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市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29 15:30:10

文档简介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资源配置效率指生产资源实现产出效益的有效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式(如左图)。长江三角洲作为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发挥着中心城市的功能,右图为上海对长三角各省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是(  )
A.气候温暖适宜 B.城镇体系完备
C.地形平坦广阔 D.农业部门齐全
2.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B.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快资源分散
C.缩小市场范围降低能源使用量 D.提高环保标准减少企业生产量
3.上海对长三角各省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作用不同的原因是(  )
A.江苏省内部经济发展均衡 B.浙江省山地众多经济落后
C.上海市政策支持力度不同 D.安徽省距离较远影响较小
【答案】1.B
2.A
3.D
【知识点】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为: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1一体化发展与城市发展不同,一体化发展强调区域内多个城市形成统一的整体,相互促进,而城市发展强调自身的区位条件。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国领先,科技创新优势明显,开放合作协同高效,重大基础设施基本联通,生态环境联动共保,公共服务初步共享,城镇乡村协调互动,具有区域一体化的优越基础,所以定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由此可知,B答案正确。A、C、D侧重城市发展条件,强调区位条件,而不是一体化的发展基础,ACD错误,故答案为:B。
2.由图可知,创新升级是改善机制的一种方式,可优化供给侧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故A对;区域一体化可以加快劳动力集中到市场需求较大区域,满足资源与市场的匹配,故B错;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扩大市场范围,故C错;提高环保标准会倒逼企业提升生产技术,增强竞争力,生产量由市场决定,故D错。故答案为:A。
3.由右图可知,上海对安徽省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作用不明显,在三省中安徽距上海较远,所以影响小,D正确; 浙江省经济比安徽发达,B错误,江苏省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苏南经济发达,苏北相对落后,A错误;对上海而言,对不同省资源配置的政策应该是相同的,但各省自身条件不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作用不同,C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海水在自然冻结过程中产生盐、水分离现象,海冰溶化后的盐度降低到3‰~8‰,可以达到国家农田二类灌溉水质标准。我国渤海每年冬季能形成大面积的海冰,为环渤海地区农田灌溉用水提供新的来源。下图为1988~2018年渤海年平均海冰面积和海冰厚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渤海海冰面积和厚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盐度 B.潮汐强度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5.与海水淡化相比,海冰淡化的优势是(  )
A.海冰储量大 B.适用范围广 C.海冰可再生 D.脱盐难度小
6.环渤海地区运用海冰融水灌溉农田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4.C
5.D
6.A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海洋中的总盐度是基本稳定的,但是,在不同的海区和同一海区的不同时刻,观测到的盐度是不同的,这就是说,盐度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有变化。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还有洋流的影响。
4.海冰面积和厚度出现年际变化主要是因为影响结冰的因素不稳定。渤海海域较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较少,入海河流的水量有限,径流量变化对海水盐度波动影响较小,海水盐度年际变化较小,故A错;潮汐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在较小时间尺度下,基本稳定,故B错;渤海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冷空气强度影响较大,由于季风强度不稳定,导致不同年份冬季气温波动较大,进而影响海冰面积和厚度的变化,故C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增强,与图中曲线波动变化不符,故D错。故答案为:C。
5.从两种方式的原料来看,海水储量和分布范围远大于海冰,故A、B错;海水也具有可再生性,故C错;世界海水平均盐度为35%,海冰融水的盐度为3‰~8‰,要达到相同盐度的淡水标准,脱盐难度较小,故D对。故答案为:D。
6.环渤海地区春旱严重,需水量大;春季气温回升,海冰可以自然融化,节约人工融冰成本,夏秋季节降水较多,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冬季东北地区农田无农作物,华北地区农作物需水少,且海冰不易融化,故春季为最佳季节,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族际通婚是指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联姻,族际通婚率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人口范围内,所有族际婚姻占婚姻总数的比值,是反映各民族族际通婚程度的最主要的指标。族际通婚程度取决于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和民族关系和谐程度两个因素。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比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体的族际通婚率高出了4.12个百分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有利于提高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的是(  )
