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精品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重点解析试卷(含答案详细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精品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重点解析试卷(含答案详细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29 14:5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重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生物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有关昆虫发育和鸟卵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昆虫的发育类型为不完全变态
B.乙图若为受精鸟卵,则结构③能孵出雏鸟
C.乙图中的结构①和②对鸟卵有保护作用
D.甲图所示昆虫若为农业害虫,它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b期
2、剥掉夹竹桃的一个枝条中间段下半部的半圈树皮,把枝条弯曲后中部埋在土里,不久,这个枝条就会长出不定根和新叶,这种繁殖方式是( )
A.扦插 B.枝接 C.压条 D.芽接
3、下列对植物无性生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的无性生殖有利于植物的变异和进化
B.利用扦插方式可使一株黄色菊花开出各色花朵
C.采用嫁接方式可在一棵苹果树上结出不同品种的苹果
D.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种植时,每块都能长成新个体
4、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使之生产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该技术属于( )
A.克隆技术 B.发酵技术 C.转基因技术 D.生物防治
5、下列关于生物生殖和发育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青蛙是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B.蜻蜓是体内受精、不完全变态发育
C.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D.嫁接只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
6、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 )
A.是否由单一个体完成
B.是否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C.后代的性状是否更加优良
D.是否产生大量的后代
7、如图为昆虫的发育模式图,已知B为蛹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提高蚕丝产量,应延长C时期
B.若此图表示蜜蜂的完全变态,则D为卵期,A为幼虫期
C.若此图表示菜粉蝶的发育过程,则C时期对植物的危害最大
D.若此图表示蝉的不完全变态,则发育过程为D→A→B
8、人类上一代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是通过( )
A.性状 B.受精卵
C.精子和卵细胞 D.胚胎
9、下列不是蜥蜴比青蛙更适于陆地生活特点的是( )
A.防卫与躲避天敌的能力更强 B.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
C.皮肤表面覆盖角质鳞片,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D.体内受精,且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10、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化石。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B.一般而言,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C.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恐龙蛋化石是遗物化石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始祖鸟化石是鸟类起源于古代_________的典型证据之一。
2、家蚕的生殖方式是 _____(填“有性”或者“无性”)生殖、_____(填“卵”或者“胎”)生;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是 _____(填“有性”或者“无性”)生殖,其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 _____,青蛙的发育过程属于 _____。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_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它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___________呼吸;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4、青蛙的受精过程是在___________中进行的,蝌蚪的外形像鱼,通过___________的摆动产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成蛙后肢比前肢强壮,适于在陆地上跳跃。蝌蚪与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区别很大,属于___________发育。
5、____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创立进化论。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生物圈中物种丰富,如果没有遗传,生物物种是不可能延续的。(______)
2、爬行动物和鸟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动物。(____)
3、苍蝇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____)
4、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有一个白化病的孩子,若再生一个孩子患该白化病的可能性为25%。(________)
5、哺乳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________)
四、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1)小强家的村东有一条小河,他很小的时候经常看到清澈的河水里有小鱼、小虾,可是近几年河水逐渐变得浑浊有异味,再也看不到鱼和虾了。他认为污染的河水可能对小鱼的生活有影响,并对此进行了探究。
①准备两只相同的鱼缸,编成甲、乙两组,甲缸中放入清水,乙缸中放入等量的______。两只鱼缸中各放入10 条形态大小生理状态____(选填 “相似”“完全不同”或“随机”)的同种小鱼,把两只鱼缸放在同一环境中,用同一方法饲养,观察小鱼的生长情况。
② 经过10多天后,甲组小鱼抢食、长大、游动正常;乙组小鱼不食、变小、翻白肚。由此小强得出结论: __________ 。
(2)小强家所在的村是棉花种植专业村,村民为防治棉铃虫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最终导致棉铃虫的抗药性明显增强。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分析,这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3)近年来,村里引进了新品种转基因抗虫棉。 科技工作者将外源基因“杀虫毒素基因”,导入普通棉花中,使得普通棉花产生杀虫毒素,因此不需要喷施杀虫剂就能有效抗虫。这说明生物的性状由 ________ 控制。
2、实验探究题:科学家们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将其放养于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回收,计算其数目,结果如表:
地区 深色桦尺蛾 浅色桦尺蛾
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 200 30 200 131
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 200 138 200 27
(1)桦尺蛾的体色在遗传学上叫______。
