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专题
一、单选题(20题)
1.(2022·山东省济北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下面是从13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其中高峰段人口数据的出现显示出
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
资料来源:Bennett.M.K.(1954)
A.封建经济的持续繁荣 B.资源危机日益严峻
C.政治局势的相对安定 D.税制改革效果显著
2.(2022·辽宁沈阳·一模)有学者认为,自15世纪末以后,中国也积极参与世界海洋移民的活动,但中国所走的道路显然与欧洲国家不同,显示出中国海洋移民历史进程的特点。这一特点是( )
A.仅靠民间资本的支撑 B.凸显移民地域的广泛
C.兼有文化融合的功能 D.不具殖民拓展的性质
3.(2022·江苏南通·高三期末)人口变动受社会、经济、人口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
(摘自美国埃德蒙、社恩等的《世界史:大时代》)
A.新航路开辟带来了世界性的移民大潮
B.非洲与拉美地区人口呈持续下降趋势
C.工业革命推动欧洲人口的持续性增长
D.中国人口增长受益于新贸易路线开辟
4.(2022·辽宁·高三期末)19世纪至20世纪初,国际上出现跨洲移民浪潮,约5000万欧洲人到海外寻求发展,而印度、中国、日本、非洲等地有数量可观的人前往欧洲、美洲、加勒比海等地区成为契约劳工。这种跨洲移民浪潮出现的因素有
①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②奴隶贸易的盛行
③交通工具的不断革新 ④欧美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A.①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2·江苏·高三专题练习)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推动人口迁入地近代化进程的迁徙路线是
A.丁→乙 B.丙-→乙 C.丁→甲 D.丙-→甲
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太平洋邮船公司于1866年从美国邮政总局拿到了与中国和日本通邮的长期合约,开始了茶叶和丝绸等交易。1867—1877年间,中美建立了正常的通航服务,从旧金山经日本横滨到香港,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也给邮船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这表明( )
A.华人移民给太平洋铁路建设带来转机 B.中美正常通航服务的建立启动了茶叶和丝绸交易
C.华人移民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 D.华人移民推动了中日通邮的长期合约
7.(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对广东揭阳白塔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其随葬品有陶器瓮、罐、壶、纺轮及铁削、镊、砺石及残铜器,且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据此可推断
A.汉代揭阳县的农耕经济已较为发达 B.两汉王朝对广东揭阳实施了有效管理
C.陶瓮和铁削体现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D.墓主人可能为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
8.(2021·四川成都·一模)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成都茶馆最多时达到1000多家,茶馆从业者近10万人,比1931年时的茶馆数量多了近一倍,从业人数多了近9倍。由此可知,当时的成都
A.民族文化得到弘扬 B.市民生活闲适安逸
C.传统经济模式稳固 D.社会人口流动增强
9.(2021·湖北荆州·高三阶段练习)法国殖民主义者认为殖民地是母国的一部分。1912年,法国殖民者颁布《人籍法》,规定凡出生于法属西非、担任公职10年、受法语教育或服兵役获得奖励者可获得法国公民权。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对殖民地进行文化殖民 B.促进与殖民地文化交流
C.将殖民地纳入世界市场 D.鼓励殖民地向法国移民
10.(2021·四川宜宾·一模)康熙年间移民四川开州的唐氏恐“日久紊乱,无从考查”,于乾隆年间派人回老家湖南零陵县抄族谱,后战乱导致族谱丢失,同治十年,复重修:移民万县的余氏后人余文榜常忧谱牒失传,将先代世系拟成草本流传后人。移民重视修谱反映了
A.族谱承载着移民的原乡情结 B.移民在迁入地生活困难
C.移民安重迁观念日渐淡薄 D.对家族后人的美好期许
11.(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清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重新颁布了放垦政策,允许关内农民进入东北垦荒: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宣统三年,奉天增加了60万人口,吉林增加了470万人口。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目的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B.消除人口压力 C.应对边疆危机 D.开垦大量荒地
12.(2021·广东·二模)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总结说:“东晋南渡,长江流域遂正式代表着传统的中国。”其旨在说明
A.江南士族门阀势力发展迅速 B.华夏文明在江南的延续发展
C.东晋司马家族成为王朝正统 D.南北方民族的交往交融加强
13.(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晚清时期,台湾茶业逐渐发展起来,厦门“泉郡五县乡民渡台做茶佣工者向以数万计”,其中许多就是采茶工;而武夷山茶工儿乎全由江西男子充任,“闽山摘茶”成为江西贫苦农民谋生的一大出路。由此可知
A.茶叶生产中心发生转移 B.茶业发展带动人口流动
C.东南地区租佃关系盛行 D.对外贸易刺激茶叶经济
14.(2021·山东·二模)19世纪60~70年代,皖南广德州“被兵燹后,土著不及十分之一-”;淮北地区人口死伤或逃亡很多,“小民非死即徙,十之七八,凋敝情形,不堪言状”。这些现象客观上导致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一度减弱 B.南北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C.小农经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D.城乡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15.(2021·内蒙古·乌兰浩特一中高三阶段练习)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D.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加强
1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闯关东”通常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时期内,我国山海关内的百姓去东北谋生的历史。如图反映的是民国时期山东省民众“闯关东”的情况,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山东民众第一次闯关东高潮 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促使山东省民众闯关东骤减
C.华北事变后导致山东民众出现第二次闯关东高潮 D.日本投降、山东解放促使山东民众闯关东情况骤减
17.(2021·山东·高三专题练习)近代中国沿江沿海地区是近代中国的精华地区,而内地则是落后地区。近代人才、资金纷纷流向精华地区,致使城乡分化更为严重,从而形成双元经济。以下关于双元经济出现主要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继续 B.列强入侵导致区域失衡
