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抛体运动 同步训练单元卷
一、单选题
1.(2022·云南省昌宁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对于两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运动的速度一定比两个分运动的速度都大
B.合运动的速度至少比其中一个分运动的速度大
C.合运动的速度方向就是物体实际运动的方向
D.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曲线运动
2.(2022·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所示,一个小球从一斜面顶端分别以v10、v20、v30水平抛出,分别落在斜面上1、2、3点,落到斜面时竖直分速度分别是v1y、v2y、v3y,则( )
A. B.
C.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3.(2022·云南省昌宁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所示,将A、B两个小球分别从斜面的顶端以不同的速度水平抛出,A、B都落到斜面上,A、B落到斜面上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β,不计空气阻力,则( )
A.α=β B.α>β
C.α<β D.无法判断
4.(2022·河南·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所示,把石块从高处抛出,初速度大小为v0,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0﹤θ﹤90°),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为h,石块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若空气阻力可忽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块速度的大小不变,速度方向时刻发生变化
B.石块加速度的方向一定沿轨迹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
C.石块的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D.石块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5.(2022·全国·模拟预测)如图,塔吊吊起重物的过程中,吊钩将重物竖直吊起的同时,小车带动吊钩沿水平吊臂以恒定速率v匀速向右运动。第一次重物沿直线运动,直线与竖直方向所成角度为α(图中未标出);第二次重物沿曲线运动,曲线的中点B处的切线与竖直方向所成角度为θ。两次重物都在同一竖直面内运动,则在重物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 )
A.第一次的运动时间较短
B.第二次的运动平均速度较大
C.第一次吊钩竖直方向运动的速度大小恒为
D.第二次吊钩竖直方向运动的速度最大值为
6.(2022·广东·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质量为m的物体P置于倾角为的固定光滑斜面上,轻细绳跨过光滑定滑轮分别连接着P与小车,P与滑轮间的细绳平行于斜面,小车以速率v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与滑轮间的细绳和水平方向成夹角时(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的速率为
B.P的速率为
C.绳的拉力等于
D.绳的拉力小于
7.(2022·全国·模拟预测)如图所示,A、B两个小球在同一竖直线上,离地高度分别为2h和h,将两球水平抛出后,不计空气阻力,两球落地时的水平位移分别为s和 2s。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两球的初速度大小之比为1∶4
B.A、B两球的初速度大小之比为1∶
C.两小球运动轨迹交点的水平位移为
D.两小球运动轨迹交点的高度
二、多选题
8.(2022·河南·南阳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所示,相距l的两小球A、B位于同一高度h。将A向B水平抛出的同时,B自由下落。A、B与地面碰撞前后,水平分速度不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不计空气阻力及小球与地面碰撞的时间,则( )
A.A、B在第一次落地前能否相碰,取决于A的初速度和两球之间的水平距离l
B.A、B在第一次落地前若不碰,此后就不会相碰
C.A、B不可能运动到最高处相碰
D.A、B一定能相碰,而且如果l、h以及A的平抛速度v都确定时,能够求出AB碰撞的位置和AB碰撞前A落地几次
9.(2022·山西·沁源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所示,一个半径的半圆柱体放下水平地面上,一小球从圆柱体左端A点正上方的B点水平抛出(小球可视为质点),恰好从C点切线方向进入,已知O为半圆柱体圆心,与水平方向夹角为53°,重力加速度为,则( )
A.小球从B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 B.小球从B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D.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10.(2022·全国·模拟预测)如图所示的台阶上,两个可视为质点的质量相同的小球、由图中台阶的边缘、处以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经过一段时间两球均落在台阶边缘的C点,期间两小球均未落在台阶上。已知、两点的水平距离为竖直距离的2倍。每级台阶均相同,忽略空气的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小球P落在C点时,竖直速度与水平速度大小之比为
C.小球、落在C点时,重力的瞬时功率之比为
D.小球、落在C点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之比为
11.(2022·安徽华星学校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所示,沿水平面运动的小车通过轻绳提升一滑块,轻绳经过光滑定滑轮,滑块沿竖直杆上升,某一时刻,拴在小车上的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拴在滑块上的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水平运动的速度与滑块竖直上升的速度大小之比为
B.小车水平运动的速度与滑块竖直上升的速度大小之比为
