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第5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试卷说明:
1.试题内容:必修上第5单元;建议时长:60分钟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基础强化题(27分)
1.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从《礼治社会》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而礼治社会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它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D.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平时的积累,调动头脑中知识,进行选择。D项,“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说法错误。原文中有明确表述“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故选D。
2.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 “乡土性”的三个表现。(每个表现不超过5个字)(3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答案】①土气;②不流动;③熟人社会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这种题型和普通的压缩语段有所不同,但方法大同小异。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题干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乡土性’的三个表现”。
本题可采用分层压缩法。所给文段话题是乡土性的特点,分了三个层次来作介绍。第一层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写的是乡土性的土气;第二层“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写的是乡土性的不流动性;第三层“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写的是乡土性的“熟悉”的社会。归结大意关键词,便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5题。(9分)
谈到传统村落保护,人们会想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很多人------ 在精神上、心灵上都拥有乡土情结。就像到了春节,那么多人,为了一张回家的票而------。这正说明,( )。关于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意义,已经------了。但不客气地讲,现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基本还处于呼吁和呐喊阶段。( );但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却应该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有必要指出,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要保护,而且保护也不是------地放在那里。保护传统村落来不得半点虚的,必须脚踏实地。今天,是时候放慢脚步思考如何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留住。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应该转化为方方面面的责任,特别是政府责任。只有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问题。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不由自主 颠来倒去 路人皆知 一成不变
B.不由自主 辗转反侧 人所共知 原封不动
C.身不由己 辗转反侧 人所共知 一成不变
D.身不由己 颠来倒去 路人皆知 原封不动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①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身不由己:自身的行动不能由自己做主,强调身体的行动。此处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所以应用“不由自主”。②辗转反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形容心中有事。颠来倒去:翻过来倒过去,形容多次重复。此处强调为买不到回家的票而睡不着,应用“辗转反侧”。③人所共知:人人知道。路人皆知:带有贬义,指某些人的野心和隐私被大多数人知道。此处“路人皆知”感彩不当,宜用“人所共知”。④原封不动:完全是原样,一点也没变动。一成不变:已经形成,永不改变;多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根据“放在那里”的语境,应该用“原封不动”。故选B。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在人们心灵最深处,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 民间人士所能做的,也许只有呼吁和呐喊
B.浓重的乡土情结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对于民间人士而言,也许只能呼吁和呐喊
C.在人们心灵最深处,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 对于民间人士而言,也许只能呼吁和呐喊
D.浓重的乡土情结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民间人士所能做的,也许只有呼吁和呐喊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第一空,从前文看,叙述角度是人,所以此空所填语句的叙述角度也应是“人”,选“在人们心灵最深处,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第二空,从与下文句式“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对应看,应填“对于民间人士而言,也许只能呼吁和呐喊”。故选C。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从责任角度出发,甚至把其纳入政绩考核,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问题。
B.只有从责任角度出发,甚至把其纳入政绩考核,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现状。
C.只有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
D.只有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扭转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不合逻辑,递进关系不当;二是“改变”与“问题”搭配不当。A项,“改变”与“问题”搭配不当,可把“问题”改成“现状”。C项,“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不合逻辑,递进关系不当;且“改变”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现状”。D项,“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不合逻辑,递进关系不当。故选B。
6.下面是某校“校园之声”一篇广播稿的片段,请找出其中六处语言表达的问题并作修改。(6分)
高一新生入学后开展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这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内容涉及到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等各方面。为检测阅读效果,我校语文组正在举行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心得”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全校学生(尤其是文科强化班同学)拨冗相助,截止期终考试前一天收到的稿件达200篇之多,作品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涉及到,删去“到”;
(2)(尤其是文科强化班同学),去掉括号:
(3)拨冗相助,改为“踊跃投稿”;
(4)期终,改为“期末”广播稿,读音易于“期中”混淆:
(5)“截止”改为“截至”
(6)达200篇之多,改为“已有200篇”。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要逐句分析语段内容在语法、逻辑、语体色彩、感彩、谦敬词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1)“涉及到”中,“及”和“到”重复,删去“到”;(2)(尤其是文科强化班同学),去掉括号,因为广播稿中不能使用“小括号”;(3)“拨冗相助”是敬辞,不能用在学校语文组向学生征稿的语境中,改为“踊跃投稿”;(4)期终,改为“期末”,因为广播稿读音易于“期中”混淆;(5)达200篇之多,改为“已有200篇”或“达200篇”,因为“达”后要接确数。
7.请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分别从三个角度概括西方社会和中国乡土社会这两种社会格局的不同之处(每个角度不超过50字)。(6分)
【答案】
(1)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依靠“法”维持。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依靠“礼”维持。
(2)西方社会的团体成员地位平等,主张个人主义。中国乡土社会的成员是等差次序,以“己”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
(3)西方社会的团体,界限分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群体,界限具有伸缩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
第一个可从“格局”特点以及靠什么维持“格局”的角度说明。第二个可从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的主张角度说明。第三个可从团体(群体)的特点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回答“中国乡土社会”的“自己”关系时,不能照抄“‘自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因为“自己”关系应理解为“群己”关系,所以应回答“中国传统社会的群体,界限具有伸缩性”。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乡土中国·乡土本色》节选文字,完成8-10题。(9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 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改动)
8.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答案】A
【解析】
B项,“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错误。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的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须选择。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答案】C
【解析】
A项,“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错误。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B项,“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原文是说因为“熟悉”。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恰恰相反。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答案】B
【解析】
B项,整句理解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真理”,更不是“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民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为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1.下列关于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无需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一般具有临时性。
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同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
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答案】D
【解析】
D项“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表述过于绝对。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根据事业的大小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事业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
C.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跟该社群担负的功能有关。西洋家庭担负生育功能,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
D.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
【答案】C
【解析】
C项“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根据第一段可知中国家庭同样包括生育功能。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仅是作者的假设,由此得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就会影响家的长期绵续性,也就不利于经营复杂性事业。
C.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和发展的效率,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
D.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
【答案】A
【解析】
文中的“假设”的对象是可以用“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术语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而不是“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这一客观特点本身。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9分)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答案】B
【解析】
“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错误。由原文“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可知作者只是叙述乡土社会对礼的认知,但对残酷的内容并不认可。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答案】D
【解析】
D项“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不是“多处”,仅在第二段末尾和第四段开头两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答案】C
【解析】
C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三.语言运用题(6分)
17.请根据自己整本书阅读的体验,抓住全书特点,写一段文字,向人们推介《乡土中国》一书,不超过150字。(6分)
【答案】
示例一:《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示例二:这是一本社会学著作,从基本特点、文化传承、社会结构、传统感情、治理方式、社会变革等方面介绍、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乡土中国》可以带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传统社会,是乡土中国的“导游图”,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静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