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专项训练(word版含解析)--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关注民生--专项训练(word版含解析)--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专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9 16: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注民生
一、单选题(24题)
1.(2022·山西太原·高三期末)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以人为本根植于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2.(2022·山东·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期末)北宋中期,政府开始实施“以工代赈”的救灾措施。宋神宗时,这一措施被引人大兴水利的活动中,到北宋后期更是被广泛运用于兴修农田水利、修筑城池和其他土木工程。北宋的“以工代赈”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B.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C.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遏制了土地兼并加剧的态势
3.(2022·辽宁·高三期末)永乐四年(1406年),开封王府所刻的《救荒本草》中载有414种救荒野生植物,书中所载的每种植物都配有插图,图版全依照园圃种植的实物而绘,以求真形为首要(如图).这一做法意在
A.总结植物学的成果 B.提高风俗画的技巧
C.推广印刷术的运用 D.增强社会救助能力
4.(2022·辽宁丹东·高三期末)194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上海推行折实储蓄制度,折实储蓄一般以有代表性的生活必需品作为折实单位,如米、布、油、煤等。民众存入货币,到期可以取款时,则按照存入时的物价折实成实物获得收益。据此可知该制度
A.将会引发大规模通货膨胀现象 B.长期成为我国储蓄的重要形式
C.标志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有利于维护和保障储户的利益
5.(2022·河北承德·高三期末)1970年尼克松政府基于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的状况,提出家庭援助计划,仅对有工作的低收入家庭进行救济;1992年克林顿政府因为许多美国人讨厌现行的福利制度,深信它的受益者大都是那些品质不足以享受福利待遇的穷人,所以承诺进行改革。这说明,美国的
A.低收入家庭日渐增多 B.福利制度在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
C.社会治理能力减弱了 D.福利制度极大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6.(2022·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模拟预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形成了“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国家加大了打击克扣、拖欠工资,逃避支付工资的力度,加大对劳动者休息权、报酬权、劳动保护权、社会保险权等权利的保护。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工作重心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B.城市经济体制的变革
C.政府重视维护良性的市场经济秩序 D.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
7.(2022·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三期末)1922年9月《申报》的一篇时评说:“救灾之举……官厅之责最为重要,然而今日之官厅,每于大灾起后,或开一会议乞助于地方团体,或发一急电求援于慈善团体,此外则绝鲜表示。”这反映出当时
A.北洋政府无心救灾事宜 B.近代中国灾荒频繁发生
C.民间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D.地方政府成为救灾主体
8.(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9.(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反映唐宋时期
A.建立完善国家医药制度 B.医学观念不断发展
C.国家重视普及养生之道 D.医学理论体系完善
10.(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 )
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 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
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 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
1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礼记》记载,孤、独、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百姓)也,皆有常饩(固定口粮)。痦、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
A.统治者民贵君轻思想 B.国家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关爱与扶助
C.国家完善的救济制度 D.王权专制统治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1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1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4.(2022·山东枣庄·高三期末)清末新政中曾出台《大清民国刑事诉讼法》,该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该规定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
A.表明近代人权意识的影响扩大
B.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财产私有权
C.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
D.体现民主自由原则的法律认同
15.(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下列关于明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积极应对疫病 B.重点是灾后赈济救助
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张 D.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16.(2021·天津红桥·高三期末)1953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这次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说明
A.人民拥有当家作主权力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
C.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
17.(2021·甘肃酒泉·高三期中)下表是宋代和籴粮食(政府收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的有关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宋代( )
和籴粮食数额 出处
元丰元年,82.4万石 《宋史》卷175《食货上三》
绍兴二十九年,230万石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2
乾道元年,108万石 《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十》
乾道五年,130万石
开庆元年,550万石 《宋史》卷175《食货上三》
咸淳五年,168万石
