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行政管理制度
一、单选题(24题)
1.(2022·全国·模拟预测)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
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 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
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 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2022·安徽淮南·一模)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19世纪中期,为解决军费紧缺问题,清廷允许地方督抚就地筹款,“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这一变化促使
A.人民负担不断减轻 B.财政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C.中央财权有所下移 D.军阀割据局面由此形成
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朝即被推翻。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A.通过建省移民解决人地矛盾 B.试图通过改制加强君主专制
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 D.以巩固边疆来抵制国内革命
4.(2022·甘肃·高台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元明清以来的省制,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南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与湖北指以洞庭湖为南北之界等。这样划分政区界有利于
A.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
C.区域政治文化的趋同 D.维系地方政权的独立自主
5.(2022·河北·卢龙县第二高级中学模拟预测)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
A.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的延伸 B.开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先河
C.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6.(2022·四川·成都七中高三阶段练习)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了一批西汉永始四年前后的简牍,其中向朝廷汇报的《集簿》涵盖了东海郡的行政建置、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这反映出西汉
A.尚未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 B.政府具有很高的行政效率
C.比较重视对地方官的管理 D.封建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度
7.(2022·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二模)“节”从秦发展而来,持节,手持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临时授予特权的标志物,持节吏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大权。下图为出土的汉代持节吏的画像砖。由此可推断当时
A.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变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地方的行政权力扩大 D.中枢行政机构发生变化
8.(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A.缩小城乡差别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 D.尽快提高城市化率
9.(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10.(2022·陕西西安·一模)明清休宁汪氏宗谱规定:“本支子孙有作过者,有败俗者,有婚姻不计良贱者,有鬻谐牒者,有弃卖坟墓者,俱以不孝论,并鸣众,揭谱除名。”据此可知,宗规宗约
A.扼杀人性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延续了先秦宗法制的传统和规范
C.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为完善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手段
11.(2021·广东·湛江二十一中高三阶段练习)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
A.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D.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
12.(2021·湖北黄冈·高三阶段练习)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大城市后废除保甲制,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因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街政府被撤销。1954年,国家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据此可知,城市基层行政机构的变革
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B.发挥了统一战线作用
C.凸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D.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3.(2021·广东·高三开学考试)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
A.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D.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1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15.(2021·全国·高三阶段练习)《清史稿》记载:迨光绪变法,三十二年,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配置总检察长,专司审判,并不会督察院,而三法司之制废。……司法事务有年度,判断有评议,刑事有检察官莅临,人命有检察官相验,法院行之而不能行之于州县。这表明,此时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现代监察体制得以建立
C.司法改革成效显著 D.司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16.(2021·山东日照·模拟预测)明初对地方高层政区的管理实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分立,并分属中央三个不同的机构。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逐渐成为固定的职位。督抚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奠定了行省制度的基础 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17.(2021·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某学者撰文指出,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1907年,将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这实际上反映了
A.传统中国向近代主权国家的转型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
C.海防与塞防的治理政策趋向统一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18.(2021·四川·三模)下图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群中出土的壁画砖《驿使图》。它生动刻画了驿使形象,如驿马四足腾空表明传递快速,稳坐奔马表明驿使骑术精湛,高举“棨传文书”是为了快速通关。据此推断,驿使五官缺少嘴巴是隐喻
A.邮传工作苦不堪言 B.驿信传递严守机密
C.民族交往交融不畅 D.文化专制程度加强
