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美丽中国-专项训练(word版含解析)--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山绿水美丽中国-专项训练(word版含解析)--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专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9 16:3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山绿水 美丽中国
一、单选题(24题)
1.(2022·贵州贵阳·高三期末)明初,河北蓟州因"蹊径狭小,林木茂盛,官军可以设伏,胡马不得直驰"而被视为防范蒙元残部进攻的战略要地;但大力屯田开发后,"沿边诸臣以营缮之故,辄伐木取材,不思为边关万世虑"而致"虏人犯塞,迄无宁时"。这主要说明
A.蓟州战略地位从此下降 B.经济发展威胁边防体系
C.明朝无力抵御外敌进犯 D.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安全
2.(2022·安徽宣城·高三期末)下表为秦汉中央设置的部分官职及职责,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政府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利用 B.统治者对资源进行巧取豪夺
C.北方中原地区生态状况良好 D.封建政权机构专业分工细致
3.(2022·江苏连云港·高三期末)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中美两国承诺采取强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但在协定表决启动时,印度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将各国加速“逐步淘汰”煤炭使用承诺,改为“逐步减少”,经过紧急协商最后达成了协定。这一协定的达成表明
A.中美信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B.多边协商原则利于应对全球问题
C.发展中国家主导气候问题的解决
D.积极推进减排降碳成为全球共识
4.(2022·四川·石室中学二模)下表为《淮南子·时则训》中的相关记裁,这从侧面反映出汉代(  )
月份 物候 时禁
孟春 蛰虫始振办,鱼上负冰,獭祭鱼,候雁北 母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掩骼薶骴
仲春 桃李始华,苍庚鸣,鹰化为鸠 母竭川泽、毋漉陂池,母焚山林,步作大事,以妨农功
季春 桐始华,田鼠化为鴑,虹始见,萍始生 田猎毕弋,罝罘罗网,喂毒之药,毋出九门,乃禁野虞,毋伐桑柘
孟夏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毋兴土功,毋伐大树
仲夏 螳螂生, 始鸣,反舌无声;鹿角解,蝉始呜,半夏生,木堇荣 禁民无刈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门闾无闭,关市无索……禁民无发火
季夏 蟋蜂居奥,鹰乃学习,腐草化为妍 树木方盛,勿敢斩伐
A.科技服务农业的特点 B.已探索出二十四节气
C.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D.生态环保意识较强
5.(2021·福建·模拟预测)韩非子说:“殷之法,弃灰于公道(公道即街,街为众人所经之路,故称公道)者断其手。”这说明商代
A.法律制度完善 B.注重民众利益 C.平等观念较强 D.已有环保意识
6.(2021·辽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模拟预测)受黄河造地影响,黄河水泛滥。下图是光绪十九年山东蒲台迁民局颁发的迁民执照。这一执照出现的原因是( )
A.清朝全国人口急速增长 B.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C.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宽松 D.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
7.(2021·山西·运城市新康国际实验学校高三阶段练习)明清时期,政府不断完善和细化中央和与地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但仍然不能扭转自然环境恶化的的总体趋势,森林覆盖率每100年下降2个百分点。乡约、族规、宗教、道德等非正式环境制度随之兴起。据此可知明清( )
A.正式环境制度供给不足 B.民间环境保护制度将取而代之
C.融入世界体系风险加大 D.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模式
8.(2021·山西·浑源县第七中学校模拟预测)下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文献记载,说明了古代中国
A.注意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B.注意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C.注意通过立法发展农业 D.具有了初步的人文意识
9.(2021·四川德阳·三模)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以长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风貌为叙事对象,基本没有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而中央电视台在2004年播出的纪录片《再说长江》则将个人作为叙事对象,通过这些个人的故事来展现长江的魅力。这一变化反映出
A.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 B.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
C.个人价值得到更多的尊重 D.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10.(2021·全国·二模)据下表可知
朝代 高峰人口 (100万人) 薪柴总消耗量 (每年100万m3) 毁林面积 (每年100万亩)
西汉(2年) 59 59 12.6
东汉(105年) 53 53 11.3
唐(775年) 53 53 11.3
北宋(1109年) 121 121 25.7
明(1592年) 200 200 42.6
清(1776年) 268 268 57.0
清(1848年) 427 427 90.9
A.人地矛盾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薪柴消耗是生态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C.古代政府官员缺乏生态保护理念 D.古代人民生活方式未发生根本改变
11.(2021·北京房山·二模)“金山银、不如绿水青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下表反映出我国
A.初期忽视环境保护 B.日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12.(2021·福建·模拟预测)明清时期,人们已认识到生物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当时太湖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们,基于这种认识创造了一种稻、蚕、桑、鱼、畜有机结合、综合经营的农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地力不衰,农牧副渔各业兴旺的新局面。这表明当时
A.种植结构日益优化 B.普及生态农业模式
C.重视维护生态平衡 D.南方经济领先全国
13.(2021·广东·模拟预测)古老地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映射了社会的变迁。以下是汉代河套地区的一些县名:西河郡的美稷、广田、谷罗、饶、富昌;五原郡的田辟、宜梁、临沃;朔方郡的沃野、广牧。据此可知,汉代
A.河套地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B.移民实边政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C.政府重视边疆土地资源的开发 D.儒家文化在边疆得到传播与认同
14.(2021·四川·成都七中高三开学考试)如表为“中国古代沙尘暴天气记载简表”。如表据此可推知
时间 记载次数 波及地域
公元前4世纪 2次 主要局限在西北地区
4—10世纪 39次 长安等地多次出现
11—15世纪 97次 河南开封等黄河流域开始频繁出现
A.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已沙漠化 B.汉唐时期华北地区尚未得以开发
C.游牧民族南下导致中原环境恶化 D.环境恶化推动政治经济中心转移
15.(2021·四川凉山·二模)《管仲·轻重甲》强调:“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与此理念相符合的是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③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④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1·湖南·衡阳市一中高三阶段练习)据表能够推断出
