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29 08:2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3.2 内能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B.双手互相摩擦发热
C.倒入热水的玻璃杯温度升高 D.太阳暴晒下的沥青路面发烫
2.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一定增加
B.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D.物体的内能越大,其含有的热量就越多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剧烈
B.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C.“炙手可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吸收热量
D.火箭从地面向上发射过程中,机械能增大,内能减小
4.物体M和N是同种物质,已知M的温度为0℃,N的温度为﹣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的内能为0
B.M和N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C.M的分子运动比N更剧烈
D.M的内能一定大于N的内能
5.下列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且内能减小的是(  )
A. 冬天人们常搓手 B. 加热器加热水
C. 瓶塞喷出冒白气 D. 下滑时臀部发烫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
B.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小的物体
C.把0oC的冰块加热熔化成0oC的水,若不考虑水的蒸发,其内能不变
D.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得越多,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7.据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2021年10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届时远方的宾客将有机会品尝云南特色小吃“过桥米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汤表面的油层加快了汤汁的蒸发
B.加入米线后,热汤从米线吸收热量
C.放入热汤中的肉片很快熟了,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内能
D.汤的香气扑鼻,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8.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80°C的水一定比30°C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温度相同的物体接触时不发生热传递
9.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物体也具有内能
B.只要物体放出热量,温度就一定降低
C.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10.下列实例中,用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B.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
C.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的温度降低
D.给自行车胎打气,气筒内气体温度升高
11.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在沸腾的水温度一定是100℃
B.汽油机做功冲程燃气的内能减少
C.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0℃的冰水混合物内能为零
12.小林早餐喜欢给自己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饺子入锅后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煮饺子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饺子的内能
C.煮饺子的过程中能闻到香味,表明扩散只在温度高时发生
D.饺子出锅后没有相互粘到一起,表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试管里的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水蒸气推动软木塞使其迅速冲出管口,在软木塞被推出的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与四冲程汽油机的______冲程相同,管口出现了白雾,这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4.如图甲,用测力计把吊在下面的玻璃板从水中慢慢提起来,观察到玻璃板离开水面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变大,此实验说明_______;如图乙,用手晃动试管中的沙子,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升高,此实验说明_______。
15.“热”字含义包括“温度、内能、热量”。“今天的天气很热”,这里的“热”字表示是______;“摩擦生热”,这里的“热”字表示的是______;“物体吸热升温”,这里的“热”字表示的是______。
16.如图所示,用气筒向装有少量水的瓶里打气,当瓶塞从瓶口跳出时,看到瓶中出现了白雾。在“瓶塞跳出,出现白雾”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内能______。
三、综合题
17.近几十年来,能源消耗增长速度明显加长,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储量并不丰富,人类打开了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利用,在湖南益阳建有桃江核电站.但核电站也有安全隐患,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对福岛核电站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1)核电站其能量是原子核发生了核________(选填“裂变”或“聚变”).
(2)由于一系列的爆炸,使得大量的核燃料外泄,周围的人们处在核污染中,图中是核辐射标志的是_____.
(3)“能源和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要从我做起,下列说法中需要改正的是_______ .
A.尽可能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电热水器
B.养成及时关掉水龙头和人走关灯的习惯
C.用洗脸水冲厕所,将废报纸、空酒瓶等送到废品收购站
D.及时将生活垃圾,废电池装在一起丢入垃圾箱.
(4)如果核电站每年需要50t的核燃料,而同等规模火电站每年需要6×106t的煤炭.6×106t的煤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多少__________ ?(煤炭的热值为3×107J/kg).
18.综合问答----滑雪中的物理
冬天,小雨和叶子姐姐到滑雪场滑雪,请你挑选一个场景,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A.进入滑雪场,阳光下的雪地很刺眼;
B.感觉手冷,双手互相搓搓就暖和了;
C.从山顶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解释场景: _____.(A,B,C).