C.近代政府大力扶持的结果 D.近代中国国内战争频繁
18.(2021·河南·项城市正泰博文高级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在西海岸,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他们从工资中节衣缩食,然后越洋寄回家中。他们住在城镇中充斥着肮脏、污秽的最拥挤最便宜的公寓,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蔬菜)是最便宜的,无论多低工资他们都愿意接受。我们美国人民还是愿意让现有的他们留在这里,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内务委员会关于移民和入籍的报告》)这段材料表明
A.美国向西部扩张驱逐印第安人 B.制定排华法案限制中国人入境
C.欧洲移民推动美国工业化进程 D.三角贸易成为新旧大陆的纽带
1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清代中叶,长江下游地区人口饱和,粮食出产不足以养活当地人口,于是当地农民不得不寻找出路,向长江中游移民,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运动。这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D.动摇了江浙的经济地位
20.(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三阶段练习)1865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这反映了当时
A.杜会秩序逐步恢复 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土地制度发生变革 D.边疆开发成效显著
二、材料分析题(4题)
21.(2022·全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城奠定了前现代基础。
——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1492年之前,北关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
——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
22.(2022·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统治者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如公元1684年,康熙帝亲临黄河工地,阅视河工。历经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河水患得以根治……康熙帝在1712年发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著名上谕,即以1711年认定书作为收丁税的固定数目,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中国人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统治时期得到快速增长,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0.72亿人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3.13亿人,被称为“人口爆炸”时期。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1894年《上李鸿章书》一文比较完整地表述了孙中山的早期中国人口思想,他首先惊呼:“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壅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 ”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馑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想转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之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国家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最为担心的是中国人口为外国列强优势人口所“消化”。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王永恒《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出现“人口爆炸”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不同时期的人口思想。
23.(2022·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王朝的移民类型分为疆城扩张中的对外移民、灭六国中的强制迁移、对首都地区和西北边疆的移民等。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秦朝移民移人的分布区域:并说明移人该区域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秦朝的一个移民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24.(2022·天津南开·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来有学者把大禹时的人口数字说成是中国最早的人口调查记录,如《中国人口史提要》一文写道:“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根据《帝王世纪》(编者注:成书于西晋,皇甫谧著)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万,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其实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
——整理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通令各省市民政部门办理人口调查。到1930年底,仍有很多省市未完成,内政部只能根据以往数据估计,合计全国人口为474787386人。这次调查未规定截止标准时间,调查表格各地不统一,也未设置调查组织系统,其结果明显不真实。
——摘编自米红、蒋正华《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与评价》
材料三 1953年,新中国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政务院规定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同时进行,采用统一的表格,确定了截止标准时间。中央到地方均建立专门领导机构,250多万干部群众参与其中。这次普查相当成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调查。195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人口为601938035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弄清了全国的人口数量。
