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期中专题一:世界古代史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期中专题一:世界古代史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0 09:13: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专题一:世界古代史
(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二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5题,共70分)
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
①文字的出现 ②国王的产生
③城市的兴起 ④法律的制定。
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盂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中主要强调的文字和城市,据此可知,人类走向文明的显著特征主要有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或国家的产生.
有人说,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角色的转变,人类从( )
A.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B.食物的生产者转变为食物的采集者
C.工具的使用者转变为工具的生产者 D.工具的生产者转变为工具的使用者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之前,人类食物来源主要来自采集和狩猎,产生之后则通过种植作物和养饲养牲畜获得,故A正确;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之前,人类食物来源主要来自采集和狩猎,产生之后则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获得,排除B项;原始农业指种植作物,畜牧业指饲养牲畜,与工具使用和生产无关,排除C项;原始农业指种植作物,畜牧业指饲养牲畜,与工具使用和生产无关,排除D项。
以下有关人类文明产生的重大阶段性事件,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社会分工出现②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③阶级和国家产生④私有制产生
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答案】B
【解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故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的文字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甲骨文”、“腓尼基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的文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选项D符号题意;而选项A“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选项B“腓尼基文字”,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创造的22个拼音字母;选项C“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下列有关世界古代文明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有( )
①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②古巴比伦文明——种姓制度
③古印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④古希腊文明——雅典民主
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区域与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雅典伯利克里改革,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古代埃及使用象形文字,埃及的金字塔,古代巴比伦王国的 《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人为地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由此佛教诞生。因而②古巴比伦文明——种姓制度、③古印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搭配错误。因而①④正确。综合分析,B符合题意。故选B。
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由此判断这是与《汉谟拉比法典》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
《全球通史》中提及:“中东、印度、中国和埃及这四块地区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书中强调产生伟大文明的共同因素是( )
A.海洋条件 B.政治条件
C.地理条件 D.经济条件
【答案】C
【解析】题干所述的四个地区之所以孕育出伟大的文明,是由于地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地带,优越的地理条件适合人类生存,故C正确。A项海洋条件是地理条件之一,故排除A。BD.两项所述题干均无体现涉,故排除BD。故选C。
古代世界很多国家通过对外侵略扩张,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促使古代帝国对外扩张的根源是( )
A.农耕文明的优势 B.游牧文明的特性
C.社会分工的发展 D.政治管理的进步
【答案】A
【解析】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古代世界的帝国基本上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故A正确。B.没有证据显示游牧民族就必然具有对外扩张的特性,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社会分工的发展是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此项不是根源性因素,故排除C。D.此项为政治因素,并不是根源,故排除D。故选A。
公元前6世纪,某一人种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该人种是( )
赫梯人 B.希腊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经过一系列征服战争,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因此题干中的“某一人种”是波斯人,故C项正确。
从希腊半岛兴起,征服了波斯帝国,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庞大帝国的是( )。
斯巴达 B.雅典
C.马其顿 D.阿拉伯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希腊半岛兴起,征服了波斯帝国……跨欧亚非三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马其顿帝国的特点,故选C项。
“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指(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亚述帝国 D.波斯帝国
【答案】B
【解析】地中海已经成了帝国的内湖,只有罗马帝国,故选择B。
腓尼基字母文字在东方演化为_________,由此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横线上应填入的是( )
希腊字母 B.拉丁字母
C.阿拉马字母 D.英文字母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腓尼基字母文字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这反映了世界文明( )
冲突不断 B.新旧碰撞
C.相互征伐 D.和平交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反映了世界文明的和平交融,故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征伐和新旧文明的碰撞,故A、B、C三项排除。
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庄园内所有的土地归封建主所有,各种人同住一个庄园之内,农民或农奴受劳役地租的剥削,同时供应领主居住的房屋、各种生活必需品、生产用的各种工具等。这说明( )
A.庄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庄园是中世纪发达的经济实体
