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备战小升初分层设类题型专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备战小升初分层设类题型专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0 17:56: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学语文备战小升初分层设类题型专练——文言文阅读(1)
基础训练(共4小题)
1.(2021秋 玄武区校级期末)
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呜,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读小古文,完成填空。
这篇小古文写了两只猫在    (哪里)打斗,结果是    失败,   胜利。
(2)猫斗的场面非常激烈,从哪句话能看出来?用“ ”在文中画出来。
2.(2021秋 萧山区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夫①学者,所以求益②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③长者,轻慢同列④。人疾之⑤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⑥。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释】①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思。②求益:求得长进。③凌忽:欺侮;轻视。④同列:同辈。⑤疾之:痛恨他。⑥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
(1)文中有一句话具体写出了“以学自损”的表现,请用“____”在文中划出来。
(2)本文的观点是“   ”(用文中句子回答),下面出自《论语》中的话与这一观点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诲人不倦
B.知之为知之
C.学而不厌
D.不耻下问
3.(2021秋 隆回县期末)
《伯牙鼓琴》(节选)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②善哉乎鼓琴    
③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④汤汤乎若流水    
(2)伯牙是传说中善于弹琴的人,锤子期是善于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3)俞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出他弹的曲子吗?   
(4)锺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且终身不再弹琴?   
4.(2021秋 英山县期末)
《拔树凿井》
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1)下列“故”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故伎重演
B.低头思故乡
C.故草木不生
D.依然如故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
B.伊犁城中的人开始的时候,只知道到城外的河中打水。
C.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
D.佐领十分聪明,领导人们在沙漠中凿出了水井。
(3)翻译文中画“ ”的句子。
   
(4)请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稳步提升(共4小题)
5.(2021秋 中牟县期末)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①,阴云四布,弥满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②,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注释:①脱:掉,落。②屋宇:房屋。
(1)读“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满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看到的画面是:   。
(2)文中讲到“真奇观也”的景象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6.(2021秋 固阳县期末)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①梨,融独择②小者,父问故③,融曰④:“儿年幼,当取小者。”
[注释]①食:吃。 ②择:选择。 ③故:原因。 ④曰:说。
(1)这篇短文写了孔融    的事。
(2)“儿年幼,当取小者”在文中的意思是    。
(3)“与诸兄同食梨”中“食”的意思是    。
A.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见的现象
B.吃的东西
C.吃
(4)孔融是一个    的人。
A.拾金不昧 B.恭敬谦让 C.尊老爱幼
(5)想象一下,如果父亲问孔融弟弟比他小,为何不把最小的梨给弟弟,孔融会怎么说?   
7.(2021秋 淮北期末)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也。尝在嶯①山见一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②书,以求百钱耳。”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③。
注释:①嶯(jǐ):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②王右军: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名王右军。③答:答应。
(1)结合文章,解释下面字的意思。
尝:   
持:   
愠色:   
答:   
(2)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停顿,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
A.尝/在嶯山/见一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B.尝在/嶯山见/一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3)“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王羲之笑而不答。”从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个怎样的人?   
8.(2021秋 固阳县期末)
书低
一生赁①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②,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注释】①赁:租。②《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诗文总集。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午后归房     
②俱云“低”   
(2)对“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这句话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这三本书,如果能熟读其中的一本,就足够称作博学多才了。
B.这三本书,只要熟悉其中的一本,你就可以去挣很多钱,吃饱饭了。
C.这三本书,你都要一齐熟读,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3)文中书生说“低”的原因是“   ”(用原文的话回答)。
(4)文中的书生是一个    的人。
A.饱读诗书,勤学苦读
B.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C.恃才傲物,眼高手低
D.好胜心强,固执己见
尖子拔高(共5小题)
9.(2021秋 淳安县联考)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③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④矣。唯司马温公迨⑤能倍诵⑥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
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患:担心。③记问:记忆背诵。④游息:游玩休息。⑤迨(dài):等到。⑥倍诵:熟练背诵。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吗?