1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唐代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德才兼备、以德优先的官员考核制度,从而使选官制度不再是单纯的考试制度,而是在社会上发挥着无形统合功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其“统合功能”
A.有处于维护文明的稳定和连续 B.保证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C.有利于促进各阶层的均衡发展 D.有利于选拔较高素质的人才
20.(2021·安徽·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阶段练习)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 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
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
21.(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丞相与九卿的行政机构和隶属关系明确,形似现代国家的政府总理与下属各部部长。据此可知,秦朝
A.构建了完善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B.中央机构设置对后世影响深远
C.中央行政机构设置水平领先世界 D.中央政府行政机构具有合理性
22.(2021·福建福建·一模)春秋时期,郑庄公曾滞留卫国三年,国内由卿大夫协商理政,郑国安稳不乱;季孙氏放逐鲁昭公,主持鲁国政治,昭公至死未能回国,鲁国政局依然稳定。这主要表明当时
A.君主集权受到削弱 B.卿大夫普遍把持朝政
C.分封制度已然崩溃 D.政治运作受制度约束
23.(2021·山东·沂源县第一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唐代中央重视向地方民众核实地方官员的政绩;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也可以“诣阙”请求官员去留。这些举措
A.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稳定 B.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C.导致地方官员权力的萎缩 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清朝的乡村,以110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为长,余百户为10甲,甲首10人。凡10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编造赋役册籍、催办钱粮、拘传民事案件当事人及罪犯等。材料表明,清朝里甲
A.是一种自治性质的组织 B.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治安
C.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 D.巩固了小农经济统治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4题)
25.(2022·福建·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要·孝经·广要道章》引孔子的话:“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在孔子看来,礼乐是治国的基本方式之一。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践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从治国来看,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君于好礼、行礼,就不单单是个人之“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的社会治理办法,即以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案的依据,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礼”,对审判结果会造成直接的重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礼”“法”合流,是以“礼”入“法”而成,即是汉廷尉陈宠疏中所说的现象:“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摘编自王乐《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治》
材料二 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建立在推崇个人权利至上的基础上,把私有制、私人占有、自我所有权看作天经地义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亚当·斯密将“看不见的手”“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守夜人”等经典隐喻综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有关未来文明社会的乌托邦;诺齐克提出“最小国家”体现了自由至上的理念;哈耶克坚持从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个人自主。
——摘编自张国清、何怡《西方社会的治理危机》
材料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成效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第二,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加强机构设置改革,优化职能配置,尤其是在国家层面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急管理部以及个别地方的行政审批局、“多合一”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社会治理中的多头管理问题。第三,基层社区共建共治机制不断完善。第四,推动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成长,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摘编自陶希东《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五大历史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社会治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西方社会治理思想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26.(2022·辽宁沈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按户口多少,将县分为上、下二等。降及魏晋,调整为上、中、下三等。其后历代因循,时有变化。及至明朝,改以钱粮多寡,将府、州、县划分为上、中、下三等。
清雍正年间创设了新的政区等级划分“冲繁疲难”制度,“地当孔道曰冲,政务纷纭曰繁,赋多逋欠曰疲,民刁俗悍、命盗案多曰难”,即将交通、政务、赋税和治安四要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州县等第。与这套政区分等制度相匹配,清朝另有一套最要、要、中、简缺等四缺分的选官任官制度,并将四等第与四缺分相联系,最终在乾隆年间形成了“冲繁疲难”四字与“最要、要、中、简缺”四缺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兼四字者为最要缺、兼三字者为要缺、兼两字者为中缺,一字或无字者为简缺,其中最要缺和要缺由督抚来题调,往往又合称“繁缺”,而中缺、简缺则由吏部铨选,往往又合称“简缺”。
——摘编自胡恒《清代政区分等与官僚资源调配的量化分析》等
(1)根据材料,指出由秦至清地方政区分等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冲繁疲难”制度的历史作用。
27.(2022·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文是国家政务活动中产生并使用的文字材料,殷前称书契,周称官书,春秋、战国及秦统称书,汉以后称文书。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的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行书律》规定对危害公文安全与不能准时传递的行为给予惩罚,以保障其机密性与及时性。从里耶秦简来看,当时公文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公文的书写也有非常固定的格式,同时设有专门的机构——书府,以保管政府机构之间往来的公文。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摘编自陈治国《从里耶秦简看秦的公文制度》等
