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往 专项训练(word版含解析)--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对外交往 专项训练(word版含解析)--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专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9 16:3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对外交往
一、单选题(24题)
1.(2022·福建·模拟预测)京师同文馆1878年各科考试试题都有公法学题目,内容全部和驻外公使有关。1889年、1893年同文馆大考中亦有公法学试题,内容从驻外公使问题扩展到多项国际事务。自同文馆始,其他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国际法课程。这可用于说明( )
A.近代外交理念对华影响加深 B.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
C.新式学堂注重培养翻译人才 D.洋务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2.(2022·河北廊坊·高三阶段练习)对于不平等条约中给予列强各种权益的内容,清政府的官员们不是从平等与否的角度思考,
而是抱着"怀柔远人"的传统心理,或将其视为"投以肉食"的羁縻"制夷之道",并认为"并无伤于国体"。这反映了清朝统治阶层
A.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D.外交观念开放包容
3.(2022·全国·高三阶段练习)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发展至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
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 B.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发展潮流 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4.(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一模)1919年,北洋政府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希望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撤销领事裁判权等七项要求,但无功而返;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再次全面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列强在《九国公约》中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这一变化体现了
A.五四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 B.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
C.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 D.国民革命发生具有必然性
5.(2022·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某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是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法律基础,以中西共治为内容,以租界和海关外籍税务司的设立为标志而建立起来的。该体系只有用炮舰外交才能维持,中国的主权在条约中不断受到损害。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
A.使外交近代化逐步实现 B.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C.是传统外交的另类形式 D.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文明
6.(2022·山东济宁·一模)清政府于1860年设立“抚夷局”,第二年更名为“总理衙门”,1901年又更名为“外务部”。清政府对外交往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出中国
A.与西方交往的逐渐增多 B.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C.对外交作用认识的深化 D.外交近代化的推进
7.(2022·湖北武汉·二模)1874年,针对日本出兵侵犯台湾的野蛮行径,《申报》刊登了一份评论。论者指出,“为今待日本之计,有三策:以理相拒,不容假道,上策也;拒之不得,则系有意害我边疆,按国公法,便可交战,此中策也;彼既轻视于我,犯我边疆,我亦伐其国土,此下策也。”该评论反映出
A.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中日关系发生根本逆转 D.大众传媒左右政府决策
8.(2022·安徽·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开学考试)1897年,贵州学政严修向朝廷提出改革科举,“考求各国政事、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者”,获得允准。1903年殿试,清廷将外交、公法等作为策试内容。这表明
A.清政府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 B.废除科举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清朝官员彻底摒弃华夷观念 D.学习国际公法成为全社会共识
9.(2022·江苏·徐州市第七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896年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应俄国要求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即将出使俄国。其他西方列强听到此信息后,纷纷来电邀请李鸿章先赴西欧和中欧。西方列强纷纷邀请李鸿章到访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西方列强想借机扩大在华的权益
B.想增强与中国的联系,与中国共谋发展
C.西方列强仰慕中国文化
D.想与中国建交,发展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10.(2022·安徽合肥·一模)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D.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1.(2022·湖南永州·高三阶段练习)从1876年到1894年,清政府陆续向西方各国派出了大批驻外使节,包括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崔国因等22位正副公使和黄遵宪、张德彝、钱德培等大量的使馆参赞、翻译及随员。这一做法
A.体现了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 B.旨在推动洋务运动的顺利开展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表明晚清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12.(2022·河南河南·一模)晚清以来清政府与外国打交道的机构经历的过程:从礼部司仪馆→理藩院→总督、巡抚监理→钦差大臣总理→五口通商大臣,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后到总理衙门。其中,只有总理衙门是专门负责外事的。这表明晚清
A.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型 B.摆脱了不平等条约
C.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D.已与国际社会接轨
13.(2022·广东惠州·高三期末)1869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新定条约》。该条约在形式上每一款均采用“中国允”或“英国允”之类的语句,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表明清政府
A.摆脱了不平等条约束缚 B.彻底抛弃传统华夷观念
C.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14.(2022·安徽黄山·一模)据《清季外交史科1875-1911》所记,“主权”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每100页文件中出现“主权”一词的频率1875年至1894年为1次,1895至1899年为2.5次,1902年到1910年为22次左右,其中1909年为37次。这种现象
A.反映出“华夷之辩”观点的淡化 B.体现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折射了清朝的宗藩体系走向瓦解 D.废除了西方列强在华治外法权
15.(2022·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高三期末)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 B.海外华工利益从此之后得到全面保障
