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五四学制)(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五四学制)(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29 08: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一一水螅、蚯蚓、蜗牛和蝴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螅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
B. 蚯蚓身体光滑不分节,靠疣足爬行
C. 蜗牛身体柔软,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D. 蝴蝶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
下列关于脊椎动物——青蛙、蜥蜴、蝙蝠和家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青蛙,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B. 蜥蜴,有四肢,陆地胎生
C. 蝙蝠,前肢变成翼,属鸟类 D. 家鸽,体温恒定,卵生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观点之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鲫鱼身体呈流线型,适于水中生活
B. 蛔虫体表有角质层,适于寄生生活
C. 狼的臼齿发达,与肉食食性相适应
D. 家鸽的骨骼轻、薄、坚固,适于飞行生活
下列与哺乳动物运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骨骼肌提供动力,由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构成
B. 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爬行、飞行、奔跑、蠕动等
C. 一组骨骼肌既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也能将其复位
D. 运动能力较发达,有利于觅食、避敌、夺取栖息地和繁殖
下列有关图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结构2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运动灵活
B. 完成伸肘动作时,结构6收缩、7舒张
C. 运动时,结构8起支点、9起杠杆作用
D. [4]关节软骨,可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豹猫是一种哺乳动物,近年来相继在北京松山和野鸭湖地区被监测发现。豹猫的下列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 习惯昼伏夜出,活动比较隐蔽
B. 经过多次试探后不再害怕监测设备
C. 幼崽一出生就会吮吸乳汁
D. 通常在每年的春夏两季进行繁殖
下列关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B. 绝大多数作为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
C. 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D. 只参与物质循环,不参与能量流动
利用生物反应器为人类服务,可以①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种物质②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食品设备的费用③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度和环境污染④降低效率⑤生产的产品效果一般(  )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③ D. ②④⑤
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性外激素诱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动物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B. 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内都有等级且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C. 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学习行为越复杂
D.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某同学用带有芽眼的马铃薯块茎繁育出新植株。下列繁殖方式与此不同的是(  )
A. 番茄利用种子进行繁殖 B. 蟹爪兰嫁接到仙人掌上
C. 椒草的叶长成新植株 D.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下列对如图所示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殖方式是无性生殖
B. ①叫做接穗,②叫做砧木
C. 成活的关键是①与②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D. 该方式产生的后代同时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如图表示鸟卵的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气体
B. ⑦含有细胞核,是将来发育成雏鸟的结构
C. 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主要结构是⑧
D. 只要有亲鸟的孵化,鸟卵一定能孵出雏鸟
下列关于生物性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每个生物体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性状
B. 人们总是通过性状来区分出不同的生物
C. 生物的性状都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
D. 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它们之间相似的性状就越多
科研人员选择体色为白色和黑色的家猪,利用显微注射法向细胞核中注射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培育出了白天显现出原来的体色、夜晚显现荧光的转基因猪(如图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说明生物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
B. 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C. 涉及的技术有转基因、克隆、胚胎移植
D. 荧光雄猪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
同一株水毛莨,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形态明显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的性状有时不受基因的控制
B. 生物的性状只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C. 生物的性状只能受基因的控制
D. 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0分)
散文诗《树的梦》曾这样写到:每粒细小而坚实的种子,都藏匿着一个伟大的梦,藏得太深太神秘,被禽兽吞吃,它却暗自高兴。经过牙齿粗暴的咀嚼,胃液无情地消磨,它还是完完整整的,回归到大地。由于禽和兽的运动,它被带到了树梦也梦不到的地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可知,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 ______。
(2)句子中的“牙齿”应是 ______(填写“犬齿”或“臼齿”)。
(3)禽和兽都是恒温动物,禽的体表 ______而兽的体表被毛,具有保温作用;体温恒定对于陆生动物适应环境有什么意义?______。
(4)禽的飞翔能力较强,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这与其特有的呼吸方式---______有关,在呼吸过程中需要 ______(结构)来辅助进行。
(5)禽的飞行和兽的奔跑都要依赖其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参与共同完成。其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______和骨骼肌组成。
