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9 15: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2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中册
1. 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 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3. 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列主义基本原则,提高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素养目标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 世纪最具影响100 人之一。
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有气势,即有革命家的气势——“理直气壮,舍我其谁”;二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从事出,片言成典”;三是知识渊博,即有学者式的积累——用典丰富,文库史海,随手拈来;四是个性化的语言,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亦称巨擘,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他的诗词里包含着他咏叹景物、军事指挥、治国领导、人际交往等思想和体验,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等。
作者简介
“改造”不是一般的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掉旧的,树立新的。“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目的就是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题目表现了毛泽东同志整顿党内存在的不良学风的决心和力度之大。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损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某些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快,对这些错误思想的根源一直没来得及进行清算,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许多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党的作风纯洁,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影响,提高党的战斗力,党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作为整风的指导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在文中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政论文
政论文,就是政治性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包括从政治的角度评述或论证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重要问题的各种议论文,也包括以说理为主的政治性评论文章。具体地说,它包括政治家的经典著作,政治性的文章、报告、讲话,政府和政治集团的宣言、声明,报纸杂志上的政治性社论,评论员文章、专论、评论、按语,等等。
它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语言讲求确切、严谨、鲜明,富有鼓动性;句式结构变化多样,重整体布局,重修辞手法。在运用语言材料上要求准确性、严密性同生动性、形象性密切结合。
知识卡片
资料链接
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展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又简称钦差,是明清时的一种临时官职。钦,意为皇帝,钦差即皇帝差遣之意,因此钦差大臣是由皇帝专门派出办理某事的官员。因为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其地位十分重要。担任该官职的往往都是皇帝信得过的高官,能担任此职本身也是一种荣誉。一般事毕复命后,该官职便取消。在清代钦差又称钦使,统兵者则称钦帅。例如,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就是以钦差身份前往。总体而言,明、清两代,钦差大臣的流行,与此两代均不设宰相,皇帝权力空前强大有关。
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基层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易错字音
① 逻辑(  ) ② 谬种流传(  )
③ 臆造(  ) ④ 一知半解(  )
(  )敷衍塞责
(  )边塞
(  )瓶塞
⑤塞
(  )众矢之的
(  )的确
(  )打的
⑥的
jí  
miù  
dí 
sè  

jiě  
yì  
sài  
(  )剥花生
(  )生吞活剥
⑦剥
bāo  
bō  
sāi  
dī 
( )前仆后继
( )更仆难数
⑧仆
pū  
pú  
(biàn)百口莫( )
(biàn)不( )菽麦
(biàn)发( )
(bàn)一( )心香

易混字形
(zhūn zhūn ( )告诫
(chún)( )朴
(chún)( )厚
(guǒ)棺( )

(miù)( )种流传
(lù)( )力同心
(lù)杀( )
(móu)未雨绸( )

谆谆



谬 

缪 
辩 
辨 
辫 
瓣 
(jí)逻( )
(jī) ( )拿归案
(yī)开门( )盗
(jí)中流击( )