C.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 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16.(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期末)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列强在华势力的迅速发展 B.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C.清延抛弃天朝上国的幻想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17.(2022·吉林·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高三期末)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带来许多有意向中国显示其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乾隆皇帝不仅没有看出来,反而认为英使在礼品单上自称“钦差”一词不妥,降旨要其改为“公差”,以符合天朝体例。这表明当时
A.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外交 B.英国经济实力超过中国
C.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中英两国利益冲突加剧
18.(2022·全国·模拟预测)1868年,总理衙门派出第一个外交代表团,美国人蒲安臣任涉外事务使臣,英国人、法国人任副使。同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企图使中国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而美国在共管中居于领先地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与美国邦交关系密切 B.近代外交人才短缺
C.外交日益与国际接轨 D.外交的半殖民地化
19.(2022·河南·温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开学考试)1905年,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周馥上奏:“查西国海权以潮退三海里为限。英、法等国海峡甚狭,海滨小岛亦多近岸。中国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深有相隔百余海里者……若仅以潮退三海里为限则名为保护,反蹙海疆,不如我向来领海之权,较为上策。”清廷“如所请行”。这表明当时的士人在维护中国海权中
A.照搬了西方理念的国际法框架 B.考虑了中国历史实践的独特性
C.摈弃了起源于西方的领海观念 D.有效抵制了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20.(2022·海南·模拟预测)2020年11月21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这样为当前全球抗疫合作厘清路径:“我们首先要做好各自疫情防控,加强交流合作,并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我们要推动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扫除“政治病毒',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习近平在此主要强调了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21.(2022·天津·模拟预测)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了他游历亚洲、非洲、澳洲的情况,书中所记涉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更成为研究高棉帝国鼎盛时期的唯一现存一手资料。这反映出元代
A.对外交往范围较广 B.民间交往更趋活跃
C.华夷观念有所松动 D.政府鼓励对外开放
22.(2022·广东·模拟预测)1876年清政府委任郭嵩焘为驻英公使。好友李慈铭对他深表同情:“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使,甚为可惜。”湘人写下对联讥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可以看出在这一事件中
A.郭嵩焘代表了进步的维新势力 B.湖南风气落后于其他地区
C.李慈铭观点折射时代发展主流 D.政府的自大观念有所改观
23.(2022·广东·模拟预测)9月25日,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被无理拘押1000多天后,终于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平安回国。华春莹28日在回应关于普萨基的表态时说,中国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保护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正当合法权益。孟晚舟顺利归国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两国外交博弈的结果
C.中国重视保护本国公民利益 D.孟晚舟自身的优秀品质
24.(2022·广东·模拟预测)1866年3月,清政府派斌椿出使欧洲,历时4个多月,先后游历了法国、英国、荷兰、丹麦、俄罗斯、德国、比利时等11个国家,开中国官方旅游团赴欧洲先河。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D.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4题)
25.(2022·安徽·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概念已经成为诸子百家思考的背景或议论的对象,诸子发展出各不相同的历史叙述和政治论说。也是经此一段,在唐虞之世发其端,商周时代塑其形的天下观念逐渐趋于成熟和定型。首先“天下”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超越了特定的部族与地域的概念被提出的,所谓“天下集合万邦、天子亲诸侯,抚万民”就是明显的历史呈现;其次,“天下”是普遍的,万民有着共同的天性,安排其生活的文明价值与秩序,同样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此普遍价值的关照下,种族差异的重要性只是相对的,中国与夷狄以文化分,两者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据此观念,天下一统,不但统一于“王”,更统一于文明、文化和道德。
——摘编自梁治平《“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士大夫开始相信中国并非“天下”,也不是唯一的文明之邦;环宇列国,各有所长,其物质文明如声光电化等,尤足效法。洋务运动作为经世致用运动,虽然修正了传统的“天下观”,但中国文明优越的信念仍隐含其间。甲午一战,残存于东亚的“天下”之需彻底瓦解,知识阶层对于渊源久远、屡验不爽的常经、常道产生怀疑,一向是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天下”观念成为问题的根源。1900年之后,“天下”一词的使用频率急剧减少,“国家”一词的使用则大增,“国家”取代“天下”成为新的政治论说的核心。
——摘编自梁治平《“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自身的定位和战略目标也做出了重要调整,不再过分强调自己的阶级属性,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钢”“的政策,转而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经济建设,以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对外交往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秩序的态度更加主动,积极融入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
——编自足志成、李佳轩《中国共产党世界观的百年探索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同时期“天下”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其渐趋成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天下”观念的变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世界观转变的意义。
26.(2022·贵州贵阳·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欧洲复兴计划,以抵制共产主义的影响并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冷战时期,美国继续进行大规模对外援助,联合盟友遏制苏联。1961年颁布《对外援助法案》,规范美国的对外援助,但存在与现实脱节且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美国没有跨部门的多边援助战略和政策指导,在实际决策中,各部门各自为政。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国家安全问题成为影响美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因素。美国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列为外交和对外政策的重点,其主要动因是巩固和增强对联合国等关键机构的主导影响力。近年来,美国在经济发展、环保和卫生等领域设立多个垂直基金、不断推动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制定规则,提高其在全球的领导力。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对以国际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系造成重大伤害。
