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兰亭集序》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31 18: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

序榆中 高一文体知识简介:序
???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前者如鲁迅的《<呐喊>自序》,后者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农村调查>序言》以议论为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是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序书序赠序自序他序代序序,是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因其善书法,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他的《兰亭序帖卷》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而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兰亭集序》共三百二十四字,文辞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l548)郡守沈启重建,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关于《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甲骨文实物拓片大盂鼎攻吴王夫差鉴篆书秦隶汉隶草书王羲之行穰贴张旭作品(局部)张 旭 草 书颜真卿 ------多宝塔埤苏轼------赤壁赋王羲之---姨母贴毛泽东书法作品启功作品启功临米芾作品课文朗读注音癸guǐ丑 会kuài稽jī 修禊xì
激湍tuān 游觞shāng 骋chěng怀
形骸hái 趣qǔ舍万殊
曾 zēng 嗟jiē 殇shāng讨论明确文章大意1 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
2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人众:群贤比至,少长咸集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崇山峻岭 清流急湍乐“永和……癸丑……暮春”“修禊事也”“群贤……少长……”“此地有…… ,又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兰亭……”问题: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他的抒 情基调已经转换,找出最能体现出作者感情的一个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由此,进而想到人生短促,所以聚散生死始终笼罩文学家的心,故作者由乐转悲。感 慨 人 生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死生亦大矣痛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知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之痛  
  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人生无常,人终究会面对死亡,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死”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却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岂不痛哉”!金圣叹: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限.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重复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 千古同悲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为了证明第二段观点,作者便用自己读古人文章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再联系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一死生、齐彭殇),并力批其非(为虚诞、为妄作),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以“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世殊事异------其致一也”,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和意义上来,意义即使“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死生之大。 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
判。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抗拒人生虚幻性的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能是在给定的生命限度内进行最大可能的价值创造。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思维拓展:
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 杯。
将进酒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小结   综观全文,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习作园地: 谈谈你的生死观或说说你为什么而活着?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重点实、虚词古代的一种风俗高长旁边,水边热闹,盛况繁多用来…………的原因动词,穷尽交往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曾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的人;坦诚乃,竟动词,至,及面对;明白,懂得本来;动词,看作一样动词,等同仍然如同,好像对;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