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3.2 内能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有引力
B.扫地时尘土飞扬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上
2.关于温度、比热容、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
C.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它的一定内能增加
D.0℃的冰块,其内能为零
3.关于热量、温度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炎热夏天,沙滩边太阳伞温度比海水高,所以伞的内能比大海的内能大
B.冰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海波熔化时温度不变,所以内能也不变
D.烤肉时,温度高的金属盘会将热量传递给温度低的食物
4.下列关于内能、热量、温度和做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把温度传给温度低的物体
B.某铁块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小
C.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
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5.关于热量、内能及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热量多
B.热量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小的物体
C.把0℃的冰块熔化成0oC的水,其内能不变
D.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作用的斥力,所以固体很难压缩
6.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
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D.高温物体会把温度传递给低温物体
7.有关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物体的热量越多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D.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
8.归纳推理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 )
A.图甲:对水加热,水会汽化,遇冷又液化,则温度改变,物质的状态就一定改变
B.图乙:小车在越粗糙的水平面上速度变化越快,则小车滑到光滑水面上将保持匀速向右运动
C.图丙:小球浸入水中越多,测力计示数越小,则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与深度有关
D.图丁:推动活塞可使棉花燃烧,则要改变物质内能一定要对物体做功
9.关于热量、内能、温度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物体,若它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高,甲物体的内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内能多
D.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10.关于内能、温度、热量和热传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B.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
C.物体内能增大,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物体的温度不变,其内能可能改变
11.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含的热量越多
B.冰水混合物吸热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大
C.温度不变,其内能就一定不变
D.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12.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内能越多,它含有的热量越多
B.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C.物体的温度相同,其内能也相同
D.质量相等的100℃的水比100℃的水蒸气的内能小
二、填空题
13.如图,在烧瓶内盛少量水,不断给瓶内打气,此时瓶内气体内能______(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小”);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膨胀对外界做功,瓶内气体内能的变化量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瓶塞机械能的变化量。
14.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铜质球甲、乙按如图所示放置,其中甲放置在水平桌面,乙悬挂在不可伸长的细线上,且两球重心位于同一高度。当两球吸收相等的热量之后,重力势能大小关系甲______乙,内能变化量甲______乙。最终温度甲______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5.烤红薯是一种小吃。“烤红薯”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红薯的内能,走近“烤红薯”的摊位,能闻到烤红薯的香味说明红薯的香味分子在做___________。
16.图甲是某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乙示意图形象反映两种物态下分子排列的特点。第1min时该物质分子的排列可能如图___________,2—4min过程温度不变,该物质的内能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三、综合题
17.请阅读下文并回答题。
神舟飞船成功回家
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神十二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历史性的一刻,神舟十二号成功回家!
伴随着神舟十二号的返回,我国三名在太空出差长达3个月时间的宇航员,航天器返回过程背后的难度,其实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首先来说,神舟十二号是首次从天宫空间站返回地面,首次在东风着陆场完成着陆由于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不固定,是会随着不同时间节点变化的,而此前则都是从固定轨道返回地球,这就要求神舟团队必须改进返回算法,以适应变更后的返回轨道,提高返回舱返回的成功率。
