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由于合成了一种高效的有机杀虫剂DDT(二氯联苯三氯甲烷),瑞士化学家米勒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度被广泛使用的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为什么DDT被禁止使用?DDT的广泛使用到禁止过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新课导入
课程标准 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等内容。
学习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机制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人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1. 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1)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
(2)人类系统运行产生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超过其调节能力,损害其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各种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活动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系统类型 物质和能量来源 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 生物多样性 系统的稳定状态
自然系统 太阳能 循环流动 丰富 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
人类系统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 单向流动 单一 不具有调节能力,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2.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 请说明理由。
自然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物质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生物多样性也保证了自然系统的弹性,使自然系统能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人类系统的运转完全依赖于自然系统,人类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系统的运转条件和方式。大多数人类生活在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当中,维持人类系统所需的自然资源来自自然环境提供的供给服务,人类系统将无法消纳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由调节服务来降解。当人类索取和排放超出了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能力时,就会干扰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转,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就会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臭氧洞、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
活动
3.分析图1.14,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类系统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改变并对自然循环过程产生影响,人类活动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如果残留在环境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人类损害了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活动
2.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因素
(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资源和废弃物数量增加。
(2)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影响越大;区域差异显著。
(3)技术水平:一方面,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另一方面,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 环境问题的危害
环境问题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关系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
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
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降低
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
降低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1.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1.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例如人类排放的大气,大量细颗粒物等,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形成雾霾天气)
2.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例如,DDT在环境中难降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结膜炎:空气污染烟雾刺激性气体等可引起结膜炎症
哮喘:雾霾天,风力小空气流动慢,可能引发哮喘复发
气管炎:雾霾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者气温突然变化时
雾霾所诱发的疾病
2.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例如:许多贫困地区生态破坏发展经济,容易导致自然环境退化退化的环境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的发展,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琵琶湖附近人口大量增加,工厂大量出现。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琵琶湖出现严重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并在1971年至1972年达到高峰。水质恶化导致琵琶湖丧失了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供给能力,也损害了琵琶湖的水质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芦苇、河边森林的减少也表明琵琶湖支撑服务功能受到危害。
1.结合材料说明琵琶湖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说明琵琶湖污染产生的危害?
案例分析
1972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关政策,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组织全民参与琵琶湖的治理,同时注重对水源地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日本政府对琵琶湖周边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实行了综合整治。当地政府通过修建城市下水道、农村生活排水设施、联合处理净化槽,处理生活污水;通过制定鼓励环保型农业政策,与当地农民协商减少50%的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在重点污染行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可再生和再循环使用的产品和材料,降低工业污染;还采取多种措施,如疏浚河底污泥、在河流入口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对入湖河流直接净化。
3.结合材料说明日本琵琶湖水污染的治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
案例分析
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 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图1.19)。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环境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收入水平低的社会群体很少产生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贫穷会加剧环境恶化;
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不仅愿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而且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拐点岀现。
活动
探究展示
2 .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3. 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唯一与经济水平相关联,也不会自动发生,而是有赖于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政策的严格实施,以及技术进步的支持。
不是
环境问题
课堂小结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退化
全球环境变化
产生机制
影响因素
主要危害
课堂练习
1.图片中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图片③描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B.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气候干旱
D
B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为环境污染
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资源短缺
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
4.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D
B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读材料完成5~6题。
5.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环境污染 ②人口增长过快
③生态破坏 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A
6.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