是知也    
不耻下问    
温公尝言    
能倍诵乃止    
(2)下列说法正确的打勾,错误的打叉。
A.“知之为知之”中的“之”可以解释为这个人。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读出了只要自己愿意学,知识无处不在的道理。    
C.“书不可不成诵”这句话强调背诵的重要性。    
(3)请你概括上面两个片段中古人读书的方法。(至少两种)
   
10.(2022 坡头区春季模考)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短文选自《   》。   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请将短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3)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在音节下面标出)
思援弓缴(jiǎo zhuó)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 yǔ)?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5)根据下面的意思,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
只听弈秋讲课。   
(6)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的意图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11.(2021秋 瑞安市期末)
荀子谈读书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②。故不积跬(kuǐ)步③,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qí)骥(jì)④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⑥。
【注释】①题目为编者所加。②【已】停止。③【跬步】本指半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④【骐骥】千里马的别称。⑤【驽马】资质较差、不出众的马。⑥【镂】雕刻。
(1)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故:   (A.旧的,过去的B.缘故,原因C.所以,因此)
至:   (A.极,最B.到达C.至于)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折不断。如果舍不得刻下去,那么金石也可以雕刻。
B.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3)荀子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是    。(多选题)
A.边读边思考
B.日积月累
C.学会提问
D.坚持不懈
(4)你还知道哪些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写一句。
   
12.(2021 吉安模拟)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B.庞然大物也 庞然:巨大的样子。
C.以为巨噬己也 以为:认为。
D.驴不胜怒,蹄之 蹄:蹄子。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原文: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译文:(老虎)把(驴)当做神物,(便)隐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
B.原文: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文:老虎非常害怕,(便)逃到远处,认为(它)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
C.原文: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译文:老虎于是高兴(起来),(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D.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译文:哎!庞大的形状也好像有道德,洪亮的声音好像有可能。
(3)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成语可以用“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来概括。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
B.读完全文我们可以看出驴子是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形象。
C.从驴子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藐视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对方。
D.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做事不可鲁莽,在遇到危险时应冷静,机智应对。
13.(2021 武侯区模拟)
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常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①诸儿竞走取之。   
②此必苦李。   
(2)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   
②诸儿竞走取之   
(3)解释句子。
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共4小题)
1.【分析】参考译文:
有黄白两只猫,在屋顶上打架。它们都发出呼呼的叫声,毛耸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四只眼睛相互怒视,两只猫对打不相上下。过了很长时间,白猫稍微有些退缩,黄猫奋力追打白猫,白猫逃进了屋里,不敢再出来。
【解答】(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可知,两只猫在屋上打斗。从“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可知,结果是白猫失败,黄猫胜利。
(2)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文中“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的意思是它们都发出呼呼的叫声,毛耸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四只眼睛相互怒视,两只猫对打不相上下。故从此句可知,猫斗的场面非常激烈。
故答案为:
(1)屋上 白猫 黄猫;
(2)呼呼而呜,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点评】对文中:①久之:很久。 ②斗于屋上:倒装句,正常语序“于屋上斗”。“于”在。 ③呼呼而呜:发出呼呼的叫声。④复:再。要重点掌握。
2.【分析】参考译文:
学习是为了使自己增加知识,我看见有人才读数十卷书,便妄自尊大,不尊敬长者,轻蔑怠慢同行;人们都像恨仇敌一样对待他,像憎恶鸱枭一样讨厌他。像这样读了书却自我贬损,还不如不学。
【解答】(1)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学自损”的意思是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具体表现是: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2)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本文的观点是“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意思是像这样读了书却自我贬损,还不如不学。
A.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B.知之为知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C.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D.不耻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
故与这一观点意思最接近的是“学而不厌”,故选C。
故答案为:
(1)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2)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C。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3.【分析】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解答】(1)考查词语的意思。可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词语的意思。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意思是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故“志”的意思是心志,情志。②“善哉乎鼓琴”意思是弹得真好呀。故“善哉”的意思是“真好”。③“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故“少选”的意思是“不一会儿,不久”。“汤汤乎若流水”意思是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故“汤汤乎”指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成语的意思。伯牙是传说中善于弹琴的人,锤子期是善于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于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俞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不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出他弹的曲子,而且能理解他的所思所想,他们能互相理解。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锺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俞伯牙失去了知己,认为世上其他人不能听懂他的琴声,所以没有再弹琴的必要了。
