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2《师说》教学设计(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2《师说》教学设计(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9 21:2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入:课题《师说》
疏通文意
以诵读为抓手,精析课文
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从师)。今之世(唐代),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当时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急切地)而东,如是者数矣。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社会上“门第观念”很深;唐代以官爵的高下区分门第,有“高门”“寒门”之分,韩愈此文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和谩骂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旗帜鲜明,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对抗流俗,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刺痛一些人。
在这种环境下,韩愈作文感情是特别丰富的(韩三多,转折句多疑问句多感叹句多)
学习活动二:因声求气
诵读课文:
将课文中下面两类语句画出来,仔细加以品味,读出语气。
1、阐述正确主张的语句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抵判恶劣时尚的语句(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假设全文只有“立”,明确“破”主要集中在第二段
先学习134段
第一段:
1、划分全段层次
用总提(前两句)分承方式:第三、四句承“解惑”;第五、六、七句承“传道”。
据此可分三小层,即教师的任务、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
2、比较阅读
修改后的句子和原文
人非生而知之者,岂能无惑?(简单的反问句,不如原句用“孰”,有照应下文“古之圣人”的作用,强调无人例外)
其为惑终不解矣。
其闻道固先乎吾。
(不如原句用“也”表示提顿,有惊醒读者的作用)
第三段:
问“术业”内涵是什么?“如是而已”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明确:“术业”包括技术、专长、学问等,内涵较广。“如是而已”是用限制语气表示决断。
2、找出结论句,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在“其贤不及孔子”后面加一个衔接的句子。
(1)“圣人无常师”,是本段立论出发点。这是子贡赞孔子的话,所以下句引孔子师事苌弘等四人来证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作者评论的话,其下省略“而孔子师之,其何故哉”之类的话,所以接着用孔子的话作答——此为前一层。再用“是故”引出作者的结论:“闻道”照应开头;“术业”是新的论点,这是从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孔子师事郯子之徒的事实中推出来的,使作者全文立论更为完善——此为后一层。弄清这个理路,自然容易成诵。
第四段
能不能将最后一段移到开头,再加其文曰三字引出下文?
明确:(“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一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不如卒章显志为好——借李蟠树立榜样)
将134段连起来, 诵读一遍,再将全文诵读一遍,说说感受,缺少了第二段,缺少了什么?
明确:语气上缺少了批判的力度
内容上缺少了对现实的揭露
主旨上缺少了厚重的现实意义
精读第二段,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破”论的。
1、对比,找出三组对比,完成表格
比较诵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不传久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从师而问
其皆出于此乎——皆出于此
自己找找这样的例子(嗟乎 呜呼能不能调换位置)
学习活动三
整理全文思路(破立结合、对比论证)
2、对比论证的特点和要求
(问:韩愈的文章就是只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看的吗?
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1.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2.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
小结并布置作业
1.整理《劝学》《师说》中涉及的所有学习观。
2.从《劝学》《师说》中选择一个你有感触的学习观进行论述,请结合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论述方式来展开论述。要求结构完整,论点清晰。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