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发展野生黑尾鹿群,1906年人们开始大肆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把上述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补充完整:______→狼。
(2)黑尾鹿和狼共有的两种繁殖特征是 ______,这两种特征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大肆捕杀狼之前,黑尾鹿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______和所占的 ______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4)分析图示,BC段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______,而导致黑尾鹿数量减少。由此说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
(5)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能力。这体现的是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其大会会标如图1(中间的“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元素,并以甲骨文作背景)。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王铭同学对图1中的动物进行了分类,如图2所示。①表示的分类依据是 ______;E表示的动物是 ______。
(2)会标中没有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______和爬行类:而爬行类动物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是 ______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3)“孔雀开屏”是孔雀的一种求偶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分析,该行为属于 ______。
(4)蝴蝶是通过什么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______:其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依次经过卵→______。
如图为人类性别决定的过程图解。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______的体细胞(填“父亲”或“母亲”)。
(2)图中22对+XY(或22对+XX)表示染色体数目,染色体主要是由 ______和 ______组成。
(3)生殖细胞1叫作 ______,其染色体组成是 ______;受精卵5中的染色体组成是 ______。
(4)分析图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人的耳垢有油性(油耳)和干性(干耳)两种,受单基因(A、a)控制。如图表示某家族成员的遗传关系图谱。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爸爸是油耳,小红是干耳,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遗传学上称为 ______。
(2)如图,油耳与干耳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 ______。
(3)分析图示,显性性状是 ______,小红的妈妈的基因型是 ______,她外公的基因型是 ______。
(4)小红的爸爸是油耳,其产生的精子类型是 ______。
(5)小红的父母若再生一个孩子,是干耳男孩的概率为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正确。
B、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没有疣足,依靠纵、横肌的交互舒缩及体表的刚毛的配合运动,错误。
C、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身体表面有外套膜,正确。
D、蝴蝶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正确。
故选:B。
水螅属于腔肠动物,身体圆筒形,辐射对称,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
蜗牛属于软体动物,有外套膜,体外被有贝壳。
蝴蝶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
熟记掌握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2.【答案】D
【解析】解:A、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体外受精,变态发育,A错误。
B、蜥蜴属于爬行动物,有四肢,陆地卵生,B错误。
C、蝙蝠属于哺乳动物,胎生哺乳,C错误。
D、家鸽属于鸟类,体温恒定,卵生,D正确。
故选:D。
对动物进行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据此作答。
熟悉各类动物的特征和常见动物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解:A、鲫鱼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正确。
B、蛔虫属于线形动物,体表有角质层,适于寄生生活,正确。
C、狼的犬齿发达,适于撕裂肉食,与肉食食性相适应,错误。
D、家鸽的骨骼轻、薄、坚固,可减轻体重,适于飞行生活,正确。
故选:C。
不同类群的动物的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如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鸟类生活在空中,前肢变成翼,有发达的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灵活解答。
4.【答案】C
【解析】解:A、骨骼肌提供动力,由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构成,正确。
B、运动是动物的主要特征,各种动物的运动器官不同,运动的方式也不同,如爬行、飞行、奔跑、蠕动等,正确。
C、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错误。
D、运动能力较发达,有利于觅食、避敌、夺取栖息地和繁殖,正确。
故选:C。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产生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2关节囊及里外的韧带增加了关节的牢固性,错误。
B、伸肘动作时,6肱二头肌舒张,7肱三头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发生运动,错误。
C、在运动系统中9关节起到支点作用,8肱骨起到杠杆的作用,错误。
D、4关节软骨能够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缓冲震动,增加了关节的灵活性,正确。
故选:D。
图中1是关节头,2是关节囊,3是关节腔,4是关节软骨,5是关节窝,6肱二头肌,7肱三头肌,8是肱骨,9是关节,据此分析解答。
明白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结合分析可知:“习惯昼伏夜出,活动比较隐蔽”、“幼崽一出生就会吮吸乳汁”、“通常在每年的春夏两季进行繁殖”都是由豹猫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而“经过多次试探后不再害怕监测设备”,是豹猫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B。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正确识记并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动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如蚯蚓松土。错误。
B、绝大多数动物可作为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正确。
C、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不是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生产者和分解者可以将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联系起来,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可以暂时没有消费者--动物。错误。