C.庄园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D.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庄园作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其产品以及生产用具基本上是农民或者农奴提供,这说明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D项正确;庄园是建立在对农民或者农奴剥削的基础之上,并不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排除A项;庄园经济并不发达,排除B项;题干主要说明的是庄园的运行机制,而且庄园内部经济自给自足,发展程度有限,并不能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材料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 )
A.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与农奴制度
C.城市自治制度 D.教会等级制度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君封臣制度”誓词,封臣效忠封君,封君负责保护封臣,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庄园和农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城市自治内容,而是强调封臣“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教会等级制度”,排除D项。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下列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城市自治权利发展充分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D.封建专制王权逐渐弱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呈现自治的趋势,而同时期中国的城市则在封建政府的牢牢控制之下,A项符合题意;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是在17世纪以后,排除B项;材料与思想领域变动无关,排除C项;中世纪西欧国家的专制王权呈现加强趋势,排除D项。
12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市政官”。1200年前后的几年中,马赛等地一度建立起意大利式的小型城市“共和国”。这些新事物动摇了旧的封建结构,奠定了新的制度形式——市政体制。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欧城市的哪一现象( )
A.城市自治 B.殖民扩张
C.君权神授 D.民主共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市政官”“小型城市‘共和国’”“市政体制”“这些事物动摇了旧的封建结构”,可知反映的现象与城市自治有密切关系,故A项正确。
1214年,法国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布汶战役中以少胜多。整个13世纪,这一事件在法兰西的历史和记忆中不断被重塑,尤其是战役领导者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的形象不断被神化。布汶战役演化为传奇体现了( )
A.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欧洲政治格局变化
C.法兰西历史真实性存疑 D.民族国家初露端倪
【答案】D
【解析】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到宗教改革时期,具有共同历史、语言、文化和利益的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法国国王的胜利战争不断被渲染强化甚至神化,体现了此时期王权与教权斗争、民族国家开始出现的现象,D项正确。
528年,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命人将以往历届皇帝所颁布的法令删除矛盾和不合时宜的地方,按时间顺序汇编成册,名为《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又陆续编订了3部法典,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这说明( )
①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的文化 ②东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建设
③罗马法在不断被完善 ④查士丁尼否认过去的罗马法律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命令法学家将包括罗马帝国在内的历届皇帝颁布的法令,对其中相互矛盾及不合时宜的内容加以删减,汇编成了《查士丁尼法典》,后又陆续编订了3部法典,统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时期的法制建设表明了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的文化,帝国重视法律的建设,故①②正确;《民法大全》的问世,标志着罗马法得以体系化、法典化,故③正确;《民法大全》是对以往罗马法律的继承与发展,故④错误。据上分析,排除BCD,A正确。
“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在11个世纪中始终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材料主要是( )
A.探讨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 B.肯定拜占庭文化的深远影响
C.赞美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 D.惋惜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答案】B
【解析】阅读材料结合题意分析,材料肯定来了拜占庭文化的深远影响,故选B。
小凌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指的是( )
古代阿拉伯 B.古代埃及
C.古代罗马 D.古代希腊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利用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民族后,其后人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他们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传入西方。故A符合题意;BCD.综上,这三项均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BCD。
阿拉伯帝国时期,哈里发不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他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这反映阿拉伯帝国实行( )
A.封建专制统治 B.奴隶主贵族统治
C.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D.资产阶级统治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这反映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故选C项。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故排除。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②《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③把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加以改造传到欧洲
④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⑤中国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D
【解析】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的,①③⑤符合题意,故D正确;ABC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记述马可·波罗东方经历和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佛教没有向西传入欧洲,②④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
