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专题 专项训练(word版含解析)--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防疫专题 专项训练(word版含解析)--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专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9 16: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防疫专题
一、单选题(24题)
1.(2022·广东揭阳·高三阶段练习)1910-1911年东北鼠疫大流行造成6万人丧生,经济损失高达1亿元。在疫情的刺激下,中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及现代医学教育。1912年11月,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宣告成立,1919年,中央防疫处在北京组建。这说明
A.清末新政有利于现代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B.传染病流行客观上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C.中国在亚洲各国中最早建立现代医疗保障制度
D.东北鼠疫引发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共卫生的重视
2.(2022·广东江门·一模)从1696年到1851年,英国议会迫使业主根据他们家中窗户的数量进行交税,被称为窗户税。此税收制度后因传染病肆虐,结核病人的数量飞速增长而废除。该税种的废除
A.反映了公共卫生观念的进步 B.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C.体现了国家民主权力的转移 D.推动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完善
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4.(2022·山东·二模)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暴发,随美军进入欧洲。随着战事和全球经贸往来,流感传播到了很多欧洲国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由于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暴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表明
A.瘟疫的命名有明显政治目的 B.全球化促使了瘟疫发生
C.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 D.一战的结束具有偶然性
5.(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评论道:“新冠疫情将永久改变世界秩序。”在新冠疫情仍然肆虐,而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阻挠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国际规则规范被削弱,全球治理遭遇严重挑战,国际体系呼唤新的领导者,推动经济以及医疗卫生合作,维护全球化进程,打造新的国际格局。这表明
A.国际社会急需构建政治经济新秩序
B.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格局形成
C.反对霸权主义是当前全球重要任务
D.美国主导下世界格局引发巨大灾难
6.(2022·广东佛山·二模)19世纪中期,伦敦爆发四次霍乱疫情,约3.7万人丧生。约翰 斯诺医生通过流调,绘制病例分布图,最终证明霍乱与生活用水污染相关。据此可知( )
A.工业革命的发展降低了居民生活水平 B.城市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C.医学发展难以适应公共卫生安全需要 D.化学工业加重环境污染
7.(2022·辽宁·高三期末)“卫生”最早出自《庄子 庚桑楚》中“卫生之经”,指的是顺应自然规律、休养生息、保卫生命,19世纪中后期,日本学者借“卫生”一词将Hygiene直接翻译为“卫生”,日益普及并传到中国。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学者只注重研究西方政治体制 ②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③日本借用中国传统概念解释新事物 ④西方文化通过日本间接地传到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2·陕西安康·高三期末)2020年,中国需求侧、商品零售、服务消费均实现持续改善,民众的消费信心增加,引发了国际舆论热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刊文说:“中国正在走出疫情的阴影。”德国前副总理菲舍尔撰文称:“中国快速遏制住疫情并恢复了经济运转,成功战胜了挑战。”这表明
A.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已形成
B.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者
C.欧美制度无法遏制全球疫情蔓延
D.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9.(2022·陕西渭南·一模)民国初年,河北省地方政府为应对频繁发生的瘟疫灾祸,设立了专门的卫生防疫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卫生防疫法规体系。但时人曾撰文对当时的防疫工作评价为:“盖徒手不足与病菌抗,秃笔无以作却病符。”这一评价主要说明了当时
A.防疫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 B.民众未意识到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
C.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出现了重大漏洞 D.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窘境与无奈
10.(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据记载,元惠宗至正四年(134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元代文学家揭候斯也作诗云:“近闻回中章大作,不向村原与城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这说明,当时福建地区
A.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B.瘟疫灾害异常严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政府消极应对瘟疫
11.(2022·辽宁营口·高三期末)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1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西汉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
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13.(2022·黑龙江·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9世纪中后期,为遏制天花蔓延,英国政府强制国民接种天花疫苗,有效降低了天花的危害,但不少议员与民众强烈反对“以健康福利为由干涉自由”。20世纪初,在天花威胁逐渐减小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实施“真诚反对”者免除接种义务的政策,取消了强制接种制度。这一过程反映出英国
A.疫病防治成效有限 B.自由主义影响具有复杂性
C.政府权力极度膨胀 D.福利政策遭到大规模抵制
14.(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15.(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这是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堂,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该会议的召开
A.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B.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进入新阶段
C.使得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D.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西医人才
1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 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 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
17.(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C.传染病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D.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18.(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周礼·夏官》中有关于傩(音挪,驱逐疫鬼的仪式)的描述:方相士披着熊皮戴着面具,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在房间里驱逐疫鬼,还会在埋葬死人前进入坟墓驱逐疫鬼。材料表明了
A.商代迷信思想盛行 B.当时已具有防疫意识
C.礼乐文明逐渐普及 D.统治者对民众的愚弄
