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淇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①逻辑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的对象是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换句话说,逻辑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此外,逻辑的科学性质还在于它与科学一样,是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
②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的人。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③逻辑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④作为理性精神的一种象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多数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圣贤、宗教和法典,而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极具独特性的逻辑。逻辑在希腊文化中结出的第一个硕果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创立不仅仅在于它为人类产生了一系列实用而美妙的定理,更主要的是它孕育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的知识形态:由几条相对简单自明的公理演绎地推论出数百条定理。人类知识仅靠推理就能获得,而且还精确无误,这还是第一次。受这一成就鼓舞,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其他领域,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纷纷仿效,从此演绎的公理化方法作为表达、组织和构造人类知识的典范形式,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都可以看到演绎的公理化的理论模式。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辑是一门以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为对象,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的科学。
B.逻辑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它可以判别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是否正确、有效。
C.理性在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推演活动中可能会做出不正确的定义或划分,因而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D.逻辑的理性精神促使人类的思维走向完善,激发人们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逻辑公理的选择,逻辑规则和定义的确定,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这些都是逻辑理性精神的体现。
B.一个理论一旦确立了逻辑有效性,那它就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从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
C.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独特的逻辑,可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几何原本》是人类第一次仅靠推理获得准确知识的范本,它由几条公理演绎地推论出数百条定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论证来推进自己的研究,这是逻辑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也是逻辑的最重要的特性和本质。
B.自在的理性存在先天的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借助逻辑来克服它,进而使理性的德行达到完善。
C.一个理论是由论证和描述性语句构成,其中论证决定了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D.直到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哲学、数学等其他领域,演绎的公理化方法才成为人类表达、组织和构造知识的典范形式。
【答案】1.C
2.C
3.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1.偷换概念。C项“理性在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推演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因而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二段“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可知,推演活动可能会出错,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会混乱。“而不是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这属于偷换概念。
故答案为:C。
2.强加因果。C项“可见”前后强加因果。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极具独特性的逻辑,不能得出“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
故答案为:C。
3.曲解原意。A项“逻辑的特性在于通过论证来推进自己的研究”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一段“逻辑的科学性质还在于它与科学一样,是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可知,A项曲解原意。
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2.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摘编自《广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征集意见,民调显示超八成人支持监管》,《南方都市报》
2021年7月21日)
材料二:
问:“双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制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一是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二是系统治理。不仅聚焦在作业和校外培训两个方面,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同样作出部署,系统推进、全链条推进“双减”工作。三是综合治理。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统筹,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四是依法治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摘编自《教育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双减”工作》,2021年7月24日)
材料三:
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探索表明,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此次北京推出的“双减”工作具体举措,既对学校提出要求,也对家长寄予期待。比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出“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要求不得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都表明作业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导向。与此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利、于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校内保障与校外治理两手抓,方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学校间存在教育水平差距等客观情况,北京市在新学期还将推进更多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这既是辐射优质教育服务的有益之举,也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
教育是民生之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需要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合力推进。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双减”工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朝着让人民满意的方向稳步前行。
(摘编自周珊珊《多方合力推进“双减”落地》,《人民日报》2021年8月3 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访者对教育部门强化对校外培训的监管的态度很明朗,“非常支持”“比较支持”超过八成,“完全不支持”的很少。
B.“双减”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通过“双减”可以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
C.家校联合联动对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取得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校协同能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D.北京市推行的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有助于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学校之间
的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对教育部门的希望可以看出,全体受访者只关注学校,希望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和师资
力量,加强校内学科辅导,完善课后服务。
B.从教育部“双减”工作的总体思路来看,教育部坚持从源头上治理,强调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杜绝校外培训。
C.想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就要从作业抓起,不能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要布置分层、
弹性、个性化作业,进行作业改革。
D.因为“双减”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的系统工作,所以需要把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到实处,并需要全国一盘棋。
6.如何让“双减”工作踏实落地并有效推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C
5.C
6.①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②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统筹,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③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④深化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的每一个重点,与原文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
4.C.“家校联合联动对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取得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错误。原文是“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探索表明,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选项夸大其词。故答案为:C。
5.A.“全体受访者只关注学校”错,根据材料一图二可知,关注的问题还有培训机构、教育焦虑等。
B.“杜绝校外培训”错,原文是“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不是杜绝,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D.“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需要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合力推进”,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C。
6.题干中的问题是“如何让‘双减’工作踏实落地并有效推进”,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两个动调“踏实落地”和“有效推进”,这两个动词不能分开,需要放在一起作答。综合材料,可以从法律、统筹协调、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等方面进行作答。措施源自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法律方面: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可知第一点答案。
统筹协调方面: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统筹,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可知第二点答案。
学校方面: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材料三第二段“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可知第三点答案。
校外培训机构方面: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利于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可知第四点答案。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1970年的一条鱼
李义文
天像穿了个窟窿,雨水直往下倒。雨水注满沟沟坑坑,漫上路面,直往庄户人家屋里扑。和着外面哗哗的雨声,我哇哇大哭起来。娘一直没奶水,我显然是饿了。困坐床上的娘把我抱在怀里轻轻摇摆,眼里流露出不安,嘴里哼唱着,乖,不哭。
爹赤着脚在堂屋齐膝盖深的水中转来转去,一会儿望望外面,一会儿瞧瞧房里。他愁眉紧锁,显得焦躁不安。他既担心土坯墙经受不住雨水的浸泡,又为我没奶吃而发愁。
后来爹回忆说,那场雨下得真大真急真久,那天你这崽子哭得真凶。
大水是第二天早晨退去的。大水刚退烈日又登场。菜园里的蔬菜经水一泡,又受烈日一晒,全耷拉着头。
爹滑行在菜园的烂泥里,看着自己辛苦经营的菜园一片惨状,心头笼上一层阴云。
菜园东北角有一个水坑。坑是去年造房子做土砖坯留下的。坑不大,比屋前的粪池大不了多少。之前坑是干涸的,这次下雨才灌满水。
爹弯腰扶起~棵倒在泥里的辣椒树,忽然听见背后“哗”的一声水响,紧接着“啪”的一声。他扭头一看,阳光下一条鱼在坑边稀泥里有节奏地蹦哒着,好似在跳着舞。
爹又惊又喜,疾步奔过去。鱼还在那儿跳着舞。爹觉得那是条鲤鱼,虽然它裹满了泥。
爹来不及伸手去抓,它突然向上蹦得老高,一道弧线滑入水坑。
爹感到懊恼,他看看水坑,看看水坑周围,心里稍宽慰些。水坑本来不大,三面是菜地,另一面是树林,鲤鱼怎么逃也不可能逃出水坑。
爹急急往屋里跑,他要抓紧时间把鱼抓上来。他兴奋地对在堂屋里擦桌子的娘说,
鱼!鱼!
