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0 15:4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让学习变得更容易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盛泽镇上一个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 )
A.瓦子 B.商帮 C.票号 D.手工工场
2.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状元之乡、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反映的是苏州在哪一时期商业繁荣的景象(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3.下列对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B.对手工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C.对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D.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4.据历史学家研究,清朝前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商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B.乾隆时期的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C.农业的发展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出现大商帮,比较著名的有晋商、徽商等
5.《胡雪岩》和《乔家大院》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最著名的商帮分别来自(  )
A.浙江  广东 B.安徽  山西
C.山西 江苏 D.广东 福建
6.清朝中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  )
A.水稻、玉米   B.玉米、甘薯
C.甘薯、小麦   D.小麦、水稻
7.文物承载着历史。下面是清代开荒执照,清朝政府将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它说明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是(  )
A.鼓励农村集市 B.鼓励边境贸易
C.重视农业生产 D.发展商业市镇
8.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口的数量有很大的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①人地矛盾突出 ②生态环境破坏 ③经济持续发展 ④农业恢复较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开辟出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蒙古,直达俄境西伯利亚、彼得堡及莫斯科的国际商道,由此步入了辉煌时期。到了清朝,晋商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辛亥革命后晋商几乎销声匿迹。”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
A.晋商经商的范围非常广
B.晋商开创的国际贸易获利巨大
C.晋商盈利最多的一个商业行当是票号
D.晋商贸易的中枢是山西和河北
10.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口的数量也有很大的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①人地矛盾突出 ②生态环境破坏 ③阻碍商业发展 ④粮食产量下降
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13.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清政府为此大力 (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发展手工业 D.改进生产工具
14.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①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③社会秩序安定 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商业的发展 B.城市的繁荣 C.交通的发达 D.人口的增长
能力素养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的变化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据表回答,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图一反映了当时手工工场的什么特点
(3)图二反映的是哪一行业的繁荣 说说这一时期该行业的两大著名商帮。
(4)请为上述材料归纳一个恰当的主题。
14.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对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
——《清实录》
材料三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棣和康熙的共同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于百姓最有裨益”的措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农业的新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D 4.C 5.B 6.B 7.C 8.A 9.C 10.A 11.B 12B
二、非选择题
13.(1)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因素:清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垦荒;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广大人民的辛勤劳作。
(2)特点:规模大、分工细。
(3)商业。晋商、徽商。
(4)主题:清朝经济的发展。
14.(1)共同主张:以民为本(或重民思想、民本思想)。
(2)社会问题:人口快速增长,但粮食缺乏(或地少人多)。解决措施:开荒垦田(或开垦荒地或推行垦荒政策)。
(3)新发展:外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经济作物大量流入市场;等等。
(4)主要因素:农业技术水平;统治者的态度(或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安定;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