故答案为:
(1)①心志,情志;
②真好;
③一会儿,不久;
④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于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
(3)不仅如此,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也能理解他的所思所想,他们能互相理解。
(4)因为俞伯牙失去了知己,认为世上其他人不能听懂他的琴声,所以没有再弹琴的必要了。
【点评】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然后再推敲词义。此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分类积累,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4.【分析】参考译文:
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于是(他)砍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
【解答】(1)考查字词的意思。可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去理解字词意思。A.“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老朋友了。“故”的意思为:老朋友。B.“低头思故乡”的意思是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从前的家乡。“故”的意思为:从前的。C.“故草木不生”的意思是所以树木不会生长。“故”的意思为:所以。D.“依然如故”意思是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故”的意思为:过去,从前。故选C。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从“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可知,伊犁城中没有井不是因为地下缺水,故该说法不正确。B.从“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可知,伊犁城的位置不在沙漠当中,故该说法不正确。C.从文中“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可知,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故该说法正确。D.佐领领导人们在伊犁城中凿出了水井,而不是沙漠中,故该说法不正确。故选C。
(3)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子里的重点词“苟”为如果。“安”怎么。句子意思是: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
(4)考查阅读启示。本文通过佐领的话,说明了佐领善于思考、观察。我们也要像佐领一样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
【点评】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然后再推敲词义。此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分类积累,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稳步提升(共4小题)
5.【分析】参考译文:
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地笼罩住了天空。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
【解答】(1)考查了描述语句所展现的画面。“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满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的意思是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地笼罩住了天空。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可直接写翻译,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1)冬天非常寒冷,树叶全都落了,乌云阴沉沉地笼罩着天空,天上飞着成百上千只乌鸦,天还没有黑就回到树林了。
(2)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6.【分析】参考译文: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
【解答】(1)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孔融让梨的事,他将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了个小的梨。
(2)考查了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求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儿”的意思是儿子;“当”的意思是应该。“儿年幼,当取小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
(3)考查了对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与诸兄同食梨”的意里是与众兄弟一同吃梨“食的意思是吃。选C。
(4)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A.拾金不昧: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良好的人的道德和社会风尚。B.恭敬谦让:指谦虚地礼让或退让。形容人有礼貌。C.尊老爱幼: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形容人的品德良好。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文章的孔融与兄弟们一起吃梨,自己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因为他认为自己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将大的梨让给哥哥们。由此可知,孔融是一个恭敬谦让的人,故选B。
(5)考查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故事中的孔融虽然年幼。却能选择比较小的梨给自己,将其他较大的梨给众兄弟,可以体现孔融的谦让,那么面对年幼的弟弟,孔融肯定会认为弟弟比自己小。同样要将大的梨子让给弟弟。从这方面出发,将孔融会说的会写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让梨;
(2)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
(3)C;
(4)B;
(5)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7.【分析】参考译文: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王羲之笑着没有回答。
【解答】(1)考查对字词的理解。“尝在嶯山见一姥”意思是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故“尝”是曾经的意思。“持六角扇卖之”意思是拿着六角竹扇在卖。故“持”为拿着。“姥初有愠色”意思是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故“愠色”为生气。“羲之笑而不答”意思是王羲之笑着没有回答。故“答”为回答。
(2)考查给句子选择正确的停顿。“尝在嶯山见一姥,持六角竹扇卖之”意思是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故A正确。
(3)考查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文中“人竞买之”可知人们都争着买扇子,说明老妇已经赚了很多钱,还向王羲之要题字,说明她有些贪心了,所以王羲之不再给她题字了。由此也说明王羲之是一个善良,坚持原则的人。
故答案为:
(1)曾经 拿 生气 回答。
(2)A;
(3)他是一个善良,坚持原则的人。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8.【分析】参考译文:
一个书生租借僧人寺院的房屋读书,但每天都外出游玩,午后回房,呼唤书童取书来。书童拿《文选》,书生看了说:“低。”拿《汉书》,书生看了说:“低。”又拿《史记》,书生看了还说:“低!”僧人大为奇怪,说:“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够称为饱学之士了。全都说它们‘低’,为什么啊?”书生说:“我要睡觉,取书做枕头罢了!”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午后回到房子里。重点词:归:回来。
②句意:全都说它们‘低’。重点词:俱:都。云:说。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此:这。熟:熟读。句意: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称饱学之士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文中僧人对书生反复说低,也是倍感奇怪,提出质疑“俱云‘低’,何也?”书生的回答说出了其中原因“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取书作枕头耳)”。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从文中“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可以看出这个书生不读书,每天只知道游玩,游玩回来就睡觉,根本不读书,所以他是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人。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
(1)回来 都;
(2)A;
(3)取书作枕头耳!