(2)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数比较高,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的回收数比较高,这说明桦尺蛾对环境具有______。
(3)在工业污染区,______是有利变异,而在非工业区,______则是有利变异。
(4)这种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______。
3、黑斑蛙是我国北方常见蛙,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
(1)黑斑蛙的食物来源广泛,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根据右图信息,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______。
(2)黑斑蛙属于两栖动物,其受精和幼体发育都要在______中完成。研究者在四个相同容器中各放入30枚蛙卵,进行了“工业污水对黑斑蛙卵孵化影响”的实验。7天后结果如下:
不同浓度工业污水对黑斑蛙卵孵化的影响
组别 工业污水浓度(%) 孵化成活数(只) 孵化成活率(%)
Ⅰ 0 26 86.7
Ⅱ 25 25 76.7
Ⅲ 50 21 70.0
Ⅳ 75 14 46.7
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实验中第Ⅰ组的水并没有受到工业污染,设置该组的目的是______。该实验说明工业污水抑制黑斑蛙卵的孵化,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支持以上结论的证据分别是______,______。
4、陈同学在参观养鸡场活动中,发现鸡舍内总是亮着灯。他对此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鸡的产蛋率与温度、光照时间、光照强度、饲料的种类、饲料的用量等有关,设计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舍内安装的灯泡 (光照强度) 饲养条件 光照时间 产蛋率
A 大小长势相同的产蛋鸡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 10个3w,光线均匀 18小时/天 85%
B 10个4w,光线均匀 18小时/天 91%
C 10个4w,光线均匀 12小时/天 81%
(1)为保证实验结论的科学性,每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相同。上表的饲养条件中__________等都要相同(写一个即可)。
(2)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鸡的产蛋率与____、_____等有关。
(3)陈同学进一步探究鸡卵(鸡蛋)的结构,鸡卵的卵细胞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的。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分析】
图甲:a幼虫、b蛹、c成虫、d受精卵;图乙:①卵壳、②卵壳膜、③卵黄、④卵白、⑤系带、⑥胚盘。
【详解】
A.甲图所示的昆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像这样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A错误。
B.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是卵黄上的一个白点,也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将来发育为雏鸟;所以乙图若为受精鸟卵,则结构⑥胚盘能孵出雏鸟,B错误。
C.乙图中的结构①卵壳和②卵壳膜对鸟卵都有保护作用,C正确。
D.完全变态发育的农业害虫,主要在幼虫期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甲图所示昆虫为完全变态发育,所以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a期,D错误。
故选C。
2、C
【分析】
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主要有:嫁接、扦插、压条等。
【详解】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枝接和芽接是嫁接中的不同方法。
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
压条:将植物的枝、蔓压埋于湿润的基质中,待其生根后与母株割离,形成新植株的方法,又称压枝。所以剥掉夹竹桃的一个枝条中间段下半部的半圈树皮,把枝条弯曲后中部埋在土里,不久,这个枝条就会长出不定根和新叶,这种繁殖方式是压条。
故选C。
3、C
【分析】
(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详解】
A.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植物的有性生殖有利于植物的变异和进化,A错误。
B.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因此利用扦插的方式不会使一株黄色菊花开出各色花朵,扦插保持插条的性状,B错误。
C.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属于无性繁殖,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因此,采用嫁接方式可在一棵苹果树上结出不同品种的苹果,C正确。
D.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种植时,只有带有芽体的块茎都能长成新个体,D错误。
故选C。
4、C
【分析】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四大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
【详解】
大肠杆菌能大量生产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运用的是转基因技术,把人胰岛素基因注入大肠杆菌体内,可以通过大肠杆菌生产胰鸟素,之所以选择把细菌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原因有两个:首先细菌繁殖较快,基因简单,其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细菌的大量繁殖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故选 C。
5、D
【分析】
1.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
【详解】
A.春末夏初,是青蛙的繁殖季节。雌雄蛙分别把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方式称为体外受精。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因此,青蛙在生殖发育方式属于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A正确。
B.蜻蜓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属于体内受精,B正确。
C.植物的根、茎和叶与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和制造有关,属于营养器官,植物用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属于无性生殖)。所以,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C正确。
D.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产生的植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包括接穗的优良性状,也包括其他性状,D错误。
故选D。
6、B
【分析】
生物的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例如利用种子进行的繁殖,无性生殖例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详解】
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所以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
故选B。
7、B
【分析】
昆虫的生殖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
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
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图中的B是蛹期,则A是幼虫,,C是成虫,D是卵。
