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6.散文诗两篇
●从容说课
《记忆》是当代散文诗,它从“记忆”这一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本文表达了强烈而深沉含蓄的爱憎情感。就深沉含蓄来说,如前面提问“记忆,是什么”,后面却着力挖掘其中的社会政治、道德的内容,文章言此,而作者寓意于彼。再者,文章既有丰富的感情,又有深刻的道理。就后者而言,通篇充满了富有哲理的语言,如:“忘恩是负义之母”“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记忆嘛,是灰烬……其实呢,即便是灰烬,不也尽可以化人泥土,去催发新芽吗”。情感使哲理具有艺术魅力,哲理又使情感变得深刻,哲理化的情感和情感化的哲理相得益彰。另外,如话家常般的亲切语气,善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也都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门槛》是外国散文诗。它通过描写“一个俄罗斯的姑娘”执著地要跨进“高高的门槛”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表达了作者对女革命家的无比崇敬。“门槛”,可以理解为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的象征,也有人理解为“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散文诗具有诗一样优美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具有热烈或深沉的感情,适合于诵读。鉴赏《记忆》,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既要体会强烈而深沉的感情,又要领会深刻的哲理;既要捕捉鲜明的意象,又要品味诗化的语言。鉴赏《门槛》,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在没有必要的提示的情况下,理解本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在诵读之前,就将理解本文的“线索”即文章的时代背景、写作因缘给学生提示。然后,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认真捉摸俄罗斯女郎、门槛等形象隐含的意义,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
2.理解《记忆》中“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
3.了解《门槛》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把握《记忆》回环婉曲、层层深入的写作特色及《门槛》的象征手法。
2.体会两篇散文诗中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隽永的富有哲理的语言,赏析两篇文章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逐步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记忆》一文,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做生活的仁者、智者、强者。
2.学习《门槛》一文,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要对理想执著追求,对信念坚定不移。
●教学重点
1.体会《记忆》的思想感情,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捕捉鲜明的意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2.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捕捉《门槛》一文的多种象征义,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和作品的含蓄美。
●教学难点
1.理解“记忆”所蕴含的真谛,把握文章回环婉曲的结构特点。
2.理解“门槛”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散文诗具有诗一样优美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具有热烈或深沉的感情,适合于诵读。不朗读,不足以体会其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其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其风格之新,手法之巧。只要读好,很容易受到感染和教育,不必过多讲解,学生自会明白,这应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一个课时完成两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只有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予的前提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再辅之以教师的适当点拨,才能顺利完成。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散文诗,这种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的文学体裁,既具有散文的形式美,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记忆》和《门槛》是中国和外国散文诗的精品,让我们一起品读,来领略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板书文题)
二、文体介绍
散文诗: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散文形式写成的诗。内容多是抒情的,篇幅短小,有诗的意境、韵味和节奏感,一般不分行、不押韵。
三、鉴赏《记忆》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韩少华谈《记忆》的创作:
八十年代初,青年人,甚至包括相当一部分中年人,在动乱之后,连痛定思痛的阶段也过去了,反思到了一个比较深的层次。所思的,最大的是民族的发展,还有人生的价值,自我的归宿。其中有一条就是: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永恒的课题,文学上不朽的主题,总想写出对这种永恒与不朽的感受,总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看到老同学——作家丛维熙中篇小说《燃烧的记忆》,从题到文,都给我一种触发,于是就构思了这篇东西。
从写法上说,我追求一种既是自由的,又是高密度的这么一种内涵和结构,想在一两千字内,寻求一种美……表现出人的思考的错综,不是取直线型的,而是取曲线型的。
(摘自《哲理的诗——读韩少华散文诗〈记忆〉札记》)
2.播放配乐配像的朗读材料,充分酿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3.选4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4.具体鉴赏课文
教师设计讨论题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深入鉴赏课文。
多媒体逐题显示
(1)在《记忆》中,“记忆”所蕴含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作者“曲线型”的内涵和结构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记忆”所蕴含的真谛就是人生的真谛、人生的价值选择:有远大的理想,有宽阔的胸怀,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壮丽辉煌的人格境界,求真、求善、求美,做一个大写的“人”。
文章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才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出评价。领起与转折之处有明确的标志:“记忆,是什么?”——“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全文“先言他物”,几经回旋,才“引起所咏之辞”,回环婉曲,层层深入,意趣盎然。
(2)文章从“真的,关于记忆,究竟应怎样描述?”到“……又可以使另一个人的灵魂贬值到零以下”这一部分,请按下面的格式对这四段的内容进行阐发。
教师示范分析:记忆嘛,没有重量,(总记得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不忘记生活的美好和成功)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明确:学生只要能合情合理地回答出“什么样的记忆”可以让人“如何如何”即可,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解说:这是一道开放型练习题,旨在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确“记忆”的价值选择)
(3)文中两个传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后面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两个传说,表明了记忆是永恒的,作孽者人不毁之自毁之,行善者虽殒其身却人记之。表达了作者对庸人、叛徒、蠢货、懦夫的憎恶和对智者、勇士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4)作者假设“我”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这一问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笔谈”变得和蔼可亲。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使文章呈现出既亲切又典雅的气象。
(5)读完文章,请谈谈你对“记忆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
明确:文章从记忆的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折的客观尺度。
5.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的句子,体味这样写的好处。
(解说: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酌情指导。指导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先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整体感知文意;再揣摩重要句段,理解其深层含义;最后鉴赏其艺术手法,品味独特的美感,真正体现“美文需要美教”的思想)
四、鉴赏《门槛》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著名作家。《门槛》是他晚年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当时屠格涅夫与俄国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年1月又发生了女革命家行刺彼得堡总督的事件,使他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女英雄敬仰不已。于是,集她们于“俄罗斯的姑娘”于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
3.具体鉴赏
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文中为我们呈现的是怎样一个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对表现女主人公形象又有什么作用?