古代文献中部分法律记述
记述 出处
“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韩非子·内储说上》
“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汉书·五行志》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唐律疏议》
A.阶级矛盾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B.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
C.保护环境是维持统治的主要手段 D.统治者制定法律时苛严残酷随意
17.(2021·广西广西·二模)周、秦之际,黄河中下游地区农地垦殖规模快速扩大,然而国计民生对依靠山林川泽资源的采集经济仍具有很大依赖性。对此,国家则通过制定礼制、禁令等方式强化对山林川泽的保护管理。先秦国家对资源的保护
A.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 B.根源于社会经济的转型
C.说明生态文明理念成熟 D.反映出集权政府的形成
18.(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一模)西周有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战国有规定,“弃灰于道者断其手”。上述规定
A.体现了统治者仁爱之心 B.说明人与万物平等
C.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D.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19.(2021·安徽·六安一中高三阶段练习)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记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 )
A.严禁猎杀家犬 B.禁止进山伐木
C.封闭山林牧场 D.保护生态资源
2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协定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的全球行动模式。这说明《巴黎协定》
A.体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B.促使区域经济集团不断走向开放
C.坚持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 D.探索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模式
21.(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
A.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
22.(2020·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据史料记载,在太湖南部广阔的浅水湿地,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葑田。葑田如浮毯,是一种由菰属植物与菱、藕等多种水生植物着生的漂浮草甸。唐朝时菱是组成葑田的主要水生植物之一,地方官崔元亮曾倡导人们在菱湖附近的水域植菱。这反映了
A.政府忽视保护小农经济 B.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农业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D.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23.(2020·黑龙江大庆·模拟预测)下表为唐代开发敦煌地区农业情况的记载
史料 出处
“募百姓垦辟三州,七关土田”。 《通鉴》
“周成四面水渠侧,流觞曲水,花草果园,豪族士流,家家自足。土不生棘,鸟则无鸮,五谷皆饶”。 《沙洲都督府图经》
“河州敦煌道,岁屯田,实边食。余粟转输灵州,潜下黄河,入太原仓,备关中凶年,关中粟麦藏于百姓。” 《太平广记·东城老父传》
“肇自贞观,成于麟德,四十年间,马至七十万千匹,置八使以董之,四十八监以掌之,幅员千里……布于河西平旷之野,乃能容之。” 《文献通考》
据此表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对敦煌地区的开发A.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建设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C.推动了民族关系的融洽 D.促进了种植结构的变化
24.(2020·全国·高三阶段练习)有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唐代又创造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广东西部山区的人们利用草鱼食草的习性,在新开垦荒地(有水)上放养草鱼,使荒地变成熟地。这一生产模式
A.目的在于提高粮食产量 B.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C.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D.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二、材料分析题(4题)
25.(2022·吉林长春·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雍乾时期,反复诏令官员组织种“薪果、桑、(河堤)柳”,并要求通过工部、农书等途径推广相关技术。工部掌管部分林业事务,各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所管理的事务只有极少部分与林业有关。清政府对东北地区采取了封禁政策,东北森林长时期内保持原始状态。
19世纪后期,清政府开禁东北原始山林,但被俄日公司垄断了采伐及进出口贸易.20世纪初,农工商部下设农务司执掌农牧树丝等事宜,一些地方设劝业道等对应机构,还颁布《农林章程》,制定发展规划。也出现大量民间集股的公司,种植并加工松杉竹的现象。
——摘编自樊宝敏《中国清代以来林政史研究》
材料二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建立了以国有林为主的林业所有制体系,同年,政务院规定当时林业工作总方针为“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利用”。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工作的指示》。林业部把各地国有林场的生产、销售纳入国家计划,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并于1954年决定育林基金统一征收、统筹调配、专款专用。1955年,党中央指出“社员的成片树林,可自愿加入合作组统一经营”。
——摘编自樊宝敏《中国清代以来林政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前后期政府林业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相比,新中国林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6.(2022·广东汕尾·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并且,就在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烟雾的时候,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如德累斯顿附近穆格利益河,因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红河”;哈茨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用该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到20世纪初,那些对污水特别敏感的鱼类在一些河流中几乎绝迹
——摘编自周国文主编《生态和谐社会伦理范式阐释研究》
材料二 在(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这些规定,基本上是各朝各代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诏告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今集》等。而《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
——摘编自李恩杰编《文明中国书典·环保中国》