娘抬头看着涨红脸的爹问,什么鱼?
爹说,水坑里有一条大鲤鱼。
娘有些惊讶,真的?
爹说,我亲眼见它蹦上坑岸又跳进水里。这太好了!抓住它正好给你催奶。
爹搬出梯子从屋檐下取下鱼叉、鱼罩。爹是弄鱼的好手。他曾离着10米远的距离用鱼叉叉住过10多斤重的草鱼,用鱼罩罩住过20多斤重的青鱼。
我睡觉醒来,肚子饿,手脚乱舞,哇哇大哭。娘赶紧跑过来抱起我,给我把尿。爹看着我说,莫哭莫哭,你快有奶水吃了。
娘看着爹往屋后走,说,我也去看看。
爹说,外面太阳大,地上又滑,你别去,我很快就能抓住它。
爹先用的鱼叉,因为用鱼叉不需下水。他举着鱼叉一次一次朝水坑里射。他几乎把水坑射了个遍,而鱼叉上只有带出的淤泥。爹有些不敢相信,嘟嚷道,这鱼太狡猾了。
爹把鱼叉往旁边一扔,拿着鱼罩跳进水坑。他一下一下地罩,每罩一下,用脚伸进鱼罩里搅动一番,判断里面是否有鱼。他把水坑罩了个遍,却没感知到鱼的动静。爹有些恼了,把鱼罩往坑岸一扔,爬出水坑。他对着水坑大声说,我就不信抓不住你!
爹又急急往屋里跑,他来拿铁锹和水桶,他要把坑里的水舀干。娘看着爹气呼呼的样子,问道,怎么啦?
爹说,你先别问。
娘笑着说,看来是和鱼较上劲儿了。
爹的确憋了一股劲儿,他不抓住鱼决不罢休。他用铁锹挖土把水坑四周垒了一道围堰,然后用水桶一桶一桶地往外舀水。骄阳似火,汗水浸透他的褂子。他索性把褂子脱掉,光着上身。
时间一点点过去,坑里的水渐渐减少。水差不多下去一半的时候,爹放下水桶。他又用鱼叉一次一次朝水坑各处射,还是一无所获。他又用鱼罩一下一下地罩,也没有任何结果。
他感到蹊跷,坑里水少了一半,应该容易找到鱼,怎么会找不到呢?
爹又开始舀水。他决定舀干水坑,来个坑底朝天,不信抓不到鱼。太阳西斜,坑里的水越来越少。他希望在水中能看见鱼青色的脊背,可是它没有出现。
晚霞把西天染得通红。坑四周的淤泥裸露出来.只有中间一汪水。爹变得激动起来,马上就可以抓到鱼了。舀完最后一桶水,爹傻眼了,鱼呢?怎么不见鱼?它该不是躲藏在淤泥里吧?爹扑倒在淤泥里摸来摸去,把淤泥里翻了个遍,仍不见鱼的踪影。爹一屁股跌坐在水坑边上。
爹回屋,娘看着爹手里空空,问道,鱼呢?
爹似乎受到嘲讽,用眼睛白了娘一眼。
我吧唧吧唧吮吸着娘畅快的奶水。娘摸一下我额头的汗,高兴地对爹说,娃有奶水吃了!
多年以后,爹对水坑里那条鱼仍念念不忘。那天他向我说起那段往事时,我不解地问,您明明看见那鱼,怎么会找不到呢?爹却说,谁说我没找到?
(选自《小小说月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天像穿了个窟窿,雨水直往下倒”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雨之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B.小说第四段插入后来爹的回忆,“那场雨下得真大真急真久,那天你这崽子哭得真凶”,四个“真”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C.小说采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塑造“爹”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爹”疼爱妻儿却又急躁易怒的形象。
D.小说具有奇幻色彩,“爹”亲眼所见的水坑中的鲤鱼最后不翼而飞,多年后却又说“谁说我没找到”,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8.捉鱼的过程中,“爹”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小说的叙述角度有哪些特点?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7.C
8.①先是又惊又喜:他惊讶于菜园东北角的水坑有鱼,为抓住它就能解决孩子没奶吃的问题而高兴。②然后是信心十足:他是弄鱼的好手,他觉得大鲤鱼唾手而得。③最后挫
败失落:他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鱼,最后一屁股跌坐在水坑边上。
9.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1970年的一条鱼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前半部分以儿童的身份讲述爹捉鱼的过程,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③最后通过父子的对话,对
1 970年的一条鱼的故事进行补充质疑,引人思考。④小说采用成人视角叙事,既感性又理
性地讲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做出正确的选择。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角度的特点及其好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从人称、视角、叙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7.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急躁易怒”错,“爹”疼爱妻儿而捉鲤鱼,“爹有些恼了,把鱼罩往坑岸一扔,爬出水坑。他对着水坑大声说,我就不信抓不住你!”“爹的确憋了一股劲儿,他不抓住鱼决不罢休。”是没有捉到鱼而着急,从他尝试的几种捕鱼的方法可知,他并不是冲动易怒。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层次,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时,要以情节为层次。小说中“爹”捉鲤鱼的过程是发现鲤鱼、捉鲤鱼、没有找到鲤鱼。根据文中的细节描写可以分析“爹”的心理变化,如“爹又惊又喜,疾步奔过去”中,“又惊又喜”就是发现鲤鱼时的心理;“爹看着我说,莫哭莫哭,你快有奶水吃了”写出了父亲视鱼为囊中之物后的踌躇满志;“爹一屁股跌坐在水坑边上”“爹似乎受到嘲讽,用眼睛白了娘一眼”表现出父亲没有找到鱼的挫败与失落。
故答案为: ①先是又惊又喜:他惊讶于菜园东北角的水坑有鱼,为抓住它就能解决孩子没奶吃的问题而高兴。②然后是信心十足:他是弄鱼的好手,他觉得大鲤鱼唾手而得。③最后挫败失落:他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鱼,最后一屁股跌坐在水坑边上。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角度的特点及其好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小说的叙述角度常常涉及人称、视角、叙述方式等,由小说“我哇哇大哭起来。娘一直没奶水,我显然是饿了”“我睡觉醒来,肚子饿,手脚乱舞,哇哇大哭。娘赶紧跑过来抱起我,给我把尿。爹看着我说,莫哭莫哭,你快有奶水吃了”可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讲述了1970年的一条鱼的故事。从视角上看,采用的是成人视角,儿童的身份,以成人视角讲述儿童时代的故事,感性而又理性,增加了故事的画面感和趣味性。从叙述方式上看,后面的父子对话则是对故事的补充,引人深思。
故答案为: 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1970年的一条鱼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前半部分以儿童的身份讲述爹捉鱼的过程,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③最后通过父子的对话,对1 970年的一条鱼的故事进行补充质疑,引人思考。④小说采用成人视角叙事,既感性又理性地讲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肋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摺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尝夺取诸响马物①,不顺者,辄击杀之。众魁请长其群,吾又不许,是以仇我。久居此,祸必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勿声,令贼知汝也。”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②。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纵马奔客曰:“奈何杀吾兄?”言未毕,客呼曰:“椎!”贼应声落马,人马尽裂。众贼环而进,客从容挥椎,人马四面仆地下,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但见地尘起,黑烟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得沧海君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贴子甚工,楷书也。
注:①响马:旧称在路上抢劫旅客的强盗,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
②觱篥(bìlì):古乐器名,以竹为管,以芦为首,其声悲凉。
1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经过
B.引之长丈许 引:拉开
C.扣其乡及姓字 扣:问
D.言讫不见 讫:终止、完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铁椎相貌丑陋,罕言少语,人们既不知其乡里又不详其姓名。
B.大铁椎慕宋将军之名来学艺,但发现宋将军的武艺是不中用的。
C.大铁椎来无影去无踪,是个行动神秘、专与强盗作对的奇特豪侠。
D.大铁椎年老后,只好到集市上卖字为生,他的楷书写得很好。
12.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魏禧论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赞叹大铁椎非但能武而且能文,是个奇异之人。
B.感慨大铁椎遇不到张良式的知音,只能独往独来,无法在世上建立功名。
C.强调像张良这样的豪杰之士要建立一番功业,一定要得到大铁椎这样的人的帮助。
D.感慨世上豪杰、贤俊、侠客、烈士种种突出奇才,无法建立功名的何其多也,充满惋惜之情。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众魁请长其群,吾又不许,是以仇我。