19.(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瘟疫大流行。朝廷在长安城中建邸舍房屋200区,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进行隔离医治,以防止相互传染。由此可知
A.汉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汉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
C.政府主导抗击瘟疫疫情 D.汉朝开始中药治疗瘟疾
20.(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时,正遇瘟疫流行。 他建造了一所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院,取名为“安乐坊”。在苏轼任职期间,共医治了几千位病人。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受到极大关注并被朝廷在全国推广,在各地设置安济坊,免费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A.建立了完整的慈善救助体系 B.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C.出现了新型的商业经营模式 D.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
21.(2022·安徽·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阶段练习)《14—15世纪英国农民生活状况的初步探讨》一书记载:温彻斯特主教庄园在黑死病的影响下,从1300年到1375年间,单位面积劳动投人下降22%,相伴随的是谷物产量下降37%,就英国全国水平而言,直到17世纪中叶,谷物单位面积产量才赶超14世纪初的水平。以上材料主要说明大瘟疫造成
A.社会经济的严重衰退 B.社会秩序出现危机
C.农民生活得十分艰难 D.社会恐慌矛盾尖锐
2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论语》记载,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慰问他,隔着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一记载
A.说明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了疫病隔离制度
B.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
C.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一手资料
D.可用于论证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来源
23.(2021·河北·高考真题)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24.(2021·江苏·泰州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宣传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下图是1952年的宣传画——《人人防疫,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该宣传画可以反映( )
A.农民阶级反帝意识的高涨 B.防疫是当时对美斗争的主要任务
C.新中国医疗体卫生系逐渐完备 D.国际形势和艺术宣传紧密联系
二、材料分析题(4题)
25.(2022·河南河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leprosy”、“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 Yellow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主张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的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年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麻风病污名中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西方现代化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26.(2022·新疆昌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祟,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具有传染性。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摘编自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30年代,英国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从1841年开始,英国政府免费实施疫苗接种。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干预公共卫生,明确了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和作用。1865年,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制定《防疫法》。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英国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和环境卫生工程建设。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9月7日,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的认识与防治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开展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27.(2022·安徽·高三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灾疫频发,据统计时期具有灾疫664次,就这一地区空间分布而言,平丘地区比山岳地区频繁,其集中于旱灾、水灾、蝗灾等不同灾锅。南手由于两湖地区地形上四周高、中间低,地貌复杂。可以立体接近疫病发生的环境因素,而在在明清时期,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区,“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破坏了生态环境,另加上元末明初战乱和社会动荡,两湖地区很多地方遭到破坏。面对灾疫情况,统治者常会下诏自责,借此得到神灵怜悯,同时也会设立医局、赈济突民。地方官府也会施药、赈谷和捐棺,同时地方力量与民众会采取措施应对灾祸。
——摘编自《明清两湖疫灾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社会应对》
材料二 在1840-1937年约100年间,两湖地区发生的较大灾疫有61次,这一时期我国处于寒冷起时段,以及在19世纪60-70年代是汉口等沿江城市对外通商开放的时期,而且愈往民国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大了疫灾发作的频度。清末时期,政府遇到大的疫灾时,更多的是依靠地方上的士绅阶层进行救助。到了民国时期,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被提上了日程。就两湖地区而言,政府制定多项防疫措施,建立卫生警士制度。在疫情发生生之后,社会的中坚力量士绅在时疫的救治活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但这种施治并不能总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摘编自张云《1840-1937年间两湖地区瘟疫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灾疫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湖地区应对灾疫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灾疫防治的重要意义。
28.(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在伦敦鼠疫防治中,中世纪的宗教疗法不再受到青睐。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节制饮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为防止疫情扩散;英国政府在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对患病家庭实行严酷的医学隔离。尽管地方政府做出很大努力,但由于各自为政,只关注地方利益,其推行效果整体不佳。1578年后,王室政府在御医桑多尔·迈尔尼的建议下编撰《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该政令先后在1592年至1646年期间多次刊印,作为政府防疫减灾的政策依据与工作手册,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鹛《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6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年7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会议,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4月7日,该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后生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借助有力的政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科学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提供配合。