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返回地球时,需要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穿越地球大气距离地表100公里处被称为卡门线,卡门线是界定太空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进入卡门线,就意味着返回舱正式进入了大气层。虽然只有短短100公的距离,但也正是这短短的100公里,却成为了关乎返回舱机组人员生死存亡的关键。正常来说,返回舱进入卡门线的速度是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大约7.9km/s,返回舱以这样的速度进入大气时,空气粒子会强烈撞击返回舱的表面,在这个过程中,返回舱的表面将会产生,最高超过2000℃的高温。在这样的高温之下,像铁这种熔点只有1500多度的金属,就算几秒钟的时间可能也都挺不过去因此返回舱所用的材料,就必须是高度耐热的烧蚀材料,这样才能保护返回舱不被烧毁。
其次,进入大气不被烧毁只是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的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返回舱还需要面对一个最危险的挑战。那就是返回舱和大气摩擦时,是会产生等离子气体层将其包表的,而这层包裹着返回舱的等离子气体层,是具有电磁屏蔽作用的因此,从进入大气80公里左右,到下降至35公里高空期间,地面与返回舱内的航天员都无法取得联系这个区间也被称为“黑障区”。由于地面无法与返回舱取得联系,“黑障区”也就成了返回舱最令人揪心的一段返程。不过,成功度过“黑障区”也并不味着返回舱就安全了,因为此时返回舱的速度依然是非常高的。
9月17日,三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神舟飞船的前段是轨道舱,轨道舱和返回舱进行分离,神舟十二号飞船降到返回轨道。随后发动机开机,飞船将从393公里高度逐步下降,在进入大气层之前,飞船要完成推进舱分离。
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是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使其底部温度高达1600-1800摄氏度,返回舱周围被火焰所包围。在距地面10公里左右的高度,返回舱将打开降落伞并抛掉防热大底,速度将下降至每秒3.5米左右。在距地面1米左右时启动反推发动机最终使返回舱实现安全着陆。
(1)返回舱以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大气时,空气粒子会强烈撞击返回舱的表面,在这个过程中,返回舱的表面将会产生最高超过2000℃的高温,返回舱降落过程中___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___能。
(2)“黑障区”也就成了返回舱最令人揪心的一段返程,原因是___________。
18.共享单车的兴起,为都市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出行方式,如今,共享汽车也开始出现了.
随着汽车大量增加,交通事故也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下面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1)分析上表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2)汽车刹车后,由于__________,汽车还会向滑行一段距离.刹车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有益、有害)摩擦,刹车过程中轮胎会发热,这是__________能转化为内能.
(3)利用上述表数据,通过计算求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2位).
(4)小明看到在高速公路旁设置的警示牌,“雨雪路滑,减速慢行”为了探究其中的物理道理,小明请一位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有水和无水的水平公路上以相同的__________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发现有水时制动距离明显变长,这时因为,有水时路面的__________变小.
19.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制动液
汽车制动液俗称刹车油,汽车刹车时,驾驶员踩踏板通过刹车管内的制动液把压力传递到刹车块,刹车块和车轮上的鼓轮摩擦,静止车轮转动,制动时,因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制动液温度升高,如果温度过高,达到沸点,制动液就会产生大量气体,造成制动失灵.制动液的沸点在遇潮吸水后会下降,因此国家规定制动液沸点不得低于140℃.要测量制动液的沸点,可以取适量制动液和一个质量为m1的铜块放入加热容器,加热至沸腾后,把铜块取出立即放入一个装有水的保温杯中,保温杯中水的质量为m2、温度为t1,等铜块和水的温度相同后,再测出水温t2,若从取出铜块到测出水温过程散失的热量为Q,铜的比热容为c1,水的比热容为c2,就可以计算得到制动液的沸点,下表为某种制动液的含水量和对应的沸点.
(1)刹车时制动液温度会升高,这是通过_____方式增加了制动液的内能.
(2)制动液沸点的表达式为t=_____.
(3)利用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在坐标图中作出沸点与含水量的关系图象___________.
20.写出下列现象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1)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变热:________.
(2)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________.
(3)热鸡蛋放到冷水中变凉:____________.
(4)一盆冷水放在太阳下晒热:____________.
(5)搓手感到手变热:________.
(6)冬天往手上呵气,感到手变暖和:________.
(7)来回弯折铁丝,弯折处会发烫:________.
21.热传导
热传递是指热力学过程中改变系统状态的方式之一,另一种方式为做功.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着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辐射.
如图所示,用凡士林在金属棒上粘几根火柴,然后用酒精灯给金属棒的A端加热.可以看到,离A端最近的火柴先掉下,然后其它几根火柴依次掉下,离A端越远的火柴掉下得越迟.这表明,热是从金属棒温度高的一端沿着金属棒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现象就是热传导现象.