A.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仍然对不同教派的重要人物委以重任,说明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与帝国统治模式创新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文化、族群交融无关,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向佛教僧团捐赠大量财产和土地,在各地兴建佛教建筑,但他并不强迫其他人信奉佛教。据此推知,阿育王( )
A.推动佛教的发展 B.确立佛教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C.推动佛教向海外传播 D.传播佛教以实现古代印度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育王信仰并捐助佛教,但不强迫其他人信仰佛教,这可以推断出阿育王资助佛教,推动佛教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将佛教确立为主要宗教,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佛教的外传,排除C项;材料与印度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指的是(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可知,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化改新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制度,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大多数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日本的遣唐使回国后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带到了日本,唐朝先进的制度推动了日本的政治改革,日本大化改新的许多政治制度以唐朝为蓝本。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②④符合题意。
《高丽史》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用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据此可知,高丽( )
A.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 B.仿照唐代糊名制以防止舞弊
C.选官制度是模仿中国的产物 D.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高丽王朝在三国以前,没有科举制,后来学习唐朝,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结合所学可知,高丽王朝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材料中学习唐朝的科举选官制度就是模仿中国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排除A项;中国宋代实行糊名制,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说明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排除D项。故选C项。
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在朝鲜成为了主流文化 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朝鲜制度受到中国官僚制度的影响 D.殿试成为朝鲜选官制度的最高规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诞生于中国,朝鲜实行的科举制是对中国的效仿,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在朝鲜王国的地位,A项排除;“完全一样”说法错误,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殿试,D项排除。故选C项。
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文明符号。下列农作物中,原产地位于非洲的是( )
①甜高粱 ②棉花 ③西瓜 ④茶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茶叶原产中国。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故选A,排除包含有④的BCD。
地处今埃塞俄比亚地区,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文明是( )
A.古代埃及文明 B.阿克苏姆文明
C.大津巴布韦文明 D.摩加迪沙文明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故选B,排除A;大津巴布韦文明兴起于今津巴布韦境内,摩加迪沙文明兴起于今索马里境内,排除CD。
阿克苏姆时期,最早使用萨巴文;约从公元2世纪起,使用盖埃兹文。受印度文的影响,并从希腊文引进数字体系和一些主要符号后,经过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姆哈拉文。这套文字在5世纪末经叙利亚传入亚美尼亚,开始影响外高加索的文字。由此可知( )
A.埃塞俄比亚文字发明和使用时间长 B.阿姆哈拉文为欧洲广泛使用的民族文字
C.阿姆哈拉文是各种文字融合的产物 D.阿克苏姆文字吸收外来文字且影响较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受印度文的影响,并从希腊文引进数字体系和一些主要符号后,经过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姆哈拉文。”可知,阿克苏姆文字的形成融合外来文字印度文、希腊文,D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据材料“这套文字在5世纪末经叙利亚传入亚美尼亚,开始影响外高加索的文字”可知,阿姆哈拉文只在欧洲部分地区传播,B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
“印第安人培植了100多种植物,即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下列植物属于印第安人培植出来有( )
①玉米 ②水稻 ③马铃薯
④向日葵 ⑤小麦 ⑥西红柿 ⑦花生
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
【答案】D
【解析】印第安人培植的植物有马铃薯、玉米、番茄、向日葵和花生等,①③④⑥⑦符合题意,D正确;水稻与小麦不是由印第安人培植的,②⑤错误,排除ABC。
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给玛雅文明造成的后果是( )
A.经济衰退 B.文化浩劫
C.国家分裂 D.民族灭亡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征服美洲后对玛雅文化的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经济衰退、国家分裂、无关,A、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玛雅文明的后果,而不是民族,D不是材料主旨。
“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如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和烟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对人类贡献最大。”“他们”是指( )
A.玛雅人 B.阿兹特克人
C.印加人 D.雅利安人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原产作物有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和烟草等。玛雅人是最早种植玉米的民族。因此选A。
与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相比,印加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建立了大量用于祭祀的金字塔 B.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C.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帝国 D.马丘比丘展现如此高超的建筑艺术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文明处于强盛时期,建成印加帝国,帝国建立比较完善的帝制。这是与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相比,印加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故C正确;根据所学,建立了大量用于祭祀的金字塔是阿兹特克文明特点,故A错误;根据所学,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是阿兹特克文明特点,故B错误;根据所学,马丘比丘是印加文明的遗址。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都有自己的文明遗址,不是能体现最突出特点,故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大题,满分30分)