②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
【答案】10.A
11.D
12.C
13.①强盗的头领们请我去统率他们(让我去作他们的首领),我又没答应,因此他们恨我。
②难道老天降生的人才不一定被人所用吗?还(或者)是用人才自有一定的时机呢?(注意“生”“必”“抑”的落实)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将军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武术,七省爱好武术的人都来向他学习,人们因他长得魁梧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
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擅长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是他小时候的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像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像楚地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们在一起睡觉,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侠客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侠客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名声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不顺从我的,就用大铁锤击杀他们。强盗的头领们请我去统率他们(让我去作他们的首领),我又没答应,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定和我到某个地方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侠客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侠客的本领,就竭力请求侠客同往。侠客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
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侠客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侠客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聚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侠客,大喊:“为什么杀我兄弟?”话未说完,侠客大喊“看椎。”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侠客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侠客大声呼喊道: “我走了!”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魏禧评论说:张良找到了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捶击秦始皇,大铁椎大概也是那种人吧?老天生下有奇异才能的人,一定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但我读陈亮的《中兴遗传》,发现那些才智出众、侠义刚烈、雄奇卓异的人,无声无息地不能在当代显露功绩声名的,又为什么这样多呢?是不是上天降生的人才不一定被人任用呢?还是任用他们自会有一定的时机呢?陈子灿遇见大铁椎是壬寅年,看他的相貌应当是三十岁,那么大铁椎当时已有四十岁了。子灿又曾经看见他写买东西的单子,楷书写得非常工整漂亮。
10.A.句意: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拜访过宋将军。“过”,拜访、探望。故答案为:A。
11.D.“大铁椎年老后”错误。根据原文“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贴子甚工,楷书也”可知,当时大铁锤的年龄是四十岁,并不是已经“年老”,而且也不是卖字为生,只是说曾经看见他写买东西的单子。
故答案为:D。
12.C.“强调像张良这样的豪杰之士要建立一番功业,一定要得到大铁椎这样的人的帮助”错误。原文“子房得沧海君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意思是“张良找到了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锤捶击秦始皇,大铁锤大概也是那种人吧?老天生下有奇异才能的人,一定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作者只是认为奇异之人、豪杰之士应该为人所用,体现自己的价值。
故答案为:C。
13.赋分点:
(1)“魁”,头领;“长”,统率;“许”,答应;“是以”,因此。
(2)“岂”,难道;“不必”,不一定;“抑”,或者。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雪夜小饮赠梦得①
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②,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注】①梦得:刘禹锡的字。②遗老:指年老历练之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题目内容丰富,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赠诗的对象。
B.“同为”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即便是萧条的雪天,与友人对饮也舒适惬意。
C.“呼作散仙”顶真手法的使用,语气贯通,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
D.尾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展现了诗人看淡宦海沉浮、世事变化的阅历。
15.有人说,这首诗的主调是闲适惬意、乐观豁达,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C
15.①这首诗写雪夜与好友小饮慢酌,促膝长谈,消磨了整个夜晚,给人闲适惬意之感。②诗歌第三联写诗人的言行与时乖违,久成了年老历练之人,被人成为“散仙”,这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与不满。③结尾句,诗人肯定了别人称其为“散仙”,笑看沧海桑田,表达出其胸怀的宽广。④从“萧条…‘雨雪天…‘残年”等词来看,情境略带凄凉,
“销”,消磨,也显悲凉失意之感。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项,“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错,“散仙”不是神仙,而是对狂放不羁、自由闲散的人的称呼。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有人说,这首诗的主调是闲适惬意、乐观豁达,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要去文中筛选“闲适惬意…‘乐观豁达…‘人生失意之感”的相关信息,根据第一联、第二联的内容可知,诗人与好友饮酒畅谈,确实是闲适惬意。第三联,“久将时背成遗老”意为长时间的言行与时乖违才成为年老历练的人,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与时格格不入的失意之感。整首诗的格调上说,是闲适惬意的,最后诗人笑看沧海桑田,足见其乐观豁达。
故答案为: ①这首诗写雪夜与好友小饮慢酌,促膝长谈,消磨了整个夜晚,给人闲适惬意之感。②诗歌第三联写诗人的言行与时乖违,久成了年老历练之人,被人成为“散仙”,这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与不满。③结尾句,诗人肯定了别人称其为“散仙”,笑看沧海桑田,表达出其胸怀的宽广。④从“萧条…‘雨雪天…‘残年”等词来看,情境略带凄凉,“销”,消磨,也显悲凉失意之感。
16.(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逍遥游》中分别利用植物和动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两句是“ , ”。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使用类比进谏,得出“ , ”的结论,齐王颁布了政令,对进谏者分情况给予赏赐。
(3)苏轼的《赤壁赋》以江水、明月为喻说理,他认为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 , ”。
【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晦、蟪、蔽、盖、瞬”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故答案为:(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I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广阔的湖面喧闹起来,上有水上飞机,下有快艇穿梭,水上餐厅一家挨一家,游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岸的人们,有的搞起了网箱养鱼,有的拉起了围网,划占一块水域来放养鱼虾。紧接着,渔业公司也进驻了。然而,( )。鱼肥了,但几年下来,一湖碧水也浊了、黄了。
这时,人们才惊醒:这是在 啊!得到了短期利益,却带来了长期污染。
2010年起,当地政府 ,下决心进行整改。先是把粗放式开发引来的水上飞机、快艇等游乐设施全部迁走,接着将水上餐厅、湖边宾馆.游乐场所统统关掉。工作人员依法依纪,耐心做工作,也依法给予补偿。有些户,有些人,上门十次不行,就上门二十次、三十次,反反复复给他们讲解政策, 和他们分析利害关系。要给子孙留一座青山,留一湖好水啊!