——苏静静、张大庆《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卫生防疫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东北鼠疫的刺激下,中国中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及现代医学教育,成立防疫机构,体现了传染病流行客观上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此时清王朝已经灭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是亚洲各国中最早建立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从1696年到1851年,英国议会迫使业主根据他们家中窗户的数量进行交税,被称为窗户税。此税收制度后因传染病肆虐,结核病人的数量飞速增长而废除”可知,“窗户税”实行后,英国人为了少交税而减少了房子的窗户数量,窗户数量的减少,导致室内空气的流通不畅,因而导致“传染病肆虐,结核病人的数量飞速增长”,为了解决此弊端,英国废除了该税种,这说明英国公共卫生观念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时间包含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已经不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议会,不能得出“国家民主权力的转移”的结论,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1696年到1851年,推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完善的是责任内阁制的建立和1832年议会制改革,材料和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完善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材料“逆行者”、“守护员”、“建设者”、“小人物”、“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可知,人民群众崇德向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了实处,A项正确;材料没有上升到用德治理国家的高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艰苦奋斗的确对于国家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体现出是时代的精神主流,排除C项;材料介绍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好的典例,应该客观看待爱国主义教育,说法有点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从美国开始出现流感瘟疫,并随美军传播到欧洲等地,然后变异的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暴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化加速病毒传播,并不是全球化使瘟疫发生,C项正确,排除B项;从材料看“西班牙流感”命名与政治目的无关,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交战双方实力的较量,瘟疫只是迫使战争提前结束的一个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而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阻挠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国际规则规范被削弱,全球治理遭遇严重挑战,国际体系呼唤新的领导者,……打造新的国际格局”,说明国际旧秩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国际社会急需构建政治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材料与两极格局瓦解无关,且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B项;反对霸权主义是全球构建和维护国际秩序一直以来的任务,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美国主导下世界格局引发巨大灾难”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最终证明霍乱与生活用水污染相关”,结合所学可知,生活水污染处理属于城市的治理体系,疾病的出现于生活水污染相关,说明城市治理体系有待完善,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居民的生活水平问题,排除A项;医学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生活水污染不属于化学工业污染,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近代日本学者借《庄子》中“卫生”一词将Hygiene直接翻译为“卫生”可见日本学者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解释西方词语,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东亚地区影响深远,日本借用中国传统观念解释新事物,②③正确;而这些新词日益普及并传到中国,说明西方文化通过日本间接传到中国,④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政治的信息,①排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8.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快速复苏,这说明中国经济本身具有的强大的韧性和活力,D项正确;当今世界依旧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排除A项;中国并未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欧美制度无法遏制全球疫情蔓延,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解析】
【详解】
材料“盖徒手不足与病菌抗,秃笔无以作却病符”体现的是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说明的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窘境与无奈,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困境,并非是满意的社会效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未意识到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的说法,排除B项;防疫措施出现漏洞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解析】
【详解】
福州等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的记载和元诗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的现象,表明当时福建地区瘟疫灾害异常严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元朝福建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在瘟疫面前的应对与态度,D项错误。
11.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美苏合作以及多边体系的构建使得天花基本被消除,这说明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C正确;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并未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排除A;题干中强调的是美苏合作在对抗天花中的重要性,而非公共卫生政治化,排除B;题干所列时间正值冷战时期,政治格局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
12.C
【解析】
【详解】
据题干可知,西汉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设立“病坊”收治病人。说明救治机构的建立为防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C选项正确;西汉、南齐、隋唐,都是通过建立救治机构开展防疫活动,无法看出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A选项错误;只有隋唐时“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不能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B选项错误;建立救治机构开展防疫活动与政治体制无关,D选项错误。
13.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以来,天花蔓延时英国政府强制国民接种天花疫苗,天花威胁逐渐减小时,英国政府调整接种政策,取消强制接种制度等,反映出英国自由主义影响具有复杂性,B项正确;疫病防治成效有限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政府权力极度膨胀与“取消了强制接种制度”不符,C项错误;福利政策遭到大规模抵制与民众强烈反对“以健康福利为由干涉自由”不符,D项错误。
14.C
【解析】
【详解】
