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3 月 18 日 总序第 节
课 题 《老王》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朗读的方法。 2.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感受老王的不幸与善意。 3.感悟“我”和老王之间的深厚情谊,理解“我”的愧怍。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感受老王的不幸与善意。
教学难点 感悟“我”和老王之间的深厚情谊,理解“我”的愧怍。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课前朗读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骷髅: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二、导入 杨绛在本篇文章中对老王的离去发出感叹说到:“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那么老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不幸的人呢?杨绛又是否真如自己所说是幸运的人呢?又有什么事情值得作者感到愧怍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老王》。 三、作者介绍 杨绛(1911—2016年),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小说《洗澡》,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小癞子》《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等。 钱锺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为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初读感知 (一)走进老王其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老王这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 明确:善良、平凡、勤劳、不幸...... (二)走进老王其不幸 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 1.职业——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 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谋生手段艰苦) 2.家庭状况——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孤独、无亲) 3.外貌特征一一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残疾) 4.居住条件——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居住条件差) 5.精神生活一一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老王没有亲人,靠一辆破烂三轮车活命,身体上残疾,还要遭受人格上的侮辱。老王的确是不幸的,也是一个苦命人。 (三)走进老王其情——感受不幸者(老王)之善良 老王为杨绛家做了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呢? 1.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老实厚道) 2.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3.改装三轮车,加装半寸高的边缘保护乘客 (善良仁义) 4.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知恩图报) (四)走进杨绛其事 生活如此苦,心地如此善的不幸者老王为杨绛一家做了这么多事,那作者杨绛一家为他做了些什么呢?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2.她的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3.老王送冰减半收费,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五、深入探究 (五)走进杨绛一家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称自己为“幸运的人”,她真的幸运吗?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人际关系不好,别人躲避不及) 2.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安全没有保障) 3.“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交” (人身没有太大自由) 4.“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 (经济上不太富裕) (背景资料补充: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杨绛均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锺书蔑视领袖著作,钱锺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到干校。1972年3月,钱锺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默存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伛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 ——《丙午丁未年纪事》) 在这样不幸的情况下,为什么杨绛还称自己为幸运者呢? 杨绛:物质相对富裕、有亲人陪伴、乐观、知足 老王:物质匮乏、没有亲人、孤独 (相对老王而言幸运) (五)感受杨绛的愧怍之情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在我们看来,杨绛先生一家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她那种程度,她为什么还觉得心上不安?主要是哪一件事会令杨绛感到不安呢? 明确:送鸡蛋和香油 1.老王在怎样的身体条件下送鸡蛋和香油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分析。 A.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直僵僵”一词文中出现三次,写出了老王已经非常虚弱。“镶嵌”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样子,暗示老王生命将逝。 B.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肖像描写,突出了老王病情极其严重。 C.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心理描写,夸张地写出一个干瘦、衰弱、病入膏肓的老王,样子十分怕人。 2.作者在最后一段说:“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还没有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他的谢意。”请你在文中找到作者和老王的对话并发挥想象补全对话,体会老王为什么病入膏肓还要去见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们一起吃;你怎么不吃) 他只说:“我不吃。 ” (我这样的人怎么能配得上这么好的打鸡蛋;人老了吃的东西少了,吃得多了浪费;这是给你们的;吃了也没什么用了,还不如留给你们吃)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真的,我只是想报答你;我要的是尊严;我要的是内心的良知;我要你们吃这些新鲜的大鸡蛋;我要你们收下这份心意;我要的是真诚的关怀;平等的尊重) 老王临死前送来香油和鸡蛋是为了报答作者,表达感激之情,所以送些鸡蛋和香油给作者。老王看重的不是“我”一家人的钱财,而是“我”一家人对他的善意。身世孤苦、不被重视的老王知道“我”一家人对他好,把我们当成他不幸命运中的一束光,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和深厚的情谊,在平时无私的给予我们帮助,在临终前都要给“我”送来鸡蛋香油。他希望从“我们”这得到真诚的关怀、平等的尊重,让我们把他当成真正的朋友和亲人。 3.可是,杨绛有没有给予老王真正想要的?在杨绛一家人心中把老王当做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的亲人了吗?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呢? A.“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他蹬,我坐”,距离显得很远,他是拉车的,“我”是坐车的。我和老王说的是“闲话”,但是闲话的内容却是老王不幸的命运。 b.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在那多年了。 如果是关系非常好的话,“我”应该会问他什么原因,可作者没问,说明作者不想多关心,这个关心的分寸把握得非常好,不往深处关心。 C.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当然”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不求回报,同情老王的遭遇,不想占便宜;但是还有一种陌生感、距离感,因为“我”经济比你好,因为“我”地位比你高,因为“我”是文化人……所以“我”当然不能占你的便宜了。 D.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 好些没有 "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 什么时候死的 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心理描写,作者害怕,条件反射似的拿钱给老王,也没请他坐下喝口茶水,事后看来确实是有失礼貌,显得"糊涂"。 老王去世了很长时间才去问,了解到老王的死讯。 E.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重复两次"我知道",用"不过……既然……就"强化委婉的语气,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老王怕作者麻烦也就收下了钱,“也许”表示不确定,是作者杨绛不确定老王的想法,“我”对老王是很关心的,但“我”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老王,去猜测老王。 杨绛给予了老王物质上的照顾与帮助、精神上的尊重,但是这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怜悯。这种同情和怜悯并不存在着特殊性,如果遇到的是其他人,杨绛一家出于善良,也会如此对待,但是对老王来说,杨绛一家是他的好主顾,他以最诚挚的态度善待他们,不但不欺,还多加照颐,对老王来说,杨绛一家是他的好朋友,文革期间他不怕麻烦,不求回报的理解尊重她们,关心惦记他们。对老王来说杨绛一家是他的亲人,在他病入膏肓,行将就木时,杨绛一家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牵挂,唯一的眷念。 作者为什么对老王感到愧怍? 面对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表示谢意,作者并未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被人家的外貌病态所吓; 老王的关心却是无条件的,作者没能接受老王无偿的馈赠,仅以金钱回报,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 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冷静与清高,与老王保持了一定距离,对他们关心却也不够彻底,是站在帮助他人的高位上俯视。 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其实也是一位善良者对一位更善良者的愧怍。那么这种“愧怍”有何意义呢? (屏显: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 ——杨绛《干校六记》 这句话是杨绛在《干校六记》中对黑色十年的“文革”,在那个文化被摧残,人性被侵蚀的时代的一些感受。) 作者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和解剖;能从他人角度考量事情;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及链接材料,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作者一家关心老王的生计,尽可能地照顾老王的生意,尊重老王,让他有尊严地挣钱;而老王知恩图报,在作者一家最狼狈的时候,不避风险,倾力相助。善良之心互相传递、互相支撑,正是基于平等意识的“人道关怀”。 六、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 赠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书面作业) 实践型作业 时长
基本部分 选做部分 听说读、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科技创新、艺术欣赏、其它
板书设计
第 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