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古代小说之最:
吴承恩《西游记》——最奇
施耐庵《水浒传》——最义
罗贯中《三国演义》——最智
曹雪芹《红楼梦》——最情
施耐庵(约1296—约1370),祖籍苏州,后迁居兴化白驹镇。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元至顺年间,施耐庵考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愿对当道权贵逢迎拍马,因此弃官回乡,专心著述。传说他曾参加过元朝末年的张士诚起义军,在张士诚起义失败后,逃回兴化,隐居著书。著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相传《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他的弟子。
了解作者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尾。它反映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
了解《水浒传》
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
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之一>>
了解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末有“……,且听下回分解”。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节选自《水浒》一百二十回第九回。这是清初金圣叹的删节本。
原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林教头:即林冲,原是北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风雪:指故事发生的天气环境。
*山神庙:指人物活动场所。
*三个名词连用,构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诗的意境。这一回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有决定意义的一回,在林冲的性格刻画上具有重要意义。
【解题】
姓名:林冲
座次:6
星名:天雄星
绰号:豹子头
相貌: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身高:1.88米
原职: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梁山司职 :马军五虎将第二
所用兵刃:梨花枪,后改用丈八蛇矛
特性:勇猛,沉静,冲锋,留情
林冲个人档案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水浒传》第7回
林冲妻子张氏(又称林娘子)去东岳庙上香时,被殿帅府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调戏,幸得使女锦儿告知林冲,将其喝止。但高衙内淫心不死,又使高俅的心腹虞候、林冲好友陆谦,骗林冲外出饮酒,其乘机对张氏施暴,幸为林冲赶回得免。
相国寺辱娇妻
高太尉设计将林冲带入太尉府,欺负林冲不认识路把他带入了军机重地白虎堂。高俅突然出现,指控林冲携刀私入白虎堂,欲行刺自己。林冲百口莫辩。高俅本想制其于死地,但在开封府尹的周旋下,林冲被判携刀私入白虎堂,刺配沧州。
白虎堂设奸计
野猪林谋性命
路上,高俅让公人在野猪林暗害他,幸亏有鲁智深暗中保护,才幸免于难。
理清情节结构
(开端)
第二部分
(2-5段)
陆虞候
密谋害林冲
(发展)
第三部分
(6-9段)
林教头
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
第四部分
(10-12段)
风雪夜
复仇山神庙
(序幕)
第一部分
(1段)
林教头
沧州遇旧知
金圣叹评《水浒》林冲这个人物,用两个字来概括评价,一是“忍”,一是“狠”,请重点联系节选相关内容分析。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路遇李小二——豪爽侠义、正直善良、妥协软弱
买刀寻仇敌——刚猛激烈、嫉恶如仇、不善防人
接管草料场——安分守己、心存幻想、细心缜密
山神庙报仇——刚烈威猛、反抗黑暗、快意恩仇
课文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直接描写风雪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第7段)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第8段)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第9段)
(2)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在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
品鉴自然环境描写
风雪描写的作用:
一、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烘托出苍凉悲壮的情境,暗示矛盾冲突的加剧。
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因风雪寒冷-出门沽酒-路遇山神庙-躲过草厅倒塌之劫-山神庙过夜-掇石头靠门-听得真相-杀敌复仇
三、塑造人物形象。
推动了林冲由“忍”到“狠”的转变。
林冲性格发展的动态曲线
软弱忍辱
不思反抗
识破阴谋
激起怒火
得过且过
委曲求全
心有疑虑
听从安排
随遇而安
心存幻想
清醒认识
手刃仇敌
英勇果敢
奋起抗争
街头遇旧
阴谋陷害
到草料场
雪夜复仇
林冲为什么这么能“忍”?
好汉,武艺高
林教头,有事业编制的稳定工作
扶危济困
最不可能造反的那一位
侠肝义胆
忍辱求安
逆来顺受
“林冲的故事处处异常,决不能视作梁山头目投归山寨的惯常历程。”——马幼垣《水浒人物之最》
他对生活十分渴望,渴望与妻子一起过安稳、幸福的生活;对司法、对体制尚存一丝幻想,幻想未来刑满释放,与妻子团圆,重获生路。
一逼——相国寺里辱娇妻
二逼——白虎堂上设奸计
三逼——野猪林中谋性命
四逼——火烧草场断后路
“逼”
当草料场起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时,他才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也只有到了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是什么让林冲的性格从 “忍”到 “狠”转化的?