——摘编自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有关问题的理论探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评述南京国民政府人口调查与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不同。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3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可知,高峰段人口数据出现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此时正值清朝时期,封建社会已渐趋没落,经济发展渐趋饱和,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会给社会造成一定压力,带来日益严峻的资源危机,B项正确;鸦片战争前,清朝经济已渐趋走向衰落,并非持续繁荣,排除A项;政治局势相对安定的局面在清朝之前的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但并未造成人口的急剧增长,因此并非其决定因素,排除C项;税制改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赋役制度,并不会直接造成人口的快速增长,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5世纪以后中国虽然也积极参与世界海洋移民活动,但中国的海洋移民并不是对外进行殖民活动,与西方的殖民扩张不同,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移民地域广泛和具有文化融合的功能是西方世界海洋移民也具有的特点,排除BC项。故选D项。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中国人口从1600年到1800年之间增长显著,这主要和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有关,极大的缓解了人地矛盾,D项正确;1600年后的世界移民高潮主要和早期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等有关,排除A项;拉丁美洲人口呈现增长的趋势,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且首先从英国萌芽,因此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工业革命对此时的欧洲人口增长有限,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C
【解析】
【详解】
19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以及新市交通工具的运用,同时欧美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了移民浪潮,C项正确;这一时期奴隶贸易基本被禁止,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甲地应该是北美,乙地应该是南美洲,丁是非洲,17世纪两种移民现象并存的路线是从丙地到甲地,新航路开辟以及地理大发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受人文主义影响,西欧各国国民有冒险精神,欧洲人口增长导致人口压力加大,为躲避欧洲的宗教迫害和政治迫害,16世纪末,十七十几处大量新教徒前往北美洲,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推动美洲近代化进程,故D正确;丁地到乙地属于被迫移民,排除A;丙到乙并没有大量的移民,排除B;丁到甲属于黑奴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C。
6.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中美正常的通航服务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推动了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即华人移民的到来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太平洋铁路建设,排除A项;从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信息来看,茶叶和丝绸等交易早于中美建立正常的通航服务,排除B项;D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7.D
【解析】
【详解】
广东揭阳在两汉时期主要居民是越人,但出土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故墓主人很有可能是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D项正确;题目中广东揭阳白塔汉墓的考古发掘未涉及农耕情况,且没有与其他地域的农耕情况进行比较,故不能得出“农耕经济已较为发达”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汉王朝对揭阳实施有效管理的信息,B项错误;庄园经济以佃佣为主,仅凭出土的生活、生产器物等难以断定其为庄园经济,C项错误。故选择D,排除ABC。
8.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对比1931年,20世纪四十代中期成都的茶馆及从业者数量成倍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四十年代,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中国东南地区领土的沦陷,大量人口迁往西南地区,社会人口流动增强,促进了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人口流动,而不是中国茶文化的弘扬、市民生活的安逸,排除AB两项;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是自然经济,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A
【解析】
【详解】
根据法国的《入籍法》可知法国殖民地的人民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获得法国的公民权,这就增加了殖民地地区人民对法国的向心力,所以是对殖民地进行了文化殖民,A项正确;这一做法是为了更好的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而非为了与殖民地进行文化交流和将殖民地纳入世界市场,排除BC项;殖民地人民向法国移民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因此并不是进行鼓励,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族谱承载着本宗族的来历和发展历程,有追本溯源的作用,移民重视修谱体现的是对自己宗族来历的重视,承载着移民的原乡情结,故A项正确;修族谱并不能使生活更富足,故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安土重迁和材料移民不符,安土重迁强调的是不移民,对故乡的留恋,排除C项;族谱主要是记录本宗族的发展历程,没有特别强调对家族后人的期许,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1.C
【解析】
【分析】
【详解】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占东北地区大量领土,尤其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东北成为日俄争夺的焦点,而“移民实边”的政策本身就带有戍守边疆的意思,其实施促进了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开发,有利于增强抵御侵略的实力,以有效应对边疆危机,故选C项;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清朝主要的民族矛盾,该政策并无法缓和这一矛盾,排除A项;B项“消除”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移民实边”政策重点在于通过移民增加当地的人口,而非单纯为了开垦荒地,排除D项。
12.B
【解析】
【分析】
【详解】
魏晋时期,北方社会动荡,呈现所谓“五胡乱华”局面,致使华夏文明在北方遭到破坏,而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则使江南延续发展了华夏文明,故B项正确。东晋南渡后的江南士族势力得到发展虽是史实,但与材料“正式代表着传统的中国”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是从王朝变迁更替的角度阐述的,排除C项;北人南迁促进了南北方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但材料是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角度阐释的,排除D项。
