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 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 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29 12: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 8.1 牛顿第一定律
一、单选题
1.关于力和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子弹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力大于空气阻力
B.人站在沼泽地上会下陷,是因为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C.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车内人员的惯性
D.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过程中,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跳远时助跑是为了增大惯性
B.物体只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才具有惯性
C.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驾车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D.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时没有惯性
3.小明骑自行车时遇到危险情况,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可能,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仅前轮制动 B.仅后轮制动
C.前、后两轮均制动 D.前、后轮均不制动
4.2019年9月28日,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以3∶0的比分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世界杯女排冠军。有关排球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排球被击打后运动方向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排球在上升过程中,如果它受到的力瞬间全部消失,排球将立即静止
C.排球落地后还能继续滚动,是因为受到惯性的作用
D.排球能在空中持续飞行,是因为运动员对飞行的排球仍有力的作用
5.“五一”期间,小华同父母从成都乘坐动车去古城西安。动车在某平直路段匀速行驶,小华将一苹果竖直向上抛到一定高度(未到达车厢天花板,且抛出前后手的位置相对座椅不变),则苹果落下的位置应是(  )
A.手中 B.手的后方
C.手的前方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6.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所受的力也越大 B.物体不受力的作用,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物体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 D.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
7.如图所示的几种情景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使球飞了出去,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乙图中,跳远运动员加速一段时间后再起跳,是为了增大跳远运动员的惯性
C.丙图中,被击出的排球在上升过程中突然不受一切外力,排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丁图中,运动员受到冲浪板的支持力与运动员对冲浪板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8.如图的各种生活现象中不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
A.紧固锤头
B.不再蹬地滑板车继续前进
C.安全气囊
D.跳远助跑
9.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用力蹬地是为了增大惯性,提高成绩
C.小汽车前排乘客需要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造成的伤害
D.宇航员到太空后惯性消失
10.2020年6月1日起,公安部交管局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要求骑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必须戴头盔,开车必须系安全带。戴头盔、系安全带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其原因是在遇到交通事故时
A.头盔能防止人头由于惯性撞击头盔
B.安全带能防止人体由于惯性飞出车外
C.头盔能减小人头的惯性,从而减小撞击力的大小
D.安全带能减小人体的惯性,从而减小撞击力的大小
二、填空题
11.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通过总结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这条定律。这也说明了力__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如图所示,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用同一小车从同样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使它在三种不同表面的水平轨道上继续运动。同一小车三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采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具有相同的______;从实验可知,运动小车所受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______;据此可以推理得出:当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小车将做______运动。
13.甲、乙两车质量相同,分别从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同时朝同一方向出发,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若两车则甲车的惯性______乙车的惯性(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经过6秒,甲、乙相距9米,则甲车6秒内行驶的距离为______米,M、N两点间的距离可能为______米。
14.如图,两部同向行驶的汽车发生“追尾”,B汽车撞上了A汽车的尾部,两车均破损,说明______,此时对汽车A中的司机起保护作用的是______(选填“安全气囊”或“汽车头枕”)。
15.英国物理学家______在总结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归纳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______状态。
三、综合题
16.公元前300多年前,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来,人们对亚里斯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16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的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的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的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地.实验的结果让原来迷信亚里斯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1)阅读后,你认为最深的一点体会是什么?
(2)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作?