A.粮食生产超过前代 B.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C.政府重视粮食安全 D.政府维护重农抑商政策
18.(2021·河北·高三阶段练习)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严重灾荒,举国乏食,告急于秦。秦穆公虽然对时任国君晋惠公心存不满,但为了晋国百姓,还是在名臣百里奚的劝说下,积极输粮于晋,拯救晋民,最终靠着秦国的慷慨解囊,晋国顺利度过此次灾难。秦穆公这一做法
A.印证了“春秋无义战” B.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C.延续了秦晋之好的传统 D.践行了政在得民的理念
19.(2021·山东济宁·高三期末)1370年,明政府设立惠民药局,在各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同时,明政府还下令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明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加强基层社会管理
C.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D.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20.(2021·山东潍坊·高三阶段练习)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赶上百年未遇的大饥荒。按照清代律令,凡动用官仓里的粮食,必须有朝廷批文。郑板桥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子遗矣。有遣,我任之!”毅然决定开仓放粮。郑板桥此举意在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强调重农意识
C.践行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 D.关注地方稳定
21.(2021·湖南永州·一模)1956年2月,根据毛泽东“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湖南省委成立防治血吸虫病5人小组,领导全省血防工作。至1985年,全省已消灭钉螺面积324万亩,年查出血吸虫病人由30年前的34万余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国民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B.血吸虫病防控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C.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D.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
22.(2021·贵州·高三阶段练习)俾斯麦把工人的利益和国家对于社会安定的需要捆绑在一起,用俾斯麦的话来说,就是在恢复帝国健康的菜料中“加几滴社会主义的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立法实际上是压制工人运动的《非常法》的补充。材料中“社会立法”的基本主题是
A.暴力镇压工人运动 B.向工人运动全面妥协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增强帝国议会的权力
23.(2021·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三阶段练习)德国统一后,工业生产中伤亡事故频繁。自1883年起,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这些措施
A.消弭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B.与工人运动的发展相关联
C.表明工人阶级分享工业革命成果 D.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24.(2021·广西柳州·三模)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社会保险立法主要有《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废保险法》。1910 年德国政府将当时所实行的各保险法汇成《工人保险法典》, 1911年由帝国议会通过。这反映德国
A.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突出 B.对外政策出现新变化
C.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D.福利国家初步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4题)
25.(2022·河南·南阳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01到1850年,英国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给城市住房带来巨大压力。早期英国实行城市自治,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商人在城市建造了许多连排式大杂院、背靠背式、单向公寓式等各种住房,用来出售或出租。这一自发行为缓解了城市住房压力,但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城市街道狭窄,平房连片,拥挤不堪。房屋租金昂贵,居民住房拥挤。商人为了快速营利,房子粗制滥造质量低下。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政府通过调查详细了解情况,决定通过立法制定住房的标准,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在改善住房条件的问题上,各地解决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城市继续由资本家和房地产商实行营利经营,政府通过立法进行约束;有的城市则市政机关直接介入,参与住房建设和经营。
——摘编自任其怿、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旧城遗留房屋60%以上是危旧房。首都机关工作人员等非生产人员不断增长。1953—1955年,为保证大规模经济建设,职工人数不断增加,职工住宅投资不断下降。1956年,公私合营后,大量新增职工及进城家属使北京城市职工住房供需矛盾不断积累。为此,北京市一方面依靠国家投资建设职工住房,努力满足职工需求,另一方面则通过自建公助等办法调动各单位及职工积极性,以增加住房建造总量。然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尚无法解决庞大的住房需求,职工住房的供需矛盾仍无法平衡。为此,北京市一方面通过调整管理制度合理地配置住房资源、逐步取消租住私房职工房租补贴、提高公房房租标准,另一方面则通过精简城市职工数量降低住房需求量。
——摘编自徐雪晴《1956—1957年北京解决城市职工住房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6—1957年北京城市职工住房供需矛盾出现的原因与应对举措。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带来的启示。
26.(2022·四川泸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教会在许多地方建立各类医院、孤寡收客所、盲人院等,其出发点是为了体现上帝慈爱和救赎自己的罪恶。到17世纪,洛克指出:"人民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在资本积累初期,农民大量流离失所,为了缓和激烈的社会冲突,英国社会上层存在着一种采取某种户外救济的措施和惩治懒情的混合着的愿望。到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获得议会通过。19世纪最后三十年.英国经济持续衰落,关于贫困原因也从分析“道德”方面的原因转向“经济”方面原因。1890-1895年新自由主义更多认为,社会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来解决,应该依靠国家干预,建立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
——摘编自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教济》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不仅承担了生产生育的功能,而且具有抚养教育、赡养等功能。郑观应指出:中国富翁只想将财产留给子孙,这种保障模式,是中国慈善事业不发达的根由所在。薛福成说:“盖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富商:可分其余润必养我贫民”。康有为设计了一个“公养”(婴儿出生后,由公立的福利机构抚养)“公教”(普及全民义务教育)、“公恤"(残、老、病、死时提供社会福利)的“大同社会”。传统观念中,政府将社会救济视为皇帝对子民的怜悯、恩赐,到清末民初,思想界已认识到,“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责任”。