13.B
【解析】
【详解】
厦门乡民到台湾采茶,江西贫苦农民到闽山采茶,这种跨地域的人口流动是由于茶叶发展导致,B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茶叶生产中心,排除A;租佃关系主要存在于农业土地领域,材料中涉及的是雇佣关系, 排除C;题干未提及对外贸易对茶业发展的影响,排除D。
14.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被兵燹后,土著不及十分之一;淮北地区人口死伤或逃亡很多”可知,受兵祸影响,部分地方的人口伤亡或逃亡较多,这打乱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秩序,客观上导致地主对农民的束缚减轻,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A;材料只提及了人口的生存状况,未提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时局动乱,小农经济生产规模不可能还不断扩大,排除C;材料并未描述城乡人口的阶层分布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且“根本变化”一词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15.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海外移民主要和列强的殖民扩张有关,通过对外输出劳动力对殖民地进行开发建设,C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A排除;民族危机加深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结果,B排除;D不属于当时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
16.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山东先后从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民众生活逐渐稳定,闯关东骤减,D正确;首次移民高潮主要是因为军阀混战,A错误;北伐战争的胜利后,国民党新旧军阀依旧混战阳进禾使山东民众移民骤减,B错误;华北事变后没有出现山东民众第二次闯关东高潮,C错误。
17.B
【解析】
【详解】
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以后,在沿江沿海地区开埠通商,作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前哨,吸引人才、资金纷纷流入,形成双元经济,故选择B项;双元经济的形成,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在沿江沿海地区开埠通商,不是近代政府主动作为,排除C项;战争频繁是精华地区与落后地区分化严重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8.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结合所学可知,移民的增加不仅增加美国人口,还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但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和社会对移民事务的日益关注,联邦政府开始承担管理移民的工作,同时西海岸各地的排华问题逐渐被提上了联邦政府的议事日程,最终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B项正确;材料内容针对的是华工,而不是印第安人,A项错误;材料“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体现的是限制中国人入境,材料没有强调欧洲移民对美国工业化的进程,C项错误;三角贸易即是黑奴贸易,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黑奴贸易,D项错误。
19.A
【解析】
【详解】
江西填湖广促进了人口迁移,有利于长江流域的开发,A正确;人口迁移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B排除;长江下游农民向中游移民,依然从事农业,C排除;D不符合史实,江浙是经济重心,排除。
20.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鼓励移民占领无主荒地,受其影响,安徽等地区的移民和土著人比例达到3:1,客观上反映了移民安居乐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体现了杜会秩序逐步恢复,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清政府鼓励移民占领无主田地的政策使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的现象,没有强调人地矛盾缓解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变革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清政府鼓励移民占领无主田地的政策使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的现象,没有涉及边疆开发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1.(1)特点:历史悠久;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2)不同: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
原因:近代美洲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族群矛盾尖锐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局限性明显;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民权运动的推动。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 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城奠定了前现代基础”得出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根据材料“‘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得出涉及领域深人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第二小问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1492年之前,北关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得出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根据材料“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得出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根据材料“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得出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根据材料“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得出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美洲被殖民历程得出近代美洲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族群矛盾尖锐;根据材料“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得出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结合所学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局限性明显;根据材料“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得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根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民权运动的推动。