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叫做传导.各种物质都能够传导热,但是不同物质传导热的本领不同.善于传导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传导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瓷、木头、棉花等都是热的不良导体.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着__________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
(2)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叫做__________.
(3)把钢勺和瓷勺同时放在热汤里面,钢勺柄很快就烫手,瓷勺柄很久也不烫手.这是因为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有斥力,故A错误;
B.扫地时尘土飞扬是固体颗粒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故B错误;
C.物体内能增加,可能外界对物体做功,可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故C错误;
D.没有外界的影响,热量传递只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在外界影响下,热量是可以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的,比如电冰箱,故D正确。
故选D。
2.C
【解析】
【详解】
A.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A错误;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熔化时,水沸腾时都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故C正确;
D.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又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而冰块也是一种物质,所以也是有分子组成,且分子不停作无规则运动,所以有内能,并且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3.D
【解析】
【详解】
A.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状态有关。炎热夏天,虽然沙滩边太阳伞温度比海水高,但因雨伞的质量比海水小很多,故伞的内能比大海的内能小,故A错误;
B.冰熔化过程中吸收了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海波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虽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故C错误;
D.热传递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烤肉时,温度高的金属盘会将热量传递给温度低的食物,故D正确。
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A.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不是温度,温度是状态量,不能传递,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同一物体分子个数是一定的,当温度降低时,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则分子的动能就越小,从而物体的内能减小,由于铁块的质量不变,因此铁块的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小,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晶体在熔化过程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物体温度升高,可能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对它做了功,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解析】
【详解】
A.热量是状态量,存在于热传递的过程中,只能说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故A错误;
B.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故B错误;
C.把0℃的冰块熔化成0oC的水,不断吸热,其内能变大,故C错误;
D.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固体很难压缩,存在引力,难以拉伸,故D正确。
故选D。
6.A
【解析】
【详解】
A.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内能小的物体温度可能比内能大的物体的温度高,所以温度高、内能少的物体可以将热量传递给温度低、内能多的物体,故A正确;
B.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故B错误;
C.影响内能的因素有温度、质量、状态等,所以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故C错误;
D.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内能,不是温度,故D错误。
故选A。
7.D
【解析】
【详解】
A.任何物体都有内能,0℃的物体也具有内能,故A错误;
B.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具有热量,故B错误;
C.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内能大的物体的温度不一定高,故C错误;
D.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做功是能的转化,故D正确。
故选D。
8.B
【解析】
【详解】
A.对水加热,水会汽化,遇冷又液化,这是由于周围的温差比较大,才发生汽化或液化的,但是温度改变时,不一定改变物质的状态,故A错误;
B.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水平面越粗糙,受到阻力越大,滑行的距离越小,速度减小的越快,所以,小车滑到光滑水面上时,不受到阻力作用,速度不在减小,则将保持匀速向右运动,故B正确;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小球的重力减去受到的浮力,小球浸入水中越多,浸入体积增大,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可见,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小球所受的浮力增大,不能说明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故C错误;
D.推动活塞可使棉花燃烧,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通过点燃也可以使棉花燃烧,说明改变物质内能除了做功,还有热传递,故D错误。
故选B。
9.A
【解析】
【详解】
A.同一个物体,说明质量相同,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剧烈,分子动能增加,内能增大,故A正确;
B.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高,但是甲物体和乙物体的质量未知,而质量影响内能的大小,故无法判断内能的大小,故C错误;
D.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其做功,故D错误。
故选A。
10.D
【解析】
【详解】
A.热量是一过程量,它相对应的术语是“吸收”和“放出”,不能用“含有”,故A错误;
B.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转移,故B错误;