材料三 习近平生态价值观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全体民众的共同福祉,一方面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能够在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序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另一方面,优关的生态环境能够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直观地满足人民对关好生活的向往,是创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条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业区污染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读谈你对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看法。
27.(2022·贵州贵阳·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把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提出两河不能并行、迁城色以避之、东西还徒不要以人力干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担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牵涉到当权的政治斗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
——摘编自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城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应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规。胜利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
——摘编自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新中国洪水防治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权力与灾害应对”的认识。
28.(2022·江苏·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图1、图2信息,选择合适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被视为防范蒙元残部进攻的战略要地”“但大力屯田开发后……不思为边关万世虑而致‘虏人犯塞,迄无宁时’”等信息可知,河北蓟州因森林茂盛、蹊径狭小而被视为防范蒙元残部进攻的战略要地,但由于大力开发,过度开发后出现环境问题,这导致边关问题严重,说明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安全,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蓟州大力开发后导致的问题,没有体现蓟州战略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安全,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对边防体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蓟州大力开发而出现的问题,没有强调明朝无力抵御外敌进犯,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中央设置专门官员来管理河渠、林业,可知重视生态资源保护,故选A项;材料得不出统治者对资源的掠夺,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原地区环境状况,排除C项;材料虽然有分工,但不能说明专业分工细致,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材料可知,“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中美两国承诺采取强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而在“协定表决启动时,印度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经过紧急协商最后达成了协定”,这表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中、美、发展中国家多边协商应对全球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印度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故A说法片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美两国承诺采取强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未涉及“发展中国家主导”,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积极推进减排降碳成为全球共识”,只是煤炭使用承诺“逐步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母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母竭川泽、毋漉陂池,母焚山林”可知动植物的繁殖时节,不能捣毁禽鸟巢穴,不能砍伐树木,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推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科技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二十四节气,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保护自然环境,并未提及精耕细作,排除C项。
5.D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商代法律规定,乱扔垃圾的人会受到“断其手”的严厉惩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规定既反映出商代法律严酷,也体现了商代重视卫生,已经有了环保意识,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法律严酷,而不是法律制度完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代用严酷的法律来保证公共卫生,不代表商代注重民众利益,排除B项;破坏卫生者受到断手惩罚,不能体现平等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光绪十九年山东蒲台迁民局颁发了迁民执照,允许移民。原因是受黄河造地影响,黄河水泛滥。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由于人口急速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引起垦荒造田运动,致使土地开垦过度,造成水土流失,引发环境问题,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山东平阴出现了水患,不能说明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故B项错误;材料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宽松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故D项错误。
7.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可知,政府不断完善和细化中央和与地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但是环境问题仍然恶化,说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模式,D项正确;“供给不足”不能体现,排除A;材料只说正式环境制度随之兴起,并不能体现取代,排除B;没有涉及融入世界,排除C。
8.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文献记载反映出了古人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用法律来保护环境,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由此可知,古代中国人注意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B正确;材料涉及生态保护,与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农业无关,所以AC错误;人文意识与材料无关,所以D错误。
9.C
【解析】
【详解】
对于长江的叙事内容由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转向个人,这说明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个人的价值更多的受到重视,C正确;长江的魅力属于对内而非对外领域,排除A;题干中的变化以及叙事主体并不能得出长江生态文明的发展情况,排除B;题干仅仅围绕长江这一主题展开,无法证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排除D。
