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专项训练(word版含解析)--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科技创新 专项训练(word版含解析)--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专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9 16:2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技创新
一、单选题(24题)
1.(2022·云南·一模)1784年1月法国里昂的一次气球飞行试验时,有人写诗感慨道:“无穷的空间将我们与天空相隔。可是,感谢蒙戈尔菲耶兄弟的天才灵感。朱庇特(众神之王)之鹰失去了他的王国,柔弱的凡人亦可接近神祇。”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人文主义已经被民众普遍接受 B.欧洲天主教会的势力逐渐衰落
C.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作用 D.法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显著
2.(2022·陕西汉中·模拟预测)据中国外交部证实,2021年12月3日,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致以普通照会,通报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星链”计划自启动之初就引起许多太空专家的担忧-数量如此庞大的卫星如果全部发射进入低轨道,可能极大增加卫星碰撞的风险,还可能对天文观测造成负面影响。这反映出
A.太空垃圾成为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
B.太空霸权正在威胁太空国际体系安全
C.美国的航天技术已远超越其他国家
D.美国利用太空卫星武器攻击别国卫星
3.(2022·江苏南通·高三期末)如图展示了1980﹣1995年期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的本国电影在各自国家市场上的份额。表中的数据主要折射出
A.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 B.世贸组织推动美国电影扩张
C.欧洲部分国家经济的衰退 D.新型传媒逐渐挤占电影市场
4.(2022·吉林·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校模拟预测)2020年赣州市五色云数字产业智能馆获批“赣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其利用高科技设备及生动的表现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智能馆的发展充分体现了( )
(备注:图为用VR、AR等现代科技重现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的情景)
A.党史学习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B.中国数字化产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C.科技创新助力红色产业发展 D.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科技持续创新
5.(2022·贵州贵阳·高三期末)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尽力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无线通信设备,并在根据地开展以速成班为主的人员培训。1938年,以延安为核心的战略无线通信网基本形成。百团大战后,中央军委参谋部认为"没有健全通信联络而欲遂行分散的大军同时出动与配合作战的任务是不可能的"。这反映出
A.中共重视战争中运用现代技术 B.电台成为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C.无线通信指挥改变了战争形态 D.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
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显示,过去十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工智能下一个十年将在强化学习、知识图谱、智能机器人等方向重点发展。这反映出我国
A.人工智能应用广泛 B.科教兴国成效显著
C.高等教育世界一流 D.对外开放纵深发展
7.(2022·天津·模拟预测)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8.(2022·天津·模拟预测)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大的推动力。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C.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 D.“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9.(2022·天津·模拟预测)法国总统马克龙强调技术不再被视为政治中立,“如果我们不在数字、人工智能等所有领域打造自己的领军者,那么我们的选择将由其他人决定。”材料旨在强调
A.科技发展深受意识形态左右 B.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C.科技发展深刻改变人类政治格局 D.科技话语权事关国家主权安全
10.(2022·天津·模拟预测)如图是1998—200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占外贸比重情况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高新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大 B.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明显
C.高新技术产品成为经济发展动力 D.高新科研水平居世界前列
11.(2022·天津·模拟预测)因遭受超剂量辐射而产生超自然能力的超级英雄,是二战后美国漫画的热门题材,其著名形象有绿巨人,神奇四侠等。这反映了
A.美国的法治不够健全 B.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C.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反思 D.经济全球化下的多元视角
12.(2022·天津·模拟预测)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的解读正确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知识经济的出现
C.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13.(2021·安徽·肥东县综合高中高三期中)下图为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示意图。据此分析,该转移反映了
A.欧美长期处于中心地位 B.世界科技中心的多元并存
C.美国是唯一的科学中心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14.(2021·全国·高三阶段练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低下、科研基础极为薄弱。只能是“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直接组织科技规划、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并直接管理科研机构,其人力、经费、物资等完全由政府按计划统一调配。这说明
A.新中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B.计划经济体制延伸至科学技术领域
C.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落后影响了科技发展
D.科研“举国体制”的形成有其必然性
15.(2021·重庆·模拟预测)下图是《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所绘制的“中西科技发展对比示意图”,据此图推测最为合理的是
A.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成果遥遥领先于西方 B.秦朝专制皇权建立严重阻碍科技成果产生
C.宋元科举制度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繁荣 D.近代科学兴起促使西方科技成果赶超中国
16.(2021·北京西城·二模)从某种角度看,人类社会活动过程就是人类交流和应用信息的过程,以下史实揭示出
A.中国通讯事业从古代向近代转型促进社会生活演变 B.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与普及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命
C.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 D.中国通讯技术经历了从引进,与世界接轨到创新的过程
