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件(共52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件(共52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0 07:5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小刘、小陈、小蔡、三个人,
哪两个人更容易聊到一起
人最基本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分类
小刘:年轻人
小陈:年轻人
小蔡:老年人
伊斯兰教徒
伊斯兰教徒
无神论者
美国人
中国人
中国人
毒贩
警察
警察
马来西亚刘关张赵祠堂
黑社会社团祭拜关羽
文化重构,增强内部凝聚力!
忠义
构建共同的文化认同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教学重难点:
①包括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美洲独立战争,对美洲文化多元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②拿破仑战争对整个欧洲大陆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
③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对被侵略地区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多元融合与重构
1607—1733年
英国在北美建立的13块殖民地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移民,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的土地上,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白人
英格兰人;犹太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
黑人
印第安人
美国:多族裔组成
1744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医生骑马从马里兰出发,一路行至缅因再折返,行程1624英里,对中北部社会有比较系统的观察,他在旅行记的结尾处谈到了北美居民的共同特征:
在我经过各个殖民地时,我发现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习俗和性格方面很少差别,只在特许状、肤色、空气和政府方面,我看到了一些不同……至于教养和人文方面,他们也十分相似,只是大城镇的居民更开放一些,波士顿尤其如此。
——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异:特许状、肤色、空气、政府;
同:习俗、性格、教养、人文。
依据材料思考:独立战争前,北美不同殖民地的人们在文化上的异同。
随着北美人口不断增多,殖民地居民逐渐在母国方式和身边世界之间找到了某种中和的路线,并在族裔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中,衍生出具有北美本土特色的社会文化方式。这样一个日渐成熟的社会,自然愈益难以忍受来自遥远的宗主国的干预和控制。
靠什么来维系一个多族裔群体的凝聚力?
宗教?
血缘?
祖先崇拜?
法律?
构建一个新的文化认同!
随着北美人口不断增多,殖民地居民逐渐在母国方式和身边世界之间找到了某种中和的路线,并在族裔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中,衍生出具有北美本土特色的社会文化方式。这样一个日渐成熟的社会,自然愈益难以忍受来自遥远的宗主国的干预和控制。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由许多民族(或种族)组合而成的民族。北美大陆地沃人稀、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早期移民靠勤奋求实的开拓精神……他们重视个人价值,提倡信仰自由……于是美国白人大肆宣扬“白人优越论”,对印第安人、黑人等有色人种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简论早期移民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影响》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北美当地的文化特点。
崇尚民主和自由、重视工商业、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注重个体和创造精神等;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美利坚民族形成
德意志人
法国人
荷兰人
瑞典人
I am an
American.
英格兰人
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殖民地经济往来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人民的文化思想与风俗习惯逐渐融合,从而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形成了一个新民族─美利坚民族。
北美独立战争
时间:1775年—1783年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
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经济发展
开始标志: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
结束标志: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根本目的: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纲领文件:1776年《独立宣言》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启蒙思想理论指导下的联邦制和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重要符号;
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颁发的日期;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国的象征。
西进运动 屠杀印第安人
种植园中的黑奴
乔治·弗洛伊德 事件
我们视下列各点为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具有造物主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政府才在人们中间得以建立,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来自被其统治的人民的同意;但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对政府原来的目的造成损害时,人民有权来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内容分析:坚定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决心;为美国宪法的制定奠定基础;影响美国政治文化的形成。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标志: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
政治符号:1787年宪法,成立联邦制共和国;确立了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独立宣言》
三权分立
【2020全国Ⅲ】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
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权力制衡原则也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C
二、拉丁美洲文化
—多元融合与重构
美国以南所有美洲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语国家的殖民地,故被称为拉丁美洲。
——《中国百科大辞典》
①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与和葡萄牙语成为主要语言
②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③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葡文化成为主体
④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⑤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⑥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西、葡统治下的拉美文化
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在社会等级制度中,欧洲白人为第一等级;殖民地土生白人为第二等级;第三等级是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名义上是“自由人”但实际上没有一点公民权利,而黑人大多在热带种植园中从事奴隶劳动,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和权利。
①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②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③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巴西基督山
拉丁舞
图腾崇拜
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性
①除海地独立由黑人领导,西属殖民地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②A.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
B.葡属巴西独立后建立了帝国,1889年成立巴西合众国。
海地独立
玻利瓦尔
圣马丁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文化的发展
(1)表现:
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
(2)弊端:
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也促成了战后独裁权力(考迪罗)的形成。
拉美独立后的文化