D、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动物作为消费者是构成食物链的重要部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故动物参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错误。
故选:B。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8.【答案】C
【解析】解:为了减少工业污染,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科学家研究利用动物制造“生物反应器”,即通过对某种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产生出人们所需要的药物或营养物质,如利用“蚯蚓生物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料,生产营养价值较高的生物肥料。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转基因技术生物反应器,首先明确生物反应器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9.【答案】A
【解析】解:A、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用性外激素诱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动物个体间的信息交流,正确。
B、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内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有等级,有的没有等级,如蚂蚁的群体,错误。
C、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学习行为越复杂,错误。
D、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错误。
故选:A。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及社会行为的特点。
10.【答案】A
【解析】解:BCD、“蟹爪兰嫁接到仙人掌上”、“椒草的叶长成新植株”、“无心插柳柳成荫”,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均属于无性生殖;A、“番茄利用种子进行繁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与其它繁殖方式不同。
故选:A。
(1)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
(2)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
正确识记并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A、图中嫁接属于无性繁殖,A正确。
B、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①,被接的植物叫砧木②,B正确。
C、嫁接时应当使②接穗和①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C正确。
D、图中的生殖方式是嫁接,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不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D错误。
故选:D。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图中①是接穗,②是砧木。
嫁接的内容是考试的重点,注意理解,结合图形记忆效果会更好。
12.【答案】A
【解析】解:A、②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A正确。
B、⑦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B错误。
C、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主要结构是⑦卵黄,C错误。
D、只有受精卵才能孵出雏鸟,不是鸟卵一定能孵出雏鸟,D错误。
故选:A。
图中①卵壳膜,②气室,③卵壳,④胚盘,⑤卵黄膜,⑥系带,⑦卵黄,⑧卵白。
关键点:鸟卵中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合称卵细胞。
13.【答案】C
【解析】A、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A正确;
B、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人们总是通过性状来区分出不同的生物,B正确;
C、生物的性状有的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如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有的肉眼看不到,如生理特征人的ABO血型等,C错误;
D、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它们之间相似的性状就越多,D正确。
故选:C。
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性状的概念。
14.【答案】D
【解析】解:A、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通过转基因克隆猪产生的过程可知,注射过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发育成绿色荧光猪,而未注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发育成普通猪,通过对比可知猪是否发绿色荧光是由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控制的,转入该基因的猪能发出绿色荧光说明生物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
B、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B正确。
C、通过图中信息可知,荧光猪的培育采用了转基因技术、克隆(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C正确。
D、荧光雄猪是由去核卵细胞与体细胞核形成融合细胞发育而来,这项技术称为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D错误。
故选:D。
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这就是转基因技术,基因是DNA上的最小片段,所以说这个基因组就是DNA。
掌握转基因技术原理和应用,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15.【答案】D
【解析】解: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如染色体、基因等)发生改变引起的,不遗传的变异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但是有的生物的变异的原因不是单纯一个,可能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泡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前者呈扁平状而后者深裂呈丝状,这一现象说明生物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据此回答。
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要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16.【答案】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臼齿 被覆羽毛 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双重呼吸 气囊 骨连结
【解析】解:(1)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常以某些植物的果实为食,动物在食用果实的同时,将种子扔弃在野外。有些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常沾附在动物身上,随动物身体的运动而带到远处,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从而促进了种子的传播。因此,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上述资料说明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2)动物的生活方式如食性是与其形态结构相适应的,植食性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无犬齿,门齿长在上下颌的中央部分,形状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长在上下颌的两侧,有宽阔的咀嚼面。而犬齿适于撕裂食物,为肉食性动物的所具有的。题干中的牙齿应是臼齿。