19.(1)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一辆使用汽油为燃料的小汽车,在路面水平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如表是当小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时的部分参数及相关数据.
发动机功率/W 18750
百公里油耗/L 8
汽油的热值/(J L﹣1) 3.375×107
①匀速行驶10km消耗了 ________  L汽油;②消耗的燃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________ J;
③此时发动机的效率是 ________  .
(2)如图所示,容器中间用隔板等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10cm2的圆孔橡皮膜封闭,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发生改变.图甲所示在两侧装入深度相同的两种液体,橡皮膜发生形变,可以得出结论: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压强跟________ 有关;图乙所示,在容器右侧装水,左侧装入密度为1.4×103kg/m3的某种液体,橡皮膜刚好不发生形变,若橡皮膜所受平均压强是橡皮膜上A点所受压强,则此时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是 ________  N,A点在左侧液体中的深度h为 ________  cm.(g=10N/kg)
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空气加湿器的奥秘
如图甲所示,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空气加湿器,它能将水“雾化”成1﹣5μm的微小颗粒,并利用风扇吹散到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图中加湿器上方的“白气”.
加湿器中的关键部件是压电陶瓷换能器,如图乙所示.图丙是其主视图.它是由压电陶瓷、金属电极和引线组成,外部电压通过引线和电极加到压电陶瓷上.在电压驱动下压电陶瓷产生1.5~2MHz高频机械振动,在水中产生相同频率的声波,将水直接雾化.
压电陶瓷具有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在外力作用发生形变时,在它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出现正负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它又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相反,当在其电极上加上一定电压就会发生形变,电压消失后,形变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
(1)图中的“白气”是_____(选填“小水滴”或“水蒸气”),“白气”最终在空气中“消失”,在其“消失”过程中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压电陶瓷换能器振动产生的声波是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3)压电陶瓷换能器是利用压电陶瓷的_____效应;压电陶瓷换能器是将电能转化成_____能.
(4)加湿器中压电陶瓷换能器上所加电压符合要求的是图中的_____.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过山车
当你在游乐场乘过山车奔驰之际,你是否会想到:过山车为什么不需要引擎来推动就能“翻山越岭”呢?过山车在开始旅行时,是靠一个机械装置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从这时起带动它沿轨道行驶的唯一“发动机”就是重力势能。过山车的重力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最大值,当它开始下行时,它的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大;由于摩擦,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所以随后的“小山丘”设计的比开始时的“小山丘”低(如图所示):
(1)过山车从A到B的过程它的重力势能先______后______,动能先______后______(以上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从过山车在轨道的最低处,运动最快,动能最大,说明物体的动能与______有关,后面的“小山丘”设计的比开始时的“小山丘”低,这是因为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会将部分机械能转化为______;
(3)举出一个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其他例子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是利用水比热容大的特点,水从发动机吸收较多热量,温度升高不会太大,水内能增大,故A不符合题意;
B.双手互相摩擦,通过摩擦力对手做功,手温度升高发热,内能增大,故B符合题意;
C.倒入热水的玻璃杯,玻璃杯从热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C不符合题意;
D.太阳暴晒下的沥青路面从太阳光中吸收热量,路面温度升高发烫,路面内能增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解析】
【详解】
A.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增加,因为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故A错误;
B.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都能增大内能和减小内能,且效果是等效的,故B正确;
C.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故C错误;
D.热量是过程量,只能用吸收或者放出,不能用含有,故D错误。
故选B。
3.B
【解析】
【详解】
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A错误;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则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故B正确;
C.“炙手可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吸收热量,故C错误;
D.火箭从地面向上加速运动的过程中,火箭内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由于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火箭的内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4.C
【解析】
【详解】
A.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故M的内能不为0,故A错误;
B.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因M和N两物体温度不同,故M和N之间会发生热传递,故B错误;
C.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M的温度高于N的温度,故M的分子运动比N更剧烈,故C正确;
D.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的温度、状态和质量等因素有关,M的温度高于N的温度,但M的内能不一定大于N的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5.C
【解析】
【详解】
A.冬天人们搓手时,两只手互相克服摩擦而做功,手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了,故A不符合题意;
B.加热器加热水,加热器放出的热量被水吸收,这是热传递改变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瓶中的气体膨胀对瓶塞做功,自身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气”,故C符合题意;
