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临安
春雨初霁
宋·陆游
2007年,一曲《临安初雨》出现在正值萌芽时期的国风音乐中,击中了不少听众的心。“浮云事尊前休说,弹指间昨日堪留,韶华易逝,岂料星移半昼,蓦回首,舟过群山万重,何处江湖何处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的春雨,洗净了江湖的是非纷争,也同样能带我们回溯千年,去感受南宋诗人在春雨时节记下的绵绵思绪。
导
学习目标
2.掌握本诗诗的艺术特色,了解陆游创作风格和特点。
1.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疏通诗意。
3.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思
1.回忆我们学过的《书愤》等作品,谈谈你所知道的陆游是什么样的人。
2.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陆游所处的时代是个怎样的时代。
陆游(1125年—1210年),字 ,号 ,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知人论世
务观
放翁
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
他生于国势危机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黜。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他诗作鲜明的特色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士186),他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五年。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明白了。这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时代背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秦桧忌恨,仕途不顺。
主和派势力强大。
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
北伐理想
现实遇挫
思
关键词
梳理本诗诗意
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
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吧。
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小泡沫,点茶作戏。
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玷污。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
议
1.有人说,陆游一心报国,如今授予他官职,让他报国有路,可他竟发出“谁令”的疑问,显得不合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2.有人说颔联中“一夜”二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本联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颈联写了一幅十分闲适安逸的景象,那作者的本意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闲适吗?如果不是,那是为了什么呢?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呢?
展
没有标准解
只有最优解
大胆说出你的解
有人说,陆游一心报国,如今授予他官职,让他报国有路,可他竟发出“谁令”的疑问,显得不合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对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这看似很不合理。
但是,联系现实背景,此时的陆游已经62岁,壮志未酬,又兼个人身世不幸,当然忍不住发出感慨。
“世味年来薄似纱”既是诗人沉痛的生命体验,也是对现实境遇的否定。诗人以“京华”隐喻朝廷,对朝廷来说,诗人只是客,既没有实权,也没有谏言的权利。诗人在实体的空间上是京城之客,客居京华,来去匆匆;在理想的抱负里又是政治之客,英雄失路,壮志难酬。
首联无疑而问。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
评
3.由此,再看这一联诗,其所用意象就更多了一层意味。“小楼”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古人登高常生发出一股悲凉的情绪。“春雨连绵”恰如愁思,不激烈,却绵长。
1.“一夜”说明作者彻夜未眠。颔联用词清新隽永,在表面上刻画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一夜”二字就提示读者诗人此时的心情并非如此明媚,才会彻夜难眠。
2.这一联的用意绝不只在描绘春光。诗人夜听春雨,想象天亮后巷子里的阵阵卖花声,告诉人们春已经深了。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以乐称哀,反衬了诗人落寞的情怀,显得含蓄深蕴,与全诗表达的感情一致。
有人说颔联中“一夜”二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本联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颈联写了一幅十分闲适安逸的景象,那作者的本意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闲适吗?如果不是,那是为了什么呢?
诗人一心北伐收复中原,但在国家形势如此危险的情况下,他却只能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多么令人无奈。另一方面,诗人明明身处权贵满地的京城,却不曾去结交权贵,可见他和“京华”气氛多么格格不入,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淡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闷。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呢?
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素衣风尘”化用陆机诗:“京洛多风尘, 素衣化作缁”(缁、黑色) 。意思说京都风尘,会把人的白衣裳变黑。“素衣”借指人的品格。“风尘”比作世风世俗。陆游反用其意,实叹“风尘”,反自我劝解道“莫叹”,说不会受到京华的坏风气的影响。因为等到清明节时我便可到家,表明诗人急于还家的心情。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末句“到家”与首联的“客”字遥遥对应,表明京华非所居之地,不愿在此同流合污。归家赋闲, 本非诗人所愿, 但与其让“京华风尘”染“素衣”,倒不如早日还家。这里流露出怨愤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
小结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乐景写哀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明艳春光的描绘以及无聊的生活的叙述,表现出诗人心中蕴含的无限愁绪。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时,诗人却只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这与诗人心中的壮志形成了明显反差,因此全诗充满结肠难解的郁郁愁情,表达了诗人的牢骚与感伤。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检
完成练习案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练
本诗与《书愤》作于同一时期,抒发的情感也大致相同,两诗有不同之处吗?加以说明。
③风格不同
《书愤》的风格是沉郁雄放;《临安春雨初霁》的风格是清新隽永,优美自然。
④表达技巧不同
《书愤》的表达技巧之一是虚实相济,前四句回忆往事是虚,后四句着眼现实为实,虚实对比,相得益彰;《临安春雨初霁》的表达技巧之一是以乐景衬哀情,以恬静闲适的生活反衬落寞无聊的心境。
①内容不同
《书愤》内容兼有除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临安春雨初霁》写明媚春光下客居京华的悟静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能上前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悲愤心情。
②意境不同
《书愤》的意境是沉郁雄浑顿挫;《临安春雨初霁》的意境是明艳恬静闲适。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