——摘编自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
材料三 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西方分配正义思想由于其自身理论缺陷、时代背景限制,没有解决好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分配不正义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全西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奋斗目标,更好体现社会会书正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这是社会保障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契合。
——摘编自李东杨《习近平分配正义观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近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社会救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并简析其意义。
(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救济思想发展的认识。
27.(2022·安徽安庆·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我国先民很早便重视环境卫生的治理,其源于先民天人合一的人本理念。秦至明清,政府对环境卫生立法一直都未懈怠。先秦时期,人们发明了用于排除污水的下水管道;汉代洒道的渴乌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洒水车,堪称一项杰出的发明。它们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性,对于推动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庄华峰《中国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及其特点》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美两国城市化发展都十分迅速,但也随之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为了创造卫生、健康的城市环境,美国一改传统放任政策,让市政官员、专业技术工程师、改革积极分子和普通市民联合起来,共同努力解决城市问题。同时,科学的城市规划成为解决城市问题新途径。同一时期,中国近代城市承继古代城市而来,其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居民在大街上随意抛弃垃圾,随地大小便的习惯,也恶化了环境卫生问题。通商口岸城市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来解决城市环境卫生压力。但从整体上看,与同时期的欧美城市相比,近代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
——摘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一兼与近代中国城市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境卫生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美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8.(2022·河北·高三阶段练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曾备受世界卫生组织推崇的制度,经历了异常坎坷的兴衰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内容
20世纪50年代 1955年,山西高平米山乡建立了首个由农村社员、医务人员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集资的保健站,开创了合作医疗的先河 1956年,河南省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创造性地提出“社办合作医疗制度”一词
20世纪60—70年代 1965年,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毛泽东发表“六二六指示”:“医疗体制要改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医学教育用不着高中、初中毕业,高小毕业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在“六二六指示”精神指导下,短时间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百万计以上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卫生员3282481人。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全国普及率达到90%以上
20世纪80—90年代 8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衰落,从1979年到1985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由90%锐减到5%,合作医疗制度面临消亡的危险
21世纪初期 2003年,政府重新扶持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开始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针对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出台了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培养农村卫生工作人才以及规范药品流通体系等相关政策
——摘编自于德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提取材料某一阶段或整体信息,以“农村医疗改革”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从周公、孔子等人开始就开始强调“保民”、“爱人”、“顺民心”等主张,这说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植根于久远的传统,C项正确;周公时期儒家思想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民主化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这些思想反映的是以民为本,无法体现始终为政治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工代赈”的救灾措施在北宋中期开始实施,宋神宗时被引入大兴水利的变法活动中,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兴修农田水利、修筑城池和其他土木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B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知,北宋政府财政压力并没有因为“以工代赈”而缓解,排除A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始终存在,排除C项;北宋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材料也无相关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解析】
【详解】
《救荒本草》中记载了400多种救荒野生植物,这些救荒植物能够在遇到灾荒的时候起到社会救助的作用,所以这一做法是在增强社会救助能力,D项正确;这一做法仅总结了能够救荒的野生植物,是在增强社会救助能力,并不是总结植物学的成果,更不是提高风俗画的技巧和推广印刷术的运用,排除ABC项。故选D项。