材料二 毛泽东主席在1939年底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号召把陕甘宁边区建成全国抗日民主模范区,不仅要在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而且要把公文规范化管理做成楷模。当时,边区政府使用的公用文书有近20种,仅“令”就有命令、指令、训令、通令等。1940年9月,边区政府秘书长谢觉哉制发了公文用纸样式。1942年1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签署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认真执行新公文程式”命令,交代清楚了推行中应考虑和注意的方面。1945年12月边区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制定了《公文处理办法》,就收文、发文、处理、归档、借阅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公文类别分为主要的公文为命令、布告、批答、公函及呈文,辅助的公文为报告、通知、指示信、签条、快邮代电。各种公文形式上一律使用直起法,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并在注意事项中强调了公文的一事一议原则。
——摘编自田惠琴等《陕甘宁边区政府推行新公文程式的特点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公文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新公文制度改革的意义。
28.(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70年代,克莱因就提出了街量国力的所谓“克莱因国力公式”,即PP=(C+E+M)×(S+ W)。用中文表达即为:国家力量=(自然基本力量+:经济力量术军事力量)×(国家战略+意志)。克莱因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特别强调国家战略与国家意志对于提升国家力量的重要性。按照克莱因的解释,除非将国家战略目标的连贯性与国家意志力这两个无形因素考虑进去,否则,更为具体并可量化的国家实力统计将不存在。克莱因甚至认为,如果缺少连贯的国家战略或者有组织的国家政治意志,国家实力也许会损失殆尽。
——摘编自杨卫东《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一 基于政治领导的视角》
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对克莱因国力公式进行探讨。可以就国家力量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公文在秦朝统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公文制度适应了秦朝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秦朝时期实行公文制度重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推广规范文字,推广规范文字是通过统一文字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所述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是监察制度,因此也不能成为监察制度的补充,排除C项;材料所述秦朝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能折射出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可得出地方的财政权力有所增强,反映出中央财权有所下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民负担的变化,排除A项;困难没有解决,排除B项;材料与军阀割据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清政府建新疆省、在东北和蒙古建省、西藏改制说明清政府具有了初步的领土意识和民族意识,这是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移民,也不是为了解决人地矛盾,排除A项;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不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以巩固边疆来抵制国内革命,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元明清时期,以山、河、湖等作为分界线划分地方行政区,把山川地貌、地理环境相同的区域划为同一行政区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故B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已完成,故排除A;区域政治文化各有特色,互相之间只能“交流"“交融”,不能“趋同”,故排除C;元明清时期是统一的政权,不存在地方政权,所以“维系地方政权的独立自主”的说法错误,故排除D。
5.D
【解析】
【详解】
属国制度的实行缓和了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冲突,有利于缓解民族对立情绪,适应了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的形势,故D项正确;材料中对属国制度的定义是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体制,而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主要是解决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冲突,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明清以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治理的改革,排除B项;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与材料中保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矛盾,排除C项。
6.C
【解析】
【详解】
西汉时期向朝廷汇报的《集簿》中包括地方的行政建置和吏员配备,说明西汉比较重视对地方官的管理,故选C;材料内容与是否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地方向中央汇报的内容,不能说明政府具有很高的行政效率和封建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度,排除BD。
7.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持节吏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大权,图为出土的汉代持节吏的画像砖,体现汉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项正确;持节吏具有地方行政大权,并不是监察,排除A;材料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地方的行政权力扩大,排除C;材料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与中枢行政机构无关,排除D。
8.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题意可以看出,户籍制度不断改革意旨是在加强户籍管理,同时逐渐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这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因此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B项正确;AD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均排除;C项不能反映城市户籍改革的目的,排除。故选B项。
【点睛】
9.A
【解析】
【详解】
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正确;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参政议政权利,排除B;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排除D。
10.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汪氏宗谱规定的对于败俗者、婚姻不计良贱者、鬻谐牒者、有弃卖坟墓者等行为,俱以不孝论且除名,体现了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可以为地方治理提供参考或者手段,故D项正确;宗谱是对宗族子孙的规定和约束,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先秦的宗法制传统和规范,故B项错误;汪氏宗谱的规定没有体现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11.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地方长官定期向中央汇报地方情况,以便官员考察,这可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故选C项;材料与农村土地开发无关,排除A项;只是汇报地方情况,并不能增加政府收入,排除B项;对地方的监管并不会削弱经济实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解析】