36. (16分)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请根据要求完成试题。
【史料实证一】
角度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史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公民,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
史料二 元老院由300名贵族组成。元老或是贵族显要,或是退职高官。元老院拥有军事领导权、外交权、财政权和宗教监督权,实际上是国家最高的行政和监督机构。执政官有两人,是共和国的首脑和军事统帅,由选举产生,权力均等,任期一年。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实质是什么?(6分)
【答案】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共和制。实质:都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雅典盛行民主政治,罗马实行的是共和制。民主政治时期雅典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重要机构,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决策机构。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机构是元老院,最高官职是执政官,罗马共和国政权掌握在奴隶主手中。所以他们的实质都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
【史料实证二】
史料一 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宫”。
史料二 阿拉伯帝国统治区域曾是世界文明的摇篮,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阿拉伯人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令世人瞩目。
(2)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古代阿拉伯人能够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的原因。(4分)
【答案】统治者重视知识、重视教育;地理位置重要,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阿拉伯人的勤劳和勤奋等。
【解析】依据史料一: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宫”及材料二“阿拉伯帝国统治区域曾是世界文明的摇篮,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阿拉伯人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令世人瞩目”分析概括可知,古代阿拉伯人能够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的原因有:统治者重视知识、重视教育;地理位置重要,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阿拉伯人的勤劳和勤奋等。
37.(22分)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律信仰是人类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而人类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据此可见,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这个法典来为其挽救奴隶制的统治服务。
(1)材料一中的石柱铭刻着一部古老的法律文献,它维护哪一个阶级的利益?(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4分)
【答案】
(1)《汉谟拉比法典》;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律文献指的是《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维护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根据材料“《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可知《查士丁尼法典》制定的目的是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
38. (12分)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 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20万居民。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宇塔,和伴随它们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玛雅语:Tetun),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材料二 许多人认为古典时期(公元前 200 年~公元900年)玛雅艺术在古代美洲文明中是最成熟和美丽的。帕伦克的雕刻和浮雕以及科盘(Copan)的塑像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展现了古典玛雅人的优雅和准确的观察力。现代人只能从葬礼中的陶器来了解古典玛雅的进阶绘画;另外在波南帕克的一栋建筑意外保存了古代壁画。他们发明的一种蓝色颜料玛雅蓝,由于它的独特化学性质而使壁画得以保存数千年。
--摘编自《维基百科》
材料三我们认为,在它的圆形浮雕石碑之中。树立石碑的人把自己的档案清楚地写在了上面。通过研究石碑,我们有朝一日可以与业已消失的民族会晤,揭开那笼罩城市的奥秘。
--1841年斯蒂芬斯对玛雅文明遗存考查时说的话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4分)
(2)结合材料二推测这些雕刻、浮雕、塑像以及壁画对我们今天研究玛雅文化具有哪些积极作用。(4分)
(3)材料三中斯蒂芬斯所说的“与业已消失的民族会晤”可能实现吗?说明你的理山。(4分)
【答案】
(l)成就: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
(2)作用: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物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找到研究玛雅文化的基本立足点,来探寻历史的奥秘。
(3)有可能。理由:通过对碑文的识别,以及其他领域的探寻结果,直接或者间接得到。
【解析】
(1)本题考查玛雅文明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雕刻、浮雕、塑像以及壁画的历史价值。依据材料“另外在波南帕克的一栋建筑意外保存了古代壁画。他们发明的一种蓝色颜料玛雅蓝,由于它的独特化学性质而使壁画得以保存数千年”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研究历史的相关方法。依据材料“树立石碑的人把自己的档案清楚地写在了上面”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总体难度适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专题一:世界古代史
(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二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5题,共70分)
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
①文字的出现 ②国王的产生
③城市的兴起 ④法律的制定。
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有人说,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角色的转变,人类从( )
A.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B.食物的生产者转变为食物的采集者
C.工具的使用者转变为工具的生产者 D.工具的生产者转变为工具的使用者
以下有关人类文明产生的重大阶段性事件,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社会分工出现 ②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③阶级和国家产生 ④私有制产生
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的文字是( )