A.增强各族宗教信仰 B.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C.提升各族教育水平 D.减少生育政策限制
8.族际通婚率上升有利于(  )
①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奋斗
②增进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③推动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
④降低各族人口的杂居程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该人群(  )
A.以中年人为主 B.男性比例较高
C.从事工业为主 D.接触范围更广
【答案】7.C
8.A
9.D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解析】【点评】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调节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7.各族宗教信仰不同,带来生活观念、传统文化的差异,是阻碍族际通婚的重要因素,A项错误;区域经济差异缩小后,各民族人口的迁移动力减弱,更倾向于生活在民族聚居区,不利于提高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B项错误;具有较高受教育水平的人,通常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社会交往范围更大,易于突破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和接纳程度更高,有利于提高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C项正确。减少生育政策的限制主要是为了缓解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的问题,与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无关,D项错误。故答案为:C。
8.族际通婚率上升,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也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但是随着族际通婚率上升,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过程中,相互影响,各民族特色文化会受到冲击,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故答案为:A。
9.据材料可知,族际通婚率是反映各民族族际通婚程度的最主要的指标,而族际通婚程度取决于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和民族关系和谐程度两个因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接触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群,与其他民族人口杂居的程度更高,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更明显,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和接纳程度更高,民族关系和谐程度更高,D项正确;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从事职业在两个决定性因素上的表现不明显,A、B、C项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乙地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炼油工业,出口石油制品,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略图,右图是左图中甲、丙两地不同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比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新加坡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加工贸易国的有利条件是(  )
A.本国石油资源丰富 B.经济发达需求量大
C.位于原油运输航线 D.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11.甲、丙两地降雨较多三个月的成因中,不同点是(  )
A.甲地西南风控制,丙地东南信风控制
B.甲地东北信风控制,丙地西北风控制
C.甲地西南风控制,丙地西北风控制
D.甲地东北信风控制,丙地东南信风控制
12.该区域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对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
A.增加土壤有机质 B.扩大昼夜温差
C.污染灌溉水源 D.降低光合作用
【答案】10.C
11.B