楫 
缉 
揖 

辑 
课内词语
可歌可泣:
瞎子摸鱼:
粗枝大叶:
高瞻远瞩:
等闲视之:
有的放矢:
实事求是: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比喻做事盲目,缺乏调查研究。
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站得高,看得远。形容眼光远大。
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
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哗众取宠:
为之一新:
夸夸其谈:
华而不实:
自以为是:
滔滔不绝:
闭塞眼睛捉麻雀:
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因为这一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正确。
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连续不断(多指话多)。
比喻盲目办事毫无目的。
近义词语
1.摸索/探索
相同点:动词,都有“寻找”的意思。
不同点:“摸索”着重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多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常是经验、方向、门径、技术等;“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对象常是奥秘、原因、根源、知识、实质、本质等。
2.肤浅/浮浅
相同点:二者都有“不深刻”的意思。
不同点:“肤浅”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等,如“他对数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如“浮浅之论不值一提”,多用于书面语体。
3.反应/反映
相同点:二者都有“再现”的意思。
不同点:”反应”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如“他还没反应过来”“他的演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反映”是指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等。如“反映情况”。
4.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相同点:动词,都有“理解不到位”的意思。
不同点: “生吞活剥”指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囫囵吞枣”意思是把整个枣子吞到肚子里,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相对而言,“囫囵吞枣”更强调不求甚解,多指学习;“生吞活剥”则强调生硬搬用,多指运用。
5.哗众取宠/自吹自擂
相同点:动词,都是贬义词,都有“用语言来宣扬”的意思。
不同点:“哗众取宠”指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侧重于骗取;“自吹自擂”指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侧重于自夸。
6.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相同点:都是贬义词,都有“过分自信”的意思。
不同点:“自以为是”指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侧重于有可能听进去了,但他就是不以为意;“刚愎自用”指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侧重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认为别人的意见是错的。
7.可歌可泣/ 可圈可点
相同点:都指表现好,值得赞扬。
不同点:“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8.滔滔不绝/ 源源不断
相同点:都形容接连不断。
不同点:“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完。“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
9.夸夸其谈/ 侃侃而谈
相同点:都用来形容说话。
不同点:“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贬义词。“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褒义词。
并列短语顺序
原文:① 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② 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
③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表达运用
分析:
①“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倡导”“宣传”“组织”动作行为存在逻辑先后关系。
②“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范围由大到小。
③“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者的顺序是严格的,范围由大到小,不能颠倒。
小贴士
并列短语的顺序
  并列短语内部,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之间虽然关系是并列的,但由于它们在表达意义上,时间或动作有先后、空间有远近、范围有大小、程度有轻重、感情有浅深等,排列顺序时应该有一定的规律约束,即有的并列短语的词语间有先后顺序,若顺序不当,则为语序不当类病句。因此,看到并列短语,其中的辨析方向之一就是看看并列的因素之间有无语序不当之弊,若无,再用别的方法检查有无其他语病。
复 句
原文: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分析:这是一个多重关系的复句,使用了多个关联词语。第一层关系在“但是”,是转折;第二层关系在“所以”,是因果;第三层关系在“而是”,是并列。
小贴士
复句关系及常用关联词
①并列复句:“既……,又……”“一边……,一边……”“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等。
② 递进复句:“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也、还、甚至)……”“尚且……,何况……”等。
③ 选择复句:“或者……”“也许……,也许……”“是……还是……”“与其……,不如……”“不是……,就是……”“宁可……,也不……”等。
④ 转折复句:“虽然(尽管、固然) ……,但是(可是、却)……”“然而”“不过”等。
⑤ 因果复句:“因为……,所以……”“既然……,就(那么)……”等。
⑥ 假设复句:“如果……就……”“即使……也……”“纵然……也……”“假如……就……”等。
⑦ 条件复句:“只要……,就……”“只有……,才……”“无论……,……”“没有……,就没有……”“除非……,才……”等。
课文探究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的论证思路。
  作者先总述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从“幼年”到“现在”是从“肤浅”“贫乏”变为“深刻”“丰富”;再回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三个时期(“一百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抗日战争以来”),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意义;然后充分肯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都是很好的现象”。
2. “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句中的“深刻”和“丰富” 两个词能不能互换顺序?
不能。“深刻”与“肤浅”相对,表明认识程度加深;“丰富”和“贫乏”相对,表示认识的广度增大。作者将这两组反义词对举,说明党的进步之大。
3.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分析这句话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运用口语,生动形象,风趣幽默。“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盲目的工作态度。“粗枝大叶”“夸夸其谈”“一知半解”等成语形容主观主义者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语言形象、深刻、简练。
例证法。在列举了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之后,又举出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充分证实了在我们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这种极坏的典型,必须高度重视,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
4.作者谈到党内“极坏的典型”,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 对偶、比喻、排比、反复。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钦差大臣’满天飞”“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② 主观主义的特点: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主观主义的危害:害人、害己、害革命。主观主义的实质: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5.第三部分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论述了哪些内容。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深刻地批判了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的学风,精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号召全党必须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深入探究
(1)显示思路的句子:
①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
②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③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④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⑤ 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⑥ 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1.本文脉络分明,有许多显示作者思路的句子,请把它们找出来。据此分析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第一、二、三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论证过程:第一部分回顾党成立二十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正面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从反面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的原则区别,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迫切性。最后,作者提出了改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第一、二、三部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第一、二部分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写法上有繁简、详略的不同);第三部分与第一、二部分是层进关系,从正面、反面的论证推进到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从分析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进而深入揭示其特点、实质。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为使中国强盛起来,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日等强国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有不少人到苏联(俄国)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但不少人的学习方法是教条主义的,这种教条主义的方法也影响到党内人员,有些人在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时,也只是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
2.为什么当时的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
①“墙上芦苇”指墙上一棵草,风吹两边倒,比喻没有立场,没有是非观念,没有敌我界限;“头重”比喻官大、权大、势大;“脚轻”指无工作基础,无群众基础,无知识基础;“根底浅”指没有经验,没有学历,没有资历,没有能力。
②“山间竹笋”指厚脸皮的人,俗话说,有的人脸皮像笋壳叶,剥了一层又一层;“嘴尖”指只会讲歪理,讲党八股,夸夸其谈;“皮厚”指没有羞耻心,没有自尊心;“腹中空”指不读书,不看报,胸无点墨。 
③ 选用这副对联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联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3.文章运用了“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联系文本具体分析其中蕴含的意义。
①“这个意思”具体指文章前面提出的“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必须“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② 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对上一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
这一部分中虽然也谈到了主观主义的态度的表现、危害等,但不是简单地重复第二部分的内容,而是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将其分成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指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的应有态度。同时在这部分里不是只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用来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相对照,是非分明,更加突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迫切性。这部分采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也不同于第二部分的例证法。这部分在语言上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论证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4.课文第三部分第一句“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中“这个意思”具体指什么?作者明确地说这部分旨在“反复地说明”,是不是对上一部分的简单重复?
① 语言准确。
一是表现在用词恰当上。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客观地写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再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句,“常常”一词用得很恰当,如不用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全称判断,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二是表现在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又用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又使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用词很有分寸。
5.本文语言具有准确、鲜明和生动的特点,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说明。
② 语言鲜明。
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二部分在谈到学习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作者写道:“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把两条相反的“原则”对举,鲜明有力。
二是表现在爱憎分明的态度上。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如当谈到主观主义的实质时,作者大声疾呼:“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
③ 语言生动。
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谚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口语“对于自己的祖宗,
则对不住,忘记了”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风趣;用成语“粗枝大叶”“夸夸其谈”“一知半解”“生吞活剥”等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研究,空谈理论,无知、教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
二是表现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上。如“言必称希腊”“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三是表现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如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文中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文中对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缙的对联外,还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不能删去。
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必须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联系观点、一分为二观点来分析问题。这篇课文的本论部分,重点放在彻底批驳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学风,但为了使论证更加充分、更加严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作者始终坚持对有关问题进行辩证分析,不搞片面性和绝对化。文章第一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面论证了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二十年来我党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回顾,告诉我们改造学风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能性,从而增强了我们改造学风的信心。因此,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删去。
6.既然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那么充分肯定我们党内在学风方面一些“很好的现象”的第一部分能不能删去呢?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