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一单元《春之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一单元《春之声》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3-29 23:0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之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春游》,感受歌曲优美流畅的旋律与诗情画意的意境。
2、感受艺术大师李叔同多才多艺的风范。
3、听赏《春之声》,感受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大自然的春色。
4、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音乐的启迪和感染下,产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5、听赏《春天来了》感受音乐情绪与《春之声》的音乐情绪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
1、用优美流畅的歌声学唱歌曲,初步表达诗情画意的歌曲意境。
2、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春天,使他们能运用各种表演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1、感受6/8拍旋律带来的流畅、起伏感。
2、歌曲第三乐句中三个re的音高5 #4 5的音准。
教学方法:
聆听法、讨论法、启发法、评价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春游》
(一)、营造氛围,了解作者。
1、播放歌曲《送别》,学生欣赏跟唱,说出歌曲的词作者——李叔同。
2、教师引出另外一首由李叔同作词作曲的歌曲:《春游》。
(二)、真情演唱、感受音乐。
1、播放歌曲春游后,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说说歌曲情绪。
2、再次播放歌曲,学生感受歌曲节拍及旋律。
3、歌曲演唱。 通过朗读我们感到歌曲春游结构工整,请学生给歌曲分乐句: A、熟悉歌曲的旋律,用“噜”模唱。 B、歌曲不但结构工整,乐句间还有什么特点?请学生边听边找。学习完全重复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歌词。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和二、四两句一音之差。填歌词唱一唱。学生完整把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唱一唱,第三句听一听。 C、第三句前半句,学生用“噜” 模唱,提醒学生2 2 2 5三个2的音高保持一致。把后半句填词唱一唱,再请个别学生唱一唱;小组起来唱一唱,有问题再纠正。全班完整演唱第三乐句。 D、集体跟琴完整演唱歌曲。 E、歌曲处理:歌曲的意境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歌声来唱好春游这首歌呢?(老师哼唱)学生交流。 师生总结出:用轻柔、强弱中带有起伏的声音演唱,更能体现歌曲的意境美,请学生来试试,跟录音唱一唱。 F、在学生完全唱会歌曲后,全班跟琴轻声唱一遍歌谱。
(三)、走进作者,拓展感受。
李叔同是近现代艺术大师,他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音乐、戏剧、诗词等方面都有巨大贡献,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39岁出家,法号弘一大师。他有敏感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二、欣赏《春之声》
1、播放音乐《春之声》片段A 师:听的过程中,可以随音乐轻轻东移动,用身体表示出你的感受。(随音乐做简单律动)听完后告诉老师:在这段音乐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想做什么?有没有想跳舞的冲动?情绪怎样?能不能听出是几拍子的?(活泼、欢快、节奏感强,是三拍子的) 一般舞曲都是三拍子的。(三拍子引出圆舞曲。)
2、介绍约翰 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做了五百多首乐曲。 (讲解一下为什么是小约翰 施特劳斯,因为小约翰 施特劳斯的父亲是叫约翰 施特劳斯,为了加以区别所以加个小。他父亲也是个音乐家,著名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就是他父亲创作的。而小约翰 施特劳斯主要创作的是圆舞曲。下面就带大家来欣赏一下由奥地利音乐家小约翰 施特劳斯创作的《春之声》。) 师:咱们都知道音乐根据速度、力度、情绪、旋律等音乐元素的变化,可以分成不同的乐段。今天咱们要欣赏的《春之声》就是一首比较长,音乐元素变化比较多的乐曲。下面我们就分段来欣赏一下,请同学们仔细听,感受各乐段速度、力度及情绪的变化。想想如果你是指挥家,每个乐段你会怎么指挥。
1)聆听第一段主旋律: 师:这段音乐就是我们刚才听过的,也是《春之声》主旋律。(本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随之出现,复杂而具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咱们刚说了,这首曲子比较长,为了方便比较记忆,咱们给各乐段都起个名字:这一乐段命名为A。
2)聆听第二乐段: 第二主题(F大调)进入,旋律趋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动;情绪依然比较活泼。命名B。
3)聆听第三乐段: 重复第一主题的旋律,再次让人深刻体会春天的感觉。命名B。
4)聆听第四乐段: 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缓缓进入,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命名C。
5)聆听第五乐段: 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命名D。
6)聆听第六、七乐段: 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命名E。
7)聆听第八乐段: 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命名F。
8)聆听最后一个乐段: 乐曲的结尾也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利用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主题A) (黑板上完整列出全曲的结构:ABACDEFA )并讲解回旋曲的定义。
师:下面我们来再欣赏一下《春之声》,闭上眼感受一下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在听到乐曲主旋律的时候可以动一动,再次体会春天带给我们的活泼、欢快、充满朝气的感觉。 师:刚才的《春之声》,你都听到哪些乐器演奏的? 生:小提琴,鼓…… 师:对,这些乐器都属于西方的管弦乐器,像这样有很多的西洋乐器共同演奏完成的乐曲是叫管弦乐曲。 师:小约翰 施特劳斯是用管弦乐的演奏形式来表现春天的。下面请同学们用最美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春天。
三、欣赏《春天来了》
1、作品简介:
雷雨声作曲,取材于福建民歌《采茶扑蝶》,乐曲通过富裕舞蹈性的旋律,生动的表现了山泉淙淙,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
2、作者简介:
雷雨声,国家一级作曲,教授。主要作品有高胡、扬琴、筝三重奏《春天来了》。
3、播放音乐《春天来了》感受音乐情绪。
教师问:这首作品表现了春天怎样的景色?
教师总结:轻快活泼的旋律描绘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仿佛置身于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中。
四、比较《春之声》和《春天来了》这两首作品的音乐情绪有什么不同,结合书上的两幅画作进行比较。 《春之声》:色彩浓重、热烈、作品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充满无限的活力。
《春天来了》:色彩淡雅、初春时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的感觉。
五、课堂小结:
1、学唱歌曲《春游》,并简介作者李叔同及学堂乐歌。
2、欣赏《春之声》,并简介约翰施特劳斯及圆舞曲。
3、欣赏《春天来了》并与《春之声》比较音乐风格不同之处。
教学后记:
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的目的。音乐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建立在参与和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只有通过不同形式感受音乐才会对音乐有真正的体验和理解。初中的音乐欣赏课应撵弃传统的灌输式的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重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愉悦地学习,潜移默化深入作品,以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