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排除A;西南地区疟疾被控制不能证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排除B;西部大开发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
15.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1911年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推动了国际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已经把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只是影响有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该会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西医人才,排除D项。
16.B
【解析】
【详解】
材料讲述的是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制定检疫章程,严格检疫,这促进了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海关检疫主要是起到预防的作用,不能据此认为国外传染病严重,排除A;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7.A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提到了疫病的流行时间、症状、规模等,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A项正确;题干未列举统治者的举措,排除B;题干主旨是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而非传染病的破坏性,排除C;D中的“共识”错误,排除D。
18.B
【解析】
【详解】
傩的仪式目的是为了驱逐疫鬼,说明当时有一定的防疫意识,B正确;《周礼》是西周典章制度著作,不能说明商代迷信思想盛行,排除A;题干内容与礼乐文明无关,排除C;傩的仪式目的性较强,驱逐疫鬼与愚弄百姓不同,排除D。
19.C
【解析】
【详解】
朝廷将灾民安置在政府修建的邸舍房屋进行隔离治疗,体现了汉代政府对抗疫情的措施,C正确;政府积极抗疫,由此不能说明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排除B;材料主旨是政府抗疫行为而非疫情发张频率,排除A;D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排除。
20.D
【解析】
【详解】
苏轼建立慈善性质的“安乐坊”以医治病患,这一模式被政府在全国推广,在各地设置安济坊,免费为穷人治病,说明当时的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正确;A中的“完整的慈善救助体系”有拔高之嫌,排除;B不符合史实,苏轼的行为是应急之举,并不能证明地方政府有很大自主权,排除;安乐坊或者安济坊不属于商业范畴,排除C。
21.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从1300年到1375年间,单位面积劳动投人下降22%,相伴随的是谷物产量下降37%”、“直到17世纪中叶,谷物单位面积产量才赶超14世纪初的水平”可以看出黑死病严重破坏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的严重衰退,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黑死病对经济的影响,没有体现对社会秩序、阶级矛盾以及农民的影响,故B、C、D三项错误。故选A。
22.C
【解析】
【详解】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论语》中关于伯牛生病,孔子隔窗慰问的记载能够证明当时可能出现了传染疾病,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一手资料,故选C;该记载不能证明春秋时期建立了疫病隔离制度,排除A;孔子慰问伯牛并没有反映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排除B;“天人感应”思想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排除D。故选C。
23.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有识之士积极支持和提倡清政府的防疫要求是为了推动国人素质的提升,从而唤起民族的强健意识,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政府的政治改革,排除A项;有识之士是支持清政府的防疫要求,而非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排除B项;有识之士更多的是促进民族意识的改变,而不仅仅是提升居民的个体素质,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人人防疫,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可知,将防疫与反帝斗争相结合,反映国际形势和艺术宣传紧密联系,D项正确;“农民阶级反帝意识的高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防疫是当时对美斗争的主要任务”说法错误,防疫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判断“新中国医疗体卫生系逐渐完备”,排除C项。故选D项。
25.(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量华工被美国征召;美国经济危机本土工人大量失业引发排华风潮;美国报刊及其政治人物的诱导推动;长期种族主义的歧视和殖民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统治腐朽;麻风病的研究防治工作进展缓慢;等。
(2)历程:《排华法案》经历了实施、废除和道歉的变化历程。
评价: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美国本土工人的就业机会,但违背时代发展潮流趋势,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法案的废除反映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做出的巨大贡献;美国政府的道歉,反映了美国华人群体的发展壮大和中国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3)中国的现代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共同富裕;独立自主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对外侵略扩张)。
现代化发展要与国情相结合;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相尊重;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要与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相统一;等。
【解析】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量华工被美国征召;麻风病的研究防治工作进展缓慢;根据材料“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leprosy”、“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本土工人大量失业引发排华风潮;美国报刊及其政治人物的诱导推动;长期种族主义的歧视和殖民主义的侵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未能维护国人的声誉。
(2)历程:根据材料“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43年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可知,《排华法案》经历了实施、废除和道歉的变化历程。评价: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的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美国本土工人的就业机会,但违背时代发展潮流趋势,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根据材料“1943年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案的废除反映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做出的巨大贡献;根据材料“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的道歉,反映了美国华人群体的发展壮大和中国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3)根据材料“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及所学知识,中国的现代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共同富裕;独立自主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对外侵略扩张)。可以从现代化发展要与国情相结合;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相尊重;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要与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相统一等谈自己的看法。
26.(1)历程:对瘟疫传播的原因,从鬼神作祟到“瘴气说”再到多气说;逐步了解瘟疫具有传染性;认识到主要传播途径;提出防治方法。(答出3点即可)
(2)原因: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瘟疫的频繁爆发;公众关注度的提高;政府的重视;科技的发展。(答出4点即可)