(3)两个同学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分别让一只木球和一只羽毛球同时从三楼某处自由下落,结果是木球先落地.谁的平均速度大?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17.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高空坠物危害有多大
现在从高楼上坠落物体伤人事件时有发生,许多人甚至认为从摩天大楼上掉下来的硬币如果砸到人身上也会要了人的命.理由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的物体一直在加速,只要下落距离足够长,硬币总会达到使人致死的速度.实际上这个结论是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分析得出的,在通常的低速情况下,空气阻力是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例如研究摩天大楼上掉下来的高速下落的硬币,空气阻力则不可忽略,它们甚至会大到成为决定最终运动状态的关键因素.在高速情况下的空气阻力大小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速度越大,空气阻力也就越大.然而空气阻力也不会无限制地增大,当空气阻力大到与重力( G=mg)相等时,物体的受力就平衡了.此时物体将稳定地以一个速度匀速下落,这时的速度被称为收尾速度 v0,它的大小可以通过其与阻力的关系式求得.通过具体数据计算,得到结果是不论硬币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最终的速度也不会超过 45.4m/s.速度越大,砸在人身上产生的压强越大.进一步计算,这枚硬币砸在人身上,人体受到的压强为 P≈7.2MPa,而人体皮肤所能承受的压强为 P=20.89±4.11MPa,所以高空坠落的硬币产生的压强比这一极限压强还是小很多的.由此看来,高处落下的硬币基本是不会致命的啦!但是如果是一个鸡蛋,那就是另外的结论,如果从25楼抛下,就可直接致人死亡;从18楼抛下,可致人头骨碎裂.
某科学活动小组做了“球形物体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阻力大小与球的半径和速度关系”的实验,测量数据见下表.(g取10N/kg)
球体编号 1 2 3
球体质量(kg) 2 5 18
球体半径(×10﹣2m) 5 5 15
球体收尾速度(m/s) 16 40 40
(1)硬币下落时在达到收尾速度之前,重力_____阻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根据表格分析半径相同的球,收尾速度的大小与_____有关.
(3)请从安全角度出发写出一条建议_____.
18.2015年6月6日,在湖北武汉矩形的亚洲田径锦标赛中,中国选手李玲在女子撑杆跳决赛中以4.66m的成绩打破亚洲记录.请结合撑杆跳的过程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助跑阶段,李玲受到地面对她的静摩擦力而前进,这个力的方向与她前进的方向_______(选填“相同”或“相反”);助跑的目的是为了在起跳前获得较大的_______.
(2)撑杆起跳时,由于_______,李玲继续前冲,从开始起跳到碳纤维轻质撑杆(不考虑其质量)达到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逆温现象
太阳短波辐射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一部分被地球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去.地球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后,地球变暖,温度升高.它一方面以长波形式向大气辐射热量,一方面又以对流、传导方式把热量传送给大气.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高层大气温度低.大气层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输散,从而使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减轻.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导致大气层层次结构稳定,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杉,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乃.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我们城乡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导致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在我国冬季,当寒流袭击过后,地面受冷气团控制,容易出现逆温现象.白天日照不足,地面增温缓慢,还会使逆温维持.夏天,海水温度较低,也会形成逆温.空气污染中毒事件大都与逆温有关.如果连续出现几天逆温,空气污染物就会大量积累,易发生空气污染中毒事件.可以说,逆温现象是雾霾形成的帮凶.
这种逆温现象还会使物体反射的光,在冷暖更迭的逆温层中传播时发生扭曲,产生蜃景.据研究推测,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从温暖的暖流区驶入寒冷的拉布拉多洋流区,就处于一个逆温层中.事故发生前,观察员没有及时发现冰山,是因为平静的海面把实际地平线和错误的地平线之间的区域遮掩了起来,使冰山得以潜影遁形.在冰山大概只有一英里远的时候,泰坦尼克号的一名望员才拉响了警报,全力倒车(指向前航行的轮船,螺旋桨反转,产生与前进方向相反的推力),但也为时已晚.
逆温现象也非一无是处,它对遏制沙尘天气,以及农业生产都有有利的一面.
(1)逆温现象是雾霾天气的帮凶,是因为较冷空气在________,空气不易流动或流动较慢,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聚集.(选填"低空"或"高空")
(2)光在冷暖更迭的逆温层中传播时发生扭曲,是光的________现象,导致泰坦尼克号上的观察员未能及时发现冰山;泰坦尼克号全力倒车也会撞向冰山,是因为轮船有________.
