读性也出类拔萃的作品,实在难得。( )
解析:“出类拔萃”不能用来形容作品的可读性。用错对象。

×
2.选出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 就在两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江谷地_________(考察/考查),一天内攀上500 米高的山岭,又下到1000 米深的峡谷。
② 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 _________ (偶然/偶尔)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 五四运动后,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广泛接触国外的新思潮,在进行了反复的分析、比较和_________(推敲/ 推求)后,最终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考查
偶尔
推求
④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特别是党章的总纲中,就是___________着群众路线的精神的。 (贯穿/贯串)
⑤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_________      (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是妙处了。
⑤ 农历九月中旬应该是钱塘江秋潮的余威了,但昨天在杭州萧山美女坝,钱塘江潮突然冲上江堤,20 多名观潮的游客___________ (猝不及防/ 措手不及),被水冲倒。
字斟句酌
猝不及防
贯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品是用金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并且具有祛寒退热的功能。
B.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它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它今天还能拥有多少优秀文化。
C.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
D.晚会上,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了观众的称赞。
答案:B 解析:A. 滥用关联词,前后并无递进关系,应删去“并且”;C.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一个是“农民”,另一个是“化肥厂”,所以关联词语“一方面”要放在“农民”之前;D.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从……到……”应改为“是……还是……”。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量子互联网利用量子纠缠作为资源和经典通信的辅助,不用移动承载量子信息的物质实体(比如说光子),就能实现相距遥远的两点之间的量子信息的传递。
B. 果戈理作《按察使》,使演员直接对着客人道:“你们笑自己!”(奇怪的是有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的一句删去了。)
C. 她先是寄希望于X 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 男士(那个大块头!)。
D. 出版社在第一季度社科新书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答案: D 解析:D 项中括号里的内容是整个句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是注释说明性文字,不用括号。将括号删去,在“地址”后加逗号。
5.下面文段中三处表述有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
① 目前,教育培训需求旺盛。② 但培训市场蓬勃发展,必然产生诸多问题。③ 据统计,有58.7% 的受访者称曾被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欺骗过。④ 因此,必须禁止培训机构发布广告。⑤ 我国还没有针对培训市场的立法,教育培训的行政管理权限不清晰。⑥ 如果有了专门的立法,难道还会有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的现象吗?
答案: ② 但培训市场蓬勃发展,可能产生诸多问题。④ 因此,必须禁止培训机构发布虚假宣传广告。⑥ 如果有了专门的立法,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解析:② 句中“必然”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客观实际,故应修改为“可能”。④ 句中“禁止培训机构发布广告”不合理也不合法,因上文有“58.7% 的受访者称曾被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欺骗过”,故可改为“禁止培训机构发布虚假宣传广告”。⑥ 句中“难道还会有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的现象吗”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就不会有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的事了,但制止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仅有立法是不够的,且立法不一定能完全禁止此类现象,故此句可改为“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6.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落户天津,命名为“天河”,取天津与“银河团队”合作发展之意。如今,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已进入开放应用阶段。近年来,创新团队在“卡脖子”处下功夫,在关键处尽全力应对:
身处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身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身处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身处随时竞争的拼杀时刻——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取材于余艳《大国引擎》)
答案:①B ②D ③A ④C 
解析:抓住关键点。第一句“身处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中的“前所未有”和“大变局”对应的是B 项中的“全方位”。第二句“身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中的“科技革命前夜”对应D 项中的“核心技术”。第三句“身处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中的“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对应A 项中的“以我为主”“崛起”。第四句“身处随时竞争的拼杀时刻”中的“竞争”“拼杀时刻”对应C 项中的“中国速度”“冲锋”。
A. 以我为主,在战略必争领域强势崛起
B. 全方位研判,高标准筹划,破解突出矛盾
C. 创新驱动,以崭新的“中国速度”冲锋
D. 聚焦前沿,瞄准核心技术制高点和突破口
7.某中学开展辩论赛,假如你是反方参赛队员,请针对下面正方的说法,写两个反问句,把反方的话补充完整。
正方: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请问:难道出身卑微,行事多有违德之处,但最终一统天下的刘邦不是英雄吗?难道为夺皇位,不惜杀死同胞兄弟,却察纳雅言,勤政爱民,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不是英雄吗?
反方:如果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难道垓下被围,自刎乌江,但重情重义、宁死不屈的项羽不是英雄吗?难道革除弊政,锐意改革,但以新法被废终结的王安石不是英雄吗?
[示例二]难道勾结宦官,矫诏害死公子扶苏而身登皇位的秦二世是英雄吗?难道勾结外敌,以莫须有罪名诬陷岳飞却得保高官的秦桧是英雄吗? 
解析:写辩词时要注意紧扣论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议论。作答时,需要根据正方的观点进行回击。如对方辩友只将以成败论英雄看作是一种衡量英雄的标准,可是没有看到他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英雄总是具有以下品质:才能勇武过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等。可举两个符合逻辑的事例,用反问的句式进行辩驳。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