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岸边没有了水上餐厅,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更没有了网箱和围网,白马湖水也由浊变清。一湖碧水复又回,一湖碧水入画来!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纷至沓来 饮鸩止渴 痛不欲生 推心置腹
B.纷至沓来 杀鸡取卵 痛定思痛 推心置腹
C.络绎不绝 饮鸩止渴 痛定思痛 肝胆相照
D.络绎不绝 杀鸡取卵 痛不欲生 肝胆相照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渔业公司为了追求效益时常把大量饲料撒人湖中
B.渔业公司时常把大量饲料撒入湖中是为了追求效益
C.渔业公司时常把大量饲料撒入湖中,为了追求效益
D.为了追求效益,渔业公司时常把大量饲料撒人湖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岸边没有了水上餐厅,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更没有了网箱和围网,白马湖水也由浊变清。
B.随着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没有了网箱和围网,湖岸边没有了水上餐厅了,白马湖水更是由浊变清。
C.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岸边没有了水上餐厅,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没有了网箱和围网,白马湖水更是由浊变清。
D.随着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岸边没有了水上餐厅,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更没有了网箱和围网,白马湖水也由浊变清。
【答案】17.B
18.D
19.C
【知识点】语句连贯;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7.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根据语境,主语是“游客”,应选择“纷至沓来”。饮鸩止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不顾严重后果。杀鸡取卵:比喻只顾眼前微小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根据语境“得到了短期利益,却带来了长期污染”可知,应选择“杀鸡取卵”。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再回想当时所遭受的痛苦。指吸取教训,警惕未来。根据语境,强调反思,吸取教训,应该选择“痛定思痛”。推心置腹:表示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比喻真诚待人。肝胆相照:比喻彼此之间真诚相见。根据语境,工作人员耐心讲解,应选择“推心置腹”。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的能力。
根据后文语境“鱼肥了,但几年下来,一湖碧水也浊了、黄了”可知,衔接语句最后应为“渔业公司时常把大量饲料撒入湖中”,由此排除B、C两项。D项是A项的变式句,把“为了追求效益”提前,起到强调的作用,比常式句A项更合适,故选择D。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原句有两个语病,第一个语病,缺少介词导致中途易辙,“十多年的艰苦工作”前需要加上合适的介词,选项中有“经过”“随着”两个介词,根据语境此句表示结果,应选用“经过”,由此排除B、D两项;第二个语病,是语句中有一个“更”字,表示递进关系,“白马湖由浊变清”是最大的变化,“更”应放在此句。
故答案为:C。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
进入夏季, ① 。《黄帝内经》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季养生原则。夏天人体体表的阳气充实,而体内的阳气相对不足。因此,即使感觉到温暖,甚至炎热,也应注意顾护阳气。例如,食用大量生冷食物、大汗后用冷水冲凉或骤然进入冷气室内等,
② ,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相反,如趁立夏阳光充足而暑气不甚时,培补好阳气,可以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缓解冬天的疾病。
夏季饮食应本着“增酸减苦、清心、调养胃气”的原则, ③ ,少吃肥甘厚腻和辛辣的食物。每顿饭不要吃得太饱,应保持每餐七八分饱,给脾胃留下运化的空间。
夏季要格外重视“静养”,避免过度的情志波动,保持安闲自乐的心态。“静养”除了“心静”,还要“身静”。夏季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耗伤心气和阴液,可以做一些舒缓、轻柔的运动。
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1.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0.①要顾护(培补)阳气;②都极易损伤阳气;③多吃清淡食物
21.夏季要重视“静养”,既要“心静”,又要“身静”。因为出汗过多会耗伤心气和阴液,所以夏季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①处应填总括句,根据这一段的内容可知,此段主要讲的是夏天要顾护(培补)阳气,因而应填“要顾护(培补)阳气”;②处根据前文的“食用大量生冷食物”等及后文的“损伤脾胃阳气”可知应和“损伤阳气”有关;③处根据“ 少吃肥甘厚腻和辛辣的食物 ”,可知填入多吃什么,即“ 多吃清淡食物 ”。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①要顾护(培补)阳气;②都极易损伤阳气;③多吃清淡食物
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
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夏季要格外重视“静养",这包括“心静和“身静",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要求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表述,从文段中找到“夏季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耗伤心气和阴液,可以做一些舒缓、轻柔的运动",此句存在因果关系,将之表述清楚即可。
故答案为: 夏季要重视“静养”,既要“心静”,又要“身静”。因为出汗过多会耗伤心气和阴液,所以夏季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
四、作文(60 分)
22.(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那么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青岛一位教师投书当地媒体,认为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不缺少激励,缺少的恰恰是管教。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有什么体验或见闻?身处其中的你一定有不少话说,请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能抄袭。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材料有三层意思,首先指出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提倡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强调家长和教师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接着材料提出了问题:激励和赏识是不是意味着不能批评?最后,给出青岛一位教师的观点:现在的孩子不缺少激励,而是缺少管教。可见,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社会上的观点并不单一,也不一致。
材料的主旨就是本次作文的话题: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材料并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态度,关于教育方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所以考生的立意范围比较宽泛,我们需要的教育方式可以是激励、赏识、批评、管教、沟通或平等,也可以是辩证灵活处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激励、赏识和管教一个都不能少。
从“怎么看”“体验和见闻”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写记叙文,选择要典型,详略要得当,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或以小见大的方式突出某种教育方式的好处。如果写议论文,观点一定要明确,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认可某种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和作用是什么,我们要如何做。
立意:
1.人生需要喝彩。
2.我们需要温柔的管教。
3.要批评,更要会批评。
4.教育的中庸之道(不能一味的表扬,也不能一味的批评)。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 / 1河南省鹤壁淇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①逻辑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的对象是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换句话说,逻辑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此外,逻辑的科学性质还在于它与科学一样,是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
