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三册9.1电荷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第三册9.1电荷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29 00:2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三册 9.1 电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元电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点电荷
B.元电荷没有正负之分
C.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
D.一个带电体的带电荷量可以为305.3倍的元电荷
2.用验电羽、感应起电机等可以组成一个模拟电场形状的实验。如图是某次实验中验电羽的一种形状,则两个验电羽(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异种电 D.可能只带正电
3.如图,将带正电荷Q的导体球C靠近不带电的导体。若沿虚线1将导体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A、QB;若虚线2将导体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A和Q'B。则(  )
A.QA>QB、Q'A4.某轻小物体能够被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也能被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那么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
A.带正电 B.不带电 C.带负电 D.都有可能
5.摩擦起电的微观原理是(  )
A.质子的转移 B.中子的转移
C.电子的转移 D.多种带电粒子的转移
6.如图,充气后的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再靠近不带电的空易拉罐,在气球未接触易拉罐的情况下,可观察到易拉罐会朝气球方向滚动,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易拉罐靠近气球一侧的带电性质和气球相反
B.易拉罐远离气球一侧的带电性质和气球相反
C.气球对易拉罐远、近两侧的作用力均为吸引力
D.气球对易拉罐远、近两侧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7.不带电的两个小球A和B,由于相互摩擦,A球带正电,B球带负电,其原因是(  )
A.有正电荷从B移动到A
B.有正电荷从A移动到B
C.有电子从B移动到A
D.有电子从A移动到B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荷量很小的点电荷称为元电荷
B.电荷量e=1.6×10-19 C称为元电荷
C.元电荷也可作为电荷量的单位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是任意数值
9.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1C电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10.在真空中,用绝缘细线将M、N两球悬挂于同一点,静止时如图所示。已知M球带正电,则N球(  )
A.带负电 B.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C.不带电 D.带正电
11.如图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使细条散开
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C.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D.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
12.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所带电性。现将一带电物体靠近原来已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验电器带正电时,若金箔张角变小,可知物体带正电
B.验电器带正电时,若金箔张角变大,可知物体带负电
C.验电器带负电时,若金箔张角变大,可知物体带负电
D.验电器带负电时,若金箔张角变大,可知物体带正电
13.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燥的冬季,夜晩脱衣服时会听到“噼啪”声,还看到电火花,是因为摩擦产生了电荷
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是因为丝绸的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C.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毛皮同时带有等量的正电荷
D.摩擦起电现象使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产生了电子和质子
14.如图所示,当将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金属导体中的负电荷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15.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手握绝缘柱,把带正电荷的带电体C移近导体A时,可以观察到(  )
A.导体A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张开的,导体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
B.导体A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导体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张开的
C.导体A、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都是闭合的
D.导体A、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都是张开的
二、填空题
16.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______电荷,其原因是毛皮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比橡胶棒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______(选填“大”或“小”)。
17.电荷守恒定律和元电荷
(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________,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___________;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表述是: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___________保持不变;
(3)元电荷:___________叫作元电荷,用e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________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在我们的计算中,可取e=___________C;
(4)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___________的比值。
18.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撑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当C移近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1)若撤去C,A、B下部金属箔片是_________(选填 “张开”或“闭合”)
(2)若先分离A、B,再撤去C,A、B下部金属箔片是_________(选填 “张开”或“闭合”)。在分离A、B的过程中,A、B 组成的系统电势能_______(选填 “增大”“不变”或“减小”)
(3)静电感应的原因是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的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9.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QA=6.4×10-9 C,QB=-3.2×10-9 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后,A、B带电荷量各是多少?此过程中电子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转移了多少电荷量?
20.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并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都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把C移近导体A后,用手摸一下B导体,观察到什么现象?
