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虽有嘉肴
一、作品介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本文节选自《礼记 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初读:正确(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再读:流利(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三读:熟读成诵
二、朗读指导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学相长也。
《兑命》曰:
“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yáo
fú
zhǐ
qiǎng
zhǎng
yuè
xiào
初读课文:读对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一)检查预习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 /
/
/ / /
/ /
/ / /
再读课文:读出语气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蓝色字参看书本注释,红色字参考已有积累。
(二)整体把握
小组合作: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肉食
弗:不
善:好处
是故:因此、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故:所以
相长:互相促进
其:(1)不知其旨:代词,它
(2)其此之谓乎:语气词:表推测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吧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
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
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
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
能勉励自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4)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5)《尚书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译 文
1.本文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用原文四个字回答)
2.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看法。)
1.本文论述了“教学相长”(即教和学
是相互促进的)的道理。
(三)合作探究
启示:(示例)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
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3.实践出真知。
3.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论述过程)
先从 (填角度),以“ ”与“ ”做 (填方法),由“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 ”的道理;然后再对举“ ”与“ ”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再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 ”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来 。
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说理深刻。
反面
嘉肴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学
教
教学相长
加强印证观点
至道
类比
检测: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初读:正确(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再读:流利(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三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大道之行也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本文节选自《礼记 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译文: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jǔ
guān
fèn
wù
二、朗读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蓝色字参看书本注释,红色字参考已有积累。
三 疏通文意
行:施行
故、是故:因此、所以
独:单单、只
皆:都
养:供养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拨推举德才兼备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长大,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年幼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厌恶财务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会据为己有;也厌恶在劳动中不愿尽力的行为,但自己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也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大同”社会。
四、研读课文
1.《大道之行也》中的“大道”和“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儒家提出的理想社会。
2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3 .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什么
天下为公
四、研读课文
4 .“大同”社会有什么特征 用自己的话概括。
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具体阐述: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
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有分,女有归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能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并快乐着。为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而努力。
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1、在当时看来:
2、在现在来说:
3、能否实现?
上古 春秋 东晋 民国 现代
五帝之世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大同社会
世外桃源
天下为公
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时间轴你发现了什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新的历史翻开了篇章,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书写各自的华章。但他们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始终一脉相承,这种追求生生不息地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
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民族、民生、民权
天下为公
——孙中山
马克思
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形式。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