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1 13:3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撺掇(cuàn)  凫水(fú)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B.嘱咐(zhǔ) 糜子(méi) 脑畔(pàn) 屹立(qì)
C.羁绊(jī) 冗杂(rǒng) 亢奋(kàng) 晦暗(huì)
D.斡旋(xuàn) 褪色(tuì) 争讼(sònɡ) 怅惘(wǎnɡ)
【点拨】A.“撺”应读cuān;B.“屹”应读yì;D.“旋”应读xuá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欺侮  照例  油馍  登时  茂腾腾
B.怠慢  领域  瞳仁  静穆  闹嚷嚷
C.震撼  恬静  思慕  宽慰  马前卒
D.辐射  缭原  踊跃  偏僻  羊羔羔
【点拨】缭—燎。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豪宅税取消后,深圳房价又开始飙升,真令人叹为观止啊。
B.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C.正当我听得陶醉的时候,那美妙的音乐戛然而止。
D.他很年轻又没经验,不懂人情世故。
【点拨】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对象错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
A.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市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录制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市民的爱国热情。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发扬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
C.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我校开展了“安全伴我行”知识讲座活动。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点拨】B.搭配不当,将“发扬”改为“具有”;C.否定不当,应删去“不”;D.句式杂糅,删去“为……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或“的主要读者对象”。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小说《社戏》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点拨】文章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没有抒写“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
6.名著阅读。(4分)
(1)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写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言碎语,闲聊),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作用”是:第一讨论艺术、音乐;第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第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第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2分)
(2)《傅雷家书》中第一封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写信的目的是什么?(2分)
示例:是在儿子受到打击、意志消沉时写的,目的是劝慰儿子面对感情创伤要学会泰然处之。
7.古诗文默写。(6分)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诗经·关雎》)
(2)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认为真挚的友情可以突破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苦闷心情,历来被人们传诵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描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宏伟气象和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8.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今年春节,你和父母在老家过年,参加了许多庆祝活动。(8分)
(1)【传统民俗】除了春节,你还了解到其他传统民俗。请将下列民俗补充完整(写出一个即可)。(1分)
春节——贴春联;元宵节——赏花灯;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2)【舞文弄墨】在逛庙会的时候,你看到一副对联,但有部分文字被旁边的人挡住了,请根据对联知识将其补充完整。(3分)
上联:翠柏苍松装点神州千古秀
下联:朝霞夕照染就江山万年春
(3)【探访民俗】春节期间,金神庙举办“民俗故事”活动,你想探访家乡的风俗人情,想去采访这次活动的负责人李老师——一位民俗学者,你会怎么说?(4分)
示例:李老师,您好!我叫×××,是个中学生,我跟父母一直生活在外地,很久才能回一次老家,我特别想了解自己的老家,了解故乡的传统风俗,今天能碰到您实在是太幸运了!我知道您很忙,只需要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解答几个我一直想了解的问题,行吗?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9~10题。(5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曲折遥远,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想见而不得见的惆怅、无奈和痛苦之情。
10.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3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惊异
(2)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3)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引:带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渔人甚异之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以君之力
C.杨氏谢而从之 乃记之而去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
【点拨】A.代词/结构助词,的。B.连词,用来/凭借。C.都是连词,表顺承。D.介词,从/介词,在。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杨氏谢而从之。
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
14.【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3分)
示例:共同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两文段所写生活都是不真实的;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_
【乙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洞中)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一个民众居住的大群落。到了一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来这里住,能够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真的要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地是按照各家的人数分的,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住了。”将近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5分)
