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1 13:52: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1张PPT)
预习:
1、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2、书面作业:文中老妇的大段陈词应该是在差吏的步步紧逼下慢慢说出来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尝试补全双方对话。
杜甫
石 壕 吏
石壕吏
杜甫
杜甫
石 壕 吏
第一课时
杜甫
石 壕 吏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故事,翻译理解课文。
杜甫
石 壕 吏
杜甫,字 , 代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世称“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 著有《 》。
子美

诗史
诗圣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
杜工部集
复习作者
杜甫
石 壕 吏
复习诗体

古体诗
近体诗
律诗
绝句
五绝
七绝
七律
五律
每首四句
每首八句
也称“古风”
杜甫
石 壕 吏
复习诗体
(必须对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律诗
一、二句
三、四句
五、六句
七、八句
(必须对仗)
杜甫
石 壕 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开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各家出征时的哭声,他心情沉痛激愤,就写下了著名的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背景介绍
杜甫
石 壕 吏
石壕吏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lì)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shuāi),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qì)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朗读课文
杜甫
石 壕 吏
自读课文,了解文体,对照注释理解文意,然后用一句话概述故事大意。
自读感知
杜甫
石 壕 吏
诗歌体裁:
古体诗
叙事诗
概述情节:
安史之乱时期,官吏深夜到石壕村强行征夫,最后连老妪也不放过……
杜甫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
投宿
差役
抓壮丁
越过
跑,逃跑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着夜色抓人。老翁吓得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翻译理解
杜甫
石 壕 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悲苦,凄苦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凶狠)!老妇的啼哭又是多么悲苦!
杜甫
石 壕 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上前
儿子
防守
捎信回来(书,信)
新近,最近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杜甫
石 壕 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幸存的,活着的
苟且的活着
永远的完结(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杜甫
石 壕 吏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指男人

惟,只。
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杜甫
石 壕 吏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
跟从
应征
兵役
还能够
我这个老太婆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今夜就跟你们一起回营,赶快到河阳去服役,也许还能赶上给军营准备明天的早饭呢。
杜甫
石 壕 吏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指夜深
好像
低微断续的哭声
指向前赶路。(“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未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停止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等到)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里
事件:差役抓壮丁。
课堂检测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3、最终抓到人没有?
4、吏与老妇出场各自态度如何?
“捉人”表明不是“征兵”、“招兵”,而是强抓老百姓当兵; “夜” 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人们白天不得不外出躲避,晚上才敢回家,而官吏趁夜抓人,更表明他们的凶狠残酷。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6、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7、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
应该是哪句?
牺牲自己,保全家庭,掩护老翁和儿媳。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有吏夜捉人
杜甫
石 壕 吏
第二课时
杜甫
石 壕 吏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发展脉络,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
2、补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爱国爱民之情。
4、背诵课文。
杜甫
石 壕 吏
你认为课文四节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理清结构
杜甫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1节:
第一部分:交待“致词”的由来—— 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故事的开端
杜甫
石 壕 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节:
第二部分:写老妇“致词”的内容—— 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故事的发展
3节:
故事的高潮
杜甫
石 壕 吏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4节:
第三部分:写“致词”的结果—— 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故事的尾声(或结局)
归纳小结
天明――告辞――结局:
暮――投宿――开端:
夜――住宿――发展:
高潮:
线索:诗人的行踪
时间顺序
有吏夜捉人
听妇前致辞
请从吏夜归
独与老翁别
夜久
下页
上页
杜甫
石 壕 吏
仔细阅读老妇人的“致词”,分析它所包含的内容。
揣摩对话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找出老妇人“致词”的句子,想一想它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分三层:
①(前六句)写老妇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②(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悲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③(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老妇人“致词”的内容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杜甫
石 壕 吏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其实并不是一口气自述出来的,而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
吏决不会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这种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们已经知道,老妇的话完全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只是作者巧妙构思将问话隐去了。你能根据文章内容合理想象,重新补出吏与老妇的这番对话吗?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的男人都去哪儿了?
难道再没有别人了?
不是有小孩哭吗?
有孩子不就有大人吗?
还不快把孩他娘交出来!
把官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记叙文的方式,重新组织成文。
对话练习: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怕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交给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例: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养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杜甫
石 壕 吏
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有怎样的特点?
分析形象
杜甫
石 壕 吏
从诗题(《石壕吏》)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夜捉人”的差吏:
从文中 “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可以看出他们
蛮横,凶狠、残暴
人物形象
杜甫
石 壕 吏
而从文章的叙述描写来看,主要人物应是老妇:
因为诗中诗人对差吏用暗写,除了开头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外,此后便一直隐入幕后,而用更多的笔墨写老妇,把她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
从她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可以看出她
有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思考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题
小结
思考
作者既然反对强行抓丁同情老妇一家,为什么眼看着官吏的粗暴行径又始终保持着沉默?
小结:
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作者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作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
课堂练习
1、写出战争苛酷的句子: 。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 写
法,作用是 。
3、妇人致词内容分三层:
第一层:战争惨烈,三儿从军两战死。
第二层:
第三层: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对比
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家无男人,孤儿寡母苦度日。
为保家人,自请服役明大义。
课堂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含悲度日的诗句是:
5、极概括又极形象地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6、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7.这三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石壕吏》的巧妙构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等。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题三)
《石壕吏》构思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暗写,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威势,此后就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仔细分析,却又可以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差役的“怒”“呼”一直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差役的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杜甫
石 壕 吏
发挥想像,增加一些细节,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或一幕短剧(题五)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