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
“忍”
结尾一句再次提到林冲的六大件,且看他复仇之后的抉择。
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白布衫、搭膊、毡笠子。这些是穿了,系了,带了。肯定式写法,这是出行的。
被、葫芦。这些是丢了不要,否定式写法。它们象征着安寝和享受,象征着与这个世界的和谐相处。
枪。“提了枪”,肯定式写法。枪是冲突与决杀,是与这个世界决绝、为仇的东西,现在紧紧握在手里。从此,花枪上就不再挑着酒葫芦了,挑着什么呢?
结尾一句再次提到林冲的六大件,且看他复仇之后的抉择。
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结尾一句:绝地反击——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
由任人宰割的草民,变成横行江湖的英雄。他们不但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人的命运,甚至国家的命运。
英勇果敢 愤而抗争
林冲
高俅父子
抢老婆
远刺配
谋性命
逼
忍
再忍
忍无可忍
反
林冲性格变化揭示主题
看到北宋的社会现实——黑暗、腐败。林冲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广大的劳动群众更是痛苦不堪,这就说明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
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进行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表明了封建社会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
为什么要把故事设置在大风雪的天气里?风雪对剧情走向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雪的作用:
某种意义上说,雪在刁难林冲,雪也在挽救林冲,没有雪,林冲的故事将戛然而止。
第一,正因为有雪,林冲才会烤火,林冲才会生火,林冲在离开房间之前才会仔细地处理火。
第二,正因为有雪,雪把房子压塌了,林冲才无处藏身,林冲才能离开草料场。
风的作用:
第一,如果没有风,草料场的大火也许就有救,只要大火被扑灭了,林冲也许就还有生路。
第二,如果没有风,林冲在山神庙里关门的动作就不一样了。
思考: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第2段)
2.……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第3段)
①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
②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3.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第8段)
4.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第10段)
①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
②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5.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①为下文陆等人推门,却被石头靠住埋伏笔。
②推动情节发展。陆等人站在庙外说话,林冲在庙内明白了真相,才反抗杀人,完成性格上的重要转变。
③体现林冲谨慎细心的性格。一个临时栖息地都如此小心,可见其时时防备,一刻不敢大意。
1.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
2.翻转身来……林冲喝声道:“……”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
3.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
以上是林冲反抗的一系列动作,作者对此写得非常细致,这样写有何作用?
作者用洗练的文字生动地再现了林冲杀敌时的干脆利落,显示其武艺高强;同时也是他多年心中怒火的总爆发,体现出一向隐忍的林冲终于认清了现实,不再抱有幻想,奋起的反抗,与“逼上梁山”的主题相映合。
林冲
武艺高强,扶危济困
正直善良,安分守己
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逆来顺受,小心谨慎
放弃幻想,反抗杀仇
(豹子头)
东京人士,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妻子被人迫害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遭到多次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
林冲是写的最诗意的一个人。郁结的,悲愤的,难解的。既有武夫的刚烈和暴躁,又有儒雅内敛,含而不露的文人气。
英雄?英雄!
后世评价
金圣叹: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毕飞宇:林冲和李逵是两个极端,李逵体现的是自然性,林冲体现的则是社会性。和李逵相反,林冲一直没能也不敢做他自己,他始终处在两难之中。因为纠结,他的心中积压了太多的负能量,所以,林冲是黑色的、畸形的、变态的,金圣叹说他“都使人怕”,是真的。我个人一点都不喜欢林冲。但是,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我要说,林冲这个人物写得实在是好。李逵和林冲这两个人物的写作难度是极高的,在《水浒传》当中,最难写的其实就是这两个人—写李逵考验的是一个作家的单纯、天真、旷放和“力比多”,它考验的是放;写林冲考验的则是一个作家的积累、社会认知、内心的深度和复杂性,它考验的是收。施耐庵能在一部小说当中同时完成这两个人物,我敢说,哪怕施耐庵算不上伟大,最起码也是一流。
林冲的悲剧意义
林冲在登场时“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是个外表风雅的武人,虽然李小二说他性急,但林冲在大部分时候都小心谨慎,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你不找事,事也会来找你。
在遇到侮辱后林冲一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试图以不抵抗的姿态来释放彻底屈服的信号,以求得对手的放过。最终林冲还是被逼反了,一方面是草料场被烧他没有回归社会的可能了,另一方面是他意识到无论你是抵抗还是屈服对手都不会放过你。施耐庵想告诉我们:一个把老实人活活地逼反的社会得黑到什么程度?
英雄末路怎能安家乐业
世道凄凉何不揭竿而起
逼上梁山
小说题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
1、从情节发展变化中概括人物性格;
2、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细节描写概括人物性格(正面描写) ;
3、通过其他人的评价或者作者的评价(侧面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4、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侧面描写)。
方法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