12.D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解析】【点评】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基础地位。资源就是资财的来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自然物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气压带风带对区域气候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纬度位置的高低影响气候的热量条件,海陆位置的远近影响气候的降水;处于山区的迎风坡降水多,而处于山区的背风坡降水少;暖流有增温加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受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的气候有: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的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的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受极地高气压带影响的终年寒冷干燥的苔原气候;受西风带影响的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的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的热带草原气候。
10.由图可知,新加坡没有石油资源分布,但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出海口,通过进口原油进行加工并出口,A项错误,C项正确 ;作为世界重要的石油加工贸易国,市场主要是面向全球,新加坡经济发达但是国内市场较小,B项错误;新加坡为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较高,D项错误。故答案为:C。
11.甲、丙两地降雨较多的三个月都是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携带海洋上的水汽在甲地抬升,形成较多的降雨;同时,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北风,携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丙地抬升,形成较多的降雨,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
12.火山喷发往往会将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灰喷入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降低光合作用,D项正确;同时会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昼夜温差减小,B项错误;火山灰随着水循环到达地面,增加土壤的矿物质而不是有机质,A项错误;火山灰并不是污染物,进入地表水后并不会污染水源,同时,该区域发展农业对于灌溉的需求小,C项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张家界地貌以石英砂岩峰林称奇,石柱林高大耸立、棱角平直(如图)。石英砂岩的化学性质稳定,具较强的抗蚀性,在挤压作用下,不易变形而多破裂。岩层倾角(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与厚度是张家界地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右图为张家界地区地质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右图中甲、乙两点之间的构造地貌是(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14.有利于形成张家界地貌的岩层倾角和厚度是(  )
A.倾角大、厚度小 B.倾角小、厚度大
C.倾角大、厚度大 D.倾角小、厚度小
15.关于张家界地貌的峰林与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峰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地峰林的岩石类型相同 B.均由流水溶蚀形成
C.两地峰林的植被类型不同 D.都有巨厚的风化壳
【答案】13.C
14.B
15.A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背斜构造的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构造的岩层向下凹陷,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褶皱构造背斜形成山地,向斜形成谷地;受外力作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断层上盘上升形成断块山(地垒),下盘下降形成谷地(地堑)。
13.由河流流向可知,沿线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地;沿线地层年龄为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答案为:C。
14.岩层厚度为峰林提供垂直发育空间,故岩层越厚,越有利于张家界地貌高大耸立的峰林石柱形成;岩层倾角越小,岩层间越不容易发生重力滑动,岩层稳定性较好,有利于峰林发育,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
15.张家界地貌为石英砂岩,桂林喀斯特地貌为石灰岩,都为沉积岩类型,A项正确;张家界地貌的石英砂岩化学性质稳定,抗蚀性强,但有较多的破裂,容易产生崩塌,由此形成棱角平直的峰林,桂林喀斯特地貌主要为石灰岩,可溶于水,属于岩溶地貌,B项错误;两地峰林所在地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植被类型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项错误;两地降水多,峰林坡度大,流水不断侵蚀风化物质,难以产生巨厚的风化壳,D项错误。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秋收后的玉米大多直接散堆在庭院至来年春季,俗称“地趴粮”(如图a),但是损失率较高。为落实节粮减损工作,黑龙江省大力推广钢网式储粮仓(如图b),收效甚好。研究表明,玉米储藏过程中仍在进行微弱的代谢作用,其含水率对储存效果影响较大,往往需要人工降湿。图c为哈尔滨11月至次年4月两种储存方式下玉米含水率变化图。
(1)说明两种储存方式下玉米含水率的差异。
(2)与钢网式储粮仓相比,分析“地趴粮”方式使玉米含水率下降较慢的原因。
(3)简述推广钢网式储粮仓的意义。
【答案】(1)“地趴粮”方式的玉米含水率高于钢网式储粮仓的玉米含水率;“地趴粮”方式的玉米含水率下降速度小于钢网式储粮仓的玉米含水率;两者含水率差值增大。
(2)地温较高,玉米代谢作用产生的水汽较多;受风面较小,玉米水分散失慢;春季积雪融化,地面湿度较大,玉米含水率下降较慢。
(3)减少损耗,增加农民收入;自然降低水分含量,减少人工降湿成本;提高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知识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审题时要注意研究对象是“含水率差异”的特点,“地趴粮”方式的曲线一直高于钢网式储粮仓,且两条曲线均在下降,但是下降速度不同,差值不断增大。