(3)禽属于鸟类,体表被覆羽毛,兽属于哺乳动物,体表被毛。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比变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4)飞禽的体内有发达的气囊,它们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与肺相通,能减少内脏之间的摩擦,飞禽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气囊本身并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气囊的功能是贮存空气,使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故禽在飞翔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因此,除了用肺呼吸以外,还有气囊辅助呼吸。
(5)禽和兽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故答案为:(1)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2)臼齿。
(3)被覆羽毛;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4)双重呼吸;气囊。
(5)骨连结。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2)鸟类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为:前肢变成翼;体表被覆羽毛,具有保温作用;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鸟类的胸骨上有高耸的突起部分叫做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胸肌,胸肌发达收缩有力,飞行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鸟类的食量大,为它的飞行生活提供大量的能量,鸟类有气囊,与肺相通,鸟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气囊本身并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气囊的功能是贮存空气。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动物的特征。
17.【答案】植物→黑尾鹿 胎生、哺乳 数量 比例 食物缺乏 相互制约 自动调节
【解析】解:(1)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存在食物链:植物→黑尾鹿→狼。
(2)黑尾鹿和狼都是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生殖特征,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大肆捕杀狼之前,黑尾鹿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4)分析图示,AB段由于天敌减少,黑尾鹿大量繁殖导致数量增多;BC段由于食物缺乏,导致黑尾鹿数量减少。由此说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
(5)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体现的是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植物→黑尾鹿
(2)胎生、哺乳
(3)数量;比例
(4)相互制约
(5)自动调节
1、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掌握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18.【答案】体内有无脊柱 鱼 两栖类 生殖和发育 先天性行为 卵生 幼虫→蛹→成虫
【解析】解:(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线形动物身体中无脊柱,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所以图中①是根据有无脊柱来划分的;脊椎动物中是卵生的有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题干中的脊椎动物鱼和孔雀是卵生;胎生的是哺乳动物,题干中的大熊猫和人都是哺乳动物,因此E是鱼,F是大熊猫;无脊椎动物是蝴蝶。
(2)在会标中没有出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其中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3)从行为获得途径中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孔雀开屏”是孔雀的一种求偶行为,受到体内遗传物质控制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4)蝴蝶属于节肢动物,生殖方式是卵生。蝴蝶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故答案为:(1)体内有无脊柱;鱼。
(2)两栖类;生殖和发育。
(3)先天性行为。
(4)卵生;幼虫→蛹→成虫。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线形动物身体中无脊柱,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的分类以及生物多样性。
19.【答案】父亲 蛋白质 DNA 精子 22条+X或22条+Y 22对+XX 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各是50%
【解析】解:(1)人的性别遗传图解如图:

正常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是44条+XY,正常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是44条+XX,因此A表示父亲的体细胞,B表示母亲的体细胞(填“父亲”或“母亲”)。
(2)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3)父亲产生的生殖细胞是精子,母亲产生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因此生殖细胞1、2叫精子,生殖细胞3叫卵细胞,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22条+X或22条+Y;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故4,5为受精卵,受精卵5为女孩,其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22对+XX。
(4)从此图解可以看出,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各是50%。
故答案为:(1)父亲。
(2)蛋白质;DNA。
(3)精子;22条+X或22条+Y;22对+XX。
(4)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各是50%。
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与性别无关,称为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染色体的组成和性别遗传过程。
20.【答案】变异 相对性状 油耳 Aa AA或Aa A或a 12.5%
【解析】解:(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爸爸是油耳,小红是干耳,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2)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油耳和干耳。
(3)据甲图分析,后代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故亲代的油耳是显性性状。小红的妈妈爸爸的基因型都是Aa,由于妈妈的基因组合里可能有a,因此外公的基因型是AA或Aa。
(4)油耳是显性性状,小红的爸爸是油耳,小红是干耳,爸爸的基因组成Aa,其产生的精子类型A或a的。
(5)小红的妈妈爸爸的基因型都是Aa,遗传图解表示如下:
由遗传图解可知,这对夫妇每生育一个孩子其干耳aa的可能性是25%,是男孩的可能性是50%,是干耳男孩的概率为25%×50%=12.5%。
故答案为:(1)变异。
(2)相对性状。
(3)油耳;Aa;AA或Aa。
(4)A或a。
(5)12.5%。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关键是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的表现关系。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