4.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折实储蓄制度有利于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生活的水平,故D项正确,排除A项;长期成为我国储蓄的重要形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时间是1956年底,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尼克松和克林顿对现有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保障的精确度,使福利制度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其目的在兼顾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福利制度的改革,并不能说明低收入家庭日渐增多和社会治理能力减弱,排除AC项;福利制度并不一定会极大的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国家加大了对劳动者休息权、报酬权、劳动保护权、社会保险权等权利的保护。从注重维护资本拥有者的利益为主演变为注重维护劳动者的利益,这是政府维护良性市场经济秩序的表现,C项正确;“国家工作重心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调整无关,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表明,当时救助灾荒依赖于民间团体和慈善团体,反映出民间治理能力得到提升,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含义相悖,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项。
8.D
【解析】
【详解】
宋代政府在发生疫情时,主动帮助疫区和灾民,这说明宋代政府有较为强烈的爱民意识,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D正确;题干未涉及到社会救助系统和社会保障,排除A、B;题干中只能体现出政府的行为,不能证明当时社会流行民本思想,排除C。
9.B
【解析】
【详解】
唐代医书总结了公共卫生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而宋代政府在通过法律形式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由民间发展的政府,说明唐宋时期医学观念在不断进步,B正确;A中的“完善”表述绝对,而且题干主旨是公共卫生而非医药体系,排除A;重视公共卫生不等于普及养生之道,排除C;宋代涉及的是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理论体系无关,排除D。
10.B
【解析】
【详解】
《礼记·王制》(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那这个国家将不成为国家了”,“在三年耕种期间,必须要有一年的粮食储备”,这表明先秦时期注重粮食安全问题,故选择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粮食储备的必要性,没有与军队建设等问题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首位”的结论,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生产方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只是强调储备粮食,没有强调节约粮食,排除D项。
1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先秦时期中国的民生。由材料可知,政府为孤、独、矜、寡者提供口粮,并且照顾残疾者的生活,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国家对弱势群体予以关爱与扶助,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与“君”的关系问题,故A项不符合题意;“完善”表述太夸大,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先秦时期不存在专制王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C
【解析】
【详解】
根据“发粟及募民存饷”,可知是对饥荒百姓的直接救济,以廉价劳动力大兴土木实际上是“以工代赈”,故C项符合题意;面对饥荒,范仲淹不是鼓励百姓继续生产,而是鼓励寺庙大兴土木,故A项不符合题意;主张兴修佛寺,招募低工价劳动力,并没体现要求百姓忍耐,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寺院以饮食救济百姓的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
13.C
【解析】
【详解】
由“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C项正确。A项“无为”,B项“贫富分化”与题目材料中采取措施、济贫扶弱的做法不符,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
14.A
【解析】
【详解】
结合材料“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可知,在《大清民国刑事诉讼法》废除了长期以来的株连制度,体现了“一人犯法,一人负责”的原则,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表明近代人权意识在中国影响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权意识,而不是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并没有体现民主的内容,也不能折射新政的民主化方向,排除C项;废除株连制度,并不能体现民主原则,排除D项。
15.B
【解析】
【详解】
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表明明政府对疫病主要是以灾后赈济救济为主,故B项正确;A项不全面;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理学,故C项排除;材料“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说明D项错误。
点睛: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是解题的关键。
16.A
【解析】
【详解】
根据“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可知反映了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1953年”可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材料中的情形可以说明人民拥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力,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排除B项;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是在八九十年代以后,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宋代和籴粮食数额巨大,累年不衰,说明政府重视粮食安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宋代粮食生产与前代比较的信息,排除A项;和籴粮食体现的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不是收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秦穆公帮助晋国百姓度过难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春秋时期的战争,无法印证“春秋无义战”,排除A项;先秦时期常常有“秦晋之好”的联姻关系,但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秦穆公帮助晋国百姓度过难关,并不一定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无法直接体现政在得民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解析】
【详解】
“惠民药局”、“收养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等都说明当时明朝政府是在实行社会保障,对于社会弱势人群的保障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表现,不是目的,排除A项;实行社会保障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而不仅仅是加强基层管理和促进社会公平,排除BD项。故选C项。