10.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清代,人口不断增加,导致资源过度开发,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选A项;仅依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薪柴消耗是古代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D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11.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文件,所以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与“民主管理机制”无关,所以B错误;仅凭材料中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所以C错误。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人们已认识到生物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稻、蚕、桑、鱼、畜有机结合、综合经营”“地力不衰,农牧副渔各业兴旺”等信息,可得出当时人们重视维护生态平衡,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种植结构日益优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太湖流域、珠江流域的人们“创造了一种稻、蚕、桑、鱼、畜有机结合、综合经营的农业”,但体现不出已普及,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3.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河套地区的美稷、广田、谷罗、饶、富昌、田辟、宜梁、沃野、广牧等县名反映了这一地区良田广辟,庄稼茂盛,粮食丰收,充足富饶、适宜田牧,反映出农业有所发展,说明汉代政府重视边疆土地资源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和畜牧业的比重对比,不能得出汉代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结论,排除A项;县的名称没有体现移民实边政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信息,排除B项;儒家主张实施礼治、德治、人治,宣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价值观,材料无法体现与此相关的地名,排除D项。
14.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4—10世纪中国大致处于唐朝时期,统治中心位于长安地区,因此“长安等地多次出现”的频率较高,公元11—15世纪大致处于宋元时期,统治中心位于开封、大都等地,因此“河南开封等黄河流域开始频繁出现”。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环境恶化推动政治经济中心转移,D正确;西北地区的沙漠在春秋战国之间就已经出现了,这主要和气候环境有关,A排除;汉唐时期华北地区得到开发,B排除;C属于夸大游牧民族对环境破坏的影响,排除。故选D。
15.B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保护自然环境,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所以①体现的是符合农业生产规律,③体现的是环境保护的内容,都与题意相符,故选B;②体现的是破坏环境式的发展,④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环境保护无关,排除ACD。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弃灰于道者黥”“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可知,古代即有对乱倒垃圾和向墙外倾倒粪水等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说明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制定法律的随意性,排除D。
【点睛】
17.B
【解析】
【分析】
【详解】
周、秦之际,国家则通过制定礼制、禁令等方式强化对山林川泽的保护管理,限制依靠山林川泽资源的采集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故选B;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错在“成熟”,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18.C
【解析】
【分析】
【详解】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弃灰于道者断其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体现了先秦时期生态保护的要求,故C正确;这体现不出统治者仁爱之心,故A错误;材料没有人与万物平等的信息,故B错误;“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说法错误,故D错误。
19.D
【解析】
【详解】
材料大意是:春二月,不要伐林木,以免洪水冲垮堤岸:不到夏天,不要把草锄掉烧成.....这段文字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D正确;“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指的是不能随意射杀百姓犬,排除A;根据材料“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可知,秦代对于砍伐树木有固定的时间限制,而非不能砍伐,排除B;C误读材料,排除。
20.D
【解析】
【详解】
《巴黎协定》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建立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的全球行动模式,这样避免了一刀切,使得主权国家在气候问题上有更大的决定权,这样的模式更加有利于合作共赢,D正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了差异,而经济全球化强调了共性,排除A;《巴黎协定》的相关规定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B;“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正处于提升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家有利,排除C。
21.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说明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发展·土地开发
22.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太湖南部广阔的浅水湿地……菱是组成葑田的主要水生植物之一,地方官崔元亮曾倡导人们在菱湖附近的水域植菱”可知,古代政府注重因地制宜地引导人们发展生态农业,故选D;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小农经济的保护,而非忽视,排除A;材料并未说明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盛况或者重要性,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如果C项成立,那么也就不会种植水生植物了,排除。
23.A
【解析】
【详解】
根据“周成四面水渠侧,流觞曲水,花草果园,豪族士流,家家自足。土不生棘,鸟则无鸮,五谷皆饶”可知,唐代在敦煌地区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优化了生态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故选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与敦煌地区的开发关系不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信息,排除C;仅从材料无法体现“种植结构的变化”,排除D。
24.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唐代又创造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稻田养鱼把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耕田除草、减少病虫害,还有利于鱼类的生长,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利用,A与材料主旨不符;生产关系的变革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改变,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D项排除。