17.(2021·四川内江·三模)2010-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52万件,中国专利申请量为389571件,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74.7%.这反映出我国
A.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B.人工智能创新飞速发展
C.对外开放向深层次发展 D.高等教育水平世界领先
18.(2021·四川成都·二模)有学者认为,“大资本、高科技、研究与发展,最终的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自己的历史、信仰,自己信仰,自己的泥土。”学者旨在强调
A.现代与传统的平衡 B.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C.传统文化进退失据 D.现代化的弊端凸显
19.(2021·福建·莆田第二十四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李森科是一位确信后天的特性可以遗传的农学家,他的信念与斯大林认为改变环境就可以改变人类的信念相符。李森科在苏联生物学上的优势地位,使苏联的遗传科学足足瘫痪了近一代人之久。李森科现象揭示了
A.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B.苏联计划体制的利与弊
C.时代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D.斯大林模式的文化根源
20.(2021·福建三明·高三期末)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科学技术带来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使西方社会已经沦为人完全被社会总体控制的一个异化的社会。该论断
A.批判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揭示科学技术进步的双重效应
C.强调西方社会人类自身的异化 D.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变化
21.(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中国《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指出,在世界全球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科技研究,总结、汲取别人或国外的经验没有错,也是应该做的,但弯道超车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由此可以推知中国某些科研工作者在科技研究中尚
A.存在忽视理论的短板 B.缺乏脚踏实地的情怀
C.存在盲目自大的情绪 D.缺乏虚心学习的精神
2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据新华社报道,“十三五”时期,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还存在短板和弱项。据此可知
A.创新网络全球化发展受阻 B.企业创新潜能尚未释放
C.科技开放合作仍十分必要 D.科教兴国战略有待开展
23.(2021·辽宁·一尺和育英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942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应中华民国政府邀请来华,蒋介石委托其完成一份关于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和前景的报告;1946年,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发展提出了包括建立“科学技术部”管理政府组织的研究、为研究机构提供经费支持等建议。这项活动
A.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科技发展 B.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C.反映当时中国科技水平低下 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科技支持
2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的粗略统计,新中国成立时,侨居国外的科学家人数大约有5000余人,到1956年底,已经有近2000名科学家回到了祖国大陆,其中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等。这批海外科学家
A.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B.承担着完成民主革命的重任
C.响应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感召 D.成为打破中美关系僵局关键
二、材料分析题(4题)
25.(2022·广东·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是在人口、农业、教有等方面发生变革的背景之下兴起的。据统计,16世纪有13位农业作家写作农书,而到1601年至1650年已有18位农业作家写作农书。这些作家既写作了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方至林业、渔业等在内的综合性农书,又写作了仅仅涉及农业生产某个方面的专业性农书。农书写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乡绅是农书的主要读者,对农书有较大的需求。农书再版的总次数不断增多。这些农书在一些地方充当了传播优良农业技术的媒介,推动了近代早期英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邓绍兵《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的兴起》
材料二 明清农书的编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明清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食众田家”问题,在刺激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很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普及。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空谈心性无助于政权稳定,遂把农业生产活动当作“修齐治平”的根本。农业生产实践引发了他们编着农书以传扬“经验农学”的愿望刻书技术的发展为农书的大量刊刻创造了条件。明清农书的数量可观、内容广博,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学的成就。
——摘编自林霞《明清农书的创作特点及其影响情况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的特点及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农书编纂呈现出繁荣景象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外农书创作的历史启示。
2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世界科学中心开始从意大利向英国转移。当时英国不但出现了像哈维、玻义耳和牛顿这样的科学巨人,而且科学研究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重视。1660年,伦敦的一些科学家举行了一次会议,正式提出成立增进物理数学实验知识的学会。后来,查理二世正式批准成立皇家学会,并将英格兰的许多小型学会并入该会。皇家学会的基本宗旨是以增进自然知识为目的,贯彻培根的学术思想,注意搜集经验事实,注重实验、发明和实效性研究。皇家学会虽然有皇家许可证,并由政府为学会经营的科学事业提供财政资助,但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
——摘编自陈吉明编《科学技术简史》
材料二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设立中国科学院。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宣布正式成立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四个学部,选出了各学部的常务委员会。会后,各学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组织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制定《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并相继组建了包括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在内的一批高新技术研究机构。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书》并得到中央批准,形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摘编自刘海藩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皇家学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皇家学会相比,中国科学院有何特点?