爆竹好惊眠
彭秋平
①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老祠堂里的鼓声擂得山响,十里八乡清晰可闻;井台边,时而传来杀猪宰鹅的声音;磨豆腐、蒸米饼、切糖片……忙碌的声音日夜在老屋里喧响。“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有按捺不住的伢子,将新年的头一颗爆竹甩上半空,人间的欢乐便送到九天云霄。
②在名目繁多的乡村过年习俗中,爆竹历来扮演主角:三十祭祖、除夕封门、初二接女婿、初三唱大戏、十五迎龙灯……哪一样都离不开它高亢的开场。乡人放鞭炮除了渲染节日气氛,更主要是用来祈福:在爆竹身上,寄托着农家的期盼——爆竹的响亮或喑哑,是农人预测一年财气、运气、福气旺或衰的征兆。有联为证:“燃几声爆竹,把穷鬼轰开;烧数根蚊香,将财神引来。”许多乡村懵懂少年,后来变得成熟以至老成持重,爆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③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年初一的开门爆竹。
④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此时,父亲的脸专注得像幅木刻。有一个除夕,烘着的鞭炮忽然燃着了,噼噼啪啪转眼一挂鞭炮化作一屋烟雾。因之,全家人默默无声地度过了一个年夜,接着便又担惊受怕地挨了一年光阴。
⑤家穷,又想廉价买好货。有种俗称“鸡婆带鸡崽”的鞭炮——一个大的带一群小的,燃放时声音怪怪的,像在叫“隔里隔壁穷——隔里隔壁穷——”邻人不乐意了:“大过年的,怎么来咒穷我们?”以后就没敢再放这种鞭炮,可日子仍然过得喘不过气来。每到年终分红时,一家人谁也不愿到队部去瞅一眼。与我们同住一幢老屋的义道公、驼背伯,家景比我们稍好些,都向着我们。又到过年时,驼背伯说:“咱们三家的爆竹合放吧?”母亲是个明理人,怕沾人家的,迟疑了。义道公说:“三根稻秆搓成一根绳,结实哩;三户人家抱成一团,人多接得起大福大贵。”果然,这一年的炮仗震得山响。尽管这年的光景也没见得好到哪去,但驼背伯他们怜贫恤穷的举动,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
⑥开门炮响后,便是伢子们的天下,挨家挨户捡爆竹。有引线的最好;掉了引线没爆响的也有玩头:将爆竹拦腰折成“V”形,围成一圈,点上一个,“呼——”爆竹间相互“火拼”起来,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它们的声、光、色、味交织成一片迷幻天地,让清寒的童年得到了片刻的欢娱。也有的人家爆竹全炸成了纸屑,捡爆竹的伢子了无所获,但切记:不准信口说出“没有”这样犯忌的话来,否则主人定顾不得“孩童言语,百无禁忌”,从门里伸手赏你两个火辣辣的“火烧饼”,还夹一通臭骂。
⑦年年岁岁就这样如水一般流走了。如今,乡里人过年再也不必缩手缩脚了,开门爆竹大都是“万编”,电光炮串在一起像数不清的“朝天椒”,个个红、辣、响、快,让人听得酣畅淋漓。唐朝诗人张悦在《岳州守岁》中写道:“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这位宰相在睡梦中被惊醒,连声称赞,可见其在除夕之夜的兴奋和愉快,这也是当下新农民的切身感受吧?
⑧为保护环境,城里如今不提倡放爆竹了,这是好事,就让久远的爆竹声在记忆中轰响吧。
(选自《江西日报》,有删改)
15.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人物 和爆竹有关的事
父亲 ①除夕年夜饭后,独自久久地焙爆竹
②义道公、驼背伯 ③三家合放爆竹
④伢子们 挨家挨户捡爆竹
16.选取合适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1)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
环境描写,天上的阴沉寒冷与地上的暖洋洋形成对比,突出和渲染过年的热闹氛围,引出文章的写作对象——爆竹。
(2)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
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突出父亲焙爆竹时的小心和慎重,文字间渗透着生活的暖意。
17.在乡间,孩子们想着过年,大人们却未必如孩子们所想。正如文中引用的一句俗语“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这句话说出了大人和小孩对待过年不同的态度。大人因生活穷困,过年要花钱,怕过年;孩子觉得过年好玩,盼望过年。
18.文中列举了乡下过年的许多习俗,请你把这些习俗归纳出来(至少写两个),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习俗的。(4分)
习俗:三十祭祖、除夕封门、初二接女婿、初三唱大戏、十五迎龙灯、大年初一的开门爆竹等。看法一:这些习俗很好,使年味儿更浓,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把传统坚持下去。_看法二:我认为这些习俗不好,这是瞎讲究,还有一定“迷信”成分在里面,我们应该提倡移风易俗,与时俱进。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1题。(10分)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都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④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概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⑤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节食会造成饮食紊乱,食量反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更容易发胖。
⑥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研究发现,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⑦总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地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
(选文有改动)
19.第①段从“生物钟”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示例:从大家熟悉的生物钟写起,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0.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示例: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
21.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示例:不能删去。“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说明了食物钟日常的运作程序和生物钟差不多保持着一致,删去后表示两者的运行程序完全保持同步,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作文(50分)
22.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模仿《灯笼》一文的写法,写一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题目二:《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节日”的解释:①纪念日;②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请以《过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选题目一,自拟题目,自选立意;②作文内容完整、具体,描写生动、细致,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