【分析】
【详解】
废除保甲制,即废除了旧的专制政权,而街道办是政府派出机构,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A项正确;这里不体现统战,且此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正处于过渡时期,所以B、C两项错误;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一五计划期间,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政府定期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这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与国家治理能力有关,没有涉及农村土地开发,排除A项;材料与国家治理能力有关,没有涉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得出学者认为古代政治不是为国民服务的政权,那反过来自然就是为皇家服务的,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社会的政权都是为王室服务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项。
15.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中介绍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司法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配置总检察长,专司审判,体现了当时司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在清末得到强化,且这一论述也不符合晚清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现代监察体制的建立,强调的是司法改革中确定的司法独立原则,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司法改革内容,没有体现改革效果,排除C项。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督抚的设置主要是对地方权力的整合,有利于迅速解决三司分权带来的弊端,高效解决地方事务,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明朝三司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而督抚的设置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元朝是已经确立行省制度,排除C;督抚制度是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调整,不能说是完善,排除D。
17.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人们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并付诸实践,在新疆、台湾、东北等地设立行政机构,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加强海防和塞防建设,领土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有所增强,体现出传统封建的中国逐步转向近代主权国家,故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家重视对边缘区的治理,并非说“海防与塞防的治理政策趋向统一”,故C项错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只是表面现象,未体现材料实质,故D项错误。
18.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材料可知,古代邮驿工作具有“快”和“密”的特点,“驿使五官缺少嘴巴”表明驿信传递严守机密,故选B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反映民族交往的状况,排除C项;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分裂,皇权削弱,且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排除。
【点睛】
19.A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唐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对官员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考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执政水平,从而有利于政权的巩固,能够维护文明的稳定和连续,故选A;官员考核制度的“统合功能”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是为了保障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和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均衡发展,排除BC;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考核制度,不是人才选拔制度,排除D。
20.C
【解析】
【详解】
“刺史”“巡抚”等官职的设立,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刺史”“巡抚”等官职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故A错误;监察并不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故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专制主义无关,故D错误。
21.D
【解析】
【详解】
本题强调秦朝中央集权体制中对于国家政府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与现代体制具有相似性,体现了秦朝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故,D项正确;从材料中得不出构建了完善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机构对后世的影响,故B项排除;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处于领先水平,故C排除。
22.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和鲁国,无论国君在不在,政局依然稳定,因为当时国君在施政过程中受到由宗亲贵族组成的卿大夫的制约,卿大夫协商理政,可以放逐国王,这不影响政局的稳定性,这表明当时政治运作受制度约束,故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郑国和鲁国的国君命运,不能说明“君主集权受到削弱”,故A项错误;“卿大夫普遍把持朝政”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度已然崩溃”,故C项错误。
23.A
【解析】
【详解】
唐代中央重视对基层官员的考核,并允许地方地方乡族势力反馈对地方官员去留的意见,这些都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故选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地方官员权力的缩小,排除C;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24.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为长……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编造赋役册籍、催办钱粮、拘传民事案件当事人及罪犯等”可知,里长和甲首是推举产生的,负有催办钱粮、司法治安等职责,是一种自治性质的组织,故选A;里长甲首的职责范围比较宽泛,材料没有明确哪一方面是其工作重点,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里长在秦汉时期就已有之,C项“开创”一词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态度,也未提及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25.(1)特点:强调个体利益与所在群体、国家利益的一致性;礼法并施,以礼为主。
原因:“家国同构”和“大一统”理念的影响;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农耕经济的稳定性;儒家思想的推动。
(2)不同之处:强调个体自主,着眼于维护个人利益;主张政府和社会权力的相对性。
局限性:加剧了自由主义和社会对立性;弱化了政府的公共职能;不利于社会治理的整体发展。
(3)意义:加强党的领导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基层民主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