(2)玉米含水率下降慢即水分散失慢。“地趴粮”是将玉米铺在地面保存,受地面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由于玉米和积雪的覆盖,地面热量不易散失,较高的地温使得玉米代谢产生的水汽较多;堆放在地面的玉米仅有表层能接触空气,受风面较小,不利于玉米水分的散失;春季回暖,积雪融化后导致地面湿度较大,不利于玉米含水率降低。由图可知,钢网式储粮仓的仓底被抬起离开地面,减少地温的影响,增加了通风面积,水汽易散失;仓顶有盖遮挡,积雪融化对内部玉米影响小。
(3)钢网式储粮仓大大减少了玉米储藏损失,提高了玉米质量,增加了农户的储粮收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利用光能、风能和空气干湿度等可循环天然能源达到玉米自然干燥目的,减少人工采用烘干机等方式降湿的成本。
【点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农业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17.(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沘江是澜沧江的一条支流,沿岸分布着众多天然盐泉,是古代南诏、大理政权建立的经济基础。沘江流域运盐线路蜿蜒崎岖,古桥、古道随处可见。下图为沘江盐泉地质成因图。
(1)描述沘江沿岸众多盐泉的形成过程。
(2)分析运盐线路中多为木质而非石质古桥的原因。
【答案】(1)该地降水量充足,地表水丰富;断层发育,岩层裂隙多;地表水沿断层下渗,形成地下水富集区;地下岩盐矿层发育,不断溶入地下水,形成富含盐分的水;丰富的地下盐水沿大量岩层裂隙形成沿岸众多的盐泉。
(2)森林广布,木材丰富;木材轻便易运,方便加工;石材笨重,运输、加工难度大。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本题设问的重点是“众多盐泉”的形成过程,不仅要描述盐泉的形成过程,还要解释出数量为何众多。丰富的降水与河流、大量的岩层裂隙提供了充足的地下水,岩盐矿层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盐分,二者融合后形成大量富含盐分的地下水,沿地表薄弱带或裂隙出露地表,形成大量盐泉。
(2)特色建筑物的选材与当地原材料有关,该地地形以山地为主,森林与石材都丰富。同时,选材还要结合实际运输与加工的便捷度,当地主要为山路,木材轻便,更易运输,木材相较于石块,加工难度小,故木质古桥较多。
【点评】背斜构造的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构造的岩层向下凹陷,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褶皱构造背斜形成山地,向斜形成谷地;受外力作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地下隧道宜建在背斜处,大型的工程应避开断层构造处。
18.(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祁连山东部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该地青海云杉的径向生长(年轮宽度是主要观察指标)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某科研团队选取祁连山东部三处不同海拔高度的采样点,对青海云杉的树木年轮宽度分别进行测量,并从当地气象站获知:当地年均温在1986年左右显著升高。下图为祁连山东部树轮采样点地理位置示意图,表示意显著升温前后不同海拔多年平均年轮宽度(cm)及变化。
采样点 1961~1986 1986~2014 差值
2500m 1.03 0.90 -0.13
2750m 1.17 0.82 -0.35
3000m 1.29 0.86 -0.43
(1)简述青海云杉的生长习性。
(2)分析显著升温对云杉年轮宽度的影响。
(3)为了排除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干扰,说出采样点的选址条件。
【答案】(1)地处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差,云杉耐旱;山区海拔高,热量条件差,云杉耐寒冷;冷干环境下,土壤发育程度低,云杉耐贫瘠。
(2)显著升温导致蒸发加剧,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减少;不同海拔青海云杉的年轮生长均变慢;高海拔地区土壤水分减少,限制云杉生长;低海拔地区靠近河流,土壤水分得到补充,云杉生长影响较小;升温后年轮减小幅度由高海拔向低海拔下降。
(3)选择植被稀疏区域;选择人类活动干扰少的区域。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区域认知,由材料可知该区域地处半干旱环境,故云杉耐干旱;图中山区位于中纬度,海拔为2500~3000米,全年热量较差,冬季寒冷,故云杉耐寒;冷干环境下,不利于土壤的发育,土层浅薄,故云杉耐贫瘠。
(2)半干旱地区限制青海云杉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显著升温后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散失快,减缓云杉生长,年轮宽度减小;由图中纬度数值可知,该区域空间范围小,且由表格数据可知升温后年轮减小幅度由高海拔向低海拔下降,这是因为低海拔采样点距河较近,土壤水分有所补充,升温导致土壤水分较少的情况,对云杉生长影响较小;高海拔地区土壤水分减少后,对云杉生长的影响明细。
(3)远离森林中心地带,减小森林内部生物活动产生的热量与水分的影响,选择植被稀疏的地带,充分与自由大气接触,更能对气候变暖产生精准反应;选择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区域,排除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
【点评】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条件的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受温度因素影响,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高山林线高度随着降水减少而降低。其他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要素等。