——摘编自曾璐、孙蔚青、毛小菁《美国多边援助的做法、问题及借鉴》
材料二 2009—2012中国对外援助情况示意图
——据《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援助的目的,并归纳美国对外援助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9—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和作用。
27.(2022·江苏·徐州市第七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二 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
28.(2022·辽宁丹东·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在交往学习中提升的规律是指人们通过交往,使文明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交往有两种形式,一是正态交往,即和平友好的交往。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文明的体现,或曰文明的交往。二是负态交往,即非和平友好的交往。其极端形式,就是侵略、征服。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非文明的、野蛮的。与上述两种交往方式相联系的学习也有两种,一是主动学习,即在正态交往中,交往双方被对方的文明之美所吸引、所感动,从而相互仿效。二是被动学习。所谓被动学习,即在负态交往中,吃亏的一方为求得自我保存,被动吸收对手之长,以求击败对手的一种学习。
——摘编自陶富源《文明冲突,还是文明互鉴?》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京师同文馆和其他新式学堂都注重培养学生对国际法和国际事务的了解,这说明近代外交理念对中国的影响加深,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学校考试涉及公法学或开设国际法课程不代表就是为了培养翻译人才,排除C项;材料侧重展现的是新式教育对国际事务或法律的重视,并没有强调思想的解放,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不平等条约中给予列强各种权益的内容,..... 抱着‘怀柔远人’的传统心理,或将其视为‘投以肉食的羁縻‘制夷之道’,并认为‘并无伤于国体”可知反映了清政府统治阶层仍妄自尊大,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导致国家主权意识淡薄,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反映清政府官员国家主权意识淡薄,并未体现出是否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排除C项;近代清朝统治阶层推行闭关自守的外交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对外关系中,不管是经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还是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都体现了对其他国家的认知还停留在自身的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中,这种传统的认知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大和发展的潮流,C项正确;此时朝贡贸易并未解体,排除A项;材料所述不是导致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现象无法导致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无功而返”、“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一前一后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利益,说明中国的地位有所上升,得到这些大国的认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五四运动的影响,并且五四运动的时间是1919年5月4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方面对中国的反应变化,而不是中国的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该体系只有用炮舰外交才能维持,中国的主权在条约中不断受到损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具有明显半殖民地特征,B项正确。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是不平等条约体系,与外交近代化无关,排除A项;传统外交是朝贡外交,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文明,且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抚夷局”变为“总理衙门”变为“外务部”表明清政府对外交事务越来越重视,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符合近代化外交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外交机构名称的变化,不是强调与西方交往的逐渐增多,排除A项;半殖民地化加深主要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的,并不是外交机构名称的变化导致的,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外交机构名称的变化推动外交近代化,至于对外交作用认识是否深化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晚清外交观念的变化。要求获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读和推理,体现对时空观念下历史解释的考查。根据材料“1874年针对日本出兵侵犯台湾的野蛮行径”“按万国公法,便可交战,此中策也”可知,说明近代中国在列强冲击下,由朝贡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近代外交观念已经影响中国,A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中日关系发生根本逆转,而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大众传媒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但《申报》是一份民间报纸,左右政府决策的表述过于牵强,而且从材料中也无法获取这样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严修建议朝廷在科举考试中增设考察各国政事、条约等与近代国际政治相关的内容,并获得同意。1903年殿试,清廷将外交、公法等作为策试内容。说明清政府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表明科举制的废除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清朝官员彻底摒弃华夷观念”、“学习国际公法成为全社会共识”说法太过绝对化,CD项。故选A项。
9.A
【解析】
【详解】
依据19世纪末,西方列强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可知,此时列强邀请中国的主要原因是想借李鸿章到访的时机,对中国政府进一步敲诈,以扩大在华的权益。A项正确;此时西方列强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特权,并不是为了与中国共谋发展,更不是仰慕中国文化,想和中国发展外交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主要掌管引见边地少数民族首领、外国使者等事直,这说明元朝重视提升自身影响力,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摆脱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外交方面,没有未涉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推动外交体制的近代化与题干主旨不符,且不符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向西方各国派出了大批驻外使节,包括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崔国因等22位正副公使和黄遵宪、张德彝、钱德培等大量的使馆参赞、翻译及随员”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改变以往外交的被动性,开始积极学习西方,A项正确;材料只是表达清政府在外交方面的变化,没有体现是否是为了推动洋务运动,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是公车上书,排除C项;清政府外交的半殖民地化是伴随着鸦片战争而开始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从礼部司仪馆→理藩院→总督、巡抚监理→钦差大臣总理→五口通商大臣,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后到总理衙门。