②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的人。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③逻辑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④作为理性精神的一种象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多数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圣贤、宗教和法典,而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极具独特性的逻辑。逻辑在希腊文化中结出的第一个硕果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创立不仅仅在于它为人类产生了一系列实用而美妙的定理,更主要的是它孕育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的知识形态:由几条相对简单自明的公理演绎地推论出数百条定理。人类知识仅靠推理就能获得,而且还精确无误,这还是第一次。受这一成就鼓舞,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其他领域,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纷纷仿效,从此演绎的公理化方法作为表达、组织和构造人类知识的典范形式,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都可以看到演绎的公理化的理论模式。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辑是一门以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为对象,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的科学。
B.逻辑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它可以判别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是否正确、有效。
C.理性在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推演活动中可能会做出不正确的定义或划分,因而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D.逻辑的理性精神促使人类的思维走向完善,激发人们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逻辑公理的选择,逻辑规则和定义的确定,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这些都是逻辑理性精神的体现。
B.一个理论一旦确立了逻辑有效性,那它就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从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
C.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独特的逻辑,可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几何原本》是人类第一次仅靠推理获得准确知识的范本,它由几条公理演绎地推论出数百条定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论证来推进自己的研究,这是逻辑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也是逻辑的最重要的特性和本质。
B.自在的理性存在先天的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借助逻辑来克服它,进而使理性的德行达到完善。
C.一个理论是由论证和描述性语句构成,其中论证决定了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D.直到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哲学、数学等其他领域,演绎的公理化方法才成为人类表达、组织和构造知识的典范形式。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2.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摘编自《广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征集意见,民调显示超八成人支持监管》,《南方都市报》
2021年7月21日)
材料二:
问:“双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制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一是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二是系统治理。不仅聚焦在作业和校外培训两个方面,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同样作出部署,系统推进、全链条推进“双减”工作。三是综合治理。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统筹,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四是依法治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摘编自《教育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双减”工作》,2021年7月24日)
材料三:
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探索表明,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此次北京推出的“双减”工作具体举措,既对学校提出要求,也对家长寄予期待。比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出“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要求不得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都表明作业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导向。与此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利、于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校内保障与校外治理两手抓,方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学校间存在教育水平差距等客观情况,北京市在新学期还将推进更多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这既是辐射优质教育服务的有益之举,也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
教育是民生之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需要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合力推进。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双减”工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朝着让人民满意的方向稳步前行。
(摘编自周珊珊《多方合力推进“双减”落地》,《人民日报》2021年8月3 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访者对教育部门强化对校外培训的监管的态度很明朗,“非常支持”“比较支持”超过八成,“完全不支持”的很少。
B.“双减”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通过“双减”可以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
C.家校联合联动对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取得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校协同能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D.北京市推行的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有助于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学校之间
的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对教育部门的希望可以看出,全体受访者只关注学校,希望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和师资
力量,加强校内学科辅导,完善课后服务。
B.从教育部“双减”工作的总体思路来看,教育部坚持从源头上治理,强调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杜绝校外培训。
C.想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就要从作业抓起,不能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要布置分层、
弹性、个性化作业,进行作业改革。
D.因为“双减”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的系统工作,所以需要把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到实处,并需要全国一盘棋。
6.如何让“双减”工作踏实落地并有效推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1970年的一条鱼
李义文
天像穿了个窟窿,雨水直往下倒。雨水注满沟沟坑坑,漫上路面,直往庄户人家屋里扑。和着外面哗哗的雨声,我哇哇大哭起来。娘一直没奶水,我显然是饿了。困坐床上的娘把我抱在怀里轻轻摇摆,眼里流露出不安,嘴里哼唱着,乖,不哭。
爹赤着脚在堂屋齐膝盖深的水中转来转去,一会儿望望外面,一会儿瞧瞧房里。他愁眉紧锁,显得焦躁不安。他既担心土坯墙经受不住雨水的浸泡,又为我没奶吃而发愁。
后来爹回忆说,那场雨下得真大真急真久,那天你这崽子哭得真凶。
大水是第二天早晨退去的。大水刚退烈日又登场。菜园里的蔬菜经水一泡,又受烈日一晒,全耷拉着头。
爹滑行在菜园的烂泥里,看着自己辛苦经营的菜园一片惨状,心头笼上一层阴云。
菜园东北角有一个水坑。坑是去年造房子做土砖坯留下的。坑不大,比屋前的粪池大不了多少。之前坑是干涸的,这次下雨才灌满水。
爹弯腰扶起~棵倒在泥里的辣椒树,忽然听见背后“哗”的一声水响,紧接着“啪”的一声。他扭头一看,阳光下一条鱼在坑边稀泥里有节奏地蹦哒着,好似在跳着舞。
爹又惊又喜,疾步奔过去。鱼还在那儿跳着舞。爹觉得那是条鲤鱼,虽然它裹满了泥。
爹来不及伸手去抓,它突然向上蹦得老高,一道弧线滑入水坑。
爹感到懊恼,他看看水坑,看看水坑周围,心里稍宽慰些。水坑本来不大,三面是菜地,另一面是树林,鲤鱼怎么逃也不可能逃出水坑。
爹急急往屋里跑,他要抓紧时间把鱼抓上来。他兴奋地对在堂屋里擦桌子的娘说,
鱼!鱼!
娘抬头看着涨红脸的爹问,什么鱼?
爹说,水坑里有一条大鲤鱼。
娘有些惊讶,真的?
爹说,我亲眼见它蹦上坑岸又跳进水里。这太好了!抓住它正好给你催奶。
爹搬出梯子从屋檐下取下鱼叉、鱼罩。爹是弄鱼的好手。他曾离着10米远的距离用鱼叉叉住过10多斤重的草鱼,用鱼罩罩住过20多斤重的青鱼。
我睡觉醒来,肚子饿,手脚乱舞,哇哇大哭。娘赶紧跑过来抱起我,给我把尿。爹看着我说,莫哭莫哭,你快有奶水吃了。
娘看着爹往屋后走,说,我也去看看。
爹说,外面太阳大,地上又滑,你别去,我很快就能抓住它。
爹先用的鱼叉,因为用鱼叉不需下水。他举着鱼叉一次一次朝水坑里射。他几乎把水坑射了个遍,而鱼叉上只有带出的淤泥。爹有些不敢相信,嘟嚷道,这鱼太狡猾了。
爹把鱼叉往旁边一扔,拿着鱼罩跳进水坑。他一下一下地罩,每罩一下,用脚伸进鱼罩里搅动一番,判断里面是否有鱼。他把水坑罩了个遍,却没感知到鱼的动静。爹有些恼了,把鱼罩往坑岸一扔,爬出水坑。他对着水坑大声说,我就不信抓不住你!