1 / 1湖北省部分市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资源配置效率指生产资源实现产出效益的有效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式(如左图)。长江三角洲作为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发挥着中心城市的功能,右图为上海对长三角各省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是(  )
A.气候温暖适宜 B.城镇体系完备
C.地形平坦广阔 D.农业部门齐全
2.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B.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快资源分散
C.缩小市场范围降低能源使用量 D.提高环保标准减少企业生产量
3.上海对长三角各省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作用不同的原因是(  )
A.江苏省内部经济发展均衡 B.浙江省山地众多经济落后
C.上海市政策支持力度不同 D.安徽省距离较远影响较小
(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海水在自然冻结过程中产生盐、水分离现象,海冰溶化后的盐度降低到3‰~8‰,可以达到国家农田二类灌溉水质标准。我国渤海每年冬季能形成大面积的海冰,为环渤海地区农田灌溉用水提供新的来源。下图为1988~2018年渤海年平均海冰面积和海冰厚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渤海海冰面积和厚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盐度 B.潮汐强度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5.与海水淡化相比,海冰淡化的优势是(  )
A.海冰储量大 B.适用范围广 C.海冰可再生 D.脱盐难度小
6.环渤海地区运用海冰融水灌溉农田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族际通婚是指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联姻,族际通婚率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人口范围内,所有族际婚姻占婚姻总数的比值,是反映各民族族际通婚程度的最主要的指标。族际通婚程度取决于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和民族关系和谐程度两个因素。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比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体的族际通婚率高出了4.12个百分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有利于提高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的是(  )
A.增强各族宗教信仰 B.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C.提升各族教育水平 D.减少生育政策限制
8.族际通婚率上升有利于(  )
①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奋斗
②增进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③推动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
④降低各族人口的杂居程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该人群(  )
A.以中年人为主 B.男性比例较高
C.从事工业为主 D.接触范围更广
(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乙地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炼油工业,出口石油制品,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略图,右图是左图中甲、丙两地不同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比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新加坡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加工贸易国的有利条件是(  )
A.本国石油资源丰富 B.经济发达需求量大
C.位于原油运输航线 D.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11.甲、丙两地降雨较多三个月的成因中,不同点是(  )
A.甲地西南风控制,丙地东南信风控制
B.甲地东北信风控制,丙地西北风控制
C.甲地西南风控制,丙地西北风控制
D.甲地东北信风控制,丙地东南信风控制
12.该区域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对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
A.增加土壤有机质 B.扩大昼夜温差
C.污染灌溉水源 D.降低光合作用
(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张家界地貌以石英砂岩峰林称奇,石柱林高大耸立、棱角平直(如图)。石英砂岩的化学性质稳定,具较强的抗蚀性,在挤压作用下,不易变形而多破裂。岩层倾角(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与厚度是张家界地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右图为张家界地区地质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右图中甲、乙两点之间的构造地貌是(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14.有利于形成张家界地貌的岩层倾角和厚度是(  )
A.倾角大、厚度小 B.倾角小、厚度大
C.倾角大、厚度大 D.倾角小、厚度小
15.关于张家界地貌的峰林与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峰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地峰林的岩石类型相同 B.均由流水溶蚀形成