其中,只有总理衙门是专门负责外事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尽管晚清以来清政府与外国打交道的机构中,只有总理衙门是专门负责外事的,但反映了中国近代外交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型,A项正确;晚清没有摆脱不平等条约,排除B项;当时天朝上国的思想已经被打破,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已与国际社会接轨”,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条约关系,是国际法主体之间以条约这一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国际关系。根据材料可知,《新定条约》在形式上每一款均以“中国允”或“英国允”之类的语句,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条约中表达自己的权利主张,是一个重要进步,逐渐形成条约关系观念,体现了订约通例和规则,说明清政府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C项正确;1869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新定条约》仍是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并未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排除A项;“彻底抛弃传统华夷观念”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该条约签订的结果,无法体现国际地位的提高,且显著提高程度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使用主权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现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华夷之辩”的信息,排除A项;宗藩体系是中国与周边藩属国之间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晚清时期,西方在中国攫取了一系列治外法权,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D
【解析】
【详解】
清政府与外国政府通过签订条约禁止买卖华工,通过设立领事馆保护当地的中国人,这都是近代外交手段维护本国国民利益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和西班牙的民主制度无关,排除A项;“全面保障”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的称呼发生了变化,说明的是清政府在列强武力逼迫下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型,D项正确;材料与列强侵华势力发展、洋务运动取得成就的说法无关,排除AB项;清政府并未抛弃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7.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没有关注其带来的显示其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反而关注的是“钦差”一词不符合天朝体制,这说明传统天朝上国的观念影响了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故选A项;18世纪的英国科技发达,武力强盛,但英国经济实力并未超过中国,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而材料反映的是乾隆皇帝以天朝体制要求英国使者,排除C项;马嘎尔尼访华时乾隆皇帝以天朝体制要求英国使者,无法体现中英之间的利益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8.D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清政府派出的外交代表团中由美国人担任涉外事务使臣,而且还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都说明晚清外交受到列强的影响,体现了外交的殖民地化,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晚清的外交受到外国的影响,这是半殖民地化的表现,不能据此说明与美国邦交关系密切、外交人才短缺和与国际接轨,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05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周馥在西方海权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新的海权策略,向朝廷上奏并获允许,表明当时的士人在维护中国海权中考虑了中国历史实践的独特性,B项正确;周馥没有照搬也没有摈弃西方理念,只是借用,排除A、C项;周馥的理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能有效地实施并起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材料“加强交流合作,并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均强调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迫切性”,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可持续发展”,C项排除;“可行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当今世界仍然存在不合理现象,D项排除。故选A项。
21.A
【解析】
【详解】
材料“游历亚洲、非洲、澳洲的情况,书中所记涉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高棉帝国鼎盛时期的唯一现存一手资料”体现了元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比较广,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是民间交往,而且材料只体现了元朝的对外交往,没有体现外国和元朝的联系,故B项不能突出材料中元朝交往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华夷观念,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清政府派遣郭嵩焘为驻英公使,这说明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改观,D项正确;郭嵩焘是洋务派的代表,不是维新势力的代表,排除A项;湖南人讥讽郭嵩焘并不能说明湖南风气落后于其他地区,排除B项;李慈铭对郭嵩焘表示同情,他的观点是守旧落后的,不能折射时代发展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孟晚舟被无理拘押1000多天后顺利归国,正是祖国强大的体现,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A项正确;两国外交博弈关键在于综合国力,排除B项;孟晚舟顺利归国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重视保护本国公民利益”“孟晚舟自身的优秀品质”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D项。故选A项。
24.B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派遣旅游团赴欧洲游历,这有利于促进清政府的近代外交的发展,B项正确;派遣官方旅游团到欧洲游历并不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也没有体现制度性变化,更不可能因此而提高清政府的国际地位,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1)内涵:超越性即超越了不同的种族和地域;普遍性即符合人性及其生活需要的文明价值和秩序;整体性即统一性(大一统),是政治、文明、文化和道德的统一。 原因:宗法分封体制的影响;百家争鸣的促进;民族交融的推动等。
(2)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工业文明和西方近代民族国家思想传入;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政治变革和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等。
(3)意义:推动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为国内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际地位;推动中国积极融人世界体系中,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
【解析】
【分析】
(1)
内涵:根据材料“首先‘天下’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超越了特定的部族与地域的概念被提出的”可归纳出超越性即超越了不同的种族和地域;根据材料“‘天下’是普遍的,万民有着共同的天性,安排其生活的文明价值与秩序,同样放之四海而皆准”可归纳出普遍性即符合人性及其生活需要的文明价值和秩序;根据材料“天下一统,不但统一于‘王’,更统一于文明、文化和道德”可归纳出整体性即统一性(大一统),是政治、文明、文化和道德的统一。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宗法分封体制的影响、百家争鸣的促进及民族交融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2)