27.(2022·重庆·模拟预测)近现代科技。
材料一 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科学在19世纪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因为科学本身的面貌、它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成了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事业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成为一种职业。科学内部也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同时,科学也更加国际化。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技术的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这样,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革命继续深入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变化。同以往科学更多表现为个体劳动的特征相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研究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科学技术成了集体的劳作和创新,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过去是科学指导技术,而今,是技术的需要引领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日益明显,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自然科学的发展因其自身愈来愈成为一种社会劳动,因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之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下半叶科技的变化及影响。
28.(2022·全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史之父”萨顿指出:“科学不仅是改变物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而且是改变精神世界最强大的力量。”因此,科学史“就是人类思想和文明史”。
依据材料提取任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感谢蒙戈尔菲耶兄弟的天才灵感。朱庇特(众神之王)之鹰失去了他的王国,柔弱的凡人亦可接近神祇”可知,蒙戈尔菲耶兄弟的气球飞行试验是人类探索太空尝试,是科技进步的体现,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A项被民众普遍接受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天主教会的势力逐渐衰落,排除B项;此时法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能体现工业革命成果显著,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对别国的航天器和宇航员造成了安全威胁,体现出美国强大的航天技术形成的太空霸权对太空现有体系的挑战,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要内容,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美国公司发射的卫星客观上影响到了他国航天器运行和宇航员安全,并非是直接攻击别国,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80﹣1995年期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的本国电影在各自国家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型传媒逐渐挤占传统的电影市场,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全球化的影响,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排除B项;20世纪80、90年代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经济呈发展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其利用高科技设备及生动的表现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赣州市五色云数字产业智能馆利用科技还原历史场景,可以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推动红色产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党史学习的地位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数字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中国数字化产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共尽力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无线通信设备,并在根据地开展以速成班为主的人员培训”“以延安为核心的战略无线通信网基本形成”“没有健全通信联络而欲遂行分散的大军同时出动与配合作战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可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线通信的重要性,并重视其在战争中的作用,A项正确;电台对战争的胜利有辅助作用,而不是根本保障,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中共重视战争中运用现代技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延安是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所述,过去十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一,并在下一个十年将在强化学习、知识图谱、智能机器人等方向重点发展,中国人工智能的科技成就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培养,表明了我国科教兴国成效显著,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我国人工智能是否应用广泛,排除A项;我国高等教育不是世界一流,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外开放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的隔阂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科技发展有利于各国交往,但“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科学 技术体制改革”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次会议和会后通过的决定是要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和促进行科学技术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号召是邓小平在1977年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做座谈会上提出的,排除AB,D项与这次会议无关,排除。
9.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如果我们不在数字、人工智能等所有领域打造自己的领军者,那么我们的选择将由其他人决定。”可以看出,如果法国的科学技术没有领军者,那么对于法国的国家安全将会构成威胁,D正确;材料信息强调了科技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没有体现出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力,更体现不出是唯一的推动力,排除B;材料侧重的是科技对一国的影响,而非整个政治格局,排除C。
10.B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外贸出口额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步,B项正确;题干数据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占外贸比重情况,与竞争无关,排除A;题干未能体现出高新技术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排除C;题干未对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新科研水平比较,排除D。
11.C
【解析】
【详解】
根据“遭受超剂量辐射而产生超自然能力”可知,二战后美国漫画深受二战期间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影响,材料反映了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反思,故选C;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二战后美国漫画的多元视角,排除D。
