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0 11:3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王勃(约650-675),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是“初唐四杰”之冠。
诗人一生短暂坎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有《王子安集》传世。
走近作者
本诗就题材而言是送别诗。就体裁看是五言律诗。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杜少府”,作者的朋友杜镜,生平不详。“少府”,官名,县尉的别称。
“之”,去、到、往(动词)。
蜀州,地名,即今四川。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
解 题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què jīn
huàn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诵读诗歌
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五言“二三”或“二二一、二一二”
七言“四三”或“二二一二、二二二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què ):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疏通诗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游人:做官的人。
拓展链接:王勃此时的职位是“沛府修撰”,这只不过是寄人篱下的御用文人,并没有实际权力。杜少府是被外放到蜀州做县尉,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有才气、有抱负的文人来说是很不屑的。
(我)同您此刻都怀着同样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译文: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拓展链接:这两句话化用了曹植的《送白马王彪》中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歌大意
三秦大地辅卫着长安城,风烟迷漫中遥望你将去的五津。
与你分别心中别有一番情意,我们同样都是离家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只要你我是知心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好似近邻。
请不要再即将告别的岔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涕泪涟涟沾湿衣襟。
小结:
首联:送别之地,地理形势。
颔联:依依话别,相互劝勉。
颈联:千古绝唱,豪迈乐观。
尾联:哀而不伤,幽默劝慰。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用“风烟”来修饰“五津”显示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流露对朋友的关切。
诗歌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长安和“五津”的景象,点明了送别和朋友将往的地点,作者远眺五津的视线为风烟所遮挡,暗含有伤别之意,为后面写送别做了铺垫。
合作探究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 ?
颔联写的是什么?
劝勉朋友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宦游人: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
从正面写离情而转为劝勉。
劝勉朋友不要悲伤,体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颔联: 离别原因 坦然面对
如何理解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此联为什么成为送别诗中的名句?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颈联:与友互勉 乐观豁达
如何理解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互勉,
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诗歌主题
课堂小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
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拓展延伸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
该作通篇文字对仗工整,以大量文墨铺叙了风景名胜滕王阁附近的人文景致,辞藻之瑰丽,大有汉赋之遗风,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滕王阁序》是王勃最为世人所称颂的作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相传十四岁的王勃,去探望在外地做官的父亲时,经过洪州,正直九九重阳节,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宴请宾客,王勃参加盛宴并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滕王阁序》。
送别诗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送别为主题的古诗歌中,通常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来表现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长亭日暮
阳关古道
折柳南浦
瓜洲古渡
送别诗典型意象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
送别诗
1.理解性默写: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 。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 , 。
(3)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 , 。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随堂练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2分)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1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1分)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