(4)B。
【点评】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尖子拔高(共5小题)
9.【分析】参考译文:
(一)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二)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这才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知:通“智”,智慧。句意: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耻:以﹣﹣﹣﹣﹣为耻。句意:司马光曾经说。尝:曾经。句意: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乃:才。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有误,之:代指事情;B.有误,应是任何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C.正确。
(3)本题考查了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可知,文章介绍了思 问 习读书法、熟读成诵等读书方法。
故答案为:
(1)智慧。
以……为耻。
曾经。
才。
(2)A.×;
B.×;
C.√;
(3)思 问 习读书法 熟读成诵。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的综合阅读和理解,理解文言文内容是答题的关键。
10.【分析】参考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解答】(1)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告子上》,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题考查课文的背诵,解答时需要回顾所学完成作答。此处应该填写“专心致志”,注意不要把“致”写作“至”。
(3)本题考查字音。根据语境判断字音,“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代指箭。读“zhuó”。“为是其智弗若与?”意思是: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与”读“yú”,是语气词。
(4)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翻译。①句意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奕:下棋。
②句意为: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5)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为“只听弈秋讲课”。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本文通过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答案:
(1)孟子 告子上 孟子;
(2)专心致志;
(3)zhuó yú;
(4)①下棋。 ②这样;
(5)惟弈秋之为听;
(6)本文通过学下棋这件小事,意在说明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1.【分析】参考译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实词的意思,结合语境,判断选项是否准确。
句意: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故:所以;故选:C。至:到。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句意为:(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故选B。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需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从“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以看出荀子强调读书的方法是:日积月累。
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可以看出荀子的读书方法是:要坚持不懈。故选B、D。
(4)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积累。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写出有关读书的古诗句两句即可。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读书时”“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等,注意书写要正确无误。
故答案为:
(1)C B;
(2)B;
(3)B D;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2.【分析】【参考译文】
①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②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③唉!驴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法道,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领,假使不暴露出自己的弱点,那么老虎虽然凶猛,也因为疑虑畏惧而终究不敢进攻;而现在却落得这个样子,真是可悲啊!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D.有误,“驴不胜怒,蹄之”句意为:驴非常愤怒,(就)用蹄子踢老虎。蹄:用蹄子踢。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译为:唉!驴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法道,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领。
A、B、C正确。D.有误,。“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译为:唉!驴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法道,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领。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C有误,从老虎的角度得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能取得胜利“的道埋。故选C。
故答案为:
(1)D。
(2)D。
(3)C。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3.【分析】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许多小孩一起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有很多的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其他的小孩都争着去拿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跑过去摘,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都长在道路的旁边,而且有那么多的李子,这李子肯定是苦的。”其他的小孩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解答】(1)本题考查了朗读停顿,可结合句意来划分。
(2)查了对古诗文中字的翻译,字翻译要依托于文章和句子的翻译,理解了句子的意思,翻译字就不难了。
(3)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本文按题目要求结合译文来回答。
故答案为:
(1)
①诸儿/竞走取之。
②此/必苦李。
(2)
①曾经。
②使……折弯。
(3)
①其他的小孩都争着去拿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跑过去摘。
②树都长在道路的旁边,而且有那么多的李子,这李子肯定是苦的。
(4)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多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从王戎的这件事情中,我们也能看出他具有逆向思维的能力。而且从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细小的行为,我们不仅能看出他自幼聪明过人,还能看出小小年纪就有一种克制和自律。因此,在品行方面一定要自律。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