20.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郑板桥私自开仓赈济灾民,本质上是为了地方稳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的信息,排除A项;重农是指重视农业,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1.D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我国取得消灭血吸虫病的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而且国家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湖南省还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此可以说明血吸虫病的消灭主要得益于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国民公共卫生意识的变化和血吸虫病防控研究的突破,排除AB项;“全面建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把工人的利益和国家对于社会安定的需要捆绑在一起”等信息可知,俾斯麦是想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及维护社会的稳定,这和“压制工人运动”的《非常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故选C项;暴力镇压工人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B项中“全面”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增强帝国议会的权力与维护工人的利益和“社会主义的油”无关,故排除D项。
23.B
【解析】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加强了对老年人及工人阶级的福利保障措施,这主要和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有关,B正确;这些措施并未消弭两大阶级的矛盾,仅是缓和二者的矛盾,A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凯恩斯主义尚未产生,D错误。故选B。
24.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在德国的深入发展,德国社会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为解决这些矛盾,德国通过立法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稳定统治秩序并缓和社会矛盾,A正确;材料未涉及德国的对外政策,B排除;20 世纪初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开始建立,CD排除。故选A。
25.(1)特点:早期实行城市自治,自由放任的政策;政府通过调查、立法进行干预;商人自发建造;商人开发与政府约束相结合;政府直接参与;各地解决的方法各有不同。(任答四点。)
(2)原因:解放初期首都非生产人员不断增长;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展,职工人数激增;原有的危旧房比重较大,新建房不足;国家用于生活保障的资金不足。(任答三点。)
举措:国家投资建设职工住房;单位及职工自建公助建造住房;调整管理制度合理地配置住房资源;精简城市职工数量。(任答三点。)
(3)立足现实;谨慎、综合衡量优缺利弊;把国家建设和职工生活改善的关系摆放在正确的位置;工业化进程中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兼顾与平衡。(任答三点。)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早期英国实行城市自治,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可分析出早期实行城市自治,自由放任的政策;根据材料“政府通过调查详细了解情况,决定通过立法制定住房的标准,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可分析出政府通过调查、立法进行干预;根据材料“商人在城市建造了许多连排式大杂院、背靠背式、单向公寓式等各种住房,用来出售或出租。”可分析出商人自发建造;根据材料“有的城市继续由资本家和房地产商实行营利经营,政府通过立法进行约束;”可分析出商人开发与政府约束相结合;根据材料“有的城市则市政机关直接介入,参与住房建设和经营。”可分析出政府直接参与;各地解决的方法各有不同。
(2)原因:根据材料“北京旧城遗留房屋60%以上是危旧房。”可分析出原有的危旧房比重较大,新建房不足;根据材料“首都机关工作人员等非生产人员不断增长。”可分析出解放初期首都非生产人员不断增长;根据材料“为保证大规模经济建设,职工人数不断增加,职工住宅投资不断下降。”可分析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展,职工人数激增;根据材料“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尚无法解决庞大的住房需求,职工住房的供需矛盾仍无法平衡。”可分析出国家用于生活保障的资金不足。举措:根据材料“,北京市一方面通过调整管理制度合理地配置住房资源、逐步取消租住私房职工房租补贴、提高公房房租标准,”可分析出国家投资建设职工住房、单位及职工自建公助建造住房、调整管理制度合理地配置住房资源;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则通过精简城市职工数量降低住房需求量。”可分析出精简城市职工数量。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解决城市住房我们应该立足现实;谨慎、综合衡量优缺利弊;把国家建设和职工生活改善的关系摆放在正确的位置;工业化进程中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兼顾与平衡。(任答三点。)
26.(1)原因:①中世纪教会救助的传统;②启蒙思想的影响: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加剧;④民主法制发展的推动;⑤经济理论的更新,促进对社会问题的持续反思。(任答四点)
(2)基本内容:①反对传统宗族保障模式;②社会教济应建立在近代工业基础之上;③构建一个“公养”、、“公教”“公恤”的新的救济模式;④将社会救济视为政府的责任。(任答三点)
意义:①丰富了社会保障的理论内涵:②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③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④对后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定的借鉴。(任答三点)
(3)认识:①社会救济思想的发展具有渐进性;②中国传统和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③要善于借鉴前代和其他国家的社会救济思想;④社会救济思想要立足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等。
【解析】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中世纪时,教会在许多地方建立各类医院、孤寡收客所、盲人院等,其出发点是为了体现上帝慈爱和救赎自己的罪恶”可知,中世纪教会救助的传统;根据材料“洛克指出:‘人民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可知,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在资本积累初期,农民大量流离失所,为了缓和激烈的社会冲突,英国社会上层存在着一种采取某种户外救济的措施和惩治懒情的混合着的愿望”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根据材料“到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获得议会通过”可知,民主法制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关于贫困原因也从分析‘道德’方面的原因转向‘经济’方面原因。”经济理论的更新,促进对社会问题的持续反思。