C.两地峰林的植被类型不同 D.都有巨厚的风化壳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秋收后的玉米大多直接散堆在庭院至来年春季,俗称“地趴粮”(如图a),但是损失率较高。为落实节粮减损工作,黑龙江省大力推广钢网式储粮仓(如图b),收效甚好。研究表明,玉米储藏过程中仍在进行微弱的代谢作用,其含水率对储存效果影响较大,往往需要人工降湿。图c为哈尔滨11月至次年4月两种储存方式下玉米含水率变化图。
(1)说明两种储存方式下玉米含水率的差异。
(2)与钢网式储粮仓相比,分析“地趴粮”方式使玉米含水率下降较慢的原因。
(3)简述推广钢网式储粮仓的意义。
17.(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沘江是澜沧江的一条支流,沿岸分布着众多天然盐泉,是古代南诏、大理政权建立的经济基础。沘江流域运盐线路蜿蜒崎岖,古桥、古道随处可见。下图为沘江盐泉地质成因图。
(1)描述沘江沿岸众多盐泉的形成过程。
(2)分析运盐线路中多为木质而非石质古桥的原因。
18.(2021高三上·湖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祁连山东部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该地青海云杉的径向生长(年轮宽度是主要观察指标)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某科研团队选取祁连山东部三处不同海拔高度的采样点,对青海云杉的树木年轮宽度分别进行测量,并从当地气象站获知:当地年均温在1986年左右显著升高。下图为祁连山东部树轮采样点地理位置示意图,表示意显著升温前后不同海拔多年平均年轮宽度(cm)及变化。
采样点 1961~1986 1986~2014 差值
2500m 1.03 0.90 -0.13
2750m 1.17 0.82 -0.35
3000m 1.29 0.86 -0.43
(1)简述青海云杉的生长习性。
(2)分析显著升温对云杉年轮宽度的影响。
(3)为了排除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干扰,说出采样点的选址条件。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D
【知识点】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为: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1一体化发展与城市发展不同,一体化发展强调区域内多个城市形成统一的整体,相互促进,而城市发展强调自身的区位条件。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国领先,科技创新优势明显,开放合作协同高效,重大基础设施基本联通,生态环境联动共保,公共服务初步共享,城镇乡村协调互动,具有区域一体化的优越基础,所以定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由此可知,B答案正确。A、C、D侧重城市发展条件,强调区位条件,而不是一体化的发展基础,ACD错误,故答案为:B。
2.由图可知,创新升级是改善机制的一种方式,可优化供给侧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故A对;区域一体化可以加快劳动力集中到市场需求较大区域,满足资源与市场的匹配,故B错;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扩大市场范围,故C错;提高环保标准会倒逼企业提升生产技术,增强竞争力,生产量由市场决定,故D错。故答案为:A。
3.由右图可知,上海对安徽省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作用不明显,在三省中安徽距上海较远,所以影响小,D正确; 浙江省经济比安徽发达,B错误,江苏省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苏南经济发达,苏北相对落后,A错误;对上海而言,对不同省资源配置的政策应该是相同的,但各省自身条件不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作用不同,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4.C
5.D
6.A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海洋中的总盐度是基本稳定的,但是,在不同的海区和同一海区的不同时刻,观测到的盐度是不同的,这就是说,盐度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有变化。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还有洋流的影响。
4.海冰面积和厚度出现年际变化主要是因为影响结冰的因素不稳定。渤海海域较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较少,入海河流的水量有限,径流量变化对海水盐度波动影响较小,海水盐度年际变化较小,故A错;潮汐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在较小时间尺度下,基本稳定,故B错;渤海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冷空气强度影响较大,由于季风强度不稳定,导致不同年份冬季气温波动较大,进而影响海冰面积和厚度的变化,故C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增强,与图中曲线波动变化不符,故D错。故答案为:C。
5.从两种方式的原料来看,海水储量和分布范围远大于海冰,故A、B错;海水也具有可再生性,故C错;世界海水平均盐度为35%,海冰融水的盐度为3‰~8‰,要达到相同盐度的淡水标准,脱盐难度较小,故D对。故答案为:D。
6.环渤海地区春旱严重,需水量大;春季气温回升,海冰可以自然融化,节约人工融冰成本,夏秋季节降水较多,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冬季东北地区农田无农作物,华北地区农作物需水少,且海冰不易融化,故春季为最佳季节,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答案】7.C
8.A