爹又急急往屋里跑,他来拿铁锹和水桶,他要把坑里的水舀干。娘看着爹气呼呼的样子,问道,怎么啦?
爹说,你先别问。
娘笑着说,看来是和鱼较上劲儿了。
爹的确憋了一股劲儿,他不抓住鱼决不罢休。他用铁锹挖土把水坑四周垒了一道围堰,然后用水桶一桶一桶地往外舀水。骄阳似火,汗水浸透他的褂子。他索性把褂子脱掉,光着上身。
时间一点点过去,坑里的水渐渐减少。水差不多下去一半的时候,爹放下水桶。他又用鱼叉一次一次朝水坑各处射,还是一无所获。他又用鱼罩一下一下地罩,也没有任何结果。
他感到蹊跷,坑里水少了一半,应该容易找到鱼,怎么会找不到呢?
爹又开始舀水。他决定舀干水坑,来个坑底朝天,不信抓不到鱼。太阳西斜,坑里的水越来越少。他希望在水中能看见鱼青色的脊背,可是它没有出现。
晚霞把西天染得通红。坑四周的淤泥裸露出来.只有中间一汪水。爹变得激动起来,马上就可以抓到鱼了。舀完最后一桶水,爹傻眼了,鱼呢?怎么不见鱼?它该不是躲藏在淤泥里吧?爹扑倒在淤泥里摸来摸去,把淤泥里翻了个遍,仍不见鱼的踪影。爹一屁股跌坐在水坑边上。
爹回屋,娘看着爹手里空空,问道,鱼呢?
爹似乎受到嘲讽,用眼睛白了娘一眼。
我吧唧吧唧吮吸着娘畅快的奶水。娘摸一下我额头的汗,高兴地对爹说,娃有奶水吃了!
多年以后,爹对水坑里那条鱼仍念念不忘。那天他向我说起那段往事时,我不解地问,您明明看见那鱼,怎么会找不到呢?爹却说,谁说我没找到?
(选自《小小说月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天像穿了个窟窿,雨水直往下倒”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雨之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B.小说第四段插入后来爹的回忆,“那场雨下得真大真急真久,那天你这崽子哭得真凶”,四个“真”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C.小说采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塑造“爹”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爹”疼爱妻儿却又急躁易怒的形象。
D.小说具有奇幻色彩,“爹”亲眼所见的水坑中的鲤鱼最后不翼而飞,多年后却又说“谁说我没找到”,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8.捉鱼的过程中,“爹”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小说的叙述角度有哪些特点?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肋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摺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尝夺取诸响马物①,不顺者,辄击杀之。众魁请长其群,吾又不许,是以仇我。久居此,祸必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勿声,令贼知汝也。”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②。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纵马奔客曰:“奈何杀吾兄?”言未毕,客呼曰:“椎!”贼应声落马,人马尽裂。众贼环而进,客从容挥椎,人马四面仆地下,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但见地尘起,黑烟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得沧海君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贴子甚工,楷书也。
注:①响马:旧称在路上抢劫旅客的强盗,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
②觱篥(bìlì):古乐器名,以竹为管,以芦为首,其声悲凉。
1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经过
B.引之长丈许 引:拉开
C.扣其乡及姓字 扣:问
D.言讫不见 讫:终止、完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铁椎相貌丑陋,罕言少语,人们既不知其乡里又不详其姓名。
B.大铁椎慕宋将军之名来学艺,但发现宋将军的武艺是不中用的。
C.大铁椎来无影去无踪,是个行动神秘、专与强盗作对的奇特豪侠。
D.大铁椎年老后,只好到集市上卖字为生,他的楷书写得很好。
12.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魏禧论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赞叹大铁椎非但能武而且能文,是个奇异之人。
B.感慨大铁椎遇不到张良式的知音,只能独往独来,无法在世上建立功名。
C.强调像张良这样的豪杰之士要建立一番功业,一定要得到大铁椎这样的人的帮助。
D.感慨世上豪杰、贤俊、侠客、烈士种种突出奇才,无法建立功名的何其多也,充满惋惜之情。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众魁请长其群,吾又不许,是以仇我。
②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雪夜小饮赠梦得①
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②,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注】①梦得:刘禹锡的字。②遗老:指年老历练之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题目内容丰富,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赠诗的对象。
B.“同为”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即便是萧条的雪天,与友人对饮也舒适惬意。
C.“呼作散仙”顶真手法的使用,语气贯通,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
D.尾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展现了诗人看淡宦海沉浮、世事变化的阅历。
15.有人说,这首诗的主调是闲适惬意、乐观豁达,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6.(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逍遥游》中分别利用植物和动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两句是“ , ”。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使用类比进谏,得出“ , ”的结论,齐王颁布了政令,对进谏者分情况给予赏赐。
(3)苏轼的《赤壁赋》以江水、明月为喻说理,他认为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I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广阔的湖面喧闹起来,上有水上飞机,下有快艇穿梭,水上餐厅一家挨一家,游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岸的人们,有的搞起了网箱养鱼,有的拉起了围网,划占一块水域来放养鱼虾。紧接着,渔业公司也进驻了。然而,( )。鱼肥了,但几年下来,一湖碧水也浊了、黄了。
这时,人们才惊醒:这是在 啊!得到了短期利益,却带来了长期污染。
2010年起,当地政府 ,下决心进行整改。先是把粗放式开发引来的水上飞机、快艇等游乐设施全部迁走,接着将水上餐厅、湖边宾馆.游乐场所统统关掉。工作人员依法依纪,耐心做工作,也依法给予补偿。有些户,有些人,上门十次不行,就上门二十次、三十次,反反复复给他们讲解政策, 和他们分析利害关系。要给子孙留一座青山,留一湖好水啊!
