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曹刿论战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漯河市郾城实验中学 徐艳美教学目标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品读鉴赏课堂练兵研读课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文学常识 鲁庄公十年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这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时代背景曹??? 刿( ) 又何间焉 (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
小信未孚( ) ??? 登轼而望之 ( )
吾视其辙乱( ) 夫战,勇气也( )
望其旗靡( ) guì jiàn bǐ bó fú fú zhé shì mǐ 重点字词重点语句朗读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 乃入见。进攻将要请求拜见(庄公)他的谋划这件事参与呢目光短浅深谋远虑于是入朝、进宫准确理解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 凭借恩惠不个人专有案
件为人所信服实情虚报猪、牛、羊等祭品同“遍”,遍及把的即
使赐福、保佑明察按照(以)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以凭借请让我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
将鼓之。同坐一辆战车在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下车追赶追赶擂过三通战鼓代指齐军车前横木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
语气助词第三次击鼓回答已经第二次击鼓发语词,无意义取胜的第一次击鼓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倒下埋伏摸清(情况)他们发现枯竭混乱旺盛????? ???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卓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中心思想:研读课文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2)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4)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5)曹刿在分几方面论述了战胜齐国的原因?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第二次“先学后教”:分析人物形象1、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大家大胆的说一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庄公:是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的君主。
曹刿:是爱国,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
品读鉴赏 本文突出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曹刿,一个是鲁庄公。品读课文,说说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物形象?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 文章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4、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四、请你说出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两条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问题探究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2、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3、曹刿认为“何以战”的条件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5、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6、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战前战中战后曹刿请见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问战小大之狱必以情衣食所安 弗敢专牺牲玉帛弗敢加攻击 勇气 彼竭我盈追击 惧伏 辙乱旗靡民弗从神弗福忠之属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可齐人三鼓可矣下视其辙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政治
远见军事
才能军事
才能第二次“先学后教”:分析人物形象1、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大家大胆的说一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庄公:是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的君主。
曹刿:是爱国,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 今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可以凭借表示可能,许可参与隔开,不连接案件,官司监牢一、古今异义课堂练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