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1 19:4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板书两个词语:选择、抉择。
师:同学们认为这两个词语使用上有区别吗
(学生们沉吟片刻后,相互间有了会心的交流。)
师:看来大家有答案了,谁来说说
生1:“抉择”的语气比“选择”更重。
生2:“抉择”是指大事情:“选择”是指小事情。
师(不急着表态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常常需要我们做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可我们有过面临抉择的时候吗
(生见老师的暗示性提问,都“选择”了摇头。)
师:同学们刚才对“选择”“抉择”的比较基本是正确的,老师补充一下“选择”是较为一般的挑选,而抉择则是人生在大事大非问题上的非此即彼的取舍!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师:大家齐读课文第1段(生齐读。)
师:读得整齐响亮没有错别字,这很好!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对。停顿不对说明什么
生:理解不对。
师:是啊,停顿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这样说,读准字音不见得理解,但停顿正确理解也基本正确,老师把这段读一下。
(以下间隔号是教师在范读时特别强调“停顿”的地方。)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师:看看老师与同学们读的有哪些不同
生:有个句子我们是这样读的: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生:还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师:按照你们的读法.怎么理解呢
生(想了想,笑了):是不好理解。
师:那么同学们跟着老师再把这几句读一下。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师:这一段共9句话,也就是中间的这3句不好理解,其实只要把其中“于、则、者、由、是、而”这几个重要的虚词的含义搞清楚。也就完全明白了。
(师生讨论明确:于,比。则,那么。者,……的办法。由,用。是,这种办法。而,却。重点翻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师:好.大家再次朗读这一段。(生朗读。)
师:同学们,有个成语叫“提纲挈领”是说要抓住事物的要领,我们阅读文章也要善于抓住要领。这就是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生(齐):“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对!“舍生取义”就是全文的纲领。那么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
生1:是一种英雄的气节。
生2:不能苟且偷生。
生3:做人要敢于为正义而献身。
师(注意到学生就事论事,也意识到自己提问的空泛,及时调整):同学们对“舍生取义”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但“舍生取义”是特殊情形下的特别行为。孟子认为在什么时候需要“舍生取义”
生:二者不可得兼,也就是老师说的非此即彼的“抉择”
师:这个绝对假设条件很重要。还有一个前提:生与义孰轻孰重
生(齐):生轻义重。
师:轻到什么程度 重到什么程度
(老师提问似乎有些突兀,学生哑然并思考。)
师:孟子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显得通俗易懂。刚才老师的提问在前两句就有答案,我们齐读这两句。
生(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这两句是什么关系
生:比较。
师:是吗
生:比喻。
师:同学们要注意区别这两种修辞手法:“比较”强调“不同”。“比喻”着重“相似”。这里是--
生:比喻。
师:不过这里的比喻和我们通常说的明喻、暗喻、借喻有所不同,它叫引喻。特点是本体喻体并列,各自成句。你们看,“鱼”比--
生:“生”。
师:“熊掌”比--
生:“义”。
师:鱼和熊掌比较,怎么样
生(看注解):熊掌是比鱼更为珍贵的食品。
师:我们引申类推过来,也就是说“道义”比--
生:道义比生命更为珍贵。
师:这就是抉择取舍的根据!
(板书:引喻提出观点。)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师:孟子真的很看轻生命吗
生:不是“生,亦我所欲”说明生命也是很重要的。
师:哦,那干嘛要抛弃呢
生:我也不太理解,生命没有了,要义干嘛 最好是生和义兼得!
(师生大笑。)
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既如此,就请摆事实,讲道理。
生1:如果我在生命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生,然后再图东山再起,韩信、司马迁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生2:其实生和义并没有矛盾。比如说李嘉诚给希望工程捐了那么多钱,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尊重,这不正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生3:我反对。那正是因为他本身已经摆脱了生活的艰辛。而不必为生而烦恼,而且“生”得十分滋润(笑声响起。)他当然可以做到舍小利取大义啊,再说,他这样做不是反而使他的名望更高了吗
……
师:就你们刚才的所谓“生义兼得”的观点,孟子会同意吗
生:不会。
师:不一定吧,孟子的文章论辩性很强,逻辑十分严密。他总是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你们的“生义兼得”也就是二者可以得兼的情况,也就是没有必要为了“义”而去冒生死的危险,对此孟子又是怎么说的 是哪两句
生:第五、六句。
师:大家读出来。
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
师:是啊,既然你认为此时此刻甚至今生今世生命存在的最高意义是活着,你为什么不尽可能地好好活着呢 我们应当珍爱生命!当然能像李嘉诚那样不舍生就取义是最好不过的了(笑声响起。)即使是韩信、司马迁,他们不舍生正是为了取自己心中的义,否则,忍为胯下夫、宫刑处幽居也就根本不会传为美谈甚至可歌可泣了!同学们以为呢
(生点头,大多是同意老师的。)
师: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好像有些绕来绕去的,下面我用示意图为同学们说明(老师板书并简要说明。)
师(边板书边说明):“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甚于生者”的就是“义”,“故不为苟得也”也就是说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而要舍生取义,这是从正面说的;“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这“甚于死者”的就是“不义”,“故患有所不避也”,也就是说死亡的祸患就不可避免,还是谈的要舍生取义,不过是从反面说的,正反对比论证。
师:看下面一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是故”什么意思 对上面的论证起什么作用 (老师指名回答。)
生:“是故”是“因此”。表示作结论。
师:很好。(板书:结论回证观点。)
师:下面,大家不看书,根据板书提示,把前面9句话试着背下来。
(学生基本上能背读下来。)
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一段最后一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不可以放在第2段开头 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再看看黑板,三者之间的关系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说说看。
生:“是心”就是“本心”也就是“舍生取义”的“羞恶之心”
师: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孟子又举例子,请一位学生翻译“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句话。
师:“一箪食,一豆羹”就这么点,可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可那又怎么样呢 “喂!你拿着吧!”路上有谁会接受这份施舍 没有!如果你用脚踩了过去,就是乞丐也不会接受!为什么
生1:不食嗟来之食。
生2:人要有骨气和尊严,要有羞恶之心!
师:说得好!这种羞恶之心,这种义。你有,我有,行道之人有,连乞丐都有,这两句呼应了上边哪句
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师:“贤者”与“一般人”同有此心,不同点呢
生:“贤者能勿丧耳”。
师:是啊.有此善义之心,我们需要保持发扬。如果一旦失去,人而无义,鲜廉寡耻,就会见利忘义!这种人是一副什么嘴脸 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们的 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
(生朗读。)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个扩展阅读,分析下列各句中“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括号内的内容是同学们略加讨论后的答案。)
孟子:义我所欲也,(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忠君报国的“忠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
师(水到渠成):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洒脱,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古往今来,无数民族精英都能做到舍生取义,然而穿过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舍生取义的“义”却被不断赋予着新的时代内涵,愿孟于倡导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我们新时代中发扬光大!
这是我的结束语,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