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岸边没有了水上餐厅,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更没有了网箱和围网,白马湖水也由浊变清。一湖碧水复又回,一湖碧水入画来!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纷至沓来 饮鸩止渴 痛不欲生 推心置腹
B.纷至沓来 杀鸡取卵 痛定思痛 推心置腹
C.络绎不绝 饮鸩止渴 痛定思痛 肝胆相照
D.络绎不绝 杀鸡取卵 痛不欲生 肝胆相照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渔业公司为了追求效益时常把大量饲料撒人湖中
B.渔业公司时常把大量饲料撒入湖中是为了追求效益
C.渔业公司时常把大量饲料撒入湖中,为了追求效益
D.为了追求效益,渔业公司时常把大量饲料撒人湖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岸边没有了水上餐厅,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更没有了网箱和围网,白马湖水也由浊变清。
B.随着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没有了网箱和围网,湖岸边没有了水上餐厅了,白马湖水更是由浊变清。
C.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岸边没有了水上餐厅,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没有了网箱和围网,白马湖水更是由浊变清。
D.随着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湖岸边没有了水上餐厅,湖面上没有了快艇穿梭,更没有了网箱和围网,白马湖水也由浊变清。
(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
进入夏季, ① 。《黄帝内经》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季养生原则。夏天人体体表的阳气充实,而体内的阳气相对不足。因此,即使感觉到温暖,甚至炎热,也应注意顾护阳气。例如,食用大量生冷食物、大汗后用冷水冲凉或骤然进入冷气室内等,
② ,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相反,如趁立夏阳光充足而暑气不甚时,培补好阳气,可以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缓解冬天的疾病。
夏季饮食应本着“增酸减苦、清心、调养胃气”的原则, ③ ,少吃肥甘厚腻和辛辣的食物。每顿饭不要吃得太饱,应保持每餐七八分饱,给脾胃留下运化的空间。
夏季要格外重视“静养”,避免过度的情志波动,保持安闲自乐的心态。“静养”除了“心静”,还要“身静”。夏季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耗伤心气和阴液,可以做一些舒缓、轻柔的运动。
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1.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作文(60 分)
22.(2022高二下·淇县开学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那么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青岛一位教师投书当地媒体,认为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不缺少激励,缺少的恰恰是管教。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有什么体验或见闻?身处其中的你一定有不少话说,请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能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1.偷换概念。C项“理性在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推演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因而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二段“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可知,推演活动可能会出错,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会混乱。“而不是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这属于偷换概念。
故答案为:C。
2.强加因果。C项“可见”前后强加因果。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极具独特性的逻辑,不能得出“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
故答案为:C。
3.曲解原意。A项“逻辑的特性在于通过论证来推进自己的研究”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一段“逻辑的科学性质还在于它与科学一样,是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可知,A项曲解原意。
故答案为:A。
【答案】4.C
5.C
6.①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②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统筹,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③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④深化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的每一个重点,与原文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
4.C.“家校联合联动对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取得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错误。原文是“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探索表明,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选项夸大其词。故答案为:C。
5.A.“全体受访者只关注学校”错,根据材料一图二可知,关注的问题还有培训机构、教育焦虑等。
B.“杜绝校外培训”错,原文是“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不是杜绝,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D.“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需要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合力推进”,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C。
6.题干中的问题是“如何让‘双减’工作踏实落地并有效推进”,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两个动调“踏实落地”和“有效推进”,这两个动词不能分开,需要放在一起作答。综合材料,可以从法律、统筹协调、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等方面进行作答。措施源自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法律方面: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可知第一点答案。
统筹协调方面: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统筹,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可知第二点答案。
学校方面: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材料三第二段“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可知第三点答案。
校外培训机构方面: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利于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可知第四点答案。
【答案】7.C
8.①先是又惊又喜:他惊讶于菜园东北角的水坑有鱼,为抓住它就能解决孩子没奶吃的问题而高兴。②然后是信心十足:他是弄鱼的好手,他觉得大鲤鱼唾手而得。③最后挫
败失落:他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鱼,最后一屁股跌坐在水坑边上。
9.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1970年的一条鱼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前半部分以儿童的身份讲述爹捉鱼的过程,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③最后通过父子的对话,对
1 970年的一条鱼的故事进行补充质疑,引人思考。④小说采用成人视角叙事,既感性又理
性地讲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做出正确的选择。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角度的特点及其好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从人称、视角、叙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7.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急躁易怒”错,“爹”疼爱妻儿而捉鲤鱼,“爹有些恼了,把鱼罩往坑岸一扔,爬出水坑。他对着水坑大声说,我就不信抓不住你!”“爹的确憋了一股劲儿,他不抓住鱼决不罢休。”是没有捉到鱼而着急,从他尝试的几种捕鱼的方法可知,他并不是冲动易怒。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层次,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时,要以情节为层次。小说中“爹”捉鲤鱼的过程是发现鲤鱼、捉鲤鱼、没有找到鲤鱼。根据文中的细节描写可以分析“爹”的心理变化,如“爹又惊又喜,疾步奔过去”中,“又惊又喜”就是发现鲤鱼时的心理;“爹看着我说,莫哭莫哭,你快有奶水吃了”写出了父亲视鱼为囊中之物后的踌躇满志;“爹一屁股跌坐在水坑边上”“爹似乎受到嘲讽,用眼睛白了娘一眼”表现出父亲没有找到鱼的挫败与失落。
故答案为: ①先是又惊又喜:他惊讶于菜园东北角的水坑有鱼,为抓住它就能解决孩子没奶吃的问题而高兴。②然后是信心十足:他是弄鱼的好手,他觉得大鲤鱼唾手而得。③最后挫败失落:他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鱼,最后一屁股跌坐在水坑边上。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角度的特点及其好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小说的叙述角度常常涉及人称、视角、叙述方式等,由小说“我哇哇大哭起来。娘一直没奶水,我显然是饿了”“我睡觉醒来,肚子饿,手脚乱舞,哇哇大哭。娘赶紧跑过来抱起我,给我把尿。爹看着我说,莫哭莫哭,你快有奶水吃了”可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讲述了1970年的一条鱼的故事。从视角上看,采用的是成人视角,儿童的身份,以成人视角讲述儿童时代的故事,感性而又理性,增加了故事的画面感和趣味性。从叙述方式上看,后面的父子对话则是对故事的补充,引人深思。
故答案为: 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1970年的一条鱼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前半部分以儿童的身份讲述爹捉鱼的过程,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③最后通过父子的对话,对1 970年的一条鱼的故事进行补充质疑,引人思考。④小说采用成人视角叙事,既感性又理性地讲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答案】10.A
11.D
12.C
