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9 16:5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阅读理解练习
一、课内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纸的发明 (节选)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1.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发明纸之前,人们先后在______、______、青铜器、______、木片、______上刻字、铸字、写字。
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不能普及:_________。
3.“ 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这种书指哪种书?为什么需要用车来拉呢?
这种书是用_____把_______或_______穿起来,这种书很_______,所以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
4.选文最后一句话,把“帛”和“____” 作比较,目的是要突出“帛”___
二、课内阅读
《纸的发明》片段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5.这段话主要围绕什么意思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蔡伦造纸的原料是________等,然后把原材料剪碎或切断,再经过(浸)—( )—(捞)—( )等过程,制造出纸张。(在“( )”中填写动词。)
7.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感悟。
赵州桥(节选)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的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折,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8.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设计 ( )的创举 ( )的桥身
9.被称为创举的设计是什么?找出相应的句子,画上“ ”。
10.这种设计好在哪里?请画出相应的句子,用“ ”。
11.第二自然段主要是围绕赵州桥的________这一特点来写的。
12.文中划线的句子在文段中起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四、课内回放。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节选)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 )着马,有的( )着担,有的( )着毛驴,有的( )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3.把下列四个动词分别填到选文中的括号内。
赶 挑 推 骑
14.结合选文内容,我知道“形态各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中的省略号说明( )
A.大街上的人很多。 B.街上各种商铺很多。
C.街上的马、驴、车很多。
16.选文中哪句话写画面上的人非常小?请画上“ ”。
17.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画上“﹏﹏﹏”。
五、课外阅读。
野竹
它那被月光照出的瘦影,至今还不时在我的梦乡里摇曳。
它那挽住晨雾托起露水的鱼形叶片,至今仍留给我翠绿的记忆。
贫瘠、干旱、荒凉都不会使它感到凄苦,雨雪风霜无法改变它绿色的性格。年年生长,年年被砍伐,年年被砍伐,年年又生长。
农家灶膛里的灰烬不就是它吗?盛莱装果的筐筐不就是它吗?池塘里拦鱼的帘子不就是它吗?禾场上的长柄儿扫帚不就是它吗?孩子们的风筝架子不就是它吗?我手中的毛笔杆儿不就是它吗?
默默地出土,悄悄地冒尖,寂寞地生长。不与大树( ),不与浅草( ),不与楠竹( )。
人们虽然并未有意裁培它,但,它自个儿生长出来且毫不吝惜地献身给人们。啊!我梦乡里的瘦影,我翠绿的记忆,让我用童年时常吹的“叫叫”——用它的管和叶做成的“叫叫”,来为它吹奏一支小曲吧!
18.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第5自然段的括号内。(填序号)
A.论长短 B.比高低 C.争宠爱
19.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即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不会使野竹感到凄苦。
(2)即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无法改变野竹绿色的性格。
(3)四个“年年”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20.仿照第4自然段,说一说野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有一句话十分精练地概括出了作者对野竹的感情。请你找找,用“ ”把这句话画出来。
六、课外阅读
齐白石画虾
齐白石小时候是个放牛娃。他每次放牛回家,到池塘边洗手,都会看到虾在水里游啊游,游得很有趣,于是就把虾画了下来。以后,他就把画虾作为特别的爱好。
齐白石五十七岁那年,一天,他从木柜里取出一幅虾的画,看着看着,不禁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按照古代画家画虾的方法画的呀,像死的一样……”他越看越不满意,就叫家里
人买来几只活的长臂虾,把它们养在大水碗里。
他每天对虾进行观察、写生。有时用笔杆碰一碰虾,只见虾“腾”地跳了起来,他立刻把这个姿态画下来。就这样看了画,画了看,天长日久,他所画的虾像活的一样,身体有透明感, 虾须似乎一碰就会动起来。
22.联系上下文, 解释下列词语。
自言自语:________________ 写生:________________
23.齐白石为什么能把虾画得像活的一样?
________________
24.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
25.中国有很多著名的画家,你能说出几个画家的名字吗?你能说出他们的代表作吗?试试看哦,你是最棒的!
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龟甲 兽骨 竹片 帛
2.大多数人不能使用,用不起
3. 绳子 竹片 木片 笨重
4. 竹片、木片 轻便
5.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并且这种造纸方法传承了下来。
6. 蔡伦造纸的原料有: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 捣 晒
7.蔡伦造纸术流传下来是因为用蔡伦造纸术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
8. 精妙 伟大 巨大
9.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10.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1.美观
12.承上启下
13.骑 挑 赶 推
14.画面上人物的表现姿态各不相同
15.B
16.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17.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18.B A C
19. 贫瘠、干旱、荒凉 雨雪风霜 野竹的生命力顽强。
20.竹制地板不就是它吗?竹制碗筷不就是它吗?竹席不就是它吗?药引子不就是它的叶吗?
21.啊!我梦乡里的瘦影,我翠绿的记忆,让我用童年时常吹的“叫叫”——用它的管和叶做成的“叫叫”,来为它吹奏一支小曲吧!
22. 自己和自己说话。 对着实物或风景绘画。
23.因为他每天对虾进行观察、写生,这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
24.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成。
25.郑板桥,代表作《修竹新篁图》;齐白石,代表作《墨虾》;徐悲鸿,代表作《奔马图》;李可染,代表作《万山红遍》;王冕,代表作《墨梅图》;唐伯虎,代表作《仿唐人仕女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