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预习:
1、熟读《蒹葭》,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2、了解课文语文、结构上的特点。
3、书面作业:尝试用整齐的句式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蒹葭》,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对比阅读这两首诗
3、朗读背诵第二首
蒹 葭
《诗经·秦风》
解题
蒹葭的意思是 ,生于水边。
《秦风》
“芦苇”
(属十五国风)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试读
自读
蒹 葭
蒹(jiān)葭(jiā)苍苍,白露 为 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ù)洄(huí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 秦风》
蒹 葭
蒹葭萋(qī)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
从:跟随,此指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翻译理解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翻译理解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翻译理解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而陡
坻:水中高地
翻译理解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即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翻译理解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翻译理解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2、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 “在”字表现了主人公的确信与热切盼望
追寻时焦急、急迫:“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从主人公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
追寻而不得时失望、怅惘、痛苦:“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湄” “宛在水中沚”,可望而不可即,伊人不见,只剩自己一人伫立水边,更感孤独寂寞。
内容分析
3、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小结:热烈向往爱情,为自己的理想而上下求索,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矢志不渝的人。
内容分析
4、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伊人”一定是美丽的,气质高雅、温婉动人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能感觉出来,是因为课文运用了侧面烘托: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烘托出来的。
内容分析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用重章叠句(复沓)的形式: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姗姗而来,主人公且行且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若即若离。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内容与第一章基本相同,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这种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内容分析
6、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描写了蒹葭、白露、河水、沙洲、道路等自然景物,情景交融。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内容分析
7、《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不尽一致,试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内容分析
8、《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内容分析
8、《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内容分析
这首诗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亦可看作爱情诗,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小结
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
B
当堂检测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当堂检测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