【详解】
A.家蚕在发育中,经过D卵、A幼虫、B蛹和C成虫等四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家蚕由受精卵发育成幼虫,取食桑叶,经过4次蜕皮,停止取食桑叶,吐丝结茧,因此家蚕是在幼虫期吐丝,春蚕到了蛹期,蛹皮就硬起来了,无法吐丝了,所以一般养蚕的人,为了获取蚕丝,要使蚕丝产量提高,可适当的延长它的A幼虫期使其积累更多的营养,A不符合题意。
B.蜜蜂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若B蛹期期,则A幼虫期、C成虫期和D是卵期,B符合题意。
C.菜粉蝶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经过D受精卵、A幼虫、B蛹和C成虫等4个时期。受精卵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幼虫主要以蔬菜等农作物为食,成虫以少量的植物汁或花蜜液为食,蛹不食不动。因此菜粉蝶发育过程中,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时期是A幼虫,C不符合题意。
D.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要经过D受精卵、A若虫、C成虫三个阶段,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差别不大,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分析】
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详解】
基因指的是DNA上与遗传有关的片段。不同的基因储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说生物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在生殖过程中,父亲产生精子,母亲产生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内分别具有父亲和母亲的基因,然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逐渐发育成新的个体即后代。所以,高等动物的上一代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C正确。
故选C。
9、A
【分析】
(一)陆生动物适于陆生的特点:(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生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2)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
(4)陆地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类的生殖以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详解】
A.防卫与躲避天敌的能力更强,与更适于陆地生活关系不大,A符合题意。
BCD.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皮肤表面覆盖角质鳞片,减少体内水分蒸发;体内受精,且卵外有坚韧的卵壳,具有保护作用,都适于陆地复杂的环境,都是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分析】
本题考查化石作为生物进化证据的相关知识。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科学家们能够确定沉积岩地层和化石形成的年代,如果我们把地层比作一本书,一层又一层的沉积岩就好像书页,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好像书中的文字,它记载着地球的进化历史,也记载着生物的进化历史。因此,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依据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这表明地球上的生物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发展变化的,其总的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
A.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一般是具有骨骼、甲壳等的古生物能形成化石,不是所有生物,错误。
B.生物的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越是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错误。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但并不是唯一的证据,如还有胚胎学证据 、比较解剖学证据和生物化学证据等,错误。
D.动物的遗物化石,往往是它们的排泄物或卵(蛋),因此恐龙蛋化石是遗物化石,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爬行类
【分析】
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而来的。最早的鸟类化石,就是世界闻名的始祖鸟化石。
【详解】
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2、有性 卵 有性 水中 变态发育
【分析】
生殖过程中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
【详解】
生殖过程中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根本区别。家蚕和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都属于有性生殖,这种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特性。家蚕的的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是卵生;两栖动物在水中产卵,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幼体在水中发育。可见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青蛙的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3、变态 鳃
【详解】
两栖动物的生殖是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青蛙雌雄抱对时将两性生殖细胞产在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两栖动物的幼体是蝌蚪,它用鳃呼吸,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必须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到陆地生活。
4、水 尾部 变态
【分析】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详解】
蛙的生殖发育过程是:经过雌雄抱对时将两性生殖细胞产在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幼体蝌蚪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通过 尾部的摆动产生运动,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成蛙后肢比前肢 发达,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其幼体与成体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及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差异,属于变态发育。
5、达尔文
【分析】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详解】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巨著《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
三、判断题
1、正确
【详解】