13.①强盗的头领们请我去统率他们(让我去作他们的首领),我又没答应,因此他们恨我。
②难道老天降生的人才不一定被人所用吗?还(或者)是用人才自有一定的时机呢?(注意“生”“必”“抑”的落实)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将军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武术,七省爱好武术的人都来向他学习,人们因他长得魁梧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
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擅长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是他小时候的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像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像楚地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们在一起睡觉,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侠客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侠客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名声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不顺从我的,就用大铁锤击杀他们。强盗的头领们请我去统率他们(让我去作他们的首领),我又没答应,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定和我到某个地方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侠客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侠客的本领,就竭力请求侠客同往。侠客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
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侠客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侠客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聚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侠客,大喊:“为什么杀我兄弟?”话未说完,侠客大喊“看椎。”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侠客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侠客大声呼喊道: “我走了!”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魏禧评论说:张良找到了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捶击秦始皇,大铁椎大概也是那种人吧?老天生下有奇异才能的人,一定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但我读陈亮的《中兴遗传》,发现那些才智出众、侠义刚烈、雄奇卓异的人,无声无息地不能在当代显露功绩声名的,又为什么这样多呢?是不是上天降生的人才不一定被人任用呢?还是任用他们自会有一定的时机呢?陈子灿遇见大铁椎是壬寅年,看他的相貌应当是三十岁,那么大铁椎当时已有四十岁了。子灿又曾经看见他写买东西的单子,楷书写得非常工整漂亮。
10.A.句意: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拜访过宋将军。“过”,拜访、探望。故答案为:A。
11.D.“大铁椎年老后”错误。根据原文“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贴子甚工,楷书也”可知,当时大铁锤的年龄是四十岁,并不是已经“年老”,而且也不是卖字为生,只是说曾经看见他写买东西的单子。
故答案为:D。
12.C.“强调像张良这样的豪杰之士要建立一番功业,一定要得到大铁椎这样的人的帮助”错误。原文“子房得沧海君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意思是“张良找到了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锤捶击秦始皇,大铁锤大概也是那种人吧?老天生下有奇异才能的人,一定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作者只是认为奇异之人、豪杰之士应该为人所用,体现自己的价值。
故答案为:C。
13.赋分点:
(1)“魁”,头领;“长”,统率;“许”,答应;“是以”,因此。
(2)“岂”,难道;“不必”,不一定;“抑”,或者。
【答案】14.C
15.①这首诗写雪夜与好友小饮慢酌,促膝长谈,消磨了整个夜晚,给人闲适惬意之感。②诗歌第三联写诗人的言行与时乖违,久成了年老历练之人,被人成为“散仙”,这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与不满。③结尾句,诗人肯定了别人称其为“散仙”,笑看沧海桑田,表达出其胸怀的宽广。④从“萧条…‘雨雪天…‘残年”等词来看,情境略带凄凉,
“销”,消磨,也显悲凉失意之感。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项,“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错,“散仙”不是神仙,而是对狂放不羁、自由闲散的人的称呼。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有人说,这首诗的主调是闲适惬意、乐观豁达,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要去文中筛选“闲适惬意…‘乐观豁达…‘人生失意之感”的相关信息,根据第一联、第二联的内容可知,诗人与好友饮酒畅谈,确实是闲适惬意。第三联,“久将时背成遗老”意为长时间的言行与时乖违才成为年老历练的人,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与时格格不入的失意之感。整首诗的格调上说,是闲适惬意的,最后诗人笑看沧海桑田,足见其乐观豁达。
故答案为: ①这首诗写雪夜与好友小饮慢酌,促膝长谈,消磨了整个夜晚,给人闲适惬意之感。②诗歌第三联写诗人的言行与时乖违,久成了年老历练之人,被人成为“散仙”,这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与不满。③结尾句,诗人肯定了别人称其为“散仙”,笑看沧海桑田,表达出其胸怀的宽广。④从“萧条…‘雨雪天…‘残年”等词来看,情境略带凄凉,“销”,消磨,也显悲凉失意之感。
16.【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晦、蟪、蔽、盖、瞬”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故答案为:(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7.B
18.D
19.C
【知识点】语句连贯;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7.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根据语境,主语是“游客”,应选择“纷至沓来”。饮鸩止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不顾严重后果。杀鸡取卵:比喻只顾眼前微小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根据语境“得到了短期利益,却带来了长期污染”可知,应选择“杀鸡取卵”。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再回想当时所遭受的痛苦。指吸取教训,警惕未来。根据语境,强调反思,吸取教训,应该选择“痛定思痛”。推心置腹:表示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比喻真诚待人。肝胆相照:比喻彼此之间真诚相见。根据语境,工作人员耐心讲解,应选择“推心置腹”。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的能力。
根据后文语境“鱼肥了,但几年下来,一湖碧水也浊了、黄了”可知,衔接语句最后应为“渔业公司时常把大量饲料撒入湖中”,由此排除B、C两项。D项是A项的变式句,把“为了追求效益”提前,起到强调的作用,比常式句A项更合适,故选择D。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原句有两个语病,第一个语病,缺少介词导致中途易辙,“十多年的艰苦工作”前需要加上合适的介词,选项中有“经过”“随着”两个介词,根据语境此句表示结果,应选用“经过”,由此排除B、D两项;第二个语病,是语句中有一个“更”字,表示递进关系,“白马湖由浊变清”是最大的变化,“更”应放在此句。
故答案为:C。
【答案】20.①要顾护(培补)阳气;②都极易损伤阳气;③多吃清淡食物
21.夏季要重视“静养”,既要“心静”,又要“身静”。因为出汗过多会耗伤心气和阴液,所以夏季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①处应填总括句,根据这一段的内容可知,此段主要讲的是夏天要顾护(培补)阳气,因而应填“要顾护(培补)阳气”;②处根据前文的“食用大量生冷食物”等及后文的“损伤脾胃阳气”可知应和“损伤阳气”有关;③处根据“ 少吃肥甘厚腻和辛辣的食物 ”,可知填入多吃什么,即“ 多吃清淡食物 ”。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①要顾护(培补)阳气;②都极易损伤阳气;③多吃清淡食物
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
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夏季要格外重视“静养",这包括“心静和“身静",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要求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表述,从文段中找到“夏季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耗伤心气和阴液,可以做一些舒缓、轻柔的运动",此句存在因果关系,将之表述清楚即可。
故答案为: 夏季要重视“静养”,既要“心静”,又要“身静”。因为出汗过多会耗伤心气和阴液,所以夏季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
22.【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材料有三层意思,首先指出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提倡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强调家长和教师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接着材料提出了问题:激励和赏识是不是意味着不能批评?最后,给出青岛一位教师的观点:现在的孩子不缺少激励,而是缺少管教。可见,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社会上的观点并不单一,也不一致。
材料的主旨就是本次作文的话题: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材料并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态度,关于教育方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所以考生的立意范围比较宽泛,我们需要的教育方式可以是激励、赏识、批评、管教、沟通或平等,也可以是辩证灵活处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激励、赏识和管教一个都不能少。
从“怎么看”“体验和见闻”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写记叙文,选择要典型,详略要得当,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或以小见大的方式突出某种教育方式的好处。如果写议论文,观点一定要明确,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认可某种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和作用是什么,我们要如何做。
立意:
1.人生需要喝彩。
2.我们需要温柔的管教。
3.要批评,更要会批评。
4.教育的中庸之道(不能一味的表扬,也不能一味的批评)。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