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诗歌赏析观刈麦 唐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写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主旨:诗词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内疚。1、《观刈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惭愧、内疚和自责。2、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生活场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农忙时节,农家全家上阵抢收小麦的图景;一个没有了土地的农妇捡拾麦穗充饥并哭诉的情景。(或:举家忙碌;凄凉拾穗。) 【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灼”,烧,烫。“蒸”、“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姓劳作的艰辛、痛苦,使人感受很真切。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惜”,珍惜,写出了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心理,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痛苦,饱含着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月夜 唐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诗歌大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静谧,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落下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主旨】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重点赏析】1..试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绘“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展现的画面。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静谧,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落下了。2.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就在这更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清脆欢快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3.鉴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艺术特色。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写的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选材独特。诗人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歌大意】黎明起床时,车马上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的人踏上了旅途,还一心思念家乡。鸡叫声很嘹亮,客栈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鸭正在明净的池塘嬉戏。【中心思想】表现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1.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脍炙人口,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
鸡叫声很嘹亮,客栈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早春清晨的画面,由景生情,抒发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卜算子 咏梅 南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诗词大意】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梅花在那里寂寞的开放无人过问。已经是黄昏时分,梅花在那里孤独地忧愁。再加上遭受到风和雨的摧残。梅花本无意思苦苦地争求春天,完全听凭群芳妒忌。飘零落地成为泥土,又被车轮辗作尘埃,只有那香气还和原来一样。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哪个字用的好,试作评析。
“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赞颂了梅花虽遭摧残但仍保持坚贞高洁的品格。破阵子 宋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主旨】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喜悦。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作者对明媚春光和青春年华的热爱。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上片美丽而富有生机的景色。
答: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梨花刚刚开放,柳絮却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那么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浣溪沙 宋 苏轼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主旨】这首词通过对途中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尊重农人、平等待人的品格,也折射出其喜悦的心情。1.作者为了渲染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选取了哪几个画面?并请将这幅画面描绘出来。
答: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簌簌飘落的枣花沾满衣巾,繰丝车的响声缭绕在上空。古柳树下,穿着牛衣的人在那里卖黄瓜。2.从下阕看,作者是以怎样的身份出现在百姓面前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特点?试结合“敲”字加以分析。
答:作者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在百姓中的;为官的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例如“敲”字刻画了作者的动作自然谦恭,仿佛造访朋友,唯恐惊扰于他,表现出一方州官的平易近人、体恤百姓的特点。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词大意】:薄薄的雾浓浓的云令人终日愁闷,兽形香炉里瑞脑香早已经燃尽。又到了九九重阳佳节,睡在纱帐里,枕着玉枕,半夜感到凉气袭人。
在东面的花园里摆酒过节,那菊花的幽香沾满衣袖,不要说那离别是多么让人愁苦,西风吹起窗帘的时候,方知人比灿灿的菊花还要消瘦。 【诗歌主旨】: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在重阳佳节的寂寞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人比黄花瘦”中“瘦”字呼应了该词中哪个字?试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瘦”字呼应“愁”字。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因离愁而形容憔悴腰肢瘦损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思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要说那离别是多么让人愁苦,西风吹起窗帘的时候,方知人比菊花还要消瘦。
作者以重阳节黄昏时菊花清瘦的形象比喻自己,形象生动地写出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的形象,比喻新颖生动;抒发了在重阳佳节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诗词大意】: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绵绵不断,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诗歌主旨】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借古喻今,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年少万兜鍪,……生子当如孙仲谋。”中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这句话隐含着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借古讽今,用孙权的英武和南宋朝廷对比,表达了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1、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试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绘“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展现的画面。
4、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卜算子 咏梅》运用了什么写法?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