A. B.
C. D.
下列有关世界古代文明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有( )
①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②古巴比伦文明——种姓制度
③古印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④古希腊文明——雅典民主
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全球通史》中提及:“中东、印度、中国和埃及这四块地区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书中强调产生伟大文明的共同因素是( )
A.海洋条件 B.政治条件
C.地理条件 D.经济条件
古代世界很多国家通过对外侵略扩张,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促使古代帝国对外扩张的根源是( )
A.农耕文明的优势 B.游牧文明的特性
C.社会分工的发展 D.政治管理的进步
公元前6世纪,某一人种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该人种是( )
赫梯人 B.希腊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从希腊半岛兴起,征服了波斯帝国,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庞大帝国的是( )。
斯巴达 B.雅典
C.马其顿 D.阿拉伯
“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指(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亚述帝国 D.波斯帝国
腓尼基字母文字在东方演化为_________,由此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横线上应填入的是( )
希腊字母 B.拉丁字母
C.阿拉马字母 D.英文字母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这反映了世界文明( )
冲突不断 B.新旧碰撞
C.相互征伐 D.和平交融
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庄园内所有的土地归封建主所有,各种人同住一个庄园之内,农民或农奴受劳役地租的剥削,同时供应领主居住的房屋、各种生活必需品、生产用的各种工具等。这说明( )
A.庄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庄园是中世纪发达的经济实体
C.庄园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D.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材料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 )
A.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与农奴制度
C.城市自治制度 D.教会等级制度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下列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城市自治权利发展充分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D.封建专制王权逐渐弱化
12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市政官”。1200年前后的几年中,马赛等地一度建立起意大利式的小型城市“共和国”。这些新事物动摇了旧的封建结构,奠定了新的制度形式——市政体制。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欧城市的哪一现象( )
A.城市自治 B.殖民扩张
C.君权神授 D.民主共和
1214年,法国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布汶战役中以少胜多。整个13世纪,这一事件在法兰西的历史和记忆中不断被重塑,尤其是战役领导者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的形象不断被神化。布汶战役演化为传奇体现了( )
A.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欧洲政治格局变化
C.法兰西历史真实性存疑 D.民族国家初露端倪
528年,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命人将以往历届皇帝所颁布的法令删除矛盾和不合时宜的地方,按时间顺序汇编成册,名为《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又陆续编订了3部法典,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这说明( )
①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的文化 ②东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建设
③罗马法在不断被完善 ④查士丁尼否认过去的罗马法律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在11个世纪中始终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材料主要是( )
A.探讨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 B.肯定拜占庭文化的深远影响
C.赞美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 D.惋惜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小凌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指的是( )
古代阿拉伯 B.古代埃及
C.古代罗马 D.古代希腊
阿拉伯帝国时期,哈里发不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他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这反映阿拉伯帝国实行( )
A.封建专制统治 B.奴隶主贵族统治
C.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D.资产阶级统治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②《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③把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加以改造传到欧洲
④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⑤中国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
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
A.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向佛教僧团捐赠大量财产和土地,在各地兴建佛教建筑,但他并不强迫其他人信奉佛教。据此推知,阿育王( )
A.推动佛教的发展 B.确立佛教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C.推动佛教向海外传播 D.传播佛教以实现古代印度的统一
