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9 15:16:13

内容文字预览

(共34张PPT)
新课导入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zhào
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生词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在复习议论文这种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抓住论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精神
第一课时
应有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走近作者
为什么丁肇中能发现J粒子?
是因为——
他对于科学真理有着怀疑探索求真的精神,
他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
他能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证明自己的想法……
cuò
丁肇中( ) 不知所( )
彷徨 (  ) 华裔 ( )
论语 ( ) 儒家 ( )   
zhào

pánɡ
1.读一读,写一写。

lún

①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②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急。
( )
③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
④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 )
2.根据解释写出适当的词语。
不知所措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自主阅读。
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呢。
什么是格物致知?
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注意:边阅读边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析读课文。
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什么是格物致知?
《大学》——
现代观念——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传统的中国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自己的内心,不是探究新知识。
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目标和制定细致计划,而目标的选定是需要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VS
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
现代观念
现代观念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为什么是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呢?
高分低能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针对现状
提出观点
阐述
中国传统教育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动手实践的弊端
分析
现代观念的格物致知就是实验精神
阐明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针对性强
小结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
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第1段)
(第2—12段)
(第13段)
精读课文
1.第1段的作用是什么?
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2.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是怎样评价的?
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5.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7.这个目的和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6.《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注意事例的作用
8.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证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讨论
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
(提示: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9.“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是获得新知的惟一途径。
10.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1.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
第6段
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7段
新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获得
第8~9段
提出观点
分析原因
为什么实验精神重要
实验到底该怎么做
寻找对策
积极探测
要有具体计划和适当目标
第10段
得出结论
基本知识和学术进展很难突破
讨论
12.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13.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这个文化背景”指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
15.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的“新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是什么?
“实验精神”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探讨文章第13段的论述过程。
第1句
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
/
2、3句
具体阐述意义
/
(研究学术+应对世界环境)
/
4~7句
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第8句
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讨论
本课小结。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
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
D
解析: A项,“熹”应读“xī”;B项,“袖”音调应标在“u”上,拼音为“xiù”;C项,“遵”应读“zūn”。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解析:A项,“发明”应改为“发现”,因为学术的进展靠“发现”。
B项,“歧视”应改为“轻视”,因为“歧视”含贬义。
D项,“适应”应改为“适用”,因为“适应”一般指人。
C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解析:选择疑问句无论有几个分句,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中间的停顿用逗号。C句是选择疑问句,所以前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
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C项递进关系错位,应将“不但”与“而且”后的内容互调。D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中国文化”后加上“的一部分”。
A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生词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在复习议论文这种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抓住论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发现“J粒子”。
为什么丁肇中能发现J粒子?是因为——他对于科学真理有着怀疑探索求真的精神,他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他能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证明自己的想法……
2.字词过关。
(1)订正字音
丁肇中(zhào)  儒家(rú) 遵照(zūn) 缅怀(miǎn)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2)词语释义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推究。致,求得。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措,安置、处理。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
(3)词语辨析
“袖手旁观”和“冷眼旁观”两个词都有“置身事外”的意思。“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不过问或不帮助,含有该管而不管的意味。“冷眼旁观”指用冷静或冷淡、冷漠的眼光在旁边观看,强调态度冷淡,坐视不管。
三、自主阅读
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注意:边阅读边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呢。
①什么是格物致知?
②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③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④格物致知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⑤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⑥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⑦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四、析读课文
1.解决上面的7个问题。
2.小结(PPT)
3.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段):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五、精读课文
1.第1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2.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答案示例: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示例:“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文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已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
答案示例: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5.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6.《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这个目的和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答案示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8.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证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提示: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9.“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答案示例:“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是获得新知的惟一途径。
10.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1.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讨论: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PPT)
12.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答案示例:“这个文化背景”指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13.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答案示例: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答案示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答案示例: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讨论:探讨文章第13段的论述过程。
六、本课小结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
七、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
解析: A项,“熹”应读“xī”;B项,“袖”音调应标在“u”上,拼音为“xiù”;C项,“遵”应读“zūn”。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解析:A项,“发明”应改为“发现”,因为学术的进展靠“发现”。B项,“歧视”应改为“轻视”,因为“歧视”含贬义。D项,“适应”应改为“适用”,因为“适应”一般指人。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解析:选择疑问句无论有几个分句,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中间的停顿用逗号。C句是选择疑问句,所以前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学法指导:
1.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2.先回忆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论证方法;然后浏览本文,标注本文的论证方法,再同桌交流。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
1.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
2.对比论证。
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二、预习任务
(一)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的字词句。
2.处理旁批,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二)同桌互探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预习检测
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3.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丁肇中(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
4.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5.根据意思写词语。
(1)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 )
(2)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 )
(3)不能通过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 )
(4)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
(5)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自主阅读
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注意:边阅读边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呢。
①什么是格物致知?
②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③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④格物致知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⑤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⑥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⑦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析读课文
1.解决上面的7个问题。
2.小结(PPT)
3.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文中标记)
三、精读课文
1.第1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示例:“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文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已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
5.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6.《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7.这个目的和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8.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提示: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9.“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10.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11.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PPT)
12.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13.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1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5.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答案示例: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讨论:探讨文章第13段的论述过程。
四、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学法指导:
1.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2.先回忆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论证方法;然后浏览本文,标注本文的论证方法,再同桌交流。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
1.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
2.对比论证。
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二、预习任务
(一)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的字词句。
2.处理旁批,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二)同桌互探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预习检测
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答案:1.丁肇中  物理学家  诺贝尔 2.《礼记》《大学》《礼记》《大学》《论语》
3.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丁肇中( zhào ) 袖手旁观( xiù ) 不知所措( cuò ) 彷徨( páng huáng)
4.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5.根据意思写词语。
(1)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 格物致知 )
(2)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 清谈 )
(3)不能通过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 抽象 )
(4)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袖手旁观 )
(5)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一帆风顺 )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自主阅读
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注意:边阅读边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呢。
①什么是格物致知?
②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③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④格物致知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⑤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⑥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⑦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析读课文
1.解决上面的7个问题。
2.小结(PPT)
3.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段):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三、精读课文
1.第1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2.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答案示例: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示例:“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文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已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
答案示例: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5.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6.《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这个目的和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答案示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8.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证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提示: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9.“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答案示例:“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是获得新知的惟一途径。
10.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1.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讨论: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PPT)
12.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答案示例:“这个文化背景”指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13.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答案示例: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答案示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答案示例: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讨论:探讨文章第13段的论述过程。
四、本课小结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
五、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
解析: A项,“熹”应读“xī”;B项,“袖”音调应标在“u”上,拼音为“xiù”;C项,“遵”应读“zūn”。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解析:A项,“发明”应改为“发现”,因为学术的进展靠“发现”。B项,“歧视”应改为“轻视”,因为“歧视”含贬义。D项,“适应”应改为“适用”,因为“适应”一般指人。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解析:选择疑问句无论有几个分句,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中间的停顿用逗号。C句是选择疑问句,所以前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