背景:根据材料“甲午一战,残存于东亚的‘天下’之需彻底瓦解”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工业文明和西方近代民族国家思想传入、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政治变革和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等角度进行分析。
(3)
意义:根据材料“自身的定位和战略目标也做出了重要调整,不再过分强调自己的阶级属性”“积极融入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为国内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际地位、推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体系中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26.(1)目的: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和增强美国对联合国等机构的主导影响力;维系美国的世界霸权。
存在问题:对外援助的相关法案与现实脱节;缺乏跨部门的多边援助战略和政策指导;推行单边主义,破坏国际多边体系。
(2)特点:重点关注改善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对外援助面广泛。
作用:有利于促进受援国经济建设;有助于提高受援国技术水平;有利于受援国应对人道主义危机;推进受援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
【分析】
(1)
目的: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欧洲复兴计划,以抵制共产主义的影响并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冷战时期,美国继续进行大规模对外援助,联合盟友遏制苏联……”,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根据材料一“……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国家安全问题成为影响美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因素……”,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根据材料一“……美国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列为外交和对外政策的重点,其主要动因是巩固和增强对联合国等关键机构的主导影响力……”,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巩固和增强美国对联合国等机构的主导影响力;根据材料一“……近年来,美国在经济发展、环保和卫生等领域设立多个垂直基金、不断推动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制定规则,提高其在全球的领导力……”,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维系美国的世界霸权。
存在问题:根据材料一“……1961年颁布《对外援助法案》,规范美国的对外援助,但存在与现实脱节且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对外援助的相关法案与现实脱节;根据材料一“……美国没有跨部门的多边援助战略和政策指导,在实际决策中,各部门各自为政……”,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缺乏跨部门的多边援助战略和政策指导;根据材料一“……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对以国际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系造成重大伤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行单边主义,破坏国际多边体系。
(2)
特点:根据材料二“2009—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情况示意图”中图1信息可知,中国对外援助优惠贷款主要分布于经济基础设施;根据材料二“2009—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情况示意图”中图2信息可知,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主要分布于亚非拉地区,由此可得出,重点关注改善发展中国家的民生。根据材料二“2009—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情况示意图”中图2信息可知,中国对外援助按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分布;根据材料二“2009—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情况示意图”中图3信息可知,中国对外援助按中高收入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进行划分,由此可得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根据材料二“2009—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情况示意图”中图1、图4信息可知,中国对外援助涉及农业、工业、能源和资源开发、人道主义等领域,由此可得出,对外援助面广泛。
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促进受援国经济建设;有助于提高受援国技术水平;有利于受援国应对人道主义危机;推进受援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方面分析2009—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的作用。
【点睛】
27.(1)变化: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翻译出版《万国公法》;建立总理衙门;
原因:近代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清政府的主动适应。
(2)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
【解析】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及所学知识可得,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翻译出版《万国公法》;建立总理衙门;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可从近代列强的入侵、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及清政府的主动适应等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根据“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得出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根据“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得出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
28.示例一:文明交流分为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
西汉时期开通的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和平交往的典范。是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乐舞等西域物种和文化成果。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亚欧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文明的交流。拿破仑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示例二:文明交往形式影响了交流学习的方式。
中古时期,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频繁。日本主动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展开了对中国的殖民侵略。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一种被动学习,促使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中国主动改革开放,学习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明交往形式影响了学习方式的选择。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考生作答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材料,提炼符合要求的论题,论述时一定要论从史出,符合史实,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定要严密。根据材料“交往有两种形式,一是正态交往,即和平友好的交往。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文明的体现,或曰文明的交往。二是负态交往,即非和平友好的交往”可拟论题为文明交流分为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论述可结合东西方通过和平、战争两种方式交流的史实作答。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