特点: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立法形式;注重科学研究。(答出2点即可)
(3)意义: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增强了居民的卫生和防疫意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积累了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答出3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历程:根据材料一“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祟,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及“《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可归纳出对瘟疫传播的原因经历了从鬼神作祟到“瘴气说”再到多气说;根据“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可知,人们逐步了解瘟疫具有传染性及主要传播途径;根据“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可知,提出瘟疫防治的方法等。
(2)原因:根据材料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公共卫生问题;根据“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可知,瘟疫频繁爆发;根据“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归纳出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提高;根据“19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归纳出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根据“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归纳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特点:根据材料“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30年代,英国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从1841年开始,英国政府免费实施疫苗接种”可得出,以政府为主导;根据材料“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干预公共卫生”、“1867年制定《防疫法》”可得出,注重立法;根据材料“1865年,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为主的研究体系”可得出,科学研究等。
(3)意义:根据材料三“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等措施可知,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根据“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各地都做了不少工作”可知,增强了城市居民的卫生和防疫意识;根据“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可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等。
27.(1)特点:灾疫持续时间长;灾疫地区分布差异大;灾疫频发。(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成因:两湖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明清商品经济和粮食生产的发展破环了当地生态环境;元末明初长期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影响。(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主要变化:政府治理灾疫的作用减弱;地方上防治灾疫的力量更为凸显;防疫和治理灾疫心态从愚昧向科学转变;防疫理念由被动向主动转变;防疫和治理灾疫的社会化趋势在加强。(任答4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3)意义: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环境;有利于统治者赢得民心,维护统治;增强了民众应对危机的自我承受能力;推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世的灾疫防治提供了经验教训。(其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
特点:依据材料“在1840-1937年约100年间,两湖地区发生的较大灾疫有61次”得出灾疫持续时间长;依据材料“就这一地区空间分布而言,平丘地区比山岳地区频繁,其集中于旱灾、水灾、蝗灾等不同灾锅”得出灾疫地区分布差异大;依据材料“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灾疫频发,据统计时期具有灾疫664次”得出灾疫频发。成因:依据材料“南手由于两湖地区地形上四周高、中间低,地貌复杂。可以立体接近疫病发生的环境因素”得出两湖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依据材料“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区,‘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破坏了生态环境”得出明清商品经济和粮食生产的发展破环了当地生态环境;依据材料“另加上元末明初战乱和社会动荡,两湖地区很多地方遭到破坏”得出元末明初长期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影响。
(2)
主要变化:依据材料“清末时期,政府遇到大的疫灾时,更多的是依靠地方上的士绅阶层进行救助”得出政府治理灾疫的作用减弱;依据材料“社会的中坚力量士绅在时疫的救治活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得出地方上防治灾疫的力量更为凸显;依据材料“到了民国时期,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被提上了日程”得出防疫和治理灾疫心态从愚昧向科学转变;依据材料“就两湖地区而言,政府制定多项防疫措施,建立卫生警士制度”得出防疫理念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依据材料“地方官府也会施药、赈谷和捐棺,同时地方力量与民众会采取措施应对灾祸”得出防疫和治理灾疫的社会化趋势在加强。
(3)
意义:结合所学防疫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得出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环境;结合所学防疫对统治阶级的影响得出有利于统治者赢得民心,维护统治;结合所学防疫对民众的影响得出增强了民众应对危机的自我承受能力;结合所学防疫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得出推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所学古代防疫对后世的影响得出为后世的灾疫防治提供了经验教训。
28.(1)政府重视立法保障;广泛借鉴他国经验:重视并加强对防疫管理和宣传: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背景:前期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联合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意义:有利于提高世界范围内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人类身体索质;有利于推动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解析】
【分析】
(1)
原因:根据材料“编撰《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可归纳出政府重视立法保障;根据材料“英国政府在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可归纳出广泛借鉴他国经验;根据材料“对患病家庭实行严酷的医学隔离”可归纳出重视并加强对防疫管理和宣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
背景:根据材料“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可归纳出前期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根据材料“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6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年7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会议”可归纳出联合国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意义:根据材料“借助有力的政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科学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提供配合”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提高世界范围内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人类身体索质、有利于推动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