12.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钢铁工业是重工业,故A错误。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故B错误。三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故C错误。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有新的工业部门产生,反之,新的工业部门也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即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故D正确。
13.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中科学中心的转移情况分析可知,四次科学中心转移从16-20世纪都是在欧美国家,故A项正确;由图可知四次科学中心转移,世界好没有形成科技中心并存的局面,也不能说明美国是唯一的科技中心,故B、C项错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与科技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
14.D
【解析】
【详解】
材料强调,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低下、科研基础极为薄弱”,所以,由“政府直接组织”科研。由此可见,我国科研的“举国体制”形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
15.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15世纪左右,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西方的科技成果超过了中国,所以D正确;西方科技成果在3世纪前高于中国,所以A错误;秦朝时,中国科技成果仍在上升,所以B错误;宋元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不是科举制度的推动,所以C错误。
16.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中的史实体现了中国通讯技术经历了从引进,与世界接轨到创新的过程,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代通讯事业,所以A错误;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蒸汽时代”的相关内容,所以C错误。
17.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2010-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52万件,中国专利申请量为389571件,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74.7%”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专利数量增长迅速,这会促进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所以A正确;“人工智能创新飞速发展”只是对材料的描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材料内容与对外开放无关,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高等教育水平世界领先”,所以D错误。
18.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最终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可知,作者强调现代的大资本、高科技要回归到传统的文化、历史、信仰中去,即强调了现代和传统的平衡,故A正确;材料提到“回到根本”,强调的是回归传统的重要性,并非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故排除B。材料强调大资本高科技要回到根本,无法反映出传统文化进退失据,故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现代化弊端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
19.C
【解析】
【详解】
根据“他的信念与斯大林认为改变环境就可以改变人类的信念相符。李森科在苏联生物学上的优势地位,使苏联的遗传科学足足瘫痪了近一代人之久”可得出苏联遗传说的发展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意识形态的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利”,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根源问题,排除D。
20.B
【解析】
【详解】
马克思主义者在肯定科学技术增加物质财富同时也使得人被异化,这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B正确;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排除A;人类的异化是科学技术导致的,而非自身发生,排除C;D与题干主旨脱节,排除。
21.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刘亚东所说的“但弯道超车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我们就可以推知在现代中国,有一些科研工作者缺乏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故选B项;题干中强调的是“弯道超车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说明弯道超车者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而不是说他们不重视理论研究,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弯道超车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说明一些科研工作者追求科技发展的高速度,与“盲目自大”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刘亚东述及了我国一些科研工作者“总结、汲取别人或国外的经验”,说明他们具有虚心学习的精神,排除D项。
22.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进行科研创新,也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仍存在不足,这表明单靠自身力量还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需要引进科技与世界合作,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3.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发展提出了包括建立‘科学技术部’管理政府组织的研究、为研究机构提供经费支持等建议”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项活动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科技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提升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信息看不出当时中国科技水平低下,排除C项;1946年中国抗战已经取得胜利,排除D项。
2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知识分子从国外返回祖国,可见这些知识分子对新中国充满希望,希望振兴中华,故C选项正确;从材料并不能断定是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A选项排除;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B选项排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D选项排除
25.(1)特点:农业作家明显增多;农书涉及内容日益丰富;写作形式多样化;农书内容通俗易懂;乡绅是农书的主要读者。(答出三点即可)意义:促进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创新;推动英国近代早期农业的发展;为之后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基础。
(2)原因:明清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为农书创作提供政治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为农书创作奠定基础;经世致用思想的勃兴;对之前农学成就的吸收与借鉴;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3)启示:农书创作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书创作有助于农业生产经验的传承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关于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的特点,学生根据材料“16世纪有13位农业作家写作农书,而到1601年至1650年已有18位农业作家写作农书”可得出“农业作家明显增多”;根据材料“这些作家既写作了包括种植业、畜牧业乃至林业、渔业等在内的综合性农书,又写作了仅仅涉及农业生产某个方面的专业性农书”可得出“农书涉及内容日益丰富”;根据材料“农书写作形式多样……通俗易懂”可得出“农书写作形式多样化”和“农书内容通俗易懂”;根据材料“乡绅是农书的主要读者,对农书有较大的需求”可得出“乡绅是农书的主要读者”。第二小问:关于近代早期农书写作的意义,学生根据材料“这些农书在一些地方充当了传播优良农业技术的媒介,推动了近代早期英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创新;推动英国近代早期农业的发展;为之后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基础”等。
