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雷雨
曹禺
目录
壹
戏剧知识
贰
作家作品
叁
文本研读
肆
拓展研究
戏剧知识
戏剧是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
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戏剧种类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独幕剧和多幕剧,如《三块钱国币》和《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屈原》)、现代剧《雷雨》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雷雨、歌剧《白毛女》、舞剧《红色娘子军》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屈原》、喜剧 《威尼斯商人》、正剧 《白毛女》
舞台说明
话剧要素
戏剧冲突
人物台词
戏剧要素:文学 音乐 美术 舞蹈
东方莎士比亚
现代戏剧的泰斗
万家宝
作家作品
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地位。
巴金
茅盾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三十年代末,《雷雨》在上海演出,震惊剧坛。
初读感知
字词检测。繁漪 ( ) 惊愕( ) 汗涔涔( )
谛听( ) 缜密( ) 半晌( )
伺候( ) 间不容发( ) 伺机( )
间离( ) 骨朵儿( ) 混水摸鱼( )
骨气( ) 混( )沌( )
人物关系
周家
鲁家
周朴园
繁 漪
鲁侍萍
鲁 贵
周 冲
周 萍
鲁大海
鲁四凤
主仆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
节选部分为第二幕,情节背景是:蘩漪因为四凤和周萍热恋,便通知四凤的母亲——在一个很远的学堂里做用人、两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来周家带走四凤。
在周家,侍萍意外地遇到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
文本研读
细读文本
找出文中的几组冲突
戏剧冲突
社会冲突
周朴园与鲁侍萍
周朴园与鲁大海
周朴园与周冲
周萍与鲁大海
周萍与鲁侍萍
人际冲突
意志冲突
公子与仆人
老板与工人
周朴园(怀念与绝情)
鲁侍萍(相认与不认)
周冲(顺从与反抗)
戏剧冲突
文本研读
研读文本
揣摩语言,把握形象
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说不定,也许记得”(
“老爷,没有事了?”
方法一:据上下文语境和舞台说明来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方法二:从标点和安排的疏密等方面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1.两人相遇后是鲁侍萍是怎么引导周朴园问出自己身份的?尝试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揣摩语言
你——你贵姓?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忽然立起)你是谁?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哦,侍萍!(低声)是你?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2.找出周朴园问鲁侍萍身份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奇怪→疑虑→慌张→惊惧
怨恨,内心复杂
关窗
姓鲁
无锡口音!
熟知旧事?
姓鲁
修墓
她没有死?!
四凤的妈
熟知旧衬衣?!
侍萍,是你?
揣摩语言
周朴园
鲁侍萍
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一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
一直保留着总是关着窗户的习惯
一直记得侍萍的生日
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
对待“死去”的侍萍
一片深情
惊讶
不愿相见
质问、指责
用金钱解决
辞退四凤和鲁贵
开除鲁大海
对待“活着”的侍萍
冷酷无情
揣摩语言
到底是深情还是凉薄?
把握形象
到底是深情还是凉薄?
1.德国留学,甚至接受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
2.与女仆侍萍相恋并生下两子,后因娶"有钱门第的小姐",把产后三天的侍萍撵出门,逼得她抱着小儿子投了河。
3.周朴园见到妻子繁漪,命令她"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强迫繁漪吃药,不惜要儿子周萍下跪"求"母亲吃药。
4.周朴园总记得侍萍的生日,为纪念侍萍,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俱,保留着总是关窗的习惯。问过许多人,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5.周朴园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下三百块钱。
6.工人罢工,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周朴园收买工人代表,签定复工合同。开除鲁大海。
总结:周朴园是悲剧的始作俑者,但不是缔造者,反而是受害者。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
“不是我要来的。”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
“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与周朴园的对话
鲁大海 (挣扎) 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与周萍的对话
把握形象
舞台说明
分析课文节选部分舞台说明的作用:“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诗人异常烦躁。”
自身信息和审美价值
环境、氛围、基调
人物
处境、心理、性格、形象、命运
情节
暗示、推动、伏笔、铺垫
主题
揭示、深化
01
02
03
04
舞台说明
写作意图
01
《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
02
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03
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写作意图
作者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 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李健吾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田本相
拓展探究
仆 (喘)老爷!
朴 快说,怎么啦?
仆 (急不成声)四凤……死了……
朴 (急)二少爷呢?
仆 也……也死了。
朴 (颤声)不,不,怎……么?
仆 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
朴 (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
[萍由饭厅出,颜色苍白,但是神气沉静的。他走到那张放着鲁大海的手枪的桌前,抽开抽屉,取出手枪,手微颤,慢慢走进右边书房。]
……
朴 (寂静,自己觉得奇怪)年青的反而走到我们前头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 忽然)萍儿呢?大少爷呢?萍儿,萍儿!(无人应)来人呀!来人!(无人应)你们跟我找呀,我的大儿子呢?
[书房枪声,屋内死一般的静默。]
剧本改写
周萍和四凤私奔以后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