(3)无雾霾情况下飞机在________天气更易平稳飞行.(选填"正常"或"逆温")
(4)________是热气上升冷气下降的原因.
(5)如图为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________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差最大值自下而上增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子弹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子弹具有惯性,惯性是一种性质,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力,故A错误;
B.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同,故B错误;
C.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惯性给车内人员带来的危害,故C错误;
D.物体运动速度改变了,运动状态改变,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跳远时助跑是为了增大动能,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故A错误;
B.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故B错误;
C.由于惯性,突然刹车时,由于惯性,人会前倾,甚至会飞出窗外,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驾车时必须系好安全带,故C正确;
D.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时有惯性,故D错误。
故选C。
3.B
【解析】
【详解】
遇到危险时,行驶中的自行车若只制动前轮,则前轮的速度减小或静止,而后轮或其它部分由于惯性还要向前运动,这样会导致翻车,若只制动后轮,则后轮速度减小或静止,前轮无法继续向前,自行车可较安全停住,若前后轮均制动,则自行车速度减小或静止过快,而人由于惯性会向前冲出,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排球被击打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A正确;
B.排球在上升过程中,如果它受到的力瞬间全部消失,则由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可知,排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惯性不是力,故“受到惯性”这一说法错误,故C错误;
D.排球能在空中持续飞行,是由于排球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可知,在沿直线匀速行驶的动车里,小华将一苹果竖直向上抛到一定高度,苹果由于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与车相同的速度和方向继续运动,在下落时,会落回原处,抛出前后手的位置相对座椅不变,则苹果落下的位置应是手中。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解析】
【详解】
AC.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AC错误;
B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甲图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使球飞出去,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助跑后不能增大惯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被击出的排球在上升过程中突然不受一切外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排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受到冲浪板的支持力与运动员对冲浪板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解析】
【详解】
A.当人的手握着锤柄迅速向下运动碰到阻碍时,锤柄突然停止运动,而锤头由于惯性还要继续向下运动,于是就紧紧套在锤柄上了,人就是利用这一惯性现象把锤头紧套在锤柄上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原来滑板处于运动状态,所以不蹬地时由于惯性滑板还可以继续向前滑,利用这一点可以使滑行更轻松,故B不符合题意;
C.当汽车出现紧急情况时,突然刹车,车上的人由于惯性还要继续向前运动,有可能造成极大伤害,因此要安装安全气囊,防止人向前运动而撞伤,这是防止惯性造成的危害,不是利用惯性,故C符合题意;
D.跳远时先助跑,这样起跳后由于惯性人还要以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从而跳的更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解析】
【详解】
A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故AD错误;
B.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用力蹬地不能增大惯性,故B错误;
C.小汽车前排乘客需要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汽车突然减速时,人由于惯性要继续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而造成伤害,故C正确。
故选C。
10.B
【解析】
【详解】
A.摩托车手的头盔一般是由玻璃钢制成的,材料很硬,当驾驶员头部因为交通事故受到冲击时,首先与头盔接触,挡住了部分力量,从而保护头部安全,故A不符合题意;
B.紧急刹车时,车由运动突然变成静止,而司机由于具有惯性继续向前运动,容易撞到挡风玻璃发生伤害,使用安全带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故B符合题意;
C.头盔不能减小人头的惯性,惯性的量度是质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安全带不能减小人体的惯性,惯性的量度是质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牛顿 不是
【解析】
【详解】
[1]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2]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是否运动与受力与否没有关系,只有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才需要受力的作用,故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 速度 远 匀速直线
【解析】
【详解】