22.(1)背景: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政府重视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国家赋税政策的调整;精耕细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小农经济高度繁荣;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入。
(2)人口思想:初期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导致贫穷饥饿和农民起义;后期主张只有增加人口数量,通过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才能避免亡国灭种,实现国家独立富强。
【解析】
【分析】
(1)
背景:根据材料一“清初统治者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如公元1684年,康熙帝亲临黄河工地,阅视河工。历经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河水患得以根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重视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根据材料一“……康熙帝在1712年发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著名上谕,即以1711年认定书作为收丁税的固定数目,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国家赋税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初出现“人口爆炸”的背景还有: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精耕细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小农经济高度繁荣;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入等。
(2)
人口思想:根据材料二“ 1894年……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馑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孙中山当时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导致贫穷饥饿和农民起义;根据材料二“……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想转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之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国家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后期主张只有增加人口数量,通过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才能避免亡国灭种,实现国家独立富强。
【点睛】
23.示例:
①咸阳附近。理由:秦灭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六国旧贵族和六国地方豪强势力的控制,政治性移民到成阳附近,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②河套地区。理由:秦王朝统一后,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一是驻军,二是大规模移民河套地区,充实边防,发展经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③南越地区。理由:秦灭六国后,统一南越,设立桂林、南海、象郡等,一是军队驻守,二是大量移民,加强对当地的管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示例①: 区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朝一度移民至“咸阳附近”。理由:结合所学可知,秦灭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六国旧贵族和六国地方豪强势力的控制,政治性移民到成阳附近,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示例②: 区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朝一度移民至“河套地区”。理由: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朝统一后,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移民“河套地区”的原因,一是驻军,二是大规模移民河套地区,充实边防,发展经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示例③: 区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朝一度移民至“南越地区”。理由:结合所学可知,秦灭六国后,统一南越,设立桂林、南海、象郡等。移民“南越地区”的原因,一是军队驻守,二是大量移民,加强对当地的管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只需标示出秦朝的一个移民集中分布区域并说明理由)
【点睛】
24.(1)理由: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大禹时代的真实存在;还无法确定当时有文字记载和千万位的计数单位;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可能有上千万人口;当时的社会治理能力有限,无法精准统计人口数量;《帝王世纪》中的人口数记载有可能是后人杜撰,不足信。(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不同:前者组织不力、拖沓敷衍,仅依靠民政部门调查、未规定截止时间、调查表格不统一、很多省市未完成,导致调查结果明显失实。后者组织有序、严密规范,建立专门领导机构而且许多干部群众参与组织、确定了截止时间、调查表格统一、绝大部分地区完成,最终调查结果可信。
【解析】
【详解】
(1)理由: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说“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大禹时代的真实存在;还无法确定当时有文字记载和千万位的计数单位;而且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可能有上千万人口;同时当时的社会治理能力有限,无法精准统计人口数量;因此《帝王世纪》中的人口数记载有可能是后人杜撰,不足信。这都说明“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
(2)不同:根据“到1930年底,仍有很多省市未完成,内政部只能根据以往数据估计,合计全国人口为474787386人”可知前者组织不力、拖沓敷衍,仅依靠民政部门调查、未规定截止时间、调查表格不统一、很多省市未完成,导致调查结果明显失实。根据“政务院规定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同时进行,采用统一的表格,确定了截止标准时间。中央到地方均建立专门领导机构,250多万干部群众参与其中。这次普查相当成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调查”可知后者组织有序、严密规范,建立专门领导机构而且许多干部群众参与组织、确定了截止时间、调查表格统一、绝大部分地区完成,最终调查结果可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