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上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学导练)讲义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学导练)讲义
课型: 新 执笔: 审核:
一、教学内容:《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积累科学知识。
2、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适当积累和运用。
3、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的方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学习重点: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
四、学习难点: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进行说明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
六、学具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但别以为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你看那天上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晴天。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得带雨伞。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脉。那是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只要你会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二)自主合作 感觉新知
1、走进作者
竺可桢, 人, 、 家。
2、积累字词
次第: 翩然:
孕( )育:
销声匿( )迹:
载途: .周而复始:
3、自读课文,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4、阅读课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⑴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自然段)
⑵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5自然段)
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自然段)
⑷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自然段)
(三)师生互动 理解新知
1、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尝试练习 掌握新知
1、研读重点段落,揣摩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⑴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⑵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的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 “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它们的好处。
⑶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萌发、次第、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⑴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分号吗?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梳理新知
作为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从整体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逻辑顺序。而这一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安排也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并且,作为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这篇课文的语言除了一般说明文所要求的准确严谨外,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为了说明的内容贴近读者生活,课文主要运用了举例的说明方法;另外,作者在说明事物时非常注重条理性,有主次、有详略,读来层次清晰。
(六)深化练习 巩固新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七)开放练习 拓展新知
实践活动:
课后做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举例说明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执教后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