25.(1)变化:由保持森林原始状态减少开发到设立机构组织力量开发。
原因:清政府前期,我因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传统的农业经济占主导,政府实行传统政策,使我因林业得不到发展。到了近代,外国列强开始不断侵略中国,为了维护统治挽救危机,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对林业进行开发。
(2)特点:体系完整;开发保护相结合;国家统一管理。
意义:新中国的林业政策,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体现了独立的新中国举国家之力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魄力和力量;反映出国家工业化的宏伟蓝图;体现出社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1)
变化:根据材料一“康雍乾时期……清政府对东北地区采取了封禁政策,东北森林长时期内保持原始状态……20世纪初,农工商部下设农务司执掌农牧树丝等事宜,一些地方设劝业道等对应机构,还颁布《农林章程》,制定发展规划。也出现大量民间集股的公司,种植并加工松杉竹的现象”,可知,清前后期政府林业政策的变化表现在:由保持森林原始状态减少开发到设立机构组织力量开发。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先从社会性质、传统农业经济的地位,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清前期保持森林原始状态减少开发的原因;再从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为了维护统治挽救危机,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对林业进行开发多方面分析清朝后期设立机构组织力量开发的原因。
(2)
特点:根据材料二“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建立了以国有林为主的林业所有制体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体系完整;根据材料二“……政务院规定当时林业工作总方针为‘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利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开发保护相结合;根据材料二“……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工作的指示》,林业部把各地国有林场的生产、销售纳入国家计划,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并于1954年决定育林基金统一征收、统筹调配、专款专用。1955年,党中央指出‘社员的成片树林,可自愿加入合作组统一经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国家统一管理。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的林业政策,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体现了独立的新中国举国家之力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魄力和力量;反映出国家工业化的宏伟蓝图;体现出社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简析新中国林业政策的意义。
26.(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人口密集;人类对自然环境无视(环保观念不强);城市化的发展。
(2)特点:注重法律化;具体细致;理念先进;政府主导。
(3)看法:指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在保持优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因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红河”;哈茨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用该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得出民众环保观念差;而材料显示这些污染的高发区都是工业城市,人口众多,由此可推知与城市人口密集有关系。
(2)根据“这些规定,基本上是各朝各代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诏告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可得出注重法律化、政府主导;根据“在《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可得出具体细致;根据“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得出理念先进。
(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的动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27.(1)特点:治理范围扩大。实施分类治理。利用水文特征预警。创新开浚手段。掺杂政治斗争。注意经验总结。
(2)不同之处:国家主导,重视顶层设计。综合治理,多管齐下。防汛体系完善。注重防治法律建设。防治成效显著。意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在灾害应对中的主导地位。积极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防治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控水平:(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把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治理得出范围扩大。根据“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得出实施分类治理、利用水文特征预警、创新开浚手段。根据“牵涉到当权的政治斗争”得出掺杂政治斗争。根据“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得出注意经验总结。
(2)不同之处:根据“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得出国家主导,重视顶层设计。根据“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城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得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根据“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得出防汛体系完善。注重防治法律建设。根据“胜利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得出防治成效显著。意义:根据材料可从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概括。
(3)认识:结合所学可从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在灾害应对中的主导地位。积极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防治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控水平等方面概括。
28.
视角 视角解析
环境史 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变迁,不仅讨论人类本身的问题还探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工业化 围绕不同历史阶段工业化的特征、表现及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阐释人类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认识。
全球化 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化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治理和应对。
文明观 既关注到工业文明,也关注到生态文明,将人类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
发展观 从以辆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观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中的两幅图片信息可知,内容均与工业发展带来环境问题及全球环境保护有关,因此关于角度可从环境发展、工业发展、全球化、文明观及发展观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