独立后,拉美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种族隔阂、阶级差别、地理差异及运输通信闭塞,最终导致了拉美政治上的分裂。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出现了地方庇护主或军阀——在西属美洲有“考迪罗”,在巴西有“陆军上校”。他们是一些军事独裁者,把持着地方政权。
“考迪罗”一词在西班牙语里是“首领”的意思,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斗争的时期,那时涌现出一批军事领袖,他们为拉美各国的独立做出了贡献。独立后,他们大权在握,实行专制统治,成为第一代“考迪罗”。此后,一些高级军官和地方首领通过政变或战争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现象在拉美政治生活中普遍出现。 ——《世界文明史》

考迪罗独裁文化
美国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
相同 不同点
英国文化为主
以欧洲文化为主;
受黑奴贸易影响;
美洲文化的破坏;
文化融合;多元性;
种族歧视
政治文化呈现出民主、法治特点;保留了奴隶制
“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取消奴隶制
西/葡文化为主
p67,比较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拿破仑是解放者
or侵略者
(1)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建
七月革命
二月革命
普法战争
拿破仑把法国的版图扩充到历史上最大的程度,1809年底,他占领的别国领土已经相当于法国本国面积的3倍,统治的外国人口达到7500万。
(1)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2)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3)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拿破仑法典》
莱比锡之战
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冲击
时间:1825年12月
原因: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希望改造国家。
经过:“十二月党人”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
影响:起义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1815-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许多军官对他们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较自由的西方社会有着极深的印象。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当他们于18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
“十二月党人”起义
文化重建的表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武装起义
维也纳会议在俄罗斯境内、原属被瓜分前的波兰的20%的领土上,建立了拥有自己军队的“波兰会议王国”。俄国沙皇即波兰国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波兰人颁布《1815年宪法》,规定由两院构成的议会……。这两个议院都无实权。1820年,为了惩罚议会对俄国政策的反对,沙皇亚历山大禁止众议院开会长达5年之久。
……但是在1830年11月,华沙的波兰军事学院发动了起义,反抗俄国。
—约翰·梅丽曼《欧洲现代史》
依据材料概括波兰起义的原因和目的。
受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文化重建的表现:波兰起义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德国农民起义连续发生,资产阶级的不满日益增长。普鲁士政府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和利用农民去同拿破仑作战,以防止国家覆灭,挽救大土地所有制,不得不实行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北方大邦普鲁士在与拿破仑战争中失败,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逼出来的改革
德国普鲁士改革(1807)
19世纪德意志的分裂状况
1848年革命,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装革命,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第一场革命于1848年1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革命浪潮波及到几乎全欧洲,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1848年革命还是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间接导致了德意志统一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
文化重建:1848年革命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德意志
拿破仑战争
波兰
俄国
“十二月党人起义”
起义
改革与统一
拿破仑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因素?
启蒙思想
民法典
反对封建专制
争取民族解放
争取民族统一
民主、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小结:
拿破仑战争
传播
启蒙思想
《拿破仑法典》
俄国
波兰
德意志
反对封建专制
争取民族解放
争取民族统一
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国家政治文化的影响
(2015·上海高考·16)“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做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拿破仑(  )
A.发动雾月政变开启了拿破仑时代
B.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推行《法国民法典》动摇了欧洲封建秩序
D.击退了反法联军的多次进攻
C
德意志要求改革统一的呼声高涨
四、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博弈
1.文化侵略: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于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 最终让后者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1)殖民者角度: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文化输出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五四时期,东西方文化论战。
(一)英国企图使印度基督教化。19世纪上半叶由官方自上而下直接鼓励英国传教士大批进入印度传教。
(二)推行英语教育。
(三)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印度实行的文化、思想、教育领域政策。新方案创立了分级的教育制度。
(四)禁止社会恶俗。
—《世界文明史》
1.英国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把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印度社会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提出了“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普拉西之战
欧洲殖民者对印度的文化侵略
印度文化顽强的保留下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印度泰姬陵
印度教寺庙
马克思在1853年论述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的统治时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①背景: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表现: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苏丹·哈桑清真寺
埃及人的婚礼
欧洲殖民者对埃及的文化侵略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受
中国 挽救国家独立 洋务运动-器物、
戊戌变法-制度、
新文化运动-文化
印度 印度教、伊斯兰教; 种姓制度扮演重要角色 英语、法律、政府体制、
文官制度
埃及 伊斯兰教; 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君主立宪制
【课堂小结】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战争
文化交融完善
文化碰撞交流
认知外来文化
反思本土文化
文化选择重构
(2014·北京高考·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B
【课堂练习】
1.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政治诉求提出的背景是(  )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D
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各州制定的宪法都附上了《权利法案》,其中列举了政府在任何借口下都不得侵犯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出版自由,请愿权利,陪审审判制,人身保护法,禁止建立常备军等。这表明,新生的美国 (  )
A.采取了英国的政治体制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威胁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D.采纳了联邦制的模式
B
3.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 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后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进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C
4.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