D.下滑时,臀部克服摩擦做功,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解析】
【详解】
A.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这两个力要在分子间距一定范围内才能起作用,如果分子间距过大,这两个力都不起作用了,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玻璃碎片间距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并不能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A错误;
B.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B错误;
C.把0oC的冰块加热熔化成0oC的水,需要吸热,若不考虑水的蒸发,其内能增加,C错误;
D.根据公式可知,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得越多,放出的热量就越多,D正确。
故选D。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热汤表面的油层减慢了汤汁的蒸发,故A错误;
B.加入米线后,热汤温度高,米线从热汤吸收热量,故B错误;
C.放入热汤中的肉片很快熟了,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了内能,故C错误;
D.汤的香气扑鼻,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8.D
【解析】
【详解】
A.晶体熔化过程中,需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水在沸腾时,需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故B错误;
C.改变内能有两种途径:做功与热传递,故C错误;
D.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接触的物体有温差,若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则不会发生热传递,故D正确。
故选D。
9.A
【解析】
【详解】
A.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故A正确;
B.物体放出热量的同时如果外界对物体做功,那么物体温度不一定降低,故B错误;
C.热量是过程量,只能在热传递过程中体现,不能表述成含有热量,只能表述成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可以表述成物体温度越高,具有内能越大,故C错误;
D.热传递的方向是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故D错误。
故选A。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两手相互摩擦、用锯条锯木板、给自行车胎打气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的温度降低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B
【解析】
【详解】
A.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压强发生变化时,水的沸点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
B.汽油机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则燃气的内能将减少,故B正确;
C.物体温度升高,说明内能增大,有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有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C错误;
D.任何温度的物体都有内能,故D错误。
12.A
【解析】
【详解】
A.饺子入锅后吸收热量、温度升高,饺子的内能增加,故A正确;
B. 煮饺子时,饺子会从水中吸热,这主要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饺子的内能,故B错误;
C.煮饺子的过程中能闻到香味,这表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这是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但不是只在温度高时发生,故C错误;
D. 饺子没有粘到一起,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大,分子间的引力很小,故D错误。
故选A。
13. 做功 液化
【解析】
【分析】
【详解】
[1]当瓶内水蒸气把瓶塞冲出时,瓶内水蒸气对瓶塞做功,使得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即该过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此过程与汽油机的做功冲程相同,在做功冲程中是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
[2]管口处水蒸气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出现白雾。
14.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做功改变了沙子的内能
【解析】
【详解】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玻璃板离开水面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变大,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这是因为玻璃板再即将离开水面时,水分子之间距离比较小,存在分子间的引力,从而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2]用手晃动试管中的沙子,对沙子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沙子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5. 温度 内能 热量
【解析】
【详解】
[1]今天天气很热说明气温高,这里的“热”是指温度。
[2]摩擦生热是指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物体的内能增大,这里的“热”是指内能。
[3]物体吸热升温,即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这里的“热”是指热量。
16. 液化 减少
【解析】
【详解】
[1] [2]瓶塞跳出,出现白雾现象的原因是瓶内水蒸气对瓶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少,水蒸气温度降低,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即白雾。
17. 裂变 C D 1.8×1017J
【解析】
【详解】
解答:(1)核电站是利用核能来发电的,其能量是原子核发生了可控的核裂变;(2)结合对各种标志的认识可知,A是噪声有害的标志,B是一般是当心触电,C是指电离辐射或核辐射.因此,C符合题意; (3)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角度来分析,“尽可能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电热水器”,“养成及时关掉水龙头和人走关灯的习惯”,“用洗脸水冲厕所,将废报纸、空酒瓶等送到废品收购站”等,都是很好的习惯和做法,值得提倡,唯独将废电池与生活垃圾装在一起丢入垃圾箱的做法不妥,因为电池含有汞等重金属,可污染土壤和水源,应单独存放与处理,故选项D符合题意.(4)6×106t的煤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qm=3×107J/kg×6×106×103kg=1.8×1017J,
点睛:(1)核电站是利用可控的核裂变来最终将核能转化为电能的;(2)明确图中三个标志的含义,即可判断哪一个是核辐射的标志;(3)主要考查了一些生活小常识,结合自己的认识可做出选择.(4)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Q=qm可计算煤炭燃烧放出的热量;
18.见解析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A.平行的太阳光照在光滑的雪地上发生了镜面反射,沿某一方向反射的光线很强,人站在这一方向上很刺眼.