21.静电间歇喷泉:取一根尖嘴内径的玻璃管,管的另一端用橡皮管与自来水龙头相连,玻璃管尖嘴口朝上,并固定在铁支架上,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使尖嘴喷射出高的喷泉,用带电的有机玻璃棒置于喷泉上方约处,你会观察到断续喷射的喷泉,想一想,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2.带电棒吸引于燥软木屑,木屑接触棒以后,往往又剧烈地跳离此棒。试解释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元电荷是最小的电量单位,没有正负之分,也不是点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1.6×10-19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则一个带电体的带电荷量不可以为305.3倍的元电荷。
故选B。
2.C
【解析】
【详解】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从验电羽的形状可知,两个验电羽相互吸引,一定带异种电荷。
故选C。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可知,导体近端感应负电荷,远端感应正电荷,即QA和QA′为正电,QB和QB′为负电;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C的电荷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B部分移动,使B部分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A部分少了电子而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可知,A部分转移的电子数目和B部分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两部分的电荷量总是相等的,即QA=QB QA′=QB′,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B
【解析】
【详解】
能被玻璃棒吸引,说明小物体可能带负电或者不带电;能被橡胶棒吸引,说明小物体可能带正电或者不带电;综合两点,小物体只可能是不带电,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C
【解析】
【详解】
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是电子的转移不是质子、中子等其他粒子的转移,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A
【解析】
【详解】
AB.根据静电感应,靠近气球一侧与气球带异种电荷,远离一侧与气球带同种电荷。A正确,B错误;
CD.气球对易拉罐远侧为斥力,近侧为吸引力。并且对近侧的力大于远侧的力。CD错误。
故选A。
7.D
【解析】
【详解】
不带电的两个小球A和B,由于相互摩擦,A球带正电,B球带负电,是因为有电子从A移动到B,发生了摩擦起电,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B
【解析】
【详解】
AB.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单位,即没有比e=1.6×10-19 C再小的电荷量了,不能说电荷量很小的点电荷称为元电荷,故A错误,B正确;
C.电荷量的单位只能是库伦,故C错误;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
【详解】
ABC.元电荷是与电子的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但不是电子、质子,也不是表示1C电量,ABC错误;
D.元电荷是自然界最小的电荷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D正确。
故选D。
10.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M、N的相互作用力为斥力,所以它们应该带同种电荷,则N球带正电,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C
【解析】
【详解】
塑料捆扎绳与手摩擦带电;塑料捆扎绳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塑料绳会向四周散开,捋的次数越多,塑料绳带电越多,排斥力越多,下端散开的就越大,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摩擦起电现象普遍存在,任何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现象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不大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验电器上带正电荷后,验电器上的金箔张开一定角度,如果用另一个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金箔张角变大,说明带电体带正电,吸引电子向金属球转移;如果金箔张角变小,说明带电体带负电,排斥电子,电子向金属箔转移,选项AB错误;
CD.验电器上带负电荷后,验电器上的金箔张开一定角度,如果用另一个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金箔张角变大,说明带电体带负电,排斥电子向金属箔转移;如果金箔张角变小,说明带电体带正电,吸引电子向金属球转移,选项C正确,D错误。
故选C。
13.C
【解析】
【详解】
A.干燥的冬季,夜晩脱衣服时会听到“噼啪”声,还看到电火花,是因为摩擦起电造成的,没有产生新的电荷,A错误;
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是因为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B错误;
C.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是由于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故毛皮同时带有等量的正电荷,C正确;
D.摩擦起电现象中没有产生新的电子和质子,是电子发生转移造成的,D错误。
故选C。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金属导体中移动的是自由电子,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则枕形金属导体中的负电荷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静电感应,带正电的C让导体A左端感应带上负点,A左端金属箔也带负电,则导体A、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都是张开的。
故选D。
16. 负 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其原因是毛皮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比橡胶棒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小,相互摩擦时,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
17. 另一物体 另一部分 电荷的代数和 自然界中带电量最小的电荷 整数倍 质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3]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表述是: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3)[4][5][6]自然界中带电量最小的电荷叫作元电荷,用e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元电荷整数倍,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在我们的计算中,可取e=。
(4)[7]比荷是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值。
18. 闭合 张开 减小 自由电荷
【解析】
【详解】
(1)当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A B时,由静电感应A带负电B带正电,A 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当撤去C时,A B是连接在一起的,A上的负电荷和B上的正电荷相互中和,A B上的金属箔片都闭合
(2)当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A B时,由静电感应A带负电B带正电,A 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先移开A B在撤去C时,A B不是连在一起的, A上的负电荷和B上的正电荷不能相互中和,A B仍然带电,A B下部的金属箔片张开;在分离A B的过程中,C对A吸引,C对B排斥,C对A B都在做正功,电势能在减小
(3)感应起电是自由电荷从物体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因此要发生感应起电就必须要有自由电荷
19.1.6×10-9 C,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4.8×10-9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接触后两小球带电量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净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球带QB′的正电荷。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
20.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金属箔片闭合
【解析】
【详解】
用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导体A,发生静电感应现象,小球C将把导体远端的负电荷吸引到近端,故可以观察到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用手摸B,则大地与导体相连,在C和A的作用下大地的自由电子流向B,中和了B导体的正电,故可以观察到B上金属箔片闭合。
21.见解析
【解析】
【详解】
有机玻璃棒上的正电荷使小水滴两端感应出异种电荷,上下相邻的小水滴因带上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聚成大水滴,大水滴被水流顶了起来,由于大水滴太重,又会把喷泉的水流压下去,待大水滴掉下去后,喷泉又会重新再喷射起来。只要带正电的有机玻璃棒不移开,间歇喷泉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22.见解析
【解析】
【详解】
带电棒吸引于燥软木屑,原因是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木屑接触棒以后,由于接触起电,使两者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又剧烈地跳离此棒。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