【解析】
(1)
特点:根据材料“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善于礼”、“在孔子看来,礼乐是治国的基本方式之一。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践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春秋决狱”、“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可归纳出礼法并施,以礼为主;根据材料“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践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从治国来看,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君子好礼、行礼,就不单单是个人之‘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可归纳为,强调个体利益与所在群体、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原因: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产生尤其本身的必然因素,“家国同构”和“大一统”理念的影响;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农耕经济的稳定性;儒家思想的推动。
(2)
不同:根据材料“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建立在推崇个人权利至上的基础上,把私有制、私人占有、自我所有权看作天经地义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归纳为,强调个体自主,着眼于维护个人利益;根据材料“看不见的手”“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守夜人”“最小国家”可归纳为,主张政府和社会权力的相对性。
局限性: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方社会治理思想的这个特点也暴露了很多的局限性,加剧了自由主义和社会对立性;弱化了政府的公共职能;不利于社会治理的整体发展。
(3)
意义:根据材料“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可知,加强党的领导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根据材料“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可知,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根据材料“有效解决了社会治理中的多头管理问题”可知,提高行政效率;根据材料“基层社区共建共治机制不断完善”可知,促进基层民主的发展;根据材料“推动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成长,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可知,推动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
26.(1)依据:秦朝至元朝,主要依据户口多少对地方政区分等;明朝改以钱粮多寡对地方政区分等;清朝将交通、政务、赋税和治安四要素综合考虑,以“冲、繁、疲、难”来确定州县等级。
原因:疆域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赋役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与选官任官制度相匹配;历代以户口或田粮定州县等第的旧有模式有弊端;治理地方,巩固统治的需要。
(2)历史作用:为划分地方官缺等级提供了一套全面合理的操作标准,完善了地方行政等级制度;对清代地方官员的选任、行政素质的改善以及选任权力的分配,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民国乃至现今地方行政等第的划分,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解析】
【分析】
(1)
依据:根据材料“秦朝按户口多少,将县分为上、下二等。降及魏晋,调整为上、中、下三等。其后历代因循,时有变化……”,可得出,秦朝至元朝,主要依据户口多少对地方政区分等;根据材料“……及至明朝,改以钱粮多寡,将府、州、县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可得出,明朝改以钱粮多寡对地方政区分等;根据材料“……清雍正年间创设了新的政区等级划分‘冲繁疲难’制度,……即将交通、政务、赋税和治安四要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州县等第……”,可得出,清朝将交通、政务、赋税和治安四要素综合考虑,以“冲、繁、疲、难”来确定州县等级。
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域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赋役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与选官任官制度相匹配;历代以户口或田粮定州县等第的旧有模式有弊端;治理地方,巩固统治的需要等方面分析由秦至清地方政区分等的依据变化的原因。
(2)
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善地方行政等级制度、影响地方官员选任制度、维护大一统局面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简析清朝“冲繁疲难”制度的历史作用。
【点睛】
27.(1)背景:秦朝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文字,修建了通行全国的驰道;继承了前代制度基础;重视法律治国;加强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2)意义:简化了边区政府公文种类;提升了边区政府工作效率;为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公文规范提供了示范;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公文办理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得出其背景是秦朝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根据材料“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可得出统一文字,修建了通行全国的驰道,根据材料“公文是国家政务活动中产生并使用的文字材料,殷前称书契,周称官书,春秋、战国及秦统称书”可得出继承了前代制度基础,根据材料“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可得出重视法律治国,结合秦朝法律的发展可得出加强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2)意义:可以从对政府公文种类的划分、对工作效率、对其他地区的示范作用、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公文办理的影响进行作答,即简化了边区政府公文种类;提升了边区政府工作效率;为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公文规范提供了示范;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公文办理奠定了基础。
28.示例:
观点:我认为除了克莱因所列因素外,国家政治制度的构建也直接影响国家力量
论证:古代雅典采取直接民主制,调动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促进了雅典城邦力量的增强;古罗马完后采取共和制和帝制,促进了罗马的强盛;近代英国较早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政治前提,推动英国成为世界霸主;1787年宪法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近代德国政治制度带有军国主义色彩和封建残余,德国两次陷入战争深渊,不利于德国国家力量的发展。
综上,国家政治制度的构建是影响国家力量的重要因素,必须予以重视。
【解析】
【详解】
本题相对开放,如材料“中文表达即为:国家力量=(自然基本力量+经济力量十军事力量)×(国家战略+意志)”“克莱因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特别强调国家战略与国家意志对于提升国家力量的重要性”“除非将国家战略目标的连贯性与国家意志力这两个无形因素考虑进去。否则,更为具体并可量化的国家实力统计将不存在”等信息均可作为此题的突破点,可以肯定克莱因的国家战略说和国家意志说,也可以就整个公式展开探讨,当然克莱因公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没有考虑到如“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因素,学生也可据此对公式加以补充修改并论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