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
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B. 夫子哂之 哂:带有否定意味的笑
C.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
D. 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端着章甫
下列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典籍。
B. 《论语》中的“论”,读音为“lún”,其意为编纂,“语”指言论。
C. 《论语》的组合形式是“篇”(若干“章”的组合)和“章”(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段落)。
D.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与《中庸》《大学》《春秋》合称为“四书”。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良庖岁更刀,割也 B.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C. 权,然后知轻重 D.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无以,则王乎/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B. 为长者折枝/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 砉然向然/盖亦反其本矣
D.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怵然为戒
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未之有也
C. 王见之,曰:“牛何之?”
D.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A. 良庖岁更刀 B. 以无厚入有间
C. 风乎舞雩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加之以师旅 ③宗庙之事,如会同 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下列各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君知其难也③共其乏困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⑥失其所与,不知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①③⑤⑥ B. ①②④⑦ C. ③④⑥⑦ D. ②④⑤⑦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直的子路急忙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在生产机器人的时候,为了机器人自身的安全,往往会给它们 ① 。但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再加上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很容易使它形成一种反抗人类指令的机制。 ② ,而是在现实中机器人通过对经验的总结自动形成的。当然,这只是机器人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 ③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体大思精,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_________的历史画卷。3000年左右的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物,汇聚三寸笔端。《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被根据政治地位决定入本纪还是入世家,本纪、世家就像一个个英雄集聚的_________。司马迁的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_________。《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_________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云谲波诡 报告会 演绎 天衣无缝
B. 波澜壮阔 故事会 演绎 滴水不漏
C. 云谲波诡 报告会 归纳 滴水不漏
D. 波澜壮阔 故事会 归纳 天衣无缝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D. 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 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 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 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即人各一传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 管晏列传》)
( 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摘自十九大报告)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体现你的思辨性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五、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结合《鸿门宴》的内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要求:参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构补写,所写句子能使语段意思完整,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
《鸿门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①______。②______,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刚愎自用,③______。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略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需要上课做好笔记,平时积累背诵。
【解答】
D.《春秋》不是“四书”之一,应该是《孟子》。故D项错误。
故选D。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解答】
A.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C.权,名词作动词,称量;
D.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故选C。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平日要积累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掌握通假字的本字,并掌握词的意义。
【解答】
A.“以”通“已”,停止;“说”通“悦”,高兴;
B.“枝”通“肢”,肢体;“涂”通“途”,道路;
C.“向”通“响”,响声;“盖”通“盍”,怎么。
故选D。
5.【答案】D
【解析】略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解答】
例句:老,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老人。
A.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B.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厚度;
C.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D.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故选B。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解答】
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③连词,或者。④介词,至于。
故选D。
8.【答案】A
【解析】略
9.【答案】(1)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要注意的字如:“摄”、“馑”、“黎”等。
10.【答案】①设立一些自我保护机制;②这种反抗并非预先设定的;③并非真正要反抗人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简明、连贯、准确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阅读全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填写合适的句子,使之形成一个整体。根据下文的“但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可知第一空答案;根据下文的“而是在现实中机器人通过对经验的总结自动形成的”可知第二空答案;根据“当然,这只是机器人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可知第三空答案。
11.【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解答】
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云谲波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语境是说声势浩大,应选用“波澜壮阔”。
故事会:各种事迹、传奇的聚集处。报告会:由一人或若干人就某些问题做专题演讲的集会。根据前文的“本纪、世家就像一个个英雄集聚”,应选用“故事会”。
归纳:归拢并使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铺陈,发挥;展现,表现。根据后文“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可知,此处应选用“归纳”。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做事十分周密,没有漏洞。根据“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提示,应选用“天衣无缝”。
根据以上分析,排除ABC。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解答本类试题,首先要根据语感排除简单的语病,然后根据语法分析,看是否有语序、搭配不当及成分残缺或赘余,最后看是否有表意不明、结构混乱和不合逻辑。
【解答】
A搭配不当,“造成”与“叙事脉络”不搭配。故A错
C偷换主语,“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主语不是“司马迁”。故C错。
D成分残缺,无主语,故D错。
ACD错误。
故选B。
3. 【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本类试题包括补写型、排序型、复位型。解答本类试题要通读所有句子,根据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果、转折、顺承、假设等,排出顺序,从而排除相关选项。解答这类试题需要注意关联词、时间词等的提示作用。
【解答】
根据上文“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应先说分传,后说合传,可排除B、D两项。
下文为“合传是以类相从……”的叙述结构,考虑到句式一致,可排除A项。
ABD排除。
故选C。
12.【答案】物质与精神
哲人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是啊,只有物质与精神同步文明的弦,才能奏出有深度的人生之乐。伫步在社会的十字路口,静心谛听。大千世界,五彩斑斓的诱惑之云下,只见人们如蝉般为着更多的“面包”聒噪。君不见,多少人带着钦妒的语言谈论着福布斯富豪榜上诱人的数字,却忘了自己的灵魂是多么单薄;多少人又爱又恨地仰视这个老板、那个总裁的腰包,却不肯俯下身来静静品读一篇哲趣的小文;我们在富足之后,又开始为LV、爱马仕节衣缩食,却忘记了向心灵充一点氧,于是,那朵水仙花便无助地枯萎了。
掩卷而叹,情何以堪!物质已初步充足的今日之中国,又有多少人汲汲于更多面包的香气,扭曲了心灵的航向?要知道点亮生命灯塔的不仅是物质的泛滥,更应是灵魂的热度啊!