(2)基本内容:根据材料“中国富翁只想将财产留给子孙,这种保障模式,是中国慈善事业不发达的根由所在”可知,反对传统宗族保障模式;根据材料“盖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富商:可分其余润必养我贫民”可知,社会教济应建立在近代工业基础之上;根据材料“康有为设计了一个‘公养’(婴儿出生后,由公立的福利机构抚养)‘公教’(普及全民义务教育)、‘公恤’(残、老、病、死时提供社会福利)的‘大同社会’”可知,构建一个“公养”、、“公教”“公恤”的新的救济模式;根据材料“人民之于国家,休成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责任”可知,将社会救济视为政府的责任。(任答三点)意义:不同的理论提出,丰富了社会保障的理论内涵:强调政府有义务承担社会救济,这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强调工业发展对于社会救济的作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从思想传承角度看,对后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定的借鉴。
(3)认识:从思想发展角度看,社会救济思想的发展具有渐进性;根据材料“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西方分配正义思想由于其自身理论缺陷、时代背景限制,没有解决好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分配不正义问题”可知,中国传统和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善于借鉴前代和其他国家的社会救济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救济思想要立足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等。
27.(1)特点:历史悠久:受人本理念影响重视法制建设注重技术的应用治理手段多样。
(2)相同:中美两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积极面对与治理城市环境问题:都采用科学的技术治理方式。
不同:美国治理成效显著,中国治理成效有限美国民众公共卫生意识强烈,中国民众卫生意识淡薄美国建立在自我创新与探索的基础上,中国更多借鉴西方的治理方式。
原因: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的推动:较早独立,制度健全,治理能力提高人文思潮影响,环保意识增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工业化水平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众观念落后。
【解析】
【详解】
(1)主要考察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归纳能力,特点:根据材料“ 我国先民很早便重视环境卫生的治理,其源于先民天人合一的人本理念。”可分析出中国古代环境卫生治理历史悠久、受人本理念影响;根据材料“政府对环境卫生立法一直都未懈怠。”可分析出重视法制建设;根据材料“人们发明了用于排除污水的下水管道;汉代洒道的渴乌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洒水车,”说明中国古代环境卫生治理注重技术的应用治理手段多样。
(2)主要让学生找到19世纪中美城市卫生治理的异同点,并运用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找到它们治理不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相同:根据材料“19世纪中美两国城市化发展都十分迅速......美国一改传统放任政策,让市政官员、专业技术工程师、改革积极分子和普通市民联合起来,共同努力解决城市问题。”可分析出中美两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积极面对与治理城市环境问题;根据材料“科学的城市规划成为解决城市问题新途径。”可分析出都采用科学的技术治理方式。不同: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可分析出美国治理成效显著,中国治理成效有限美国民众公共卫生意识强烈,中国民众卫生意识淡薄美国建立在自我创新与探索的基础上;根据材料“通商口岸城市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来解决城市环境卫生压力。”可分析出中国更多借鉴西方的治理方式。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中美城市环境卫生治理不同之处的产生原因是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的推动:较早独立,制度健全,治理能力提高人文思潮影响,环保意识增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工业化水平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众观念落后。
28.论题:农村医疗改革变迁和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农村医疗改革,但是我国的农村医疗改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征,这与同时期的国家政策相关。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农业社遍地开花,因此出现了集资创办保健站和社办合作医疗等内容,如1955年,山西高平米山乡建立的保健站、河南省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提出“社办合作医疗制度”一词;20世纪60—70年代,受到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轻视知识,认为医学教育用不着高中、初中毕业,高小毕业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赤脚医生、生产队卫生院,低水平的农村医疗合作普及率较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衰落,改革开放推动人口流动,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也导致合作医疗制度面临消亡的危险;21初,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培养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等系列举措,推动农村医疗改革的发展。
综上可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农村医疗改革,大力推进,但是不同时期的医疗改革受制于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呈现出差异性。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的农村医疗改革特征可以得出观点:农村医疗改革变迁和国家政策密切相关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的时期国家政策对农村医疗制度改革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得出不同时期农村医疗改革的特征。具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农村医疗改革,但是我国的农村医疗改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征,这与同时期的国家政策相关。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农业社遍地开花,因此出现了集资创办保健站和社办合作医疗等内容,如1955年,山西高平米山乡建立的保健站、河南省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提出“社办合作医疗制度”一词;20世纪60—70年代,受到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轻视知识,认为医学教育用不着高中、初中毕业,高小毕业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赤脚医生、生产队卫生院,低水平的农村医疗合作普及率较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衰落,改革开放推动人口流动,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也导致合作医疗制度面临消亡的危险;21初,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培养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等系列举措,推动农村医疗改革的发展。综上可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农村医疗改革,大力推进,但是不同时期的医疗改革受制于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呈现出差异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