C.物体内能增大,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其做了功,故C错误;
D.物体的温度不变,其内能可能改变,如冰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内能增大,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1.B
【解析】
【详解】
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故A错误;
B.冰水混合物吸热时,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增大,故B正确;
C.物体的温度不变,其内能可能不变,也可能增大;例如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故C错误;
D.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物体对它做了功,故D错误。
故选B。
12.D
【解析】
【详解】
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的热量,故A错误;
B.热量总是由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故B错误;
C.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温度相同的物体其内能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
D.物质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要吸热(即汽化吸热),所以质量相等的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的内能大,故D正确;
故选D。
13. 增加 大于
【解析】
【详解】
[1]用气筒向装有少量水的烧瓶里打气,压缩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瓶内气体内能增加。
[2]当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膨胀对外界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没有全部转化为机械能,会有一部分散失掉,因此,瓶内气体内能的变化量大于瓶塞机械能的变化量。
14. 大于 小于 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甲、乙都受热膨胀,由于甲在桌面上,乙挂在绳子下,所以甲的中心升高,乙的降低,显然甲的重力势能大。
[2]由于能量守恒,所以乙降低的重力势能使机械能减小,则内能增大,而甲机械能增大,则内能减小,因为重力会对乙做功,所以内能变化量甲小于乙。
[3]内能变化量甲小于乙,且甲内能是减小,故乙的温度高。
15. 热传递 无规则运动
【解析】
【详解】
[1]“烤红薯”时,红薯吸收热量,内能增大,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红薯的内能。
[2]能闻到红薯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6. a 减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从图像可以看出,固体放热,温度降低,继续放热,温度不变,说明这种物质是有一定的凝固点,则固态的该物质是晶体,即甲图描述的是一种晶体的凝固图像。由图像可知,0—2min是液态,液体分子排列较疏松没有固定的形状,故第1min时该物质分子的排列可能如图a。
[2]在2—4min是这种晶体的凝固过程,在此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在不断放热,内能减小。
17. 机械能 内 地面与返回舱内的航天员在黑障区无法取得联系
【解析】
【分析】
【详解】
[1][2]在返回舱降落过程,返回舱的表面会与空气摩擦,所以返回舱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返回舱和大气摩擦时,产生等离子气体层将其包表,而这层包裹着返回舱的等离子气体层,具有电磁屏蔽作用,使地面与返回舱内的航天员在此区域无法取得联系,而成了返回舱最令人揪心的一段返程。
18. 汽车的速度 惯性 有益 机械能 速度 摩擦力
【解析】
【详解】
(1)分析上表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汽车的速度.
(2)汽车原来是运动的,刹车后,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所以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刹车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是有益摩擦,刹车过程中轮胎会发热,这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反应时间:
该司机反应时间大约是:
(4)由上知,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其制动距离越远,雨雪路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减小.汽车制动后,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摩擦力越小越不易停下来,所以要减速慢行.
故答案为(1). 汽车的速度 (2). 惯性 (3). 有益 (4). 机械能 (5). 0.66s
(6) 速度 (7). 摩擦力
汽车的速度
19. 热传递 +t2
【解析】
【详解】
(1)刹车时制动液温度会升高,是因为鼓轮和刹车片的热量传递给了制动液,所以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了制动液的内能.
(2)根据题意知,铜块放出的热量等于水吸收的热量,即:
解得:制动液沸点的表达式为:
(3)利用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在图中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如图:
20. 做功 做功 热传递 热传递 做功 热传递 做功
【解析】
【详解】
(1)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变热,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
(2)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
(3)热鸡蛋放冷水中变凉,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
(4)一盆冷水放在太阳下晒热,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
(5)搓手感到手变热,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
(6)冬天往手上呵气,感到手变暖和,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
(7)来回弯折一根铁丝,弯折处会发烫,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
21. 温度 传导 钢是热的良导体,瓷是热的不良导体
【解析】
【详解】
(1)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等时为止.(2)由材料可知,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辐射.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叫做传导;(3)钢是热的良导体,善于传导热,瓷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善于传导热,所以把钢勺和瓷勺同时放在热汤里面,钢勺柄很快就烫手,瓷勺柄很久也不烫手.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题,认真阅读材料,根据热的不良导体和热的良导体的定义分析,不难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