9.D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解析】【点评】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调节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7.各族宗教信仰不同,带来生活观念、传统文化的差异,是阻碍族际通婚的重要因素,A项错误;区域经济差异缩小后,各民族人口的迁移动力减弱,更倾向于生活在民族聚居区,不利于提高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B项错误;具有较高受教育水平的人,通常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社会交往范围更大,易于突破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和接纳程度更高,有利于提高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C项正确。减少生育政策的限制主要是为了缓解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的问题,与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无关,D项错误。故答案为:C。
8.族际通婚率上升,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也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但是随着族际通婚率上升,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过程中,相互影响,各民族特色文化会受到冲击,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故答案为:A。
9.据材料可知,族际通婚率是反映各民族族际通婚程度的最主要的指标,而族际通婚程度取决于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和民族关系和谐程度两个因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接触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群,与其他民族人口杂居的程度更高,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更明显,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和接纳程度更高,民族关系和谐程度更高,D项正确;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从事职业在两个决定性因素上的表现不明显,A、B、C项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0.C
11.B
12.D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解析】【点评】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基础地位。资源就是资财的来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自然物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气压带风带对区域气候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纬度位置的高低影响气候的热量条件,海陆位置的远近影响气候的降水;处于山区的迎风坡降水多,而处于山区的背风坡降水少;暖流有增温加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受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的气候有: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的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的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受极地高气压带影响的终年寒冷干燥的苔原气候;受西风带影响的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的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的热带草原气候。
10.由图可知,新加坡没有石油资源分布,但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出海口,通过进口原油进行加工并出口,A项错误,C项正确 ;作为世界重要的石油加工贸易国,市场主要是面向全球,新加坡经济发达但是国内市场较小,B项错误;新加坡为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较高,D项错误。故答案为:C。
11.甲、丙两地降雨较多的三个月都是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携带海洋上的水汽在甲地抬升,形成较多的降雨;同时,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北风,携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丙地抬升,形成较多的降雨,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
12.火山喷发往往会将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灰喷入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降低光合作用,D项正确;同时会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昼夜温差减小,B项错误;火山灰随着水循环到达地面,增加土壤的矿物质而不是有机质,A项错误;火山灰并不是污染物,进入地表水后并不会污染水源,同时,该区域发展农业对于灌溉的需求小,C项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3.C
14.B
15.A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背斜构造的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构造的岩层向下凹陷,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褶皱构造背斜形成山地,向斜形成谷地;受外力作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断层上盘上升形成断块山(地垒),下盘下降形成谷地(地堑)。
13.由河流流向可知,沿线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地;沿线地层年龄为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答案为:C。