[1]同一小车三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具有相同的速度,从而能看出在不同接触面上滑行的距离,进而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实验通过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来判断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从毛巾、棉布到木板,粗糙程度越小,运动小车所受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远。
[3]根据小车所受阻力越小,滑行距离越远可以推断,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小车运动的无限远,即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13. 等于 4 17或1
【解析】
【详解】
[1]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甲、乙两车质量相同,两车的惯性相等。
[2][3]由s-t图像可知,甲、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6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为s甲=4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12m,若甲车在前,即乙车追甲车,M、N两点间的距离为
sMN=s乙-s甲+9m=12m-4m+9m=17m
若乙车在前,即甲车追乙车,M、N两点间的距离为
sMN=s甲+9m-s乙=4m+9m-12m=1m
所以MN两点的距离可能是17m,也可能是1m。
1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汽车头枕
【解析】
【详解】
[1]汽车B撞击汽车A,说明汽车B给汽车A施加力;两车均破损,说明汽车A也对汽车B施加力,所以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在车辆发生追尾时,汽车A中的人体由于惯性会向后倒,此时车辆加速或减速的压力都集中在人体脆弱的颈部和头部,而汽车头枕对此起缓冲作用,保护人体头部。
15. 牛顿 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
【分析】
【详解】
[1][2]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
16.(1)阅读后可知: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不同,通过实验让人们改变原来的观点,知道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由此可知:不迷信权威、亲身和反复的实验,所以进行实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2)根据感受,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等等.(3)由“一只木球和一只羽毛球同时从三楼某处自由下落,结果是木球先落地”可知,路程相同,木球用的时间短,根据v分析可知,木球的平均速度大,原因是因为羽毛球重力小,所受空气阻力不能忽略,而木球重力大,可以忽略空气阻力.
【解析】
【详解】
(1)阅读后可知: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不同,通过实验让人们改变原来的观点,知道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由此可知:不迷信权威、亲身和反复的实验,所以进行实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2)根据感受,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等等.(3)由“一只木球和一只羽毛球同时从三楼某处自由下落,结果是木球先落地”可知,路程相同,木球用的时间短,根据v分析可知,木球的平均速度大,原因是因为羽毛球重力小,所受空气阻力不能忽略,而木球重力大,可以忽略空气阻力.
点睛:根据实验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可知: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一只木球和一只羽毛球没有同时落地,是因为实验条件不同,应用同种材料做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17. 大于 质量 不要从高层向窗外扔东西 (等)
【解析】
【详解】
(1)由题意可知,不论硬币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最终的速度也不会超过40m/s,所以硬币下落时在达到收尾速度之前,重力大于阻力;
(2)根据1、2次的实验收尾速度的特点可知,质量大,重力大,平衡时的阻力就大,收尾速度大,故半径相同的球,收尾速度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3)为了避免高空抛物对人们造成的危害,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做到不高空抛物.
18. 相同 动能(或速度) 惯性 人的动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及撑杆的弹性势能
【解析】
【详解】
(1)人走路与跑动时,鞋底与地面接触,静摩擦力方向与人行进的方向相同;助跑的目的是起跳前增大自己的动能(2)起跳时,由于具有惯性,所以小玲身体继续向前运动,动能有一部分转化为重力势能及撑杆的弹性势能.
19. 低空 折射 惯性 逆温 热空气受的浮力大于重力(冷空气受的浮力小于重力或热空气比冷空气密度小) A
【解析】
【详解】
(1)在冬季,当寒流袭击过会,地面受冷气团控制,即较冷空气在地面附近,空气不流动或流动缓慢,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聚集;
(2)光在逆温层中传播并发生扭曲,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而引起的;因为泰坦尼克号轮船质量大,所以惯性就大,所以很难改变航行的方向;
(3)发生逆温现象时,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更利用飞机平稳飞行;
(4)温度能够改变气体的密度,空气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变小,所受浮力大于重力,所以密度小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对流;
(5)据图可知5时、20时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即为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故正确;据图可知12、15时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故没有出现逆温现象;近地面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不是太阳辐射,故不符合题意;据图可知越往下气温变化幅度越大,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