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0 08: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
历史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出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的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
A.原始社会晚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3.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
4.山东常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等级体系决定
5.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周王离世后,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某思想家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  )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崇尚逍遥自由精神
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7.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  )
A.甲—墨、乙-法、丙-儒、丁-道 B.甲—儒、乙-法、丙-道、丁-墨
C.甲—道、乙-法、丙-儒、丁-墨 D.甲—墨、乙-法、丙-道、丁-儒
8.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C.三公九卿 D.首推郡县
9.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实质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
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的至髙无上
10.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1.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  )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社会观念的变化 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
12.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  )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
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
13.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14.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1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6.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17.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18.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
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19.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20.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他所说的光武帝的做法实质上反映了(  )
A.尚书台权力扩大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三公已成为虚职 D.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II卷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材料一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初进行了大量的分封,被分封的诸侯国各占一方,并掌握着重要的特权,如制造货币等。这些特权使诸侯国越来越强大,同时也使朝廷与地方的离心力越来越大。他们擅为法令,对抗中央,甚至谋反叛乱……西汉继用秦朝的相制,许多大权都由丞相直接掌握着,严重威胁着皇权。为此,汉武帝时期采取了许多措施。
——摘编自杨正朝《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材料二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在秦王朝开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中央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推行中央集权的财经政策和官府垄断重要工商业的专制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具有中国独特专制主义制度特色的制度模式——一体化专制制度。
——摘编自张跃《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全面确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8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上述措施的主要影响。(12分)
22.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人教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2分)
(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刘芳和黄鹏产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A B A C C A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A D C C A C C D
材料题
21.【答案】(1)措施:政治,颁布“推恩令”,分割诸侯势力;实行刺史制;建立中朝预政(或让身边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察举制,建立人才选拔制度。经济,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任答8点,每点1分)
(2)影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每点3分)
22.【答案】(1)背景: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经济:春秋以来,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关系:战争频繁,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思想: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每点2分)
(2)支持。(2分)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3分)
(3)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2分)
(4)同意刘芳的观点。(2分)理由: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分)
第3页 共4页 ◎ 第4页 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