(2)品味文中语言描写的句子,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作出评价,女主人公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对她寄予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揣摩相关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一个人投身于革命后,会遭到“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
②为什么说“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死去——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敬地怀念的是谁……”?
③如何理解问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吗?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的年轻的生命?”
④文章最后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派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可随机给予指导。
明确:(1)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大楼、窄门、高高的门槛,门里一片阴森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一幅厚帘子掩盖了所有的凶险。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严酷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革命形势。“大楼”象征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门槛”象征参加革命和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也可象征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这阴森恐怖、冷峻严酷的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成为人物形象凸观的底色。
(2)文中的语言描写有三类:一类是问话,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另一类是答语,简短、坚决、果敢、有力,直接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品质;最后一类是评语,“疯子”“圣人”截然相反,表现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
在逆造女主人公形象时,作者寄托了对女主人公由衷的赞美和颂扬之情。
(3)品味语句,探究情理
①联系鲁迅先生的《药》来理解,这正反映了革命者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力量、缺乏进步的指导思想的弊端和当时人民群众的愚味麻木。
②牺牲而无名,这是最朴实、最高贵、最伟大的牺牲,展示了革命者崇高无私的精神境界。
③“会”愿意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会”。这是一个假设性提问,一方面有革命半途而废的落荒者存在,另一方面,门内的声音要求她再次从内心里检验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④那个远远躲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的人,是当时社会中一批庸人和市侩的代表。赞扬“她”为“圣人”的人,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革命的拥护者和同情者。
4.难点突破
关于象征,师生共同回忆以前所学篇目,进一步理解这种手法。
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歌《死水》,其中“死水”象征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凋敝的黑暗社会;另外,以前接触过的《海燕》象征了一种“身处困境,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所谓象征,即借助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想象和联想,使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
如果不看本文的写作背景,“门槛”可以象征两种选择的分界线,人们心灵中矛盾的标尺,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是放弃,都需要人们做出选择,跨过一道“槛”,而姑娘的可贵之处也就可以宽泛地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信念的坚定不移。
教师引申:同学们,面对青春的门槛,迈过去,义无反顾!敢于用你那还不太坚实的肩膀,去承受社会生活的压力;敢于用你那还不太成熟的思想,去思考社会的方方面面;敢于用你那不太结实的身体,去搏击生活的风浪。
五、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话题:
1.“记忆,是什么?”“关于记忆,究竟该怎样描述?”“记忆究竟是什么?”作者在探究这一系列问题时,是重在回答记忆的生理本质是什么?还是重在表现记忆的社会本质是什么?
借鉴思路:作者在探究这一系列问题时,并非以生理学家的口吻来表现记忆的生理本质,而是以文学家的笔墨来表现记忆的社会本质。从描述有关记忆的种种现象,到比喻性地阐释记忆是什么,再到列举两个典型事例,最后描述各种人对待记忆的态度,这些都是在一步一步地挖掘记忆的社会本质。
2.比较《记忆》与《门槛》在语言、取材、表现手法、意境上的异同。(提示:学生可写成一篇比较鉴赏文)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诗,我们已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认识: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篇幅短小,用内在的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希望同学们课下选读一些散文诗,深化对散文诗这种文体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1.以“路途”为话题,借鉴《记忆》的曲线型结构,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色,写一首散文诗。
2.仿写以下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参考答案: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丝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会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步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母亲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当你干渴病痛时,只消一滴,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漫延。
母亲是荒寂中的一条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生辉,闻一下沁人心脾,心灵得到恬适不会孤独。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的散文《暴风雨》。完成文后习题。
①闷热的夜,令人窒息,我辗转不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惊恐。
②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③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④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⑤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⑥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⑦从窗外躲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擦拭得更加明亮。
⑧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⑨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⑩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绚丽华关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1.本文所写的时间是从_______到_______,季节是________。
2.第⑥段中,“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实指________。
3.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描写了早晨的美景,其中写听觉的句子如__________;写嗅觉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为“暴风雨”,却又花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写“更加绚丽的早晨”,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昨夜 今晨 春季
2.暴雨变成小雨(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比喻句要准确理解、分析它的本体。根据第④段可知“铿锵的乐曲”和“节奏单一的旋律”均指“雨声”)
3.鸟儿唱着欢乐的歌 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4.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把握。散文中作者的观点常以议论的形式出现,体现在本文中有两句话,第?段议论是对大雨的作用的评价,而第?段议论则是点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