人,当生如夏花,之前所有对养料拼命的吸收,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那朵惊艳的灵魂绽放。“物质以自足,精神以富足”,智者如是说。印度王子释迦牟尼原本生活无忧,但他却没有漫然迷失于物质的海洋,仅带清水干粮,诀别娇妻爱子,毅然踏上寻觅真谛的旅程。菩提树下苦禅无数日夜,一朝之间猛然顿悟,于是佛教之光从此照亮亚洲大陆。抛下的是多余的富足,捧回的是心灵的莲花。一座小房子,一把锤子,三把椅子。大卫 梭罗的瓦尔登湖为那个工业时代染上了一丝澄明的蓝意。他说,自己只想证明,基本的物质保障之下,精神的财富更加重要。他躬亲播种,亲手收获,并借此深刻剖析自己,直击灵魂,他用内心的强大摆渡过所有寂寞或喧嚣,欣然驾船游弋于“面包”和“水仙花”的两岸之间,最终定格在了一个万人景仰的高度。又如乔布斯,愿意“放弃所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共度的一个下午”,早年去印度修行的他,多年以来一直过着朴素的生活。“过多的钱毫无意义”,他说,“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缔造了整个文明。”
掩卷深思,智者的声音带来氤氲的香气,真正的“富豪”,绝不应是一个又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所堆砌成的,而是一种“左手面包,右手花香”的从容,是一种“半身温饱,半身书香”的霸气,是一段“物质为底色,灵魂作音符”的乐章。当我们迷乱于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请停下匆匆追寻的脚步,收住汲汲探求的目光,为自己的生命栽一朵水仙花吧!
祈愿,人类终将能如雨燕,在物质的骤雨淋湿身心之后幡然醒悟而飞回心灵的家园,在阅尽千山秀色之后,魂兮归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要先分析材料的类型,接着分析材料表述的观点。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本题给了三则材料,要求写一篇文章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要体现思辨性思考。第一则材料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意思是“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英明的君主一方面要规定老百姓的产业,让他们能赡养父母、妻子和儿女,另一方面要认真办教育,让老百姓懂得孝悌的道理。第二则材料节选自《史记 管晏列传》,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老百姓只有在丰衣足食的前提下,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辱。第三则材料摘自十九大报告,要求扶贫的同时,还要扶志和扶智。纵观三则材料,其共同点是强调物质与精神同等重要,要求我们在重视物质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在物质与精神的面前,切不可荒废了任意一个。因此,面对精神与物质,需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强。从根本上来讲,物质和精神是同一性的,他们是高度统一的。任意一方的或缺,都会给发展带来不平衡性、不稳定性。
参考立意:
1、扶贫不能只追求“物质”的提高;
2、物质离不开精神,精神也离不开物质;
3、发展要追求物质基础,也要注重精神水平;
4、物质与精神的双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
5、物质以自足,精神以富足。
参考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物质离不开精神,精神也离不开物质”这一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13.【答案】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保全自己 项羽骄傲自负拙于应变 刘邦则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解析】语段是将刘邦和项羽作对比,突出两人的性格特点,表明两人成败的原因。补写句子可以结合对比的手法填写,填写注意字数不超过15字。第一处的前一句是项羽在优势下的性格特征,根据对比,可以填写刘邦在劣势下的性格特征,所以第一处填写: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保全自己。第二处根据刘邦善于纳谏随机应变的内容填写,运用对比手法填写项羽,所以第二处可以填写:项羽骄傲自负拙于应变。第三处写项羽用人,可以根据对比手法写刘邦用人,所以第三处填写:刘邦则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故答案为:
(1)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保全自己;(2)项羽骄傲自负拙于应变;(3)刘邦则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本题考查补充句子,补充句子需要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补充句子需要了解句子的大意,需要结合语境填写句子。
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第2页,共11页
第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