C.若小车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滑块处于超重状态
D.若小车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滑块处于失重状态
三、实验题
12.(2022·云南省华宁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图甲是“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前应对实验装置反复调节,直到斜槽末端切线____________,每次让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保证每次小球抛出时___________;
(2)图乙是实验取得的数据,其中O点为抛出点,则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________m/s;(g=9.8m/s2)
(3)在另一次实验中将白纸换成方格纸,每个格的边长L=5cm,实验记录了小球在运动中的三个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________m/s,小球运动到B点的竖直分速度为________m/s,平抛运动初位置的坐标为________(如图丙所示,以O点为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g=10m/s2)。
13.(202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一阶段练习)(1)如图所示,小铁球A、B完全相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球A沿水平方向弹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改变小锤打击的力度,即改变球A被弹出时的速度,两球仍然同时落地,改变装置与地面间距离,重复上述实验,两球仍然同时落地,根据此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可得到的结论是( )
A.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B.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C.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竖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2)如图所示,将白纸和复写纸对齐重叠并固定在竖直的硬板上。钢球沿斜槽轨道PO滑下后从O点飞出,落在水平挡板MN上。由于挡板靠近硬板一侧较低,钢球落在挡板上时,钢球侧面会在白纸上挤压出一个痕迹点。移动挡板,重新释放钢球,如此重复,白纸上将留下一系列痕迹点。
①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B.斜槽轨道末段必须水平
C.每次必须从斜槽上不同的位置无初速度释放钢球
D.必须用折线连接痕迹点,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
E.y轴的方向必须根据重垂线确定
②如图是某同学记录的抛物线轨迹的一部分。x轴沿水平方向,y轴是竖直方向,由图中所给的数据可求出:平地物体的初速度是___________m/s,小球抛出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重力加速度,两空结果均取四位有效数字)。
14.(2022·安徽·泾县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如图甲所示,在一端封闭、长约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置一个蜡块,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橡胶塞封闭。然后将玻璃管倒置,在蜡块沿玻璃管上浮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移动。假设从某时刻开始计时,蜡块在玻璃管内每上升的距离都是,玻璃管每向右移动的水平位移依次是。图乙中y表示蜡块竖直方向的位移,x表示蜡块随玻璃管运动的水平位移,时蜡块位于坐标原点。
(1)请在图乙中画出蜡块内的运动轨迹________;
(2)玻璃管向右平移的加速度大小________。
四、解答题
15.(2022·江苏淮安·高一期末)如图所示,环保人员在一次检查时发现,有一根管壁厚度不计的排污管正在向外满口排出大量污水。这根管道水平设置,管口离水面的竖直高度为3.2m,管口到污水落地点的水平距离为4m,忽略一切阻力,g取,求:
(1)污水从管口到水面的时间;
(2)污水从管口流出的速度;
(3)环保人员利用卷尺测得排污管道的周长为0.942m,则该管道每秒钟排出的污水体积大约是多少?(π取3. 14。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6.(2022·山东·日照青山学校高一期末)北京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开幕,跳台滑雪比赛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比赛项目。某运动员为取得优异成绩,加强赛前训练。在一次赛前训练中,他从跳台a处沿水平方向飞出,在斜坡b处着陆,如图所示。已知运动员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为1.2s,斜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求
(1)运动员在a处的初速度大小;
(2)运动员落到b处前瞬间的速度大小;
(3)运动员落到b处前瞬间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
17.(2022·江苏南京·高一期末)跳台滑雪是一种勇敢者的滑雪运动,运动员穿专用滑雪板,在滑雪道上获得一定速度后从跳台飞出,在空中飞一段距离后着落,如图所示,现有某运动员从跳台A处沿水平方向飞出,在斜坡B处着陆,测得AB间的距离是,斜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不计空气阻力,取,,,求:
(1)运动员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2)运动员从A处水平飞出的速度大小。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D
6.A
7.D
8.AD
9.AC
10.BC
11.BC
12. 水平 初速度相同 1.2 2.0 2.0 (-0.1m,0)
13. A BE 4.000 (-80.00cm,-20.00cm)
14. 0.05
15.(1)0.8s;(2);(3)
16.(1);(2);(3)
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