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9 23:1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语录
民贵君轻不愧圣
性善气正真完人
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重要的实词、虚词即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特点。
3、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预习检测

预习检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____,字____,____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__”。
孟子最早提出“________”思想,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_____”“____”。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_______。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_____”。

仁政
民贵君轻
亚圣
王道
孟子其人
孔孟
子舆
《孟子》
儒家
战国
_______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其书
《孟子》
《大学》
《中庸》
《论语》
预习检测
孟子思想
人性方面:________: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四端→四德
政治思想方面:_______:
保民而王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政论
预习检测
初读文本

初读文本
任务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初读文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yāo

chù tì

cè yǐn
再读文本
疏通文意

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任务要求:
1、默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自行疏通文意,将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用红笔标划出来。
2、四人为一组,讨论疑难问题。
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解释词语-实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 )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 )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
怜悯别人
那么,就
突然
运转
恐惧,惊骇
同情,怜悯
通“纳”,结交

博取
羞耻
发端
好像
伤害
如果
安定
侍奉
……的原因/缘故
通“燃”,燃烧
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解释词语-虚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 )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 ),足以( )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
结构助词,的

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代词,指“四端”

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翻译以下句子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不是想要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缘故
没有同情心,不是人;没有羞耻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能够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不能够来侍奉父母。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
赏析文本
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脉络。
赏析文本,理清思路
(提示:注意连接词的使用,如“首先、然后、接着、紧接着、最后”)
论辩艺术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2、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3、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4、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论辩艺术
更具说服力
生动形象
浅显易懂
突出不忍人之心及扩充四心的重要性
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四心生来具有及扩充四心的必要性
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请同学们展开探究。
论辩艺术
观点一:不合理
(提示:可从论点、论据及论证出发,寻找不合理之处)
观点二:合理
(提示:可从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及时代背景思考)
辨证地看待。
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请同学们展开探究。
论辩艺术
观点一:不合理
(提示:可从论点、论据及论证出发,寻找不合理之处)
理由:
1、观点过于绝对,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恻隐之心
是分对象的、有场合差别的。
2、论据片面,不足以支持论点。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
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呢?
3、只证明人有恻隐之心,其他三心,无论据,未论证。
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请同学们展开探究。
论辩艺术
观点二:合理
(提示:可从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及时代背景思考)
理由:
1、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要用道德激励来防止罪恶。
孟子曾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
那么人做了坏事是否视其为理所应当。
2、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
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
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
【作业布置】
1、“人性善”和“人性恶”哪个更有利于道德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2、人人都该去恶向善,但现实社会中并不如此。面对不“善”的人,我们该怎么办?
(要求:二个问题任选其一,进行200字左右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