《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指的是(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高丽史》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用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据此可知,高丽( )
A.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 B.仿照唐代糊名制以防止舞弊
C.选官制度是模仿中国的产物 D.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
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在朝鲜成为了主流文化 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朝鲜制度受到中国官僚制度的影响 D.殿试成为朝鲜选官制度的最高规制
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文明符号。下列农作物中,原产地位于非洲的是( )
①甜高粱 ②棉花 ③西瓜 ④茶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地处今埃塞俄比亚地区,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文明是( )
A.古代埃及文明 B.阿克苏姆文明
C.大津巴布韦文明 D.摩加迪沙文明
阿克苏姆时期,最早使用萨巴文;约从公元2世纪起,使用盖埃兹文。受印度文的影响,并从希腊文引进数字体系和一些主要符号后,经过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姆哈拉文。这套文字在5世纪末经叙利亚传入亚美尼亚,开始影响外高加索的文字。由此可知( )
A.埃塞俄比亚文字发明和使用时间长 B.阿姆哈拉文为欧洲广泛使用的民族文字
C.阿姆哈拉文是各种文字融合的产物 D.阿克苏姆文字吸收外来文字且影响较大
“印第安人培植了100多种植物,即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下列植物属于印第安人培植出来有( )
①玉米 ②水稻 ③马铃薯
④向日葵 ⑤小麦 ⑥西红柿 ⑦花生
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
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给玛雅文明造成的后果是( )
A.经济衰退 B.文化浩劫
C.国家分裂 D.民族灭亡
“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如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和烟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对人类贡献最大。”“他们”是指( )
A.玛雅人 B.阿兹特克人
C.印加人 D.雅利安人
与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相比,印加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建立了大量用于祭祀的金字塔 B.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C.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帝国 D.马丘比丘展现如此高超的建筑艺术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大题,满分30分)
36. (10分)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请根据要求完成试题。
【史料实证一】
角度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史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公民,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
史料二 元老院由300名贵族组成。元老或是贵族显要,或是退职高官。元老院拥有军事领导权、外交权、财政权和宗教监督权,实际上是国家最高的行政和监督机构。执政官有两人,是共和国的首脑和军事统帅,由选举产生,权力均等,任期一年。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实质是什么?(6分)
【史料实证二】
史料一 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宫”。
史料二 阿拉伯帝国统治区域曾是世界文明的摇篮,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阿拉伯人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令世人瞩目。
(2)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古代阿拉伯人能够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的原因。(4分)
37.(8分)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律信仰是人类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而人类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据此可见,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这个法典来为其挽救奴隶制的统治服务。
材料一中的石柱铭刻着一部古老的法律文献,它维护哪一个阶级的利益?(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4分)
(12分)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 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20万居民。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宇塔,和伴随它们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玛雅语:Tetun),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材料二 许多人认为古典时期(公元前 200 年~公元900年)玛雅艺术在古代美洲文明中是最成熟和美丽的。帕伦克的雕刻和浮雕以及科盘(Copan)的塑像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展现了古典玛雅人的优雅和准确的观察力。现代人只能从葬礼中的陶器来了解古典玛雅的进阶绘画;另外在波南帕克的一栋建筑意外保存了古代壁画。他们发明的一种蓝色颜料玛雅蓝,由于它的独特化学性质而使壁画得以保存数千年。
--摘编自《维基百科》
材料三我们认为,在它的圆形浮雕石碑之中。树立石碑的人把自己的档案清楚地写在了上面。通过研究石碑,我们有朝一日可以与业已消失的民族会晤,揭开那笼罩城市的奥秘。
--1841年斯蒂芬斯对玛雅文明遗存考查时说的话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4分)
结合材料二推测这些雕刻、浮雕、塑像以及壁画对我们今天研究玛雅文化具有哪些积极作用。(4分)
材料三中斯蒂芬斯所说的“与业已消失的民族会晤”可能实现吗?说明你的理山。(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