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9 23:1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与《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2.阅读文章,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准确理解文章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
文言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原名《左氏春秋》,汉代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走进《左传》
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
工于记言,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善于写人,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善写战争,以时为经,以事为纬。
《左传》主要艺术成就
《左传》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左丘明其人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一般认为是今山东省肥城)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穷而后工的典范。
如:“左丘失明,厥jué有《国语》。”
——司马迁《报仁安书》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三国志》等。
·国别体
·纪传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
史书类别
赏析文本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什么?
(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2)一人能使万人退却,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走进题目
★请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
思考秦晋围郑的缘由,以及如何围郑。
疏通文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秦晋围郑缘由
如何围郑
周朝的爵位:
公侯伯子男
因为
“于”状语后置-以其于晋无礼/于楚贰。
省略句、状语后置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从属二主
名作动
驻扎
1.无礼于晋
2.贰与楚也
秦晋围郑缘由
补充《重耳出亡》:
郑国:“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上谏,郑文公亦不听。
秦国:“秦伯纳女人,怀嬴与焉”
(怀嬴:秦穆公的女儿)
郑国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2.贰与楚也
楚国
1.无礼于晋
2.贰与楚也
秦晋围郑缘由
补充《重耳出亡》:
郑国:“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上谏,郑文公亦不听。
秦国:“秦伯纳女人,怀嬴与焉”
(怀嬴:秦穆公的女儿)
郑国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郑与晋同为姬姓,是晋的附属国,但在城濮之战时,郑帮助楚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如何围郑
公元前630年



新郑
函陵
氾南
★晋为什么联合秦国?
在城濮之战已有合作,并且秦国也想向外扩张。
城濮之战:晋楚双方及参与国:
晋、宋、齐、秦 VS 楚、陈、蔡、郑(战败)
第一段
秦晋围郑
秦晋围郑
·围郑缘由: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如何围郑: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请结合注释阅读第二段,
思考秦晋决定围郑后,郑国是如何应对的?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状语后置:于郑伯言
假如
动词,派遣
军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壮年;三十岁
表示确定
不能干什么了
尚且
答应


判断句
语气助词
总结:虚词“之”
补充: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予、余
2.第二人称代词:而、汝(女)、尔、若、乃
3.第三人称代词:之、彼、其
公从之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许之
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见秦君这件事
佚之狐
(郑国大夫)
举荐烛之武
郑伯
认错劝说
烛之武应允
郑国应对——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二段
临危受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后两段,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
2.体会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体会其说理特色。
3.体会烛之武“有胆、有识、有谋、有责任”的品格,感悟人物与国家同命运、共患难的使命感。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请结合注释阅读第三段,
思考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的?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
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
从上往下送
名作状,在夜里
使动用法
使…灭亡
介词“对”
已经
办事的官吏,代指秦穆公,敬称。
用来
第一步: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国以鄙远
疑问代词
怎么/怎能
晋国
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做边邑
增加
晋国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厚/薄:形作动
变厚/变薄。
第二步:
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之)为
把它当作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外交使者
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这里指使者钱粮方面的缺失。
同“供”供给。
第三步:以利相诱,为君着想
gōng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曾经
Wèi
介词,给
·补充:“为”
1.wéi:动词。
①做干。“无能为也已”。
②是。“俱为一体”。
2.wèi:介词。
向、给、被、因为。
地名
渡河
名作状,
在早上/在晚上
修筑防御工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第四步:
以史为鉴,巧设离间
恩惠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同“餍”满足

意动用法
以…为疆界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从哪里
希望,祈请
考虑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q )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乃还 。
同“悦”,高兴
于是,就
守卫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假如没有
那个人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代替
同“智”,明智
还是
结果:秦晋退兵
第一步: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第二步: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第三步:以利相诱,为君着想
第四步:以史为鉴,巧设离间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三段
劝退秦师
第四段
晋师撤离
这5步能否调换顺序?
深入研讨
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
他的言辞高妙在哪?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
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郑 伯——
佚之狐——
烛之武——
秦 伯——
晋 侯——
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本文的艺术特色
1. 组织严密,前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2. 情节跌宕,曲折有致: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简繁有致,详略得当: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其他或简略交代,或一字未提,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文言积累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何厌之有?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通假字
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儿子)
越国以鄙远 (边界,边邑/粗鄙、低下)
以烦执事 (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事的人)
亦去之 (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古今异义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
(一)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二)动词→名词
(三)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四)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五)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一)省略句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 (于楚贰)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何厌之有 (有何厌)
(二)倒装句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三)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要…,怎么…)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
君之所知也(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四)固定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