14.岩层厚度为峰林提供垂直发育空间,故岩层越厚,越有利于张家界地貌高大耸立的峰林石柱形成;岩层倾角越小,岩层间越不容易发生重力滑动,岩层稳定性较好,有利于峰林发育,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为:B。
15.张家界地貌为石英砂岩,桂林喀斯特地貌为石灰岩,都为沉积岩类型,A项正确;张家界地貌的石英砂岩化学性质稳定,抗蚀性强,但有较多的破裂,容易产生崩塌,由此形成棱角平直的峰林,桂林喀斯特地貌主要为石灰岩,可溶于水,属于岩溶地貌,B项错误;两地峰林所在地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植被类型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项错误;两地降水多,峰林坡度大,流水不断侵蚀风化物质,难以产生巨厚的风化壳,D项错误。故答案为:A。
16.【答案】(1)“地趴粮”方式的玉米含水率高于钢网式储粮仓的玉米含水率;“地趴粮”方式的玉米含水率下降速度小于钢网式储粮仓的玉米含水率;两者含水率差值增大。
(2)地温较高,玉米代谢作用产生的水汽较多;受风面较小,玉米水分散失慢;春季积雪融化,地面湿度较大,玉米含水率下降较慢。
(3)减少损耗,增加农民收入;自然降低水分含量,减少人工降湿成本;提高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知识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审题时要注意研究对象是“含水率差异”的特点,“地趴粮”方式的曲线一直高于钢网式储粮仓,且两条曲线均在下降,但是下降速度不同,差值不断增大。
(2)玉米含水率下降慢即水分散失慢。“地趴粮”是将玉米铺在地面保存,受地面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由于玉米和积雪的覆盖,地面热量不易散失,较高的地温使得玉米代谢产生的水汽较多;堆放在地面的玉米仅有表层能接触空气,受风面较小,不利于玉米水分的散失;春季回暖,积雪融化后导致地面湿度较大,不利于玉米含水率降低。由图可知,钢网式储粮仓的仓底被抬起离开地面,减少地温的影响,增加了通风面积,水汽易散失;仓顶有盖遮挡,积雪融化对内部玉米影响小。
(3)钢网式储粮仓大大减少了玉米储藏损失,提高了玉米质量,增加了农户的储粮收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利用光能、风能和空气干湿度等可循环天然能源达到玉米自然干燥目的,减少人工采用烘干机等方式降湿的成本。
【点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农业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17.【答案】(1)该地降水量充足,地表水丰富;断层发育,岩层裂隙多;地表水沿断层下渗,形成地下水富集区;地下岩盐矿层发育,不断溶入地下水,形成富含盐分的水;丰富的地下盐水沿大量岩层裂隙形成沿岸众多的盐泉。
(2)森林广布,木材丰富;木材轻便易运,方便加工;石材笨重,运输、加工难度大。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本题设问的重点是“众多盐泉”的形成过程,不仅要描述盐泉的形成过程,还要解释出数量为何众多。丰富的降水与河流、大量的岩层裂隙提供了充足的地下水,岩盐矿层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盐分,二者融合后形成大量富含盐分的地下水,沿地表薄弱带或裂隙出露地表,形成大量盐泉。
(2)特色建筑物的选材与当地原材料有关,该地地形以山地为主,森林与石材都丰富。同时,选材还要结合实际运输与加工的便捷度,当地主要为山路,木材轻便,更易运输,木材相较于石块,加工难度小,故木质古桥较多。
【点评】背斜构造的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构造的岩层向下凹陷,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褶皱构造背斜形成山地,向斜形成谷地;受外力作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地下隧道宜建在背斜处,大型的工程应避开断层构造处。
18.【答案】(1)地处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差,云杉耐旱;山区海拔高,热量条件差,云杉耐寒冷;冷干环境下,土壤发育程度低,云杉耐贫瘠。
(2)显著升温导致蒸发加剧,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减少;不同海拔青海云杉的年轮生长均变慢;高海拔地区土壤水分减少,限制云杉生长;低海拔地区靠近河流,土壤水分得到补充,云杉生长影响较小;升温后年轮减小幅度由高海拔向低海拔下降。
(3)选择植被稀疏区域;选择人类活动干扰少的区域。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区域认知,由材料可知该区域地处半干旱环境,故云杉耐干旱;图中山区位于中纬度,海拔为2500~3000米,全年热量较差,冬季寒冷,故云杉耐寒;冷干环境下,不利于土壤的发育,土层浅薄,故云杉耐贫瘠。
(2)半干旱地区限制青海云杉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显著升温后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散失快,减缓云杉生长,年轮宽度减小;由图中纬度数值可知,该区域空间范围小,且由表格数据可知升温后年轮减小幅度由高海拔向低海拔下降,这是因为低海拔采样点距河较近,土壤水分有所补充,升温导致土壤水分较少的情况,对云杉生长影响较小;高海拔地区土壤水分减少后,对云杉生长的影响明细。
(3)远离森林中心地带,减小森林内部生物活动产生的热量与水分的影响,选择植被稀疏的地带,充分与自由大气接触,更能对气候变暖产生精准反应;选择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区域,排除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
【点评】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条件的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受温度因素影响,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高山林线高度随着降水减少而降低。其他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要素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