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1 13: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预习:
1、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2、你认为第四节诗能否去掉?为什么?
3、书面作业:概括每节诗的内容,并说说该节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并说说其中蕴含着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表现出痛惜之情;
第二节:写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第三节: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
第四节: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说说你所知道的杜甫?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后人尊称为 “诗圣”。
他长期处在社会下层,接近人民。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变衰的真实社会面貌,因而被称为“诗史”。
学生回顾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故称杜少陵,又因其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官,又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作者简介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到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所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关中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起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杜甫草堂
结果,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暴风雨无情地袭击了他的茅屋,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体裁、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全诗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一般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富于变化。
“歌行体”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háo)
(chóng)
(juǎn)
(cháng)
(ào)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uàn)
(yǐ)
(zhuǎn)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qǐng)
(古音念hè)
(qīn)
(sāng)
(shà)
(bì)
(wù)
(xiàn)
(è)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读准字音
朗读文言文的方法指导
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韵脚读出延长音;
3、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听读课文:
1:听录音。
要求:(1)把握感情基调
(2)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大声朗诵诗歌,理解文意。
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疏通字词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下者飘转 沉塘坳。
(秋深)
(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
(茅草飞得低的)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挂着、挂住)
(低洼的地方)
第一节: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翻译课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秋风卷茅
归来倚仗自叹息。
(竟然狠心这样)
(做,动词)
(公开,与“对面”呼应)
(喝止不住、呼喊也没有结果)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第二节:
忍: 狠心
能:如此、这样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翻译课文
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群童抢茅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
(衾qīn:被子)
(睡相不好)
(被里子)
(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睡得很少,指失眠)
(何由:即“由何”,怎能、如何。)
(彻:彻晓、到天明)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阴沉迷蒙的样子)
(接近)
第三节: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自从安史之乱后,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翻译课文
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长夜沾湿、夜雨漏屋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
(全部遮盖)
(贫寒的士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见xiàn:同”现”)
(草庐、小屋)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第四节:
高耸的样子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真能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翻译课文
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期盼广厦、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活潦倒却悲天悯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秋风破屋
内心痛惜
群童抱茅
倚杖叹息
长夜沾湿
痛苦难捱
一部分:现实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自己
二部分:理想
直抒胸臆:
期盼广厦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这一首七言歌行体古诗(体裁)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小结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堂检测
一、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 )的呼喊?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会当凌绝顶,( )。
2、烽火连三月,( )。
3、窗含西岭千秋雪,( )。
4、读书破万卷,( )。
5、朱门酒肉臭,( )。
6、出师未捷身先死,( )。
二、杜甫名句填空
一览众山小
家书抵万金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下笔如有神
路有冻死骨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
四、阅读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
“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
2、③段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__________________并渲染了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是烘托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胸襟蓄势。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时间;
气氛,氛围;
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
五.《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以民生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题一)
写法:文中作者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课文只是 “客观”地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
《石壕吏》:
五.《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以民生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题一)
原因: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抒情都显多余;另外,诗人对这件事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难以直接表达(既赞成朝廷的平叛,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又同情百姓的疾苦,不满差役的残暴)。
《石壕吏》:
五.《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以民生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题一)
作用:将情感蕴含在叙述之中更能令人回味、深思。
《石壕吏》:
五.《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以民生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题一)
文章先写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结尾议论抒情,推己及人,想到更多的天下寒士,体现出了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情怀,使得诗歌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将大打折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六.这三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石壕吏》的巧妙构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等。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题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吼”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字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
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六.这三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石壕吏》的巧妙构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等。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题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阵阵寒意,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诗歌。(题四)
八、任选课文中的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题五)
这里改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