(2)关于明清农书编篆呈现出繁荣景象的原因,根据材料“明清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食众田寡’问题,在刺激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很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普及”可得出“明清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为农书创作提供政治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为农书创作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空谈心性无助于政权稳定,遂把农业生产活动当作‘修齐治平’的根本”可得出“经世致用思想的勃兴”;根据材料“很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普及”“他们编着农书以传播‘经验农学’的愿望”得出“对之前农学成就的吸收与借鉴”;根据材料“刻书技术的发展为农书的大量刊刻创造了条件”可得出“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3)关于中外农书创作的启示,学生可从近代英国和明清时期农书创作的背景、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农书创作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书创作有助于农业生产经验的传承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26.(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社会重视与政府支持;近代科学革命及科学巨匠的出现;
(2)政府主导,机构众多;侧重高新技术的规划与研究;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
【分析】
(1)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7世纪中叶”,再结合所学可得出此时处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材料“而且科学研究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重视”可得出社会重视与政府支持;根据材料“当时英国不但出现了像哈维、玻义耳和牛顿这样的科学巨人”可得出近代科学革命及科学巨匠的出现。
(2)
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设立中国科学院”和“大会宣布正式成立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四个学部”可得出政府主导,机构众多;根据材料“并相继组建了包括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在内的一批高新技术研究机构”可得出侧重高新技术的规划与研究;结合中国的社会性质可得出中国科学院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点睛】
27.(1)原因∶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性成果(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形成(职业化);专门化、国际化;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2)变化∶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加强。
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也造成新的生态问题。
【解析】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科学在19世纪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因为科学本身的面貌、它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知,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性成果(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根据材料“科学成了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事业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成为一种职业”可知,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形成(职业化);专门化、国际化;根据材料“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技术的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这样,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可知,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2)变化∶根据材料“科学技术成了集体的劳作和创新,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可知,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根据材料“而今,是技术的需要引领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可知,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根据材料“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日益明显,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可知,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根据材料“自然科学的发展因其自身愈来愈成为一种社会劳动,因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之中”可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加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提升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科技发展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技发展客观上造成新的生态问题。
28.示例一:观点:科学史“就是人类思想和文明史”
阐述: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进行。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极大解放人们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蓬勃开展。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代步工具,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电话等新式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加快了信息交流。(或日心说,进化论等)
总之,科技的进步不仅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改善了人类的经济状况,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
示例二:观点:科学是改变物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
阐述:以蒸汽机的改进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综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改变物质世界的强大动力。(观点;论证,至少两个史例;结论。)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科学不仅是改变物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而且是改变精神世界最强大的力量”以及“科学史‘就是人类思想和文明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为科学史“就是人类思想和文明史”。其次,围绕上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等对思想解放、社会文明进步等角度进行阐述。最后,强调科技进步不仅推动生产力发展,还会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