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也就是子代与亲代之间某些性状表现出相似的现象。遗传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通过生殖实现的即亲代的遗传物质通过生殖传递给下一代,使子代具有了亲代的部分遗传物质,而遗传物质决定性状,从而使子代表现出亲代的某些性状。任何一种生物要繁衍下一代,都离不开生殖,都离不开遗传物质的传递;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极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但不论是DNA还是RNA,它们都可以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因此遗传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没有遗传,生物物种就不能延续繁衍。题干说法正确。
2、正确
【详解】
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鸟类的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故题干观点正确。
3、正确
【详解】
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苍蝇的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苍蝇的幼虫(蛆)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题干说法正确。
4、正确
【详解】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有一个白化病孩子,表明白化病是隐性性状,控制白化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假设白化病隐性基因用a表示,则肤色正常是显性基因用A表示,因此患白化病的孩子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父母遗传给白化病孩子的基因一定是a,所以这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基因组成是Aa。其遗传图解如图:
从遗传图解看出,若再生一个孩子患该病的可能性为25%,故题干观点正确。
5、正确
【分析】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古代鱼类→古代的两栖类→古代的爬行类→古代的鸟类和古代的哺乳类。
【详解】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化石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原始的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原始的鱼类→原始的两栖动物→原始的爬行动物→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动物。故哺乳动物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来的。
四、实验探究
1、河水 相似 被污染的河水对鱼的生活有影响 自然选择 基因
【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1)①对照实验是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本实验中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水质的不同,甲组中放入清水,则乙组就要放入等量的河水,同时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如小鱼的种类、数量、生理状态都要相同,即两只鱼缸中各放入10 条形态大小生理状态相似的同种小鱼。
②水质为清水的甲组小鱼能抢食、长大、游动正常;而水质为河水的乙组小鱼不食、变小、翻白肚,说明水质的好坏影响小鱼的生活状态,则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被污染的河水对鱼的生活有影响。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为防治棉铃虫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最终导致棉铃虫的抗药性明显增强。这是棉铃虫与环境之间通过长期生存斗争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 科技工作者将外源基因“杀虫毒素基因”转入普通棉花中,使得普通棉花产生杀虫毒素,生物的基因改变,生物的性状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文设置对照实验,了解自然选择学说,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
(1)性状
(2)适应性
(3) 深色桦尺蛾 浅色桦尺娥
(4)自然选择
【分析】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回收数多,说明深色桦尺娥在工业污染区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回收数多,说明浅色桦尺娥在非工业区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1)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桦尺蛾的体色就是一种性状。
(2)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工业污染之后,桦尺蛾较深的体色对其本身来说是一种保护色。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这说明深色桦尺蛾对工业污染区的环境的颜色是适应的;同理,浅色桦尺蛾在非工业区的环境中也是适应的。
(3)
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回收数多,说明深色桦尺娥在工业污染区更容易生存,是有利变异;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回收数多,说明浅色桦尺娥在非工业区更容易生存,是有利变异。
(4)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3、
(1) 消费者 草→蝗虫→蜘蛛→黑斑蛙→蛇
(2) 水 工业污水浓度 起对照作用 污水处理的三个实验组(Ⅱ、Ⅲ、Ⅳ组)中孵化成活率均低于清水对照组(Ⅰ组) 且污水浓度越高,孵化成活率越低(孵化成活数越少)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1)
黑斑蛙的食物来源广泛,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物来源,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用箭头指向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根据如图信息,最长的食物链草→蝗虫→蜘蛛→黑斑蛙→蛇。
(2)
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系统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所以黑斑蛙属于两栖动物,其受精和幼体发育都要在水中完成。本实验探究不同浓度工业污水对黑斑蛙卵孵化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水,其它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实验中第Ⅰ组的水并没有受到工业污染,设置该组的目的是设置对照。该实验说明工业污水抑制黑斑蛙卵的孵化,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支持以上结论的证据分别是污水处理的三个实验组(Ⅱ、Ⅲ、Ⅳ组)中孵化成活率均低于清水对照组(Ⅰ组)且污水浓度越高,孵化成活率越低(孵化成活数越少)。
4、温度、饲料的种类、饲料的用量(写出一个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光照强度 光照时间 卵黄膜 卵黄 胚盘
【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1)鸡的产蛋率与温度、光照时间、光照强度、饲料的种类、饲料的用量等有关,本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产蛋率的影响,则除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如温度、饲料的种类、饲料的用量等等。
(2)根据A和B可知,鸡的产蛋率与光照强度有关;根据B和C可知,鸡的产蛋率与光照时间有关。因此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为鸡的产蛋率与光照强度、光照时间等有关。
(3)鸡卵一般分为卵壳、卵壳膜、卵白、气室、系带、卵黄膜、卵黄以及胚盘。其中卵黄、卵黄膜以及胚盘是鸡卵的卵细胞,其余部分则是非细胞结构。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文设计对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