B:双手搓手时,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C:从山顶下滑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逐渐变为原来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由于质量一定,所以速度越来越快.
考点:镜面反射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19. 0.8L 2.7×107J 25% 液体的密度 0.7N 5cm
【解析】
【分析】
(1)利用Q=mq求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总能量),再利用效率公式求汽车发动机的效率;(2)要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则要保证液体深度相同;深度相同,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知道右边水的深度,利用p=ρgh求水的压强,再利用F=pS求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橡皮膜刚好不发生形变,两边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即p左=p右,据此列方程求左边液体的深度.
【详解】
(1) ①汽车百公里油耗8L,所以汽车行驶10km消耗的汽油的体积V=0.8L;②消耗的燃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Vq=0.8L×3.375×107J/L=2.7×107J,③该汽车发动机的效率:η==25%
(2)图甲所示在两侧装入深度相同的两种液体,橡皮膜发生形变,即两边受到的压强不同,由此说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p右=ρ水gh右=1×103kg/m3×10N/kg×0.07m=700Pa,
此时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 F=p右S=700Pa×10×10 4m2=0.7N;③橡皮膜刚好不发生形变,两边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即p左=p右,ρ液gh=ρ水gh右, 1.4×103kg/m3×10N/kg×h=1×103kg/m3×10N/kg×0.07m,解得h=0.05m=5cm.
20. 小水滴 吸收 超声波 逆压电 机械 B
【解析】
【详解】
(1)“白气”是无数小水滴飘在空气中形成的;“白气”“消失”是液态的小水滴又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
(2)压电陶瓷换能器在电压驱动下产生1.5﹣2MHz高频机械振动,显然发生的频率大于20000Hz,故为超声波,人们不能听到.
(3)压电陶瓷换能器工作是在其电极上加上一定电压使其会发生形变,因此是利用压电陶瓷逆压电效应工作的,并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A图中电压周期为0.4×10-1s,则振动频率为=25Hz;B图中电压周期为0.6×10-6s,则振动频率为=1.67MHz;C图中电压周期为0.1s,则振动频率为=10Hz;D图中电压值是恒定的,不会引起振动,频率为0Hz.显然只有B的振动频率在电陶瓷产生的频率范围内,故选B.
21. 变小 变大 变大 变小 速度 内能 荡秋千时,秋千从高处向低处运动时,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速度变大,动能变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秋千从低处到高处时,速度变小,动能变小,高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解析】
【详解】
(1)[1][2][3][4]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质量和高度,影响动能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过山车从A到B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先变小后变大,重力势能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动能先变大后变小。
(2)[5]从过山车在轨道的最低处,此时运动最快,速度最大,而动能也最大,说明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
[6]后面的“小山丘”设计的比开始时的“小山丘”低,这是因为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会克服摩擦做功,将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得机械能减小。
(3)[7]例如荡秋千时,秋千从高处向低处运动时,